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961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61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环境规划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规划讲义.docx

《环境规划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规划讲义.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规划讲义.docx

环境规划讲义

 

环境规划学教案

——21世纪课程教材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学时:

54小时

 

主讲人:

雒占福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6.8

一、课程教学目标

环境规划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有着重要作用。

环境规划学是环境科学与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及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它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本课程的教学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展开,教学目的是:

1、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如环境规划的涵义、研究对象、基本特征与基本任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在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不同环境规划类型、掌握主要环境规划类型的规划内容、编制程序和方法,培养其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环境规划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并根据理论方法的学习掌握环境规划中重要领域的专项规划——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以及城镇环境规划,初步建立规划的思维能力。

在基本内容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熟知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环境规划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主要研究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技术问题,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所以,环境规划原理课程在城规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建学生规划思维的重要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体系的重要一环。

不仅如此,环境规划本身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规划内容之一,不论城市大小,性质如何,无论在概念性规划还是在建设性规划中,都要充分重视环境规划。

所以《环境规划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整体观念、环境观念乃至对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观念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为比较全面、科学地从事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环境规划的作用、类型及其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关系;

2、熟悉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和主要内容,掌握环境规划的预测和决策方法;

3、掌握不同类型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编制程序,重点掌握当前我国环境规划中比较重要的规划类型,如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有关规划内容和方法。

四、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

作业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占30%。

2、期终考试成绩占7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3+(期终考试成绩)×0.7。

4、试题内容:

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计算题、论述题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使用教材:

《环境规划学》,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主要参考书:

1)城市环境规划,徐肇忠,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环境规划指南,国家环保局计划司《环境规划指南》编写组,清华学出版社,1994。

3)环境经济系统分析--规划方法与模型,张慧勤、过孝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

4)环境规划,朱发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5)区域环境规划方法指南,刘天齐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的涵义、作用及学科地位。

重点了解环境规划的原则、任务和发展。

教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环境规划概述

环境规划的含义、环境规划的作用

第二节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环境规划的原则

第三节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和类型

环境规划的任务、环境规划的类型

第四节环境规划的发展和趋势

国外环境规划的发展、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我国环境规划的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和展望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一章绪论

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

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目标管理的基本依据和准绳,是环境保护战略和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制和实施环境规划对于协调人与环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节环境规划概述

一、环境规划的涵义

历史经验证明,人类“野蛮征服”自然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已开始进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文明时期。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必须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规律,否则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环境规划就是人类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而采取的主要行动。

(一)概念-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二)内涵-5研究对象、基本任务、依据、主要内容、条件

♦1.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社会一经济一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2.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3.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

♦4.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

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5.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二、环境规划的作用

(一)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三)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四)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

(五)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三、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

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因而环境规划也与许多其他规划相容或相关。

但是,环境规划又与这些规划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和体系。

(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规划是重要组成部分、起补充作用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层次、多时段的有关环境方面的专项规划的总称。

因此,环境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并纳人其中。

环境规划目标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相互协调,并且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环境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如重大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建设工程等,都应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参与资金综合平衡,保证同步规划和同步实施。

(二)与经济区划——为环境规划打基础,环境规划是经济区划的补充和完善

环境规划是进行经济区战略布局和划分的补充和完善,利于经济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利于经济

区原料基地、生产基地合理安排和建设,利于经济区形成工业生产链,利于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的发挥和形成,促进经济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与国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四)与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规划

城市环境规划既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规划。

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互为参照和基础。

城市环境规划目标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之一,并参与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综合平衡。

由于城市是人与环境的矛盾最为突出和尖锐的地方,因而城市总体规划中必须包括城市环境保护这一重要篇章。

第二节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一、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环境规划具有的整体性反映在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各要素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要素自身的环境问题特征和规律则十分突出,有其相对确定的分布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各自形成独立的、整体性强和关联度高的体系。

(二)综合性

环境规划的综合性反映在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对策措施综合和部门协调复杂。

(三)区域性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因此环境规划必须注重“因地制宜”。

所谓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环境及其污染控制系统的结构不同,主要污染物的特征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不同,控制方案评论指标体系的构成及指标权重不同,各地的技术条件和基础数据条件不同,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律、程序和方法必须融人地方特征才是有效的。

(四)动态性

环境规划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它的影响因素在不断变化,无论是环境问题(包括现存的和潜在的)还是社会经济条件等都在随时间发生着难以预料的变动。

(五)信息密集

信息的密集、不完备、不准确和难以获得是环境规划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环境规划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需要收集、消化、吸收、参考和处理各类相关的综合信息。

规划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搜集的信息是否较为完全,能否识别和提取准确可靠;取决于是否能有效地组织这些信息,并很好地利用(参考和加工)。

(六)政策性强

政策性强也是环境规划的一个特征,从环境规划的最初立题、课题总体设计至最后的决策分析,制定实施计划的每一技术环节中,经常会面临从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的问题。

完成选择的重要依据和准绳,是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政策、法规、制度、条例和标准。

二、环境规划的原则

(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三)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五)系统原则

(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七)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第三节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和类型

一、环境规划的任务

环境规划的任务是解决和协调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期科学地规划(或调整)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恢复和协调各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使人类生态系统向更高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有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以及各项基础技术资料。

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必须对本地区的资源作全面分析与评价。

所谓资源,指的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

通过对本地区的资源分析与评价,以便进一步制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性质、任务和方向,确定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的内容与途径,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2.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工业合理布局是区域环境规划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首先,要对工业分布的现状进行分析,揭露问题和矛盾,以便从根本上去解决。

其次,要根据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历史以及地理条件,将各类工业合理地组合布置在最适宜的地点,使工业布局与资源、环境以及城镇居民点、基础设施等建设布局相协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与土地的开发利用,关系特别密切,发展农业,就要结合农业区划提供情况,因地制宜地安排好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用地;加强城郊副食品基地的建设;妥善解决工、农业之间以及农业与各项建设之间在用地、用水和能源等方面的矛盾,做到资源利用、配置合理,形成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

3.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

污染工业的合理布局是区域环境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应主要抓好下述几方面的工作:

(1)对区域内污染工业的分布现状进行分析,揭露矛盾,以便在今后调整和建设过程中逐步改善布局。

(2)对于国家计划确定的大型骨干工程,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联合选厂定点,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预测该工程投产以后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采取减少其不利影响的保护措施,以期达到规定的环境目标。

(3)在新开发的工业区,要形成“工业生产链”,以便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4.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对全国及各地区的资源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在对比中弄清长处和短处以及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以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这对于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是十分有利的。

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区域环境规划应力求减轻或免除对自然的威胁,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使大自然的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还应进一步改善和美化环境。

对局部被人类活动改造过的地表进行适当修饰,搞好大地绿化和重点园林绿地规划,丰富文化设施,增加休憩和旅游的活动场所。

6.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强调要制定统一的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用以指导制定环境规划。

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既要和有关方面、有关行业的技术经济政策相协调,又要从环境保护战略全局的需要加以统筹安排,起到横向综合与协调的作用,体现控制环境质量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当前我国环境规划基本任务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形势对环境规划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环境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2.坚持污染防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并重

3.实施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4.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监管和共管、环境投人和公众参与4项制度

二、环境规划的类型

(一)按规划期划分

按规划期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长远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5-10年,5年环境规划一般称五年计划。

五年环境计划便于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步,并纳入其中;年度环境保护计划实际上是五年计划的年度安排,它是五年计划的分年度实施的具体部署,也可以对五年计划进行修正和补充。

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

1.经济制约型

经济制约型环境规划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环境保护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一般表现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环境问题,为解决已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

2.协调型

协调型环境规划反映了促使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提出经济和环境目标为出发点,以实现这一双重目标为终点。

3.环境制约型

环境制约型环境规划是从充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出发,同时防止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来建立环境保护目标,制定环境保护规划。

(三)按环境要素划分

1.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主要是在城市或城市中的小区进行。

其主要内容是对规划区内的大气污染控制,提出基本任务、规划目标和主要的防治措施。

2.水污染控制规划

水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区域、水系、城市的水污染控制。

具体地讲,水域(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对规划区内水域污染控制,提出基本任务、规划目标和主要防治措施。

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是省、市、区、行业和企业等的规划,主要对规划区内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综合利用进行规划。

4.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噪声污染控制规划一般指城市、小区、道路和企业的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四)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

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

以上各类规划构成一个多层次结构。

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层次结构见图1一1。

 

(五)按性质划分

环境规划从性质上分,有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等。

1.生态规划

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不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使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符合生态规律,既能促进和保证经济发展,又不使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利用,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通常称之为生态规划。

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也称之为污染控制规划,是当前环境规划的重点。

按内容可分为工业(行业、工业区)污染控制规划、农业污染控制规划和城市污染控制规划。

根据范围和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3.自然保护规划

自然保护规划虽然广泛,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主要是保护生物资源和其他可更新资源。

此外,还有文物古迹、有特殊价值的水源地和地貌景观等。

我国幅员辽阔,不但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可更新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有特殊价值的保护对象也比较多,迫切需要分类统筹加以规划,尽快制定全国自然保护的发展规划和重点保护区规划。

4.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有为实现上述规划类型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环境科学体系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管理现代化的研究和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研究。

思考问答题: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 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 A)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C、《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D、《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2、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是(D)

A、规划为主,防治结合B、治理为主,防治结合

C、控制为主,防治结合D、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3、我国环保总方针提出的三个同步是指(B)

A、同步建设、同步污染、同步治理B、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C、同步建设、同步污染、同步绿化D、同步施工、同步污染、同步改造

4、我国环保总方针提出的三个统一的效益是(B)

A、国家、集体、个人B、社会、经济、环境

C、社会、经济、资源D、集体、个人、环境

5、环境规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是(B)

A、国家‘十一五计划’B、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C、城镇体系规划D、农村发展规划

6、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B)

A、有机组成部分B、重要组成部分C、关键组成部分D、核心组成部分

7、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解决缺水问题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放在突出位置的方针是(B)

A、开源  B、节水  C、治污D、蓄水

8、我国工业污染治理的主线是推行,逐步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到生产全过程控制。

(C)

A、资源综合利用  B、先进的生产技术  C、清洁生产  D、节能降耗

9、我国2l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向转变的是( B )

A、高应用、高污染、低效益  低应用、低污染、高效益

B、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

C、高污染、高效益、低消耗  低污染、低效益、高消耗

D、高应用、高效益、低污染  低应用、低效益、高污染

10、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D)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中国

11、提出“人类有权在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良好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的国际环境宣言是(B)

 A、1970年《东京宣言》  B、1972《斯德可尔摩宣言》  

C、1982年《内罗毕宣言》  D、1992年《里约宣言》

43、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是指(C)

A、黄河、淮河和海河B、黄河、淮河和辽河

C、淮河、海河和辽河D、黄河、长江和海河、

作业题:

环境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和原则是什么?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复合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理论。

教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环境承载力

一、环境系统和环境规划

(一)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各种大气组成物质、水、土壤、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生存所处的近地空间与各种人工构筑物,它们分别构成了大气环境、水环境、上壤环境以及城市环境等要素子系统。

环境系统的结构指环境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包括各环境要素的赋存量及其有规律的运动变化。

环境系统的功能指环境系统与外部介质相互作用的能力,它由环境系统的固有结构决定。

如果人类系统选取与环境最为相关的社会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则其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2一l所示。

图中实箭头所示即为环境系统的功能表现。

(二)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规划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规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以便有效地减少环境破坏、治理污染。

其次,要了解这条河流的污染来自什么地方、什么单位或个人,是如何排放的。

最后,在给出治理方案时,要论证如何最公平和高效地控制各个污染者的排放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治理目标。

所有上述工作都是建立在环境系统和人类系统的研究之上,同时要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

图2一2所示即为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

1、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capacity)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容量的概念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提出来的。

60年代末,日本为改善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提出污染排放总量控制问题。

欧美国家的学者较少使用环境容量这一术语,而是用同化容量、最大容许纳污量和水体容许排污水平等概念。

我国对环境容量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下列三个阶段:

80年代初,主要结合环境质量评价等项目进行研究,研究集中在水污染自净规律、水质模型、水质排放标准制定的数学方法上,从不同角度提出和应用了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六五1985年以来,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全国一些重点城市和地区相继提出了城市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以及水环境功能区划,为环境容量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环境容量是在环境管理中实行污染物浓度控制时提出的概念。

污染物浓度控制的法令规定了各个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容许浓度标准,但没有规定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数量,也没有考虑环境净化和容纳的能力,这样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和工矿区,尽管各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达到(包括稀释排放而达到的)浓度控制标准,但由于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过大,仍然会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因此,在环境管理上开始采用总量控制法,即把各个污染源排入某一环境的污染物总量限制在一定的数值之内。

采用总量控制法,必须研究环境容量问题。

  一个特定的环境(如一个自然区域、一个城市、一个水体)对污染物的容量是有限的。

其容量的大小与环境空间的大小、各环境要素的特性、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环境空间越大,环境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就越大,环境容量也就越大。

对某种污染物而言,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越不稳定,环境对它的容量也就越大。

环境容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两个方面。

  绝对容量 环境的绝对容量(WQ)是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达到绝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