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924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docx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

一、天气 

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记录每天天气现象的表格是天气日历 ,要会画各种天气现象的图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 风速  )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  冰晶 )组成的。

按高度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   )、(卷云  )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最低的扁平状云是(层云  ),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 积云  ),最高的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

 

11、人们根据云量多少区分(晴天 )、( 多云  )、( 阴天  )。

《天气》复习提纲

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天气状况。

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有小雨、多云、晴、雾。

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请你结合书上的城市天气预报示意图,说说广州的天气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5、制作天气日历在观察每天天气时,要注意尽量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进行。

不仅要坚持每天观察,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以获取需要的天气数据。

认真做好记录便于我们分析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并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6、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7、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8、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应该把温度计悬挂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顶端齐平。

9、坚持每天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我们发现每天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

早晨的气温最低,然后逐渐升高直到中午最高,后来又逐渐下降。

10、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11、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简化为三个等级,0级,风旗不动;1级风旗微动;2级风旗展开。

12、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3、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4、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下雨的等级。

24小时的降水量在0.1—9.9毫米是小雨;10.0—24.9毫米是中雨;25.0—49.9毫米是大雨;50.0—99.9毫米是暴雨;100.0—249.9毫米是大暴雨;超过25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5、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云的形状和大小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

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晴天的云量占天空不超过四分之一,多云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阴天的云量超过四分之三。

17、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

积云、层云、和卷云。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灰色的扁平状的云是层云,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纤细的羽状的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8、在总结天气观察时,通过统计收集到的气温数据,分析云量、风向、风速以及降雨量的变化。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天气》练习题

一、填空

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4、(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5、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6、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7、使用温度计前,先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把温度计的液泡放在手上约一分钟,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8、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

的地方。

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

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9、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10、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1、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12、( 风速  )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

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3、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4、(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5、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6、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 晴天)、( 多云 )、( 阴天 )。

我们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运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运量不超过圆面的四分之一,就是(晴天);如果运量不超过四分之三,就是(多云);如果运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8、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叫天气。

19、在我们制作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和云量和降水量、风向、风速和温度情况,日期和姓名等。

20、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它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21、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风速可以用风向标来测定。

22、云可以看做是天上的晴雨表。

23、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为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2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和冰雹等,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25、在我们家乡的秋冬季节,气温一般是早上低,中午高,傍晚低。

26、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和方法有看天气预报、看云、看植物现象和看动物现象等。

27、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28、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29、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30、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31、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32、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

(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

(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33、空气质量预报分为5级;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

34、(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35、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我们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运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运量不超过圆面的四分之一,就是(晴天);如果运量不超过四分之三,就是(多云);如果运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36、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二、判断题

(√)1、人可以根据动、植物的行为变化预测天气信息。

(√)2、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3、“带叶小树摇”指的是5级风。

(√)4、天气预报图中的不同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

(√)5、人可以根据动、植物的行为变化预测天气信息。

(×)6、、雨的强度一般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三个等级。

(×)7、风向通常采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记录。

(√)8、“叶动红旗展”指出的风力是三级。

(×)9、在我们家乡一天中中午12点的气温最高。

(×)10、在刮大风的天气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测风力。

(√)11、东南风是往西北方向吹去的风。

(×)12、东北风是往东北方向吹去的风。

(√)13、24小时的降水量小于10毫米的属于小雨。

(×)14、红旗飘向北方,说明当时刮的是北风。

(√)15、云层布满整个天空,但没有下雨,这种天气是阴天。

(√)16、风有大小、方向。

(×)17、我们做雨量器的杯子只要是透明的就可以了。

(√)18、当松果的鳞片打开时,表示即将下雨。

(√)19、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为积云、层云和卷云三类。

(√)20、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一年中的大气状况。

(×)21、我们只能用旗子来估计风速。

三、选择题

1、用旗帜可以判断风向,当旗帜飘向南方,这时吹的是( B )。

A、东风  B、北风   C、南风

2、昨天下了暴雨,我知道降水量在( A )毫米之间。

A、50~100   B、10~25    C、25~50

A、大雪B、雷雨C、冰冻

3、红旗飘向1、下面的天气现象中,(C)不是降水的形式。

北方,这时吹的是(C)。

A、北风B、东风C、南风

4、风向可以用( A)来测量。

A、风向标  B、风速仪  C、风量仪

5、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B)。

A、风向标B、雨量器C、指南针

6、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风速可以用简化的形式划分为(A)等级。

A、三个B、四个C、五个

7、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B)。

A、层云B、积云C、卷云

8、在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C)。

A、上午10时B、中午12时     C、下午2时

9、24小时降雨量为10——25毫米的属于(B)。

A、小雨B、中雨C、大雨

10、“扬起尘土和纸片,树枝摇动”是风力(B)的主要特征。

A、三级B、四级C、五级

11、24小时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的雨是(C)。

A、暴雨B、大暴雨C、特大暴雨

12、下列哪一种现象是属于七级风(A)。

A、迎风走不便B、带叶小树摇C、叶动红旗展

13、在平时的观测中,我们可以把风速简化为(A)个等级。

A、3B、4C、5

14、测量风速的仪器是(A)

A、风向标B、风速仪C、指南针

15、在电视、广播中发布的气象信息中,空气质量分为(B)级。

A、三级B、五级C、七级

16、在电视、广播中发布的气象信息中,紫外线强度分为(C)级。

A、三级B、五级C、七级

17、在电视、广播中发布的气象信息中,舒适度指数分为(B)级。

A、三级B、五级C、七级

18、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南方时,这时的风向是(B)。

A、东风B、南风C、西风

19、纤细的羽状云是(C),它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A、积云B、层云C、卷云

20、积云通常与(A)天气相联系。

A、晴天B、多云C、下雨

21、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A)。

A、骨骼   B、躯干     C、四肢

22、常用的风力等级表中把风分为(C )个等级。

A、11B、12C、13

23、在台风“罗莎”影响,在10月8日,杭州的降雨量达到161.5毫米,这一天杭州的降水量属于(C)。

A、大雨B、暴雨C、大暴雨

2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把它叫做(C)。

A、天气表B、气温表C、天气日历

25、在观察记录一个月的气温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B)。

A、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进行观察记录  

B、遇到假期,可以停止观察记录

C、在同一地点进行观察记录

四、实验题:

一、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和制作过程:

制作材料:

吸管1根、小刀1把、剪子1把、硬纸板1块、大头针1个、带橡皮的铅笔1只。

制作过程: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的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

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

二、制作雨量器

1、找一个直通透明的杯子,杯子的高度在15厘米以上;

2、以毫米为单位,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

3、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中间;

4、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在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侧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侧底部对齐;

5、用粘贴刻度纸的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

 

第二单元《溶解》复习提纲

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2、将一种物质放入水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如果这种物质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物质能溶解于水,也可以说水能溶解该物质。

能溶解在水中固体有食盐、白糖、果汁粉、奶粉、味精、咖啡粉、小苏打、高锰酸钾等物质;液体物质有胶水、牛奶、酱油、橙汁、醋、酒精等物质。

3、将一种物质放入水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如果这种物质开头会分散在水中,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可以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物质不能溶解于水,也可以说水不能溶解该物质。

不能溶解在水中固体物质有木屑、铁粉、石粉、沙、面粉等物质,液体物质有菜油、花生油、芝麻油、柴油、汽油、机油等物质。

油和水虽然相互不能溶解,但在它们的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可以帮助它们相互溶解。

6、为了清晰地看见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高锰酸钾是一种深紫色的颗粒状晶体物质,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

像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的现象就叫溶解。

7、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常温下,20毫升水里能溶解大约7克食盐,同样的水可以溶解约2克小苏打。

实验说明:

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有大有小。

8、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生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9、为了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做下面的实验。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0、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使用捣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1、在常温下,用量筒量100毫升水,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1份,然后将食盐逐份放入水中搅拌后仔细观察,直到水底出现沉淀为止。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

10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这个实验说明:

食盐能溶解于水,但加到一定时候,它在水中就不能溶解了,所以食盐不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

12、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因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我们在给物体加热时一般使用酒精灯的外焰。

14、实验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

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试管夹应该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应倾斜45°将试管底部置于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加热开始时应不断晃动试管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爆裂,还应注意试管口不能对着人以免造成伤害;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不能给正在燃烧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5、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二、溶解

1、过滤时,一贴:

指滤纸要紧贴漏斗壁。

二低:

一是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

一是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三是指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没有)沉淀。

( 怎样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3、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上浮),说明食用油(不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溶解),这说明(食用油溶解在洗洁精中)。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搅拌)、(碾碎)、(加热水)有关。

 

6、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7、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8、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的。

 

9、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量)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0、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如(海水晒盐)。

 

1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2、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1、怎样判断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了?

①观察是否有沉淀,有就没溶解②是否能过滤出来,如果能,就是没有溶解。

2、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中,只有食盐和高锰酸钾可以溶解于水。

3、胶水能溶解于水,洗发液也是可以溶解于水的,只是后者需要玻璃棒充分搅拌才能溶解。

4、醋和酒精可以溶解于水,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5、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水中还能溶解少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6、怎样加速溶解?

①把要溶解的物质压碎变小②可以加热或者用热水③用搅拌的方法。

7、一杯水不能无限的溶解食盐。

8、食盐不能随着盐水的蒸发而蒸发掉。

9、我们可以用蒸发方法,把食盐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分离出食盐.海盐是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数外焰的温度最高。

11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胶水、方糖、洗发水、醋、酒精、油.

-----能溶解的有:

食盐、高锰酸钾、方糖、洗发水、醋、酒精和胶水

 

第三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提纲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我们一般用来高、低、强、弱描述听到的声音。

2、当我们听到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后,仔细发现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物质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随之消失。

3、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用同样的力击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我们发现:

大小音叉都会产生振动,发出音高不同的声音,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就是振动。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说话时,手摸到喉头感觉手很麻,这是因为喉头的声带在振动。

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

我们观察到钢尺发声时的现象是钢尺在不断重复地做上下往返运动。

5、许多物体的长短或粗细发生变化时,它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许多乐器,如吉他、小提琴、黑管等。

6、解放军战士在入伍前,要通过严格的体检。

体检时测听力,医生用手握住一个发生器在被测试人的身后,将发声器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移动,这是在检测被测试人对声音的远近和方位的判断能力。

7、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的实验中,敲击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并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听到的声音。

敲击杯口时,声音是杯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杯中水越满则容器口距离水面的空气柱越短,那么声音就越高;敲击杯身时,声音是杯中水柱振动产生的,水越满水柱就越长,那么声音就越低。

8、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长短、粗细、大小和振动速度的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