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8209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

江苏省盐城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

高考语文

2014-04-141516

盐城市2014/2014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2014.4.2014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塞外/闭目塞听   行情/高山景行   弹劾/弹冠相庆

B.拓本/开拓进取   出没/没轻没重   劲头/疾风劲草

C.苛求/南柯一梦   果脯/匍匐前进   艄公/宝剑出鞘

D.关隘/溢于言表   坐禅/金蝉脱壳   脚踝/不落窠臼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唐山市人大常委会推行“阳光”财政,在网上向社会公开政府预算,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赢得人言啧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反响。

B.窦玉明同学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学习要坚持师心自用,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有不懂的问题要多问老师,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C.一场金融危机似乎让包括瑞士在内的“避税天堂”成了众矢之的。

迫于外界的压力,它们不得不承诺在银行保密制度等方面做出让步。

D.我国对非洲的鼎力相助使中非关系越来越热,这让一些西方国家非常眼红,不断抛出“新殖民主义”等言论,对中国进行肆意诬蔑和攻击。

3.下面是盐达中学校园广播站播出的一则征文启事的正文内容,在语言表述上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4分)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①,学校团委拟举办一次国庆征文活动②,要求全校同学每人都要撰写一篇征文③。

内容反映祖国的悠久历史④,讴歌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⑤,文体不限⑥,不超过1500字⑦。

学校团委将在征文中评出一、二、三等奖⑧,佳作将在校园文学《新芽》上发表⑨。

来稿请投入征文稿箱⑩,从即日起截止到5月30日11。

错误     ▲   (只填序号)改正             ▲              

错误     ▲   (只填序号)改正             ▲              

错误     ▲   (只填序号)改正             ▲              

错误     ▲   (只填序号)改正             ▲              

4.某中学学生董××因沉迷于网吧,严重影响了学习,人也变得萎靡不振,不愿与同学交往。

请你在“网络”“游戏”“虚拟”三个词中任选两个词各写一句话,提醒并帮助他。

要求:

语言辩证,有说服力。

(每句不超过25个字)(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允则,字垂范。

少以材略闻,荫补衙内指挥使,改左班殿直。

累迁供备库副使、知潭州。

将行,真宗谓曰:

“朕在南衙,毕士安尝道卿家世,今以湖南属卿。

”湖湘多山田,可以艺粟,而民惰不耕。

乃下令月所给马刍,皆输本色,繇是山田悉垦。

湖南饥,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转运使执不可,允则曰:

“须报逾月,则饥者无及矣。

”明年荐饥,复欲先赈,转运使又执不可,允则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廪贱粜。

因募饥民堪役者隶军籍,得万人。

转运使请发所募兵御邵州蛮,允则曰:

“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

且兵皆新募,饥瘠未任出戍。

”乃奏罢之。

陈尧叟安抚湖南,民列允则治状请留,尧叟以闻。

召还,连对三日,帝曰:

“毕士安不谬知人者。

”迁洛苑副使、知沧州。

允则巡视州境,浚浮阳湖,葺营垒,官舍间穿井。

未几,契丹来攻,老幼皆入保而水不乏,斫冰代炮,契丹遂解去。

真宗复召谓曰:

“顷有言卿浚井葺屋为劳民者,及契丹至,始见善为备也。

”尝宴军中,而甲仗库火。

允则作乐行酒不辍,副使请救,不答。

少顷火熄,命悉瘗所焚物,密遣吏持檄瀛州,以茗笼运器甲。

不浃旬,兵数已完,人无知者。

枢密院请劾不救火状,真宗曰:

“允则必有谓,姑诘之。

”对曰:

“兵械所藏,儆火甚严,方宴而焚,必奸人所为。

舍宴而救,事或不测。

”允则不事威仪,间或步出,遇民可语者,延坐与语,以是洞知人情。

讼至,无大小面讯立断。

善抚士卒,皆得其用。

盗发辄获,人亦莫知所由。

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

晚年居京师,有自契丹亡归者,皆命舍允则家。

允则死,始寓枢密院大程官营。

 (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四》,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湖湘多山田,可以艺粟             艺:

种植

   B.葺营垒,官舍间穿井               穿:

凿通

C.允则必有谓,姑诘之               谓:

缘由,说法

D.讼至,无大小面讯立断             讯:

询问

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允则爱民的一组是(3分)(    )

    ①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             ②募饥民堪役者隶军籍

    ③民列允则治状请留,尧叟以闻     ④老幼皆入保而水不乏

    ⑤遇民可语者,延坐与语           ⑥有自契丹亡归者,皆命舍允则家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允则年轻时因材略出名,并靠祖上功德做了官;宋真宗从毕士安那里对允则的家世有所了解,因而将湖南交给他管理,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B.在主政沧州期间,李允则“浚井葺屋”,被有些人称为劳民,直到契丹来攻,斫冰代炮,打退来犯之敌,人们才发现他善于早作准备。

   

   C.兵器库失火,李允则照样饮酒作乐不停;而后将被火烧的东西掩埋,并补充兵器。

在遭到枢密院的弹劾后,允则道出了自己不救火的原因。

   D.李允则不摆官架子,有时徒步出行,故能“洞察人情”,因而在任用官员、审理案情、甚至在抓获小偷、处理上下级关系上都能得心应手。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4分)

(1)转运使又执不可,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廪贱粜。

(4分)

                         ▲                        ▲                          

  

(2)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3分)

                         ▲                        ▲                          

(3)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

(3分)

                         ▲                        ▲                          

三、古诗鉴赏(2014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暮春

南宋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因“一春憔悴有谁怜”而“怀家”欲归,又说“别来此处最萦牵”,联系全诗看,诗人在词中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6分)

                    ▲                        ▲                          

(2)“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试从不同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20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宴宴,      ▲    ,不思其反。

(《诗经·氓》)

(2)不愤不启,       ▲      。

(《论语》)

(3)故木受绳则直,      ▲     。

(荀子《劝学》)

(4)长风破浪会有时,      ▲       。

(李白《行路难》)

(5)       ▲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6)苟非吾之所有,        ▲       。

(苏轼《赤壁赋》)

(7)祸兮福之所倚,         ▲          。

(《老子》)

(8)独学而无友,         ▲           (《礼记·杂记》)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过滩谣

廖静仁

①我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

  ②那时,我还只有十三四岁,刚刚小学毕业。

因为家父蒙难,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被切断了,无可奈何,我只好离开学校,跟随一位堂伯走上了艰难的纤道。

  ③其实沿江是有一条较好的路的,但那是一条人行道。

而纤道却是时断时续的,遇到崖嘴和较大的江湾子,拉纤人便只能攀藤抓草爬过山崖,或和衣过江湾。

这种时候,一帮纤夫中,最艰辛的要数拉头纤的人了。

拉头纤的人肩上还要负着沉重的一卷纤缆,那是拉远距离所必需的,所以拉头纤的人在攀崖嘴或和衣过江湾时,因纤缆拖累而摔倒,那是常有的事情。

每见到这种情景,我真有些受不住了,然而我那拉头纤的伯父却一笑置之,说:

“这算么子,你还根本就没尝到拉纤的苦味呢!

  ④真正尝到拉纤的苦味,是在那个严寒的冬天。

  ⑤那是年关将近了。

俗话说:

有力好攒年关钱,一天硬要抵两天。

一帮纤夫,在年关时包一两艘长途船,装货老板比起平常日子来是要慷慨得多。

  ⑥我们那回包的是一艘从洞庭湖区启碇的装粮船。

那路程是相当远的:

得转沅江,溯益阳、桃江等好几个县城才能到达目的地安化。

沿途有八八六十四滩呐!

而偏偏又碰上大雪纷飞的天气。

沿江的行人道上,人迹已被白雪覆盖,就连平素弄潮戏水的啄鱼鸟也早已藏匿进崖巢里去了,那纤夫们用脚掌抠挖出来的纤道,就更难寻见了。

而我们,就凭着过去对它的熟悉,一步一探地摸索着行走。

  ⑦起初,尽管我们怎样把脚踝严严实实地用棕片紧裹起来,再套上益阳板子草鞋,但那雪水还是渗进了皮肉,像是有千根万根针尖在猛扎。

到后来,便渐渐地麻木了,双脚完全失去了知觉,只有耳朵听见脚掌“咔嚓咔嚓”地抠进雪地里去的声音。

直到拼命拉滩了,才全身发起热来,于是那冻僵过的双脚便感到了痛楚,那是一种奇痒无比的痛楚啊!

  ⑧到得崩洪滩时,我被这条闻名整个资江的险滩吓得目瞪口呆,然而就此时,从我伯父的口中突然迸出了一声悲壮的《过滩谣》的号子声来:

呃——纤夫过滩哪——嗬嘿!

  ⑨陡地,我发现纤夫们全都一震,抬起沉重地勾着的头颅,用异样的目光投向江心。

我曾听伯父说过,纤夫号子是非常单调的:

“呃哩喂哟——嗬!

呃哩喂哟——嗬!

”就这么反复咏叹。

而象今天这种悲愤的《过滩谣》却是轻易不喊的,只有在纤帮中有同伙遇了难时,才会喊起这种号子来。

究竟出了什么事?

我定睛看那灰朦朦的江心,果然有一具尸体被寒流冲了下来,那一定是拉纤人没有辨清路线或者是过崖嘴没有攀住藤蔓而失足掉在江中的——他的肩膀上,还紧紧地系着纤绳呢。

  ⑩一声惊呼,我倒在了纤道上……应该感谢纤夫们那陡然同呼的悲壮的《过滩谣》——纤夫过滩哪——嗬嘿!

  不惜命哪——嗬嘿!

  前面有人坠下滩哪——嗬嘿!

  后面纤道脚板响哪——嗬嘿!

  11……凝重、深沉,越来越响,越来越响。

朦胧中,我倏忽意识到那惊心动魄的呐喊是在呼唤着我。

顿时,只觉得周身的骨骼、肌肉在膨胀,血管里的热血在流淌……我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12伯父他们已经把我甩下一段路了。

我不能看着船被拉上滩,不能等着伯父来把我抬上船。

我的眼睛里迸着火焰,腾地爬了起来,不顾一切地拖着一双结冰的脚向前面滩涂赶去。

  13船仿佛被冰冻凝住在滩涂上了。

  14尽管北风呼呼地嚎叫,但所有的纤夫的躯体却在咝咝地冒着热气。

他们的脊背都弓成桥拱状,在嘎吧嘎吧地作响;他们都把铁耙般的脚掌死死地抠进积雪,抠进地面;而那一双双粗手,都颤颤抖抖地向前伸着,企图抓到一点点能够牵引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缕细藤,哪怕是一棵小草,那也是救星呀!

  15除了那凝重、深沉的《过滩谣》还在江峡中回荡,却听不到哪怕是一丝一缕的呻吟和唉叹。

如果自己不是一名纤夫,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在这种冰天雪地的严冬,把一艘沉重的木船拉过资水第一险滩——崩洪滩的滋味是什么。

  16我发狂般地吼叫着:

我来了!

——我来了!

——一个懦弱者的灵魂,在这苍凉、激越的《过滩谣》的号子的冲激下,毫无畏惧地重又迈进了这支负着人生苦痛,却又能征服激流险滩的队伍!

    选自《新华文摘》(1987年第4期)(有改动)

11.从文中看,“我”真正尝到拉纤的“苦味”包含了哪些内容?

请简要加以概括。

(6分)

                        ▲                        ▲                       

12.文中画线文字运用了哪些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5分)

                        ▲                        ▲                       

13.“我”伯父和纤夫们在过险滩时迸发出的《过滩谣》这层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6分)

                        ▲                        ▲                       

14.为什么要写“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

试作探究。

(6分)

                        ▲                        ▲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风干的名著

司葆华

①有关名著的改编缩写问题,多年以来聚讼纷纭,议论不断。

但不管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各种各样的改编本依然源源不断,流行坊间。

这些改编缩写本,其数量之多,简直有把天下名著一网打尽之势,纷纷冠之以“中国古典名著普及本”“外国名著学生读本”,还有什么“袖珍本”“卡通本”“速读手册”等,名目繁多,如乱花撩眼。

②我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至于用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表现,则另当别论。

单从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说来,改编缩写之举便有违常理。

文学作品是一个生气贯注的有机整体,是各组成要素之间撕掳不开的、血肉关联的组合。

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经成形,便由不得别人来改动了。

压缩了篇幅,减少了字数,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异和退化,或干脆就是仅仅与原作名字相同的另一部东西。

③著名学者陆建德指出:

“文学名著必须维持原貌,正如阿凡提的汤,必须原汁原味,我们爱读《红楼梦》,因为那是曹雪芹的文字”,“一部伟大的作品,多‘潜在的魅力’,人物头上小小的饰物或下意识的细微举动都暗含了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如此,文学名著才发散出千古如斯的永恒魅力,给人以经久的艺术享受。

改写者往往遗神取貌地抽取所谓“故事”,而对那些看似无关宏旨其实又充满意味的细节,都看成可有可无的无谓枝蔓,难逃朱笔的杀伐。

有完整情节的作品尚不能改动,更遑论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

别的不说,就如汪曾祺和阿城吧,他们在作品里营造的那种境界,流淌着的那种诗性语言,依样画瓢都学不像,更不要说什么改写了。

④我想起了有阵子对京剧的改造。

据说,为了让这个传统艺术能叫年青人接受,便去掉京胡月琴的悠悠京韵,代之以“嘭嘭嚓嚓”的动感摇滚。

这种被改造后非驴非马的东西,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倒是和时下名著的遭遇惊人相似。

原本沉甸甸的东西变得轻飘飘,醇美的诗情变得淡乎寡味,丰饶的意蕴变得肤浅稀薄,形象苍白,语言温吞,乏善可陈。

这类东西不可能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原著的欲望,而恰恰相反,会严重地败坏读者原本不错的胃口。

在他们看来,这些所谓名著,还不如小时候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⑤在速食快餐速配一次性等快捷型消费成为时尚的今天,名著改写之大行其道不是偶然的。

这种短平快的东西,无论对阅读上只想浅尝辄止装点门面的成人,还是考试应急的学生,无疑适销对路。

但提高素质实在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更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染,这是一种作用于灵魂的过程,急于求成不得。

那些风干的名著,那些被榨干了艺术汁液的纸页,能给读者留些什么呢?

 (选自2014.12.15《光明日报》)

15.下列有关“名著改写”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所以名著的改编本源源不断,流行坊间。

B.改写者只是抽取名著中的“故事”,而忽略了那些充满意味的细节。

C.有完整情节的作品不能改动,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则更不可以。

D.在改写者看来,那些所谓的名著不如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16.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文学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理由。

(6分)

                           ▲                       ▲                   

17.从文本最后一段看,今天我们阅读文学名著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6分)

                           ▲                       ▲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王岳川

①那一天是北京最冷的一个冬至。

送走金开诚先生回到北大,我重新走进冰天雪地的未名湖,一种人去楼空、大师谢去的悲凉不由涌上心头。

金先生的离去让我感到不仅是北大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和书法界重大损失。

 

②开诚先生做学问和写书法都很严谨。

《金开诚文集》(4卷)出版时,他的眼睛不好已不能自己校对,仍然对排版错字盯得很紧。

从他的身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校字如仇”。

金先生备课超出常人地认真,讲稿上写满细细密密的小字,而且对着镜子录音练习讲授,他几乎把自己讲课的每一段内容都背下来。

我有时候很疑惑地问:

先生口若悬河,文惊四座,为何还要这样费心备课?

他说:

哪怕是成了教授博导,也要像青年教师第一次上台那样小心翼翼地去上课。

③像金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教授,很多已经不上大课。

但他在北京大学书法所授课期间,却坚持连续几天上大课。

记得每次上课后我送他回家,见他坐在后车座上,面色憔悴,极度疲劳。

一位70多岁的老人,能够一天连着上6个多小时课,中午只是简单地吃顿饭,这种人格襟抱是多么难得!

④现在一些学生动辄就喜欢大话,研究大而空的东西。

而金先生治学的方法很值得学习,他善于从语词句篇章的细处入手做学问,从文辞的考辨到书写自己的思想,其学问是由小及大,由具体而广博。

先生不仅仅是个古文学家,教育学家,还是个思想家,他把自己的晚年献给了东方文化和中国思想的重建大业,站在中国立场上为中国文化发展做贡献。

他终其一生做了重新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

看哪些文化已经死亡了,哪些是文化中的碎片需要整理,哪些是中国学者需要重新创造的新文化。

他并不认为中国文化是衰败淘汰的文化,而是经过欧风美雨的冲刷,成为生生不息刚健有为的文化。

⑤金先生在无锡一所大学任书法所所长,经常为无锡大众讲演。

他自豪地说自己开创了一个先例——不收费讲演。

在一切都以商品和金钱来衡量的当代社会,金先生的这种人格境界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⑥北大很多教授都非常忙,号称“空中飞人”,对学生的论文看得也不是很认真。

金先生认为,学生论文出了问题,老师有重大责任,为人为学,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先生为了看论文特意买了个高倍放大镜,逐字逐句地读。

发现论文的问题后,他把这个学生叫来,提了近百条意见。

先生学问是巍巍高山,但又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在一点一滴中让人感受到其人格魅力与精神滋养。

先生告诉我,这叫做爱惜羽毛,一个人从黑色的毛、杂色的毛,好不容易修炼成白天鹅,通体白色羽毛,但稍不留神,一点污渍,一泼脏水,就能污染了羽毛。

⑦金先生很关心书法的国际交流,认为北大书法所提出“文化书法”,主要就是从事书法的国际交流,要将汉字审美化书写国际化。

先生跟我说,中国书法如果自己关起门来,变成一个退休老人玩的东西,就没有意义了;书法必须要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当外国人学了汉语和汉字,拿起毛笔进行书写的时候,中国文化就如春风化雨般点点滴滴输出去了。

⑧先生通过点点滴滴的人格修为和精神践行,将自己的音容笑貌留存人间,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选自2014.03.20《中华读书报》)

15.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金开诚先生虽眼睛一直不好,但他能很紧地盯住排版错字,真正做到“校字如仇”。

B.金先生备课非常认真,甚至对着镜子录音来练习讲授,能全部把讲课的内容背下来。

C.金先生从事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把自己献给了东方文化和中国思想的重建大业。

D.金先生的学问高不可攀,很多学生只能在一点一滴中感受到其人格魅力与精神滋养。

16.金开诚先生有哪些值得世人学习的“风范”?

请分条归纳。

(6分)

                           ▲                       ▲                   

17.文本中,金开诚先生对“中国文化(包括书法文化)”有哪些观点?

请概述。

(6分)

                           ▲                       ▲                   

七、作文(70分)

18.请以“只要不拒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写议论类文章要观点明确,材料典型,分析合理;写记叙类文章要主题明确,素材鲜活,描写生动。

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附加题

(满分40分,时间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2014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6分)

太史公曰: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20.“从衡”是先秦政治家们的政治主张,请加以简述。

(2分)

                        ▲                        ▲                       

 21.世人“恶苏秦”的原因是什么。

(2分)

                        ▲                        ▲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的成就达到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