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888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1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docx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

“九五”国家重点图书

胡代光、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大辞典》

经济科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农业经济学

 

程漱兰、徐德徽、金燕红、付岩梅

 

农业经济学(agriculturaleconomics)一个社会为满足基本生存所需食品和其他农产品,将土地等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理论和方法。

农业经济学是一般经济学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或修正。

农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ofsupplyforagriculturalcommodity)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对该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计算供给的价格弹性Es,是用供给量Qs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P变动的百分比:

Es=ΔQs/Qs÷ΔP/P

通常,Es是一个正值。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产品保鲜储运的困难,农产品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会有时滞,所以一些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极小;但长期会有足够的弹性。

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科技进步,会导致供给曲线的移动。

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ofdemandforagriculturalcommodity)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需求量对该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计算需求的价格弹性Ed,是用需求量Qd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P变动的百分比:

Ed=ΔQd/Qd÷ΔP/P

通常,Ed是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负数。

特定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取决于它有无很好的替代品,有无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在消费者预算中的重要性。

导致需求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收入的变化,人口,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期望。

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incomeelasticityofdemandforagriculturalcommodity)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变化引起的对某一农产品需求量的变化程度。

计算需求的收入弹性El,是用需求量Qd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L变动的百分比:

El=ΔQd/Qd÷ΔL/L

通常,El大于1,即有弹性,表明该农产品是奢侈品;El小于1,即缺乏弹性,表明该农产品是必需品;El等于1,即单一弹性;El小于0,表明该农产品是“吉芬商品”,即通常是穷人消费的产品,所以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消费。

对特定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会随着发展阶段的进化而变动。

一般的,受恩格尔定律影响,也受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间产品需求大于最终产品需求的规律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低,所以农产品充裕的结果是农产品价格下降且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因价格下降导致的销售量上升的幅度,即农民的总销售金额下降。

农产品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crosselasticityofdemandforagriculturalcommodity)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X的需求量对农产品Y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计算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Exy,是用农产品X需求量Qx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农产品Y价格Py变动的百分比:

Exy=ΔQx/Qx÷ΔPy/Py

通常,Exy若是负值,表明农产品X与Y是互补商品,该负数的绝对值越大,则互补性越大;Exy若是正值,表明农产品X与Y是替代商品,正值越大,则替代性越大;Exy若接近零,表明农产品X与Y之间没有多大相关性。

猪循环·蛛网定理(CobwebTheorem)用来解释一些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失去均衡时发生周期性循环波动的理论。

产量和价格会发生周期性波动的,通常是具有较长生产周期、生产者的供应只能根据上期价格信号决定、产品又不耐储存的畜产品。

如猪肉供应,市场供应量Q1一旦偏离均衡数量Q0,价格P1即偏离均衡价格P0;这一偏离均衡的价格P1驱使生产者调整生产规模,并反映在下一周期的市场供给量Q2上;这一供应量Q2从另一面偏离均衡数量,导致市场价格P2的相应偏离;这一价格信号P2又驱使生产者从另一面调整生产供应,并反映在再下一周期的市场供应量Q3、及相应的市场价格P3上……。

如此循环往复,在以价格和数量标示的直角坐标图上呈现出“蛛网”形状,故名之;有时,也因最具典型形态的生猪供求波动,直接称之为“猪循环”。

蛛网的形状,因该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与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相对大小,呈现三种不同趋势:

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蛛网收敛,即最终趋于均衡点;反之,蛛网发散,即越来越远离均衡点;需求弹性等于供给弹性,蛛网呈规则振荡,始终与均衡点保持一定距离。

当上述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自变量价格,以纵轴表明因变量数量时,仅当需求曲线的斜率大于供应曲线的斜率,这种波动才能收敛。

Q

Q1S

Q3

Q0

Q2

 

D

P

0P1P3P0P2

收敛型蛛网

 

Q

S

Q1,Q3

Q0

 

Q2,Q4

D

P

0P1P0P2

P3P4

稳定型蛛网

 

 

QS

Q3

Q1

Q0

Q2

 

D

0P

P3P1P0P2

 

发散型蛛网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功能的期货交易等贸易制度创新,缩短、改变生产周期和保鲜储运的技术创新,以及其他使信息更加充分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供需双方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均衡点价格和数量,来有计划地调整生产和消费,从而减少盲目性,降低市场波动,蛛网现象有减缓的趋势。

恩格尔定律(Engel'sLaw)收入是影响需求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

一个家庭(国家)的收入越低,其总支出中用于食物消费的份额越大。

在收入(总支出)增长的情况下,食品消费支出的绝对额虽然也增长,但所占的比重是下降的。

这一统计规律性由德国统计学家E·恩格尔在1857年指出,故名恩格尔定律。

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或总收入的比重,就是恩格尔系数。

定律适用性的两个前提是: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和保持“食品消费”有统一的含义,即生存需要。

而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因素、商品化因素、生活节奏紧张化因素、副食消耗上升趋势,都会影响恩格尔定律的适用性。

因此,可以将主食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作为恩格尔系数的补充。

现代发展之初食品消费支出增加幅度更大,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品消费水平时,收入进一步增加才不再对食品消费支出发生重要影响。

作为定律的延伸,衣着支出比重会先升或持平,然后下降,时间晚于食品消费支出下降时间;其他生活必需支出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动;直至非生活必需支出,如耐用消费品、旅游、保健、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支出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数值,大体上将居民生活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4个阶段:

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至60%为温饱,40%至49%为小康,30%至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LawofDiminishingReturnsofLand)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某一可变投入不断追加到另一(一些)固定数量的投入上面时,该可变投入由稀缺到充裕,最终会使后一单位的可变投入所增加的产出比前一单位低。

通常用于描述连续追加到有限土地的其他投入物的边际收益变动。

它要求人们注意单一投资的合理集约度、各种要素的适当配比,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土地对其他投入资源的容受力,能够使土地报酬不断增加。

要素—产品关系(factor-productrelationship)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素投入导致的产出之间的特定数量关系。

这是生产函数的基础关系。

在农业中,由于土地的有限,所有投入等比例增加导致产出等比例增加这种投入与产出的不变关系(不变收益)只是例外。

现实中,当一种(一些)投入物是固定投入的时候,其他可变投入变动导致的产出变动是变动的一个量。

要素—产品关系以净收益最大化研究这种(这些)可变投入的投入适合度。

一般而言,当可变投入物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时,总产量不断增加,直至达到最高点,然后开始下降;每一单位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由递增到递减,直至零,此时的总产量最大。

投入的合理区间是边际产量由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至边际产量为零的区间。

考虑到可变投入物与产出物的相对价格,当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边际产量等于资源价格与产品价格的比率)时,就达到了净收益最大的目的,此时的可变投入量就是最佳投入数量。

这就是边际平衡原理。

要素—要素关系(factor-factorrelationship)为实现一定量的产出,当两种(或更多种)可变投入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不完全相互替代时,单位替代所产生的效果通常会经历递增到递减的过程。

考虑到两种可变投入物的相对价格,当它们相互替代的边际成本相等(两种资源的边际替代比率等于它们价格比的倒数)时,就实现了一定产出的成本最小化(或一定成本的产出最大化),这时的要素配比达到了最佳点。

这就是要素的边际替代原理。

产品—产品关系(product-productrelationship)有限资源分配于两种(多种)互竞产品生产,由于投入资源报酬变动,一种产品被另一种产品替代时总收益呈变动趋势。

当一种产品增加的边际收益等于另一种产品因此减少的边际收益(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比率等于它们价格比的负倒数)时,总收益最大,这时就达到了一定资源条件下的最佳产品结构。

这就是产品的边际替代原理。

扩展开来,当对每种产品的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值相等时,就达到了整个资源的最佳配置,此即一般等边际原理。

农业生产专业化(agriculturalspecializationinproduction)农业生产专业化有三种类型:

农户(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生产区域化。

农业生产专业化就是在地区(或农业经营实体)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根据收入(盈利)最大化原则,各自选择具有比较利益的一种农产品或一种农业作业(服务)环节,集中生产(经营),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获取分工协作和规模效益,促进农业的工业化,推动市场竞争,在自身降低成本、提高品质的同时,增加社会供给、降低价格水平,达到全局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全局经济运行的最高效率。

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相辅相成。

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农业中的专业化是与多样化并存的:

多样化的经济基础是:

农场品种间的附带、补充和依赖关系。

附带关系即按相对固定的比例从一个生产过程中得到两种或更多的产品。

如饲养奶牛过程中的牛奶、小牛、处理奶牛,生产小麦过程中的小麦、麦秆。

当同时存在竞争关系时,如养羊过程中的羊肉、羊毛,必须进行边际分析,使边际报酬相等。

补充关系缘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为了全年利用各种固定资源,需要多种经营,补充品种的范围由稀有、有限资源如土地和农忙劳动力来安排,补充品种在特定时刻会与主要品种竞争一种或几种有限资源。

依赖关系指两种或更多品种彼此适应,以致一种品种产量增加会增加另一品种产量。

如农与牧、粮与豆。

所以,农业专业化实践中,都是从本地区(单位)有比较利益的一种主要品种开始,陆续增加与其存在附带、补充和依赖关系的品种,直到用于农场生产的所有资源的边际报酬都相等,从而使全部综合经营的报酬达到最高限度为止。

这时,进一步扩大任一种附带、补充、依赖产品产量,都在不经济地转移资源,这时的唯一办法是扩大事业规模或技术更新。

多样化除了有效利用资源外,还能够减少农场经营的自然风险(病虫害、不良气候)和经济风险(价格风险)。

农业区划(regionprogramminginagriculture)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根据各农业生产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在生产上形成的地域性差异划分出不同的生产区域;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经济条件等要素的比较优势,合理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生产能力。

农业区划一般包括:

农业自然区划,即根据与农业有关的各类自然因素,按一定标准分类划区,如气候区划、土壤区划等;

农业部门区划,即根据农业各部门的要求,按生产部门分类划区,如种植业区划、畜牧业区划等;

农业技术区划,即根据农业现代化各项要求,按一定标准分类划区,如机械化区划、作物品种区划等;

综合农业区划,即在上述三类区划的基础上,对全区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方向进行综合分析,据以划分各类综合农业区。

农业区划能够为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利用自然和经济资源、发挥区域性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屠能·屠能圈·《孤立国》(Dunen,Dunencircle,isolatedcountry)德国经济学家屠能(Thunen,JohannHeinrichvon,1783~1850)1826年出版《孤立国与农业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假定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孤立国,国土均属沃土平原,运输工具仅限于马车,平原中央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农民购买工业品出售农产品的市场。

经济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应该以城市为中心,由近及远,依次形成若干环形地带:

摆脱通行的轮作体系,转而从事蔬菜、舍饲奶牛提供鲜奶等鲜活农产品的“自由式农业”;林业;轮栽式农业;谷类作物与饲草轮作的“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这种生产的环形布局,被后人称作“屠能圈”。

这一研究蕴含的农业经营的比较利益规律、级差地租理论、区位理论、边际生产率说,为后来的德国农业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不经济(economicsofscaleanddiseconomiesofscaleinagriculture)经济学中的规模即一个经济单元(企业、集团、地区)生产能力的大小。

生产能力由生产力诸要素的聚集程度和平衡配比所决定。

因此,衡量规模大小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经济单元的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因扩大生产规模引起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增加的称作规模经济。

反之,因规模过小而导致成本过高、效益过低则称作规模不经济。

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是相对于变动成本(随产出量增减的成本)而言的固定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一个固定的量,不随产出量增减的成本),能尽可能多地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以降低单位产出的固定成本、从而降低单位产出的总成本。

在农业中,独立经营的农业生产单位要维持现有技术条件下最低限度的一整套农业设备,必须有充分的土地或其他劳动对象。

由于农业土地的有限性,农业单位的现实生产能力往往由土地这一短缺资源为基础决定,土地不足导致生产的其他固定设施闲置(在家庭经营场合还导致家庭劳动力闲置),是实现规模经济的主要障碍。

扶植骨干农户,扩大它们的农用土地占有面积,优化人、地比例;增加农业生产的聚集程度,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使每个农业单位通过共同利用设施和服务减少自备设施、自我服务的需要,是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主要途径。

规模经济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条件不同,最优规模也会不同。

只要达到了以最小投入带来最大产出,这时的规模,就可称之为规模经济。

农产品标准化(standardizationforagriculturalcommodity)农产品标准化即实行农产品质量、等级的国家统一标准,为市场交易各方提供信息便利,以促成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

例如,通过标准化,买主不需专程去看具体的麦仓,只要定好标准,就知道能够买到什么样的蛋白质含量的深色美国北方春麦。

标准化要求权威机构,通常是政府或行业协会来贯彻施行。

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业生产适应现代大市场大流通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产品市场交易形式,如现货拍卖、期货交易等,更要求农产品标准化与之配套。

目前,农产品标准化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得到普及。

农业机械化(mechanizationforagriculture)农业中广泛应用机械设备以代替手工和畜力农具,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被称为农业机械化,它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农、林、牧、渔等部门的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机械化,农产品的储运和加工机械化,以及农业基本建设施工机械化等。

农业机械化是节省人力、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农业作业质量、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部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广泛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措施的必要条件。

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欧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也先后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进入农业机械化时代。

尽管农业机械化往往被看作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在许多人多地少的农业地区,有可能出现资金对劳动力的不经济替代,农业机械化更应依托于生物技术现代化,并以不降低土地生产率为限。

农业现代化(modernizationforagriculture)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的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管理方法为基础的农业,也就是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过程。

传统农业现代化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技术性的,即把一些专门的投入和技术结合起来,以提高农业产量。

在技术方面又分为机械技术系列和生物技术系列,前者主要被应用于替代劳动力的不足,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而后者主要被应用于替代土地的不足,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另一种现代化方式涉及为利用现代投入和技术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大体始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已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这一转变。

这些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制造工业;培养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推广事业;增加农业投资和贷款;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加强对农业的干预;扩大农业企业规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发展农村交通运输、商业、服务行业等。

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有别,其具体做法有所不同。

传统农业(traditionalagriculture)相对于现代农业而言,通常指沿袭历史形成的耕作制度和农业技术进行的农业生产。

现代社会中的传统农业,依靠生产者长期积累的经验实现缓慢的技术进步,缺乏现代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尽管在传统技术的范围内是有效率的,但农业生产要素收益率低下,就现代经济环境而言是无效率的。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还有以下的社会经济特征:

农户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或是仅仅将少量剩余农产品向市场出售;劳动力充裕,资本稀缺;生产规模狭小,集约化水平较低;农民文化技术水平低下,靠手工工具操作,生产主要凭经验等。

传统农业中的一些技术和思想的精华,如有机生产、精耕细作等,对于今天的现代农业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应改造传统农业,而不是抛弃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modernagriculture)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

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其基本特征是:

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

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

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又称有机农业。

主要或完全依靠来源于生物的有机物来提高产量的农业生产制度。

其特点是:

实行农作物轮作、农作物秸杆还田,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利用牲畜粪肥和含有矿物质的岩石,采用生物防治等方法来保持土壤特性,提高土壤肥力,以供给植物所需的营养和防治病虫害,而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

在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保持水土,减少污染,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性能等方面有较好效果,它所生产的食物品质也较好。

但由于有机农业主要依靠生物本身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转化效率较低,如果没有大量土地或其他措施为农田和果园提供有机肥料,就难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产量。

目前,许多现代科学技术被应用于生态农业,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改善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持续农业(sustainableagriculture)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通过的《丹波宣言》,给出了持续农业的定义:

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

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点是,

生态良好,即自然资源的质量得到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活力得到加强;

经济可行,即农民能够生产足够产品,满足需求增加收入;

社会公正,资源和能量的分配使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并保证他们拥有土地使用、足够资本、技术援助、销售市场的公平机会的权利;

人道高尚,即所有生命都应受到尊重;

适应性强,即农村社区能够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口、政策、技术、市场需求等农业环境。

农业部门结构(sectorstructureofagriculture)农场、农业供应公司、农产品销售公司、公共农业服务机构构成了现代农业的主要成份,它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构成了统一的农业部门。

农场是直接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生产的经济单位,它拥有土地、土地以外的资本资源、管理和劳动。

农业供应公司是为农场生产和生活方面提供服务和供应品的厂商。

农产品销售公司通过对农产品的购买、加工和批发、零售来分配农产品。

公共服务机构是政府或公益性非政府组织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的部门,主要是科研、教育、推广服务;政府的服务部门还包括农产品检验和标准化,防疫卫生管理,市场信息,市场监督、对垄断的防止和管制等部门,以及政府的农场价格和收入的调节计划。

现代社会农业部门增加值或劳动力结构中,从事直接生产的农场所占的份额呈下降趋势。

农业部门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内部不同种类农业产业(产品)的组成。

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综合体(agribusiness,agribusinessleague)农业企业即为社会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农产品的经济实体。

包括农场投入物的制造和销售,农场的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储运和销售(批发、零售、餐饮、进出口),信贷机构等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的所有企业。

这些非同质部门的有序结合组成的系统,即农业企业综合体。

农业的垂直协作:

纵向一体化和合同生产(verticalcoordinationinagriculture,verticalintegrationandcontractproduction)农业的垂直协作,指某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相继各阶段在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