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777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 第8单元 第5讲 免疫调节.docx

版第8单元第5讲免疫调节

第5讲__免疫调节

[考纲导学]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

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知识梳理|夯实高考双基

回扣教材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分类与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免疫系统的功能

三、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1)参与细胞: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2)免疫过程

(3)结果:

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

(1)参与细胞:

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2)免疫过程

(3)结果:

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四、免疫疾病与免疫学应用

1.免疫失调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连线)

【答案】 ①—b—Ⅲ ②—c—Ⅰ ③—a—Ⅱ

2.免疫学的应用

包括疫苗、检测人体组织内的抗原、器官移植等。

基础自测

1.判断

(1)B细胞和T细胞的起源和发育场所均相同。

(×)

(2)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

(3)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和物质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

(×)

(4)如果人体不能产生T细胞,则会丧失大部分体液免疫功能和全部的细胞免疫功能。

(√)

(5)只有体液免疫具有二次免疫,细胞免疫只有初次免疫。

(×)

(6)多次注射某种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的数量。

(×)

2.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控制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过程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D.细胞5仍保留分裂能力

【答案】 B

网络记忆

重点突破|领悟高考方向

重点1 免疫细胞及免疫的种类

[考点精讲]

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2.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处理、传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B细胞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或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命题视角]

视角1 免疫细胞的来源与作用判断

1.将健康的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按下表情况破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被破坏的器官

胸腺

骨髓

骨髓和胸腺

A.乙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

B.甲、丙两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C.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甲组仍不能恢复细胞免疫功能

D.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恢复体液免疫功能

【答案】 C

[心有灵犀] 细胞识别作用的两个唯一

视角2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

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还发现:

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

这一结果说明:

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

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______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_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_,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答案】 

(1)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淋巴 B 抗体

重点2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典例导悟1]

(2015·北京高考)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

该抗体(  )

A.由T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D.可被蛋白酶水解

【解析】 A项,接种乙肝疫苗后,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B项,抗体具有特异性,乙肝疫苗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只能与乙肝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

C项,抗体与乙肝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而不是裂解乙肝病毒。

D项,抗体的化学本质为免疫球蛋白,可以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 D

[考点精讲]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关系

(图中实线表示初次免疫,虚线表示二次免疫)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源头

B细胞

T细胞

免疫物质

特异性抗体

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自身异常细胞和异体组织器官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关系

①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3.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分析

(1)记忆细胞的特点:

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反应: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这也是免疫预防的理论基础。

(3)二次免疫特点:

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可用下图表示:

[命题视角]

视角1 抗原与抗体的判断

3.(2015·天津高考)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

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

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

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 C

视角2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分析

4.(2013·山东高考)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答案】 B

[心有灵犀]“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二看”参与的细胞。

如果有B细胞参与,则为体液免疫。

如果只有T细胞参与,则为细胞免疫。

“三看”免疫的结果。

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

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视角3 二次免疫的特点与应用

5.下图表示人患某病毒性疾病时,感染和免疫发生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

下列对免疫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在使机体痊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初次感染病毒后,只是通过细胞免疫使机体痊愈

C.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原因是记忆性细胞被激活,产生了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B

重点3 免疫失调与免疫应用

[考点精讲]

1.三类免疫失调疾病的比较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

机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举例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艾滋病

2.两类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①免疫预防:

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

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②免疫治疗:

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命题视角]

视角1 免疫异常疾病的分析与判断

6.(2015·浙江高考)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C.HIV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答案】 A

[心有灵犀] 快速界定三类免疫失调病

免疫

失调

视角2 免疫学的应用

7.(2014·重庆高考)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答案】 C

8.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答案】 A

当堂验收|提升高考考能

1.(2015·全国卷Ⅱ)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解析】 A项,抗体主要分布在体液中,是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寄生在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依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后将结核杆菌释放出来,与抗体结合后被消灭。

B项,抗体依靠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的形式消灭病毒,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它的作用主要是把病原体溶解掉。

C项,Rous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能诱发细胞癌变。

D项,人感染HIV后不会立即表现出症状,因为HIV有一定的潜伏期。

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HIV浓度增加,T细胞数量减少,使人体逐渐丧失免疫能力,即人感染HIV后的症状和HIV的浓度以及T细胞的数量密切相关。

【答案】 D

2.(2016·全国乙卷)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由题干可知,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和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使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丧失,特异性免疫受到破坏,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2)接种的甲疫苗相当于抗原,可刺激机体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病毒甲)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共同点是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依靠膜的流动性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出两点即可)

3.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和免疫应答水平必须适应免疫防御和维持体内稳态的需要,这要通过精确的免疫调节来实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________的物质。

大多数病原体进入人体,经过________细胞内________中的酶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

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__________细胞,从而产生相应的抗体;机体中某些物质可和抗原竞争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但这些物质与受体结合后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由此可以推断抗原的__________可以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

(2)抗体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

为验证已存在的抗体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研究人员用家兔进行了以下实验。

A组处理:

注射抗原。

B组处理,注射等量同种抗原,约50天后,抽出部分血液同时补充等量________(填“含同种抗原的血液”或“不含抗原的血液”)。

每日测定家兔体内相应的抗体浓度,结果如下。

由上述实验可以证明已存在的抗体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B细胞表面存在________,使一定条件下抗体可以与B细胞结合,从而抑制B细胞的功能,导致抗体分泌减少。

这种抗体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调节机制。

人体内还有一种抗体调节的方式,当体内抗体浓度升高时,通过________结合,使得与B细胞结合的抗原减少,导致抗体分泌量也下降。

(3)通过抗原和抗体等的共同调节,免疫系统得以正常运作。

如果调节异常,淋巴细胞可能会________,从而导致淋巴瘤(一种恶性肿瘤)的发生。

【答案】 

(1)特异性免疫反应 吞噬 溶酶体 浆 浓度 

(2)血浆 不含抗原的血液 抗体受体 反馈 抗体与抗原 (3)分裂失控(无限增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