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9097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docx

眼科学复习大纲教材

眼科学

第一章眼科学基础

第一节眼的组织解剖

视觉系统由三部分构成:

眼球、视路及眼附属器

•一.眼球:

是一暴露器官,借筋膜、韧带悬挂于眼眶内,其周围有脂肪充填,眼外肌、血管神经附着包绕。

眼球前后径约24mm。

前方有眼睑保护着。

•眼球的构成:

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

1.眼球壁分为三层:

外层--纤维膜层中层---葡萄膜层内层---视网膜层

1.1外层主要由胶原纤维组织形成眼球完整封闭的外壁,分为前1/6透明的角膜和后5/6的乳白色不透明的巩膜。

1)角膜位于眼球正前极中央,略向前凸的透明橫椭圆形。

横径约11.5mm-12mm,垂直径约10.5-11mm,其前表面曲率半径为7.8mm。

角膜厚度中央约0.5mm,周边部约1mm。

•组织学上,角膜可分为:

(1)上皮细胞层:

由5--6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

此层无角化,再生能力强。

损伤后24-48小时修复。

(2)前弹力层:

为一层无细胞成分的均质透明膜。

损伤后不可再生,代之以疤痕。

(3)基质层:

约占角膜厚度的1、9。

由近200层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束薄板组成。

损伤后不可再生,组、代之以疤痕。

(4)后弹力层:

为较坚韧的均质透明膜。

(5)内皮细胞层:

为一层六角形扁平细胞构成。

角膜透明无血管,其营养来自周围血管网和房水。

所需的氧80%来自空气。

角膜是重要的屈光间质,它内含丰富的三叉神经末梢,感觉灵敏,使角膜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2)巩膜角膜向后延续的质地坚韧的乳白色膜。

由致密而相互交错的胶原纤维组成。

其厚度各处不同。

最厚为1mm,最薄约0.3mm,为眼外肌附着处。

巩膜在组织学上分三层:

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棕黑板层。

表面层有致密的血管组织。

被眼球筋膜包裹。

3)角巩膜缘是角膜和巩膜交界约1mm的半透明移行区。

在解剖结构上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

组织学上还是角膜干细胞所在之处。

临床上又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

4)前房角为角膜与虹膜根部的夹角。

内含各房角结构。

是房水排出的主要通道。

1.2中层为葡萄膜层,又称血管膜层、色素膜层,富含血管和色素。

此层由相互衔接的三部分组成,由前向后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1)虹膜为一圆盘膜,将眼球前后腔隙隔成前后房,其间充满房水。

虹膜中央有一孔,称瞳孔。

正常约2.5---4mm。

红膜表面有辐射状凹凸不平的皱褶称虹膜纹理和隐窝。

周边虹膜与睫状体连接处为虹膜根部。

此部很薄,当眼球受挫伤时,易从睫状体上离断。

因虹膜位于晶状体前面,若晶状体脱位或手术摘除后,眼球转动时可发生虹膜震颤。

虹膜主要由前面的基质层和后面的色素上皮层构成。

基质层由疏松的结缔组织、虹膜色素细胞组成,间有神经血管,肌层包括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分别受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支配而使瞳孔收缩和散大。

虹膜色素因人种而异。

2)睫状体为位于虹膜根部与脉络膜之间、宽约6--7mm的环状组织。

其前1/3较肥厚,称睫状冠,富含血管,内有70--80个纵行的放射状嵴样皱褶,称睫状突。

睫状体后2/3薄而平坦,称扁平部。

扁平部与脉络膜连接处呈锯齿状,称锯齿缘。

睫状体主要由睫状肌和睫状上皮细胞组成。

睫状肌司调节功能,睫状上皮细胞细胞主要是产生房水。

3)脉络膜为葡萄膜的后部,前起锯齿缘,后止于视乳头周围,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

含有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细胞。

它由三层血管组成:

外侧的大血管层,中间的中血管层,内层的毛细血管。

1.3内层为视网膜层,是一层透明的膜,位于脉络膜的内侧。

视网膜后极部有一中央无血管的凹陷区,称黄斑中心凹,中心凹处可见的反光点,称为中心凹反射,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距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约1.5mm大小的橙红色圆盘,称为视乳头,又称视盘,是视网膜视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

视盘中央有小凹陷,称为视杯或杯凹,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通过。

视网膜上的血管为终末血管。

视网膜外层为单一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内层则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二者间有一潜在间隙,临床上视网膜脱离即由此处分离。

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视细胞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丛状层、内核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

视网膜的功能是感光,光感受器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前者主要分布在黄斑,后者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部。

2眼内容物:

2.1房水:

是眼内的透明液体,充满前房与后房。

容量约0.2ml,处于动态循环中。

房水的循环:

由睫状体上皮细胞产生,从后房经瞳孔进入前房,再由前房角的滤帘组织进入巩膜静脉窦参与血液循环.房水参与屈光,营养眼球,维持眼内压的动态平衡。

2.2晶状体:

位于虹膜后方,玻璃体的前方,是一富有弹性的形如双凸透镜体,借悬韧带与睫状体的冠部联系固定。

晶状体前后两面交界处称赤道部,前后两面的顶点分别称为前极和后极。

晶状体的直径约9MM。

晶状体由囊膜晶状体纤维组成,晶状体纤维为赤道部上皮细胞向前后极伸展、延长而成。

晶状体核外较新的纤维称为晶状体皮质。

一生中晶状体纤维不断生成并将旧的纤维挤向中心,逐渐硬化而形成晶状体核,

晶状体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参与屈光,维持眼压。

随着年龄增长(约40岁后),晶状体核逐渐浓缩、增大,晶状体弹性逐渐减弱,就是临床上的老视的开始。

2.3玻璃体:

位于眼球后部4/5的玻璃体腔内,为透明的胶质体,约4.5ml。

玻璃体与与视网膜和睫状体相贴,其间以视盘、黄斑中心凹周围粘连紧密。

玻璃体无血管,代谢缓慢,丢失后不再生成,它是维持眼压的重要眼内容物,参与屈光。

二.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径路。

在临床上通常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1.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从视盘起,延伸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四部分,全长约40MM。

2.视交叉是两侧视神经交汇处的神经组织,此处的神经纤维分为两组,来自两眼视网膜的鼻侧纤维交叉至对侧,来自颞侧的纤维不交叉。

3.视束为视神经纤维经视交叉后、位置重新排列的一段神经束。

4.外侧膝状体位于大脑脚外侧,卵圆形。

在外侧膝状体中,灰质和白质交替排列。

5.视放射是联系外侧膝状体和枕叶皮质的纤维结构。

6.视皮质位于大脑枕叶纹状区,大脑皮质每侧与双眼同侧一半的视网膜相关联。

如左侧视皮质与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视网膜相关。

由于视觉纤维在视路各段排列不同,在其某部位发生病变时,表现出特定的视野异常,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三.眼附属器

1.眼眶:

为四边锥形骨窝,其开口向前,尖朝后略偏内侧,由7块骨构成,即额骨、筛骨、蝶骨、颚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

它们围成四个壁:

上壁、下壁、内侧壁和外侧壁。

外侧壁较厚,但其前缘稍偏后,眼球暴露较多,亦易受外伤。

其他骨板薄,易受外力而骨折。

鼻窦病变也易累及眶内。

眼眶后尖顶部有一4--6MM圆孔,称视神经孔,视神经、眼动脉等由此孔(经视神经管)通入颅腔。

此外,眶内有两裂一迹:

眶上裂、眶下裂、和眶上切迹。

其间分别有第3、4、6和第5颅神经分枝及眶下静脉等通过。

各眶角附近有泪腺窝、泪囊窝。

2.眼睑:

位于眼眶前部,覆盖于眼球表面,分为上、下睑,其游离缘称睑缘。

上下睑缘间的裂隙称睑裂,其内外连接处称内眦和外眦。

内眦处有一小肉样隆起称泪阜,上下睑缘的内侧端各有一乳头状突起,其上有一小孔,称泪点。

睑缘有2--3排整齐的睫毛,毛囊周有睑板腺开口。

眼睑由前向后分五层:

1)睑皮肤层:

全身最薄的皮肤,易形成皱褶。

2)皮下组织层:

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

3)肌层:

包括眼轮匝肌和提上睑肌。

前者受面神经支配,司眼睑闭合。

后者受动眼神经支配,提起上睑--开睑。

4)睑板层:

由致密结缔组织的半月板结构。

其内有若干与睑缘呈垂直方向排列的睑板腺。

5)睑结膜层:

紧贴睑板后面的透明粘膜。

眼睑的血供有浅部和深部两个动脉层。

因眼睑静脉没有静脉瓣,故化脓性炎症有可能蔓延到海棉窦,导致严重后果。

3.结膜:

是一层薄的有弹性的半透明粘膜,由覆盖于部分眼球的---球结膜、紧贴睑板的---睑结膜以及睑部到球部反折部分的---穹窿结膜组成,它们三部分围成的以睑裂为开口的囊腔,称结膜囊。

结膜血管来自眼睑动脉弓及睫状前动脉。

结膜各部的血管充血,对眼部病变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结膜连接着眼睑及眼球,分泌的粘液,使得眼球在眶内相对固定地转动自如。

4.泪器:

包括泪腺和泪道两部分。

4.1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如小扁豆大,正常时从眼睑不能触及,其开口于外侧上穹窿结膜。

4.2泪道即泪液的排泄通道,包括上、下睑的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4.1.1:

泪小点是距内眦5--6mm睑缘上的乳头状突起,约0.3mm管径的小孔,正常是贴附眼球表面。

4.1.2:

泪小管是连接泪小点和泪囊的小管,分上下泪小管。

4.1.3:

泪囊位于泪骨的泪囊窝内,长约12mm,宽约4mm,上端为盲端,下接鼻泪管。

4.1.4:

鼻泪管位于骨性鼻泪管内,上接泪囊,向下开口于下鼻道。

泪液的排泄:

泪液排入结膜囊内,因眼睑瞬目运动,汇集到泪湖,由泪小管的虹吸作用,进入泪囊,经鼻泪管到鼻腔。

5.眼外肌:

起于眶尖肌环,向前分别附着于眼球前部的巩膜上。

直肌止点距角膜缘不同。

它们是上直肌、下直肌、外直肌、内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

双眼共12条肌肉。

眼肌的神经支配和功能:

除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外,其余均受动眼神经支配。

正常时,12条肌在神经的支配下,共同协调,使眼球灵活地各向转动,并保证维持着双眼单视功能。

若某条肌肉麻痹时,眼外肌之间失去协调,即可发生眼位偏斜而出现复视。

第二章眼科检查

第一节病史采集和眼病主要症状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等。

2.主诉:

患者最主要的自觉症状及持续时间

3.现病史:

围绕主诉,其症状起因、时间、伴随症状、演变治疗经过等。

4.过去病史:

类似病情、其他病史。

5.个人生活及家族史。

二.眼病症状:

1.视力的改变、障碍程度、变形变色等。

2.感觉异常:

眼痒、涩、疼痛(胀痛、刺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等。

3.外观异常:

红、起膜、肿胀、新生物等。

第二节视功能检查

1.视力:

包括远、近视力。

通常先查有助疾病诊断的远视力----5米视力表。

2.视野:

指眼向前固视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检查仪器有各种视野计。

3.色觉:

色觉障碍有红色盲、绿色盲、全色盲。

阅读色盲检查图。

4.暗适应:

当眼从强光下进入暗处时,初起一无所见,随后逐渐能看清暗处的物像,并达到最佳状态的此过程,称为暗适应。

其他还有立体视觉、对比敏感度。

第三节眼部检查

一.眼附属器检查:

1.眼睑主要观察其形态如睑裂大小、对称否、有无内翻或外翻、下垂、肿胀、裂伤、新生物、睫毛情况等。

2.结膜:

主要查有无充血、出血、新生物、翻转结膜可见有无滤泡、乳头增生、或异物存留等。

3.泪器:

主要看有无泪腺脱垂、泪道排泄部分主要查有无泪小点口关闭(膜闭)、泪道冲洗是否通畅。

泪囊区皮肤观察。

4.眼外肌:

通过观察眼位判断有无眼内斜或外斜、上斜或下斜等、眼球有无突出、震颤等。

5.眼眶:

主要观察眼眶骨缘有无变形肿胀、其他可通过辅助检查。

(四)泪器Lacrimalapparatus

1泪腺Lacrimalgland

2泪道Lacrimalpassages

(1)泪小点Lacrimalpuncta

(2)泪小管Lacrimalcanaliculi

(3)泪囊Lacrimalsac

(4)鼻泪管Nasolacrimalduct

二.眼前段检查:

使用仪器---裂隙灯显微镜

1.角膜:

主要查是否透明、有无白斑、新生血管、异物、细小病变可做染色检查。

2.巩膜:

主要看色泽、有无新生物等。

3.前房:

主要观察前房深浅、前房角、房水变化等。

4.虹膜:

观察色泽、纹理、有无前或后粘连、断离、缺损、震颤等。

5.瞳孔:

观察其形态、位置、大小、对光反应等。

三.眼后段检查:

1.晶状体:

借助裂隙灯,或散瞳观察晶体是否混浊,有无晶体脱位。

2.玻璃体:

借助裂隙灯,散瞳后观察其是否混浊、积血、后脱离、或有异物、新生物等。

3.视网膜:

用眼底镜观察视乳头形态色泽、生理杯大小、网膜血管走向及管径比例、有无网膜出血斑、渗出斑、色素斑、微血管瘤、新生物、脱离等。

黄斑中心凹是否有色素异常,中心凹反光是否存在等。

最后是浏览周边网膜。

四.眼压的测量:

正常值在10--21mmHg间。

⏹中心凹Fovea黄斑Maculalutea

⏹中心小凹Foveola——黄斑中心凹Foveacentralis

⏹视盘Opticdisc——视乳头Opticpapilla

⏹视杯、杯凹Opticcup

•眼科的其他辅助检查:

如眼底荧光造影(FFA)、视觉诱发电位(VEP)、视网膜电图(ERG)、眼球B超、眼光学相干断层(OCT)、X线及CT、核磁共振(MRI)等。

第三章眼睑病

第一节眼睑炎症

眼睑位居外,有丰富的腺体,且开口于睑缘及睫毛根部,易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风尘、化学物质的侵袭,引发各种炎症。

1.睑腺炎:

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俗称“针眼”、“麦粒肿”。

若睑板腺感染,则称为内麦粒肿。

若是眼睑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等的感染,则称外麦粒肿。

本病上下睑均可发生,但以下睑多见。

病因病机:

多因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

好发人群是有屈光不正、不注意眼部卫生、长期有眼睑及结膜炎症的、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糖尿病等。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症状:

初起眼痒、痛、红肿等

2)体征:

外麦粒肿---可见眼睑局限红肿、硬结、触痛,或硬结软化有脓点。

内麦粒肿----可见眼睑红肿,触痛,结膜面局限充血,或透见脓点。

鉴别要点:

与结膜炎的红肿表现,麦粒肿更典型的局限性触痛。

治疗:

无论内外麦粒肿,初起均予热敷。

局部点滴抗菌素眼液,重者加用口服药。

2.睑板腺囊肿:

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亦称霰粒肿。

2.1病因病机:

由于睑板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液潴留在睑板腺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致。

多见于青少年,尤其有屈光不正,眼部慢性炎症或麦粒肿演变而来。

2.2临床表现及诊断:

症状:

自觉无何不适。

体征:

多以上睑出现硬结,大小不一,无压触痛,翻转眼睑可见对应处睑结膜层局限紫蓝色病灶。

2.3鉴别诊断:

对于壮年以上,尤其是老年患者,注意与睑板腺癌鉴别,后者生长迅速增大,或皮肤糜烂、或睑结膜面呈菜花状糜烂。

2.4治疗:

手术切除(内做垂直睑缘的切口,外做平衡睑缘的切口)。

三.睑缘炎:

是指睑缘表面、睫毛毛囊及其腺组织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

多见于有屈光不正、视疲劳、营养不良者和化妆品刺激等。

临床分型及特点:

患者自觉眼痒、刺痛、烧灼感。

1)鳞屑型:

睑缘充血潮红,睫毛和睑缘表面附着上皮鳞屑。

2)溃疡型:

睑缘充血、睫毛根部小脓痂使睫毛脱落,秃睫。

3)眦角型:

多发于外眦、睑缘眦角部皮肤浸渍糜烂。

治疗:

去除诱因,注意个人卫生。

局部可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洗眼,涂试抗菌素眼高,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

第四章泪器病

慢性泪囊炎:

是由于鼻泪管狭窄获阻塞,致使泪液滞留于泪囊腔,刺激泪囊壁伴发细菌感染引起。

是眼科常见的泪道疾病。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症状:

长期流泪。

体征:

泪道冲洗不通并伴有粘脓液返流。

或压迫泪囊区有粘脓样液从下泪小点流出。

治疗:

冲洗泪道,滴用抗菌素眼液。

探通或手术----泪道鼻腔吻合术。

第五章结膜病

结膜大部分表面暴露于外界,与各种微生物以及环境相接触,引起结膜组织的炎症反应,统称为结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

眼痒、异物感、烧灼感、眼痛、畏光流泪、眵多等。

体征:

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睑结膜面滤泡乳头增生、伪膜、肉芽肿等。

第一节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传染性极强。

传染途径为接触,水源、毛巾等物品。

本病乃由于感染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引起结膜的高度充血、大量分泌物的急性流行性结膜炎症。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潜伏期1--3天,出现单或双眼红、异物感、畏光流泪、眵多。

体征:

高度的结膜充血、大量粘脓性或水样分泌物。

鉴别诊断:

注意与虹膜睫状体炎、急性充血性青光眼相鉴别:

1)病史:

红眼病接触史。

青光眼的家族史。

2)年龄:

红眼病、虹膜睫状体炎在各年龄均发。

急性充血青光眼是老年多见。

3)临床表现:

红眼病是结膜的高度红(充血)及大量分泌物。

无明显视力影响。

虹膜睫状体炎有视力下降,红痛兼有房水改变(混浊)、瞳孔变小、粘连。

急性青光眼是眼红痛伴见头痛恶心欲呕,视力急剧下降。

检查主要体征是眼压升高、角膜水肿、瞳孔散大。

治疗:

局部点滴眼药水,包括抗病毒、抗菌素眼液。

如利巴韦林眼液、氧氟沙星眼液等。

重者静脉点滴利巴韦林注射液等。

注意切断传染源,预防很重要。

病程延续,急性结膜炎在3周后,可转为慢性结膜炎。

第二节沙眼

沙眼是由于感染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

可导致眼盲的主要外眼病之一。

病因病机:

与个人卫生习惯和居住环境相关,通过接触或污染物品间接传染、感染沙眼衣原体。

临床表现及诊断:

症状:

眼痒、异物感、烧灼感等等,重者可有视力影响。

体征:

1)结膜充血水肿,可见滤泡、乳头增生。

2)角膜血管翳呈帘状。

3)睑结膜疤痕,上睑多见。

4)实验室检查分泌物中找到衣原体。

沙眼分期:

进行期--1)和2)体征出现。

退行期---上睑出现疤痕,仅有少许滤泡乳头。

完全疤痕期----活动病变完全消失,无传染性。

常见的并发症:

倒睫---上睑疤痕化致睑内翻(外侧眼皮松弛)

角膜炎与角膜白斑---由于倒睫及角膜血管翳形成致长期的角膜上皮、实质层的损害。

影响视力。

慢性泪囊炎---病变引起泪小管、鼻泪管内壁增生破坏,管腔狭窄阻塞。

睑球粘连----长期炎症,睑、球结膜粘连。

治疗:

局部常用利福平、磺胺醋酰钠眼液(斑马眼液)等,需连用三个月以上。

对于并发症的处理,以手术为主。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很重要!

第四节翼状胬肉

1.翼状胬肉(pterygium)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因结膜下纤维血管异常增生并长入角膜呈昆虫翅膀形状为特征的眼表疾病。

它不仅影响外观,而且进行性胬肉常致眼部充血、沙涩不适,甚至遮蔽瞳孔,严重影响视力,危害极大。

本病发病机理不完全清楚,但与遗传、紫外线照射、风沙烟尘刺激、局部炎症、角膜干燥营养不良等等因素有关。

多双眼、鼻侧多见。

临床表现及诊断:

症状:

一般无明显不适,有些可见异物感、干涩等。

体征:

结膜(鼻侧多见)异常增生,大小不一,呈三角翼状侵入角膜,或充血。

按形状分头、颈、体部。

分型:

可分为进行性和静止性:

1)进行性----头部有浸润,体部肥厚充血,向角膜内逐渐生长。

2)静止性----头部平坦,体部菲薄,充血不显,基本静止不发展。

治疗:

以手术为主,但易复发,术式繁多。

药物治疗有争议,仅以抗炎、润护角膜药为主。

减少日光、风沙刺激很重要。

2.过敏性结膜炎是指眼部组织对过敏原产生超敏反应所引起的以结膜为主的炎症。

临床表现及诊断:

症状:

眼部奇痒、眼红、可有干涩、异物感等不适。

体征:

主要以结膜充血、水肿、睑结膜滤泡乳头增生、或分泌物增多。

时伴眼睑湿疹样变。

实验室做结膜囊分泌物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治疗:

•查找致敏原,滴用抗过敏眼药水。

•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药物主要有五种:

•1)抗组胺药:

奥洛他定等。

•2)肥大细胞稳定剂:

色甘酸钠眼液。

•3)糖皮质激素类眼液,如地塞米松等。

长期使用注意并发症。

•4)非甾体激素抗炎药:

普南朴灵眼液。

•5)免疫抑制剂:

环胞霉素A。

•第五章角膜病

•角膜位于眼球最外最前端,与巩膜构成眼球最外层的纤维膜,又是重要的屈光间质,其生理状态是透明无血管,组织学上有五层结构----上皮细胞层受损后可再生修复,而基质层损伤后由疤痕组织修复填补,并可有新生血管长入。

另外内皮细胞特有的离子泵功能,是维持角膜相对脱水状态而保持透明,若损伤严重,角膜内皮失代偿,导致角膜持续水肿而失去透明性。

以上因素使角膜混浊而造成严重的视力影响甚至失明。

•角膜病种类:

角膜位于最前端,易受病菌、外伤等影响,其余是先天异常、变性、营养不良及肿瘤等为角膜常见病。

角膜富含神经末梢,感觉敏锐,病变时多有明显的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

•角膜的治疗:

因极易受损失去透明,严重影响视力,应高度积极重视。

目前角膜移植术已成为重要的复明手段。

此外,角膜表面并非标准球面,因此通过改变其屈光力的屈光手术,可矫正眼的屈光状态。

•第一节角膜炎

外界或内源性致病因素均可引起角膜组织的炎症发生,统称为角膜炎。

本章主要介绍----细菌性角膜炎和病毒性角膜炎。

A细菌性角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角膜上皮缺损及缺损区下的角膜基质坏死的化脓性角膜炎,也称细菌性角膜溃疡。

病因病机前提是角膜受损后感染致病菌,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造成角膜基质层的溶解糜烂坏死。

当治疗或自身抗力增强抑制致病因子对角膜的侵袭,前弹力层和基质层损伤处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疤痕组织修复,遗留厚薄不等的疤痕,而分别成为云翳、斑翳、白斑。

溃疡区上皮再生,并可有新生血管长入角膜。

假若角膜溶解糜烂穿孔,此时房水急剧涌出,虹膜可被冲至穿破口,或脱出(角膜瘘--眼球萎缩),或再修复,形成粘连性角膜白斑。

更严重的结果是眼内炎而造成的全眼球毁损,眼球被摘除。

角膜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有明确的外伤史,通常表现为角膜刺激征----异物感、疼痛、畏光流泪。

重者视力下降。

角膜炎的治疗:

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减轻炎症、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第二节细菌性角膜炎

是指由于角膜上皮受损,细菌感染致角膜实质坏死的化脓性角膜炎。

也称细菌性角膜溃疡。

本病起病急,尤其是绿脓杆菌感染,数日即可毁坏眼球,严重致盲。

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外伤史,疼痛剧烈,畏光流泪。

视力下降。

体征:

结膜高度充血,角膜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灰白溃疡病灶,严重者向深部浸润导致角膜穿孔。

前房可有积脓,瞳孔轮廓可模糊不能透见。

若溃疡表面黄绿色分泌物覆盖,全角膜坏死穿孔------警惕绿脓杆菌感染!

实验室检查:

分泌物检查(细菌培养)

鉴别诊断:

与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相鉴别。

治疗:

药物:

选择敏感抗菌素静脉点滴,局部眼药水或包眼。

溃疡期禁用激素。

各种维生素,促进角膜溃疡愈合。

其他手术--角膜移植术。

第三节病毒性角膜炎

是指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角膜损害,是常见致盲性的角膜病。

病因病机:

感冒、角膜接触镜、外伤、妇女经期、精神疲惫等诱因,单纯疱疹病毒侵犯角膜,HSV潜伏于三叉神经末梢,角膜上皮点状损害(点状角膜炎期),继而连缀形成树枝状浸润的角膜病损(树枝状角膜炎期),此病损扩大融合成地图状溃疡(地图状角膜炎期),溃疡又向四周及深部发展,形成角膜中央的圆盘状混浊(盘状角膜炎),但始终不会引起角膜穿孔。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症状:

疼痛,畏光流泪,视矇等。

体征:

典型的角膜病损形态:

1)点状角膜炎

2)树枝状角膜炎

3)地图状角膜炎

4)盘状角膜炎

治疗:

以抗病毒为主,局部和全身应用病毒唑、阿昔洛韦等。

辅助治疗:

维生素B族,免疫调节剂等。

激素的应用(无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