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418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docx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测试

历史必修1

1.“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商朝的内外服制度B.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D

C.秦汉的郡县制D.西周的分封制

2.清朝咸丰皇帝继位后,封弟弟奕訢为恭亲王。

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将帝位传给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而不传给身体健康、且有一定政治才能的弟弟奕訢,这种做法A

A.遵循了宗法制的原则B.符合分封制的要求

C.是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结果D.为了调和清廷内部斗争

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主要意义在于C

A.有利于社会的安定B.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宋太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作出的最主要贡献是D

A.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B.建立了完备的监察制度

C.削夺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D.较好地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5.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具体表现在D

A.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B.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官员

C.皇帝由此可避免政策失误D.皇帝不受制约地裁决一切军政大事

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B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7.常言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即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成不同的风土人情。

那么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的文明影响最大的是C

A.君主制的盛行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盛行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

8.雅典民主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雅典实行民主制的根本目的不包括C

A.增强本城邦公民的凝聚力B.在城邦竞争中保持独立

C.维护所有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D.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

9.雅典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的目的是A

A.保证所有公民参加国家政治活动B.建立宽松自由的民主氛围

C.提高所有雅典人民的政治地位D.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10.历史有很强的延续性,古代实行的一些制度在后世能够找到其遗迹。

古代希腊城邦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创立多种形式的民主政治。

其中为17世纪的英国所继承的是D

A.定期参加召开全体成员的公民大会B.各级官员实行差额选举

C.所有公民具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D.集体管理、依法行政

11.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刻在十二块铜牌之上的法律条文 

B.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C.摈弃了以往法律中原始的、落后的古老习俗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12.罗马法“最为持久的征服”的具体表现是C

A.确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B.由公民法到万民法,首创国际法的概念

C.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如“天赋人权”、“权利平等”

D.编定了《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善

13.罗马法对后世的最深远影响是C

A.罗马法的历史学价值B.解决疑难案件的案例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D.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法律文献

14.英国整个政治制度的基础是C

A.责任内阁制B.君主立宪制C.代议制民主D.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

15.在宪法中体现议会至上原则最典型国家是D

A.中国B.法国C.美国D.英国

16.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根本目的是A

A.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B.确立美国的联邦体制

C.协调当时社会各种矛盾D.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

17.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关键与核心是B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C.市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

18.列宁指出:

“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德国贵族)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

“进步的事业”是指B

A.抗击法兰西的入侵B.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C.阻止奥地利的回归D.夺取丹麦占领的领土

19.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相比,其特点是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②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③国王统而不治④首相对君主负责D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0.中英鸦片战争,清帝国被迫屈服,它揭示出的本质是C

A.清帝国推行“海禁”闭关政策的失败B.清帝国厉行文化专制的恶果

C.清帝国固守农耕文明的破产D.清帝国盲目自大、闭目塞听的恶果

21.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C

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都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都有助于侵略者占据中国市场、掠夺中国财富

D.外国侵略者都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22.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不包括D

A.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兴起

D.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2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是D

A.以学习西方科技为中心B.以兴办近代工业为核心

C.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核心D.以实施政治制度的变革为核心

24.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标志是A

A.兴中会的成立B.黄花冈起义C.同盟会的成立D.武昌起义

25.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主政治,不断同封建君主专制作斗争。

最早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来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的是B

A.《定国是诏》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6.五四运动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7.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规定: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第一次实践这一观点的是A

A.巴黎公社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28.列宁说: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此的正确理解是C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加剧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29.十月革命中产生的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里,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迫切愿望的是C

A.宣告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B.土地法令

C.和平法令D.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0.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这里的“新”最主要体现在

A.以反封建斗争为主要目标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C

C.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D.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31.1922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二大”,中国共产党把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这个“现阶段”是指D

A.国共两党合作时期B.进行武装斗争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D.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2.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B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开始创建人民军队D.揭开厂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

33.扭转红军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的是D

A.三大主力会师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遵义会议

3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持续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是D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策略方针B.美国不赞同破裂

C.其符合广大人民利益D.民族矛盾的持续尖锐化

35.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的,其目的是D

A.把战争责任推给共产党B.在两党政治斗争中赢得主动

C.需要共商建国问题D.以和谈换取内战部署的时间

36.1945年—1949年,国共两党强弱易位、政权易手,其中起了决定作用的因素是C

A.内部是否团结一致B.外援是否始终一贯

C.政治基础是否广泛D.军事决策是否正确

37.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有关其叙述不正确的是B

A.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规定了国家的国体和政体D.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38.“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奠定基础的是C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39.我国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确切含义是D

A.多党长期共存B.多党联合执政

C.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共同执政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40.从1979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C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B.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C.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D.呼吁尽快实现统一

41.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

“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这段话主要说明D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是坚持不妥协立场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

D.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42.第二次是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C

A.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B.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

C.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D.苏联军事实力、国际地位提高,与美国争夺霸权

43.“马歇尔计划远不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是因为这项计划实际上是C

A.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

B.导致当代政治格局不稳定和动荡的产物

C.以经济的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D.美国蓄意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

44.下列关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之间关系变化的趋势,表述正确的是

A.从冷战对峙到政治经济联合B.从经济衰落到重新崛起C

C.从战争到政治经济联合D.从军事对抗到和平竞争

45.“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A

A.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

C.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发展

D.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46.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C

C.日本开始成为经济大国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47.《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C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48.新中国外交史上下列大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参加万隆亚非会议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⑤中美签订上海公报A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②⑤④D.①②③⑤④

49.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革命”转变为“和平发展”,其根本原因B

A.正确认清了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认清了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教益

D.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益

1.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世袭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C.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D.君主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2.右图所示惨状由哪国在何时造成

A.英国,1842年B.英法,1856年

C.英法,1860年D.八国联军,1900年

3.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法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日俄战争D.抗日战争

4.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5.太平天国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是

A.满汉地主联合镇压B.农民阶级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C.敌人长期围困封锁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下面有四副对联关于五四运动,其中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意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7.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假设你是一个导游,你带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下列哪个地点不是你们所选择的

A.江西的瑞金B.贵州的遵义

C.江苏的南京D.陕西的延安

8.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

“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

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9.在原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摆放着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

它的寓意是

A.清政府统治结束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   

10.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参政议政④维护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次伟大的制度创新,它们创建于

A.解放战争时期B.1949—1956年过渡时期

C.十年探索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12.2002年5月1日,新疆的居民王振民发现一根电线落地,就用铁锹往房顶甩电线,当场触电身亡。

其妻将供电部门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审判结果是供电部门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39732元。

王妻之所以获胜,她的法律依据是

A.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例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完善D.人民当家作主

13.罗马法博大而缜密,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深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②法国《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的有关内容为蓝本起草的③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法律制度和诉讼原则等源于罗马法④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东西方“冷战”的影响不包括

A.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

B.导致了德国的长期分裂

C.导致了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5.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由一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军事集团

C.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D.使“冷战”局面相对缓和

16.1967年组建欧洲共同体的主要出发点是

A.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B.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自由交流

C.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

D.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17.当前影响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有①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②欧洲一体化进程加深③中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④美国推行单边霸权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民主选举首领   C.世袭制   D.分封制

2、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

”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有 ①建立了秦朝君主专制统治 ②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 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便利了郡县制度的推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该诗讲的是下列哪一位皇帝?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宋太祖   D.明太祖

4、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

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5、西方法律大多继承了古罗马法。

古罗马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今天依然起作用的有:

①陪审制度 ②律师制度 ③“不告不理”的原则 ④三权分立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6、《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A.外国列强大批入侵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7、洪秀全主张“天下人”平分“天下田”,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

二者主张的相似点是

A.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土地国有和绝对平分产品

  8、最能完整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把革命火种播散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沦陷!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0、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改造现有的民主党派   B.取得民主党派对新生政权的支持

C.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1、下列人物中,促使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是

A.洪秀全     B.陈独秀         C.孙中山      D.毛泽东

12、“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铁幕演说发表     B.杜鲁门主义提出

C.马歇尔计划提出    D.北约成立

1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是

A.把联合国变成了第三世界的政治舞台

B.使亚非拉国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C.有力冲击两极格局,使之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D.完全改变了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14、尼克松在其对华政策报告中说: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他讲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

A.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  B.主张和中国建立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

C.阐明中国对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D.阐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15、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上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冲击的是

A.西欧、日本的崛起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D.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16、两极格局瓦解后,首次展现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冷战后世界新格局态势的是

A.海湾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科索沃战争   D.空袭南联盟

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沿袭   B.考试选举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

3.下列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4.三省六部制的实现,说明了

A.丞相权力的增大

B.中央结构的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D.体现任人唯贤的原则

5.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6.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7.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其中成为中国全民抗战开端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8.关于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上胜利

B.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标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9.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

C.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D.都是巩固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方案

10.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1.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1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其意义在于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当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3.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重大进展,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整风运动开始

14.下列哪项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原则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共同发展繁荣  D.民族歧视

15.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6.台湾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中国内战遗留问题造成的

B.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

C.雅尔塔体系划定造成的

D.联合国托管造成的

17.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