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49279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题.doc

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

童宝平副教授(整理)

第1次任务:

一、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均衡的比较

考核目的:

这是两种市场结构的理论模式,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但研究这两种理论模式的原因、特点、均衡条件及价格、产量决策有重大理论价值

和现实意义。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五章厂商均衡理论,理清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均衡

理论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

(3)比较时包括二者的相同与区别。

时间:

学习第五章厂商均衡理论后完成本任务。

解题思路:

(1)含义和形成条件

(2)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3)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4)供给曲线(完全垄断供给曲线:

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要思考为什么?

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将作业保存为word文档并上传作业。

第2次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寡头垄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     

A.企业之间互相依存  

B.有一条非弹性的需求曲线

C.不存在市场进入障碍

D.以上都是

2.一般来说,香烟的蛛网的形状是()

A.收敛型

B.发散型

C.封闭型

D.圆圈型

3.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   )  

A.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是不能变化的

B.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C.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价格是不变的

D.不管投入各种要素量如何,产量总是相等的

4.当供求原理发生作用时,粮食减产在市场上的作用是()

A.政府规定个人购买粮食的数量

B.粮食价格上升

C.粮食价格下降

D.粮食交易量增加

5.鸡蛋的供给量增加是指供给量由于()

A.鸡蛋的需求量增加而引起的增加

B.人们对鸡蛋偏好的增加

C.鸡蛋的价格提高而引起的增加

D.由于收入的增加而引起的增加

6.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

A.产量提高了    

B.成本增加了

C.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D.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提高了

7.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从消费中得到的()

A.满足程度

B.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C.边际效用

D.满足程度小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8.在经济学中,短期是指(  )

A.一年或一年以内的时期

B.在这一时期内所有投入要素均是固定不变的

C.在这一时期内所有投入要素均是可以变动的

D.在这一时期内,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9.下列体现了需求规律的是()

A.药品的价格上涨,使药品质量得到了提高

B.汽油的价格提高,小汽车的销售量减少

C.丝绸价格提高,游览公园的人数增加

D.照相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增加

10.一种商品的价格弹性最大()

A.面粉

B.大白菜

C.手表

D.化妆品

11.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  )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C.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1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市场上的边际产品价值的公式是(    )

A.△Q/△L     

B. MP·P

C.△TR/△Q   

D.MP·MR

13.目前我国私家车的蛛网形状是()

A.收敛型

B.发散型

C.封闭型

D.圆圈型

14.某个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对其他厂商产生的有利影响,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作(   )

A.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B.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C.生产的外部经济

D.消费的外部经济

15.对于一个不吃猪肉的人来说,猪肉的需求量和牛肉价格之间的交叉弹性是()

A.0

B.负值

C.非弹性

D.弹性大小不一定

16.在下列价格弹性的表达中,正确的是()

A.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B.价格变动的绝对值对需求量变动的绝对值的影响

C.价格的变动量除以需求的变动量

D.需求的变动量除以价格的变动量

17.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                

A.产品有差别 

B.产品无差别

C.有的有差别,有的无差别 

D.以上说法都对

18.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C.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D.与横轴平行的曲线

19.实现了消费者均衡的是(  )  

A.MUA/PA<MUB/PB  

B.MUA/PA>MUB/PB

C.MUA/PA=MUB/PB  

D.以上三个公式都不对

20.收益是指(    )     

A.成本加利润 

B.成本

C.利润

D.利润减成本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按竞争与垄断的程度,我们将市场分为(    )

A.完全垄断市场

B.垄断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

D.完全竞争市场

E.营销市场

2.供给定理是指()

A.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

B.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C.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D.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

E.商品与价格成同向变化

3.在亏损状态下,厂商继续生产的条件是(   )

A.P=SAFC   

B.P>SAVC

C. P

D.P=SAVC

E.P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MC大于AC时,AC下降 

B.MC小于AC时,AC下降

C.MC等于AC时,AC下降

D.MC等于AC时,AC达到最低点

E.MC等于AC时,AC达到最高点

5.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是(     )

A.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上升

B.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下降

C.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D.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E.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下降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在AC曲线最低点的左侧,MC>AC,在其右侧,MC<AC。

A.错误

B.正确

2.在长期中无所谓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分。

   

A.错误

B.正确

3.实际的基尼系数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

       

A.错误

B.正确

4.LAC可划分成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A.错误

B.正确

5.已知某商品的收入弹性小于零,则这种商品是一般的正常商品。

A.错误

B.正确

6.超额利润就是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之差。

      

A.错误

B.正确

7.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的划分是依据时间的长短划分的。

A.错误

B.正确

8.完全竞争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

 

A.错误

B.正确

9.外部经济说明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A.错误

B.正确

10.市场经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资源的配置作用。

A.错误

B.正确

四、概念连线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蛛网理论:

( )

A.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B.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C.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D.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E.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F.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

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2.边际效用:

()

A.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C.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3.支持价格:

( )

A.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B.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C.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D.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E.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F.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

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4.逆向选择:

( )

A.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B.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C.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D.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E.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5.外部不经济:

( )

A.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B.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

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C.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D.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6.等成本线:

( )

A.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B.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C.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D.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

   

E.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F.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G.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7.效用:

( )

A.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C.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8.非对称信息:

( )

A.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B.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C.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D.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E.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9.供给:

( )

A.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B.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C.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D.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E.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F.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

10.外部经济:

( )

A.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B.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C.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D.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E.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第3次任务:

一、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联系实际说明,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式下,如何借鉴消费理论扩大消费需求?

考核目的:

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

让学生理清西方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

清理论的同时,学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运用;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西方消

费理论的理解。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十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相关内容,搞清西方

四大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西方消费理论的内容;

(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理论联系,也可以理论阐述完毕后联系;

(4)字数不少于800字。

时间:

学完第十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后完成本任务。

解题思路:

(1)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2)简述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

(3)简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4)简述佛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5)我国采取的消费政策、效果、原因和建议

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将作业保存为word文档并上传作业。

第4次任务:

一、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理论联系实际题

目的:

案例分析是检测对西方经济理论理解、运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经济案例的分析,

既可以训练学生加深对西方主要经济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理解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实施的各项政策。

本案例分析题让学生理清通货膨胀理论、财政理论、货币理论等基本内容,在理清

理论的同时,能够对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能运

用经济理论解释、宣传国家的经济政策,指导自己的工作。

1997—2002年的通货紧缩及对策

1997年下半年特别是1997年7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开始感到

需求不足的压力,其明显特征是: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水平(消费价格指数)

在低位运行,就业压力日渐增大,出口下降。

出现需求不足的原因是:

(1)1993

年治理通货膨胀措施的惯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体按照“增长—膨胀

—治理---紧缩---停滞---放松---扩张”的轨迹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

中国出现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93年夏季开始实施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内容的紧

缩政策,96年年底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这些紧缩政策在97年、98年继续出现

滞后效应。

(2)一系列改革政策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出台,

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人们的储蓄倾向增加,即期消费减少,导致消费需求不

足,同时银行存款在利率不断下调的同时保持快速增长。

(3)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导致部分行业、部分企业下岗工人增加;同时乡镇企业在变革中竞争力减弱,吸纳

就业的能力下降;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数量增加等,这些因素增加了全社会的就业

压力。

(4)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周边国家购买力降低,造成中国产品出口下降;同时

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也大量减少。

中国政府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

其主要政

策包括:

(1)增加国债发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仅1998年-2001年就发行长

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用于高速公路、交通、水利和发电等工程的建设,刹住了投

资下滑的势头。

(2)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是适度扩张。

中央银行7

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

(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债投资项目的配

套资金与财政拨款总额也大致相等。

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2000年初,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2000年、2001

年、2002和2003年GDP分别增长8%、7.5%、8.3%和9.3%。

(数据来源:

《中国统

计年鉴》2004年版)

结合上述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工具是什么?

(3) 出现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如何操作?

这些政策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

(4) 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又出现了“过热”,请结合实际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十三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十四章财政理论与政策、第十五章货币理论与政策等相关内容;

(2)完整准确地阐述上述基本理论的内容;

(3)按照要求逐一进行解答;

(4)字数不低于800字。

时间:

学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后完成本任务(约第十三周)

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将作业保存为word文档并上传作业。

第5次任务(热点讨论):

一、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收入差距过大的症结

目的:

这是一道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效率和公平的现实问题。

让学生理清经济发展过程中如

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理论,理解我国实施经济发展政策的背景和时机,增加理解经

济发展理论的同时,加深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理解,在工作中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

方针、政策。

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

少学者就指出,我国居民收入的整体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0这一公认警戒线。

在那

以后,情况并没有改善,基尼系数近年来进一步上升到0.45-0.50的高水平。

近来,有些人把收入差距的这种不正常的扩大,归因于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

革和中国领导80年代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

他们说,市场化

改革过分强调效率,导致贫富差别扩大和平等的受损;他们的具体主张,则是限制

企业主、中高层经理人员、专业人员等“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对其课征高额累进

税。

吴敬琏则认为,上述分析是缺乏根据的,据此提出的对策更存在方向性的问题。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针对计划经济时代占有统治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仍旧

有广泛影响的平均主义思想提出的。

当时,平均主义不但在国有企业中造成消极影

响,而且对农民和民营企业创业致富构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

旗帜鲜明地提出“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对于拨乱反正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导致贫富悬殊的人们的逻辑,是把公平和

效率对立起来,宣称平等和效率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负相关关系。

平等和效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平等与效率

——一个巨大的权衡》一书中提出的。

然而奥肯在书中说得很清楚,他所考察的,

是结果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机会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前者的确是负相关

的,后者却不是负相关。

机会平等使有才能的人有动力、有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

明才智,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而机会不平等会抑制人们才能的发挥,因而对社会效

率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一定要分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平等,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那么,在当前的中国,过大的收入差距有多少是来自机会的不平等,又有多少是来

自在机会平等前提下由各人的能力不同、贡献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不平等呢?

许多证

据表明,目前过大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在对公共财富和公共产品的

关系上机会不平等造成的。

大众所切齿痛恨的,也正是这种由机会不平等造成的贫

富分化。

而腐败和垄断,就是机会不平等的主要表现。

腐败的具体数额往往难以直接度量。

南开大学的陈宗胜教授提供过一个间接的数据,

即不计非法收入,1997年中国居民收入的整体基尼系数是0.42;计入偷税漏税、官

员腐败和其他非法收入后,上升为0.49——二者之差为0.07。

0.07看似不是一个

很大的数字,但很可能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据一些经济学家估算,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全国租金总额占国民

收入的比率达30%左右。

虽然1992年以后,商品价格放开导致一部分租金消失,

但信贷资源的配置仍然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级政府的影响;规模极大的土地批租权力

掌握在各级政府官员手中;而且,行政部门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在世纪之交

再度加强。

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几乎无处不在的寻租活动的温床。

因此,腐败活动

猖獗的形势也就不可能得到扭转。

另一个使得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是某些垄断部门或垄断企业利用自己对市场

或公共资源的垄断权力取得高额收入。

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中国各级政府曾

在大约30个产业分别设置了程度不等的进入限制,部分企业由此获得了大量垄断性

暴利。

虽然近十年来,中央政府一再重申大部分产业和市场领域要对私有企业开放,

但实际进展并不顺利。

与此同时,某些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