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691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德国鲁尔区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

德国鲁尔区

一、典题示例

(2019·九江模拟)如图为德国煤炭巨头鲁尔集团将某煤矿地下采空区改造成抽水蓄能设施的示意图。

该煤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用作储能设施的废弃煤矿。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抽水蓄能设施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矿产开采效率B.恢复地表生态环境

C.促进矿产开发利用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我国西北矿区如果借鉴该模式,需要调整的是(  )

A.封闭露天水库B.降低发电功率

C.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D.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

解析:

1.D 2.A 第1题,抽水蓄能设施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图示地区为地下采空区,没有矿产可开采利用;抽水蓄能设施在地下采空区,对恢复地表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故D正确。

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如果借鉴该模式,应封闭露天水库,A正确;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和风能丰富,不需要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也不用降低发电率、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故B、C、D错误。

(2019·济南模拟)读图,完成3~4题。

3.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有(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铁矿资源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③④B.③④⑤

C.①②③D.②④⑤

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借鉴德国鲁尔区治理改造的成功经验,针对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是(  )

A.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C.建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解析:

3.A 4.B 第3题,左图为德国鲁尔区,右图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鲁尔区没有铁矿;我国有廉价的劳动力,但德国劳动力不廉价,②⑤错误。

第4题,东北工业基地衰落是受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沿海新兴工业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是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整合,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二、知识讲解

德国鲁尔区发展

1.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区位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

②水陆交通发达:

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③矿产资源:

煤炭资源极为丰富。

(2)发展概况

①主要工业部门:

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

②工业地位:

是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特别提醒]

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还包括市场广阔、水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和距铁矿区较近等。

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传统产业的衰落

①时间:

20世纪60年代。

②原因

(2)环境恶化

①原因:

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②表现:

煤渣、矿渣堆积,占用大量土地;大气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热污染等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①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②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③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①整治河流。

②控制大气污染。

③加强环境管理。

④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跟踪训练

读中国攀枝花工业区(甲)和德国鲁尔区(乙)图,完成1~2题。

1.两工业区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煤炭资源丰富 B.水能丰富

C.铁矿资源丰富D.廉价劳动力丰富

2.图示两工业区均有河流流经,但乙区的内河航运发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表形态 B.资源分布

C.城市规模D.市场需求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的共同区位因素有:

煤炭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

第2题,鲁尔区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河流水流平缓;而攀枝花地区地处山区,河流落差大,不利于通航。

答案:

1.A2.A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下图为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

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①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②第三产业迅速发展③园艺业比重增大④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

A.①② B.②④

C.①③D.②③

4.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区主要集中在该国()

A.南部 B.北部 

C.东部D.西部

5.鲁尔区的重新崛起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借鉴意义有()

①调整传统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扩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规模

③加大科技投入,研制新工艺、新产品

④加大资金投入,发展资金与资源密集型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3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判读三角坐标图,从图中可以看出,②比①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且幅度较大,说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第4题,德国南部开发历史较晚,环境优美洁净,交通便利,成为德国的新兴工业区。

第5题,借鉴鲁尔区整治经验回答即可。

答案:

3.B4.A5.C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

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为该区域相关资料图,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A.科技实力不强,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

B.扩大稀土产能,增加出口量

C.黄河含沙量大,工业水源水质差

D.靠近黄河、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7.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措施,不可行的是()

A.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B.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发展第三产业是唯一出路

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D.对废矿区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解析:

第6题,作为新材料产业基地,包头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

第7题,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可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产业等,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其唯一出路。

答案:

6.A7.B

读某工业区区位示意图,回答8~9题。

8.本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下列因素与其兴起无关的是()

A.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 B.便利的水陆交通 

C.广阔的市场D.充沛的水源

9.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工业区一度衰落,其内部原因在于()

A.工业结构单一B.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C.世界性钢铁过剩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解析:

第8题,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大量输入铁矿石发展了钢铁、机械等工业部门。

第9题,鲁尔区的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工业应以煤炭为中心,形成关联产业,该工业区一度衰落的内部原因是过度依赖煤炭,工业结构单一。

答案:

8.A9.A

读以下两个区域图,完成10~11题。

10.和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A.水资源 B.铁矿石

C.水陆交通D.煤炭资源

11.为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两地可以共同采取的改造措施是()

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有色冶金工业D.进行产业转移

解析:

第10题,与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水资源。

第11题,鲁尔区已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山西省为避免重复鲁尔区曾经经历的困境,应借鉴鲁尔区的经验,调整工业结构。

答案:

10.A11.A

下图示意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几种方式。

读图,完成12~13题。

12.建设坑口电站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减轻交通压力 B.减轻环境污染

C.提高能源利用率D.促进煤炭资源开发

13.坑口电站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 B.市场 

C.技术D.资源

14.关于山西省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A.延长产业链 B.提高附加值

C.增加就业率D.降低碳排放

解析:

第12题,坑口电站是在煤炭产地建设的大型电站,就地发电,变输出煤炭为输出电力,能减少煤炭的外运,减轻交通压力。

第13题,坑口电站应接近煤炭产地,因此坑口电站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应为资源(原料)。

第14题,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其发展必然会加大对能源的需求,也就意味着山西省要消耗更多的煤炭,从而导致碳排放增多。

答案:

12.A13.D14.D

二、综合题

15.分析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末鲁尔区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发展煤炭、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2)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廉价________的竞争,鲁尔区主导产业中的________工业和________工业迅速衰退。

(3)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中,不属于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影响的是()

A.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

B.钢铁生产总量过剩

C.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D.生产结构较为单一

(4)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北重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借鉴鲁尔区产业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1)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可从能源、原料、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

(2)煤炭和钢铁工业是鲁尔区两大支柱产业,随着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的上升,煤炭能源主体地位下降,导致煤炭工业衰落,加之国际市场上钢铁竞争激烈,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也逐渐消失。

(3)鲁尔区在丰富的煤炭基础上,形成煤炭、钢铁等工业部门,生产结构单一,这是鲁尔区的自身缺陷。

其余选项均为国际环境对鲁尔区的影响。

(4)借鉴鲁尔区的经验从调整产业结构、消除污染、完善交通、大力发展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①煤炭资源丰富;②离铁矿区较近;③有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

(2)石油煤炭钢铁(3)D

(4)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消除污染,美化环境;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④调整工业布局;⑤大力发展科技;⑥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⑦引进民间资本;⑧产、学、研相结合;⑨政府支持。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呼伦贝尔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被列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

近年来,呼伦贝尔承接了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

材料二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中国最美草原”之美誉,是全国重点生态游开发区之一。

呼伦贝尔高原上河流纵横,湖沼众多,其中呼伦湖为中国第四大、北方第一大湖。

(1)根据材料,分析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2)从生产联系的角度,分析呼伦贝尔重点承接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呼伦湖湖泊水位不断下降,水污染也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堪忧。

结合材料分析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列举呼伦贝尔市适宜发展的具体产业部门。

解析:

(1)题,图示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市场广阔。

(2)题,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引进煤设备制造业,市场广阔,且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第(3)题,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

第(4)题,结合当地实际,从三大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区内、区外市场需求量大且距离近。

(2)当地采煤业发达(或煤炭资源丰富);引进煤设备制造业,可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或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

(3)自然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下降。

人为原因:

随着资源的开发,用水量增加,水位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4)第一产业:

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

发展采矿业和矿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

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