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49354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完整版.doc

第一章导论(不考)

第二章供求理论(全)

1、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异同。

答:

(1)需求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如收入、消费者偏好等;需求量是由价格决定的。

(2)需求变动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即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需求量变动表现为沿着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即需求增加,需求曲线上的点向右下方移动;需求减少,需求曲线上的点向左上方移动。

2、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

答:

含义: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胡减少的百分比。

公式为E=-=-×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

1)购买欲望。

如果购买欲望强,意味着该商品对消费者满足程度高,这类商品需求弹性大;反之,购买欲望弱,意味着该商品对消费者满足程度低,这类商品需求弹性小。

2)可替代程度。

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越多、替代品之间越相近,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反之,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少,替代品差别大,则该商品需求弹性小。

3)用途的广泛性。

一种商品用途较广,则需求弹性较大;反之,一种商品用途较少时,则需求弹性小,因为该商品降价后也不可能有其他用途,需求量不会增长很多。

4)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长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较大:

反之,使用寿命短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就小。

图形:

…P

Q

0

完全弹性

P

P

Q

0

0

0

P

Q

富有弹性

Q

缺乏弹性

P

0

Q

完全无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曲线

单一弹性

第三章效用理论(全)

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

答:

1)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增加;

3)当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最大;

4)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5)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4、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含义。

答: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图形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坐标图上,任一点都

应有一条无差异曲线通过;第二,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第三,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可以有许多条,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低,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高。

5、消费者预算线:

(图形与题9等成本线一样)

预算线又称为消费可能线。

是指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曲线。

公式:

M=PxX+PyY

6、序数效用论下的消费者均衡

按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均衡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之点。

Y

E

U1

U2

X

U3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理论(全)

7、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生产的三个阶段)。

分析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时,可根据产量的变化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平均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在此阶段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0。

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处于递减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

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

综上所述,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必然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即只有第二阶段才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见下图

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

产量

边际产

量曲线

平均产量曲线

0

总产量曲线

1阶段

不合理

2阶段

合理

3阶段

不合理

8、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答:

第一,等产量曲线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

第二,一个坐标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离原点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产量越大。

第三,一个坐标图中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等产量曲线凸向远点

如图:

(导学p79图28)

9、等成本曲线。

答:

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所形成的曲线。

如图所示(导学p80图36)

 

10、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

答: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相交前,平均成本一直递减,AC>MC;相交后,平均成本一直递增,AC<MC;相交时,AC=MC.

C

AC

MC

Q

0

第五章市场理论(自己整理以供参考)

11、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①短期均衡

短期均衡的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价格和生产规模都是确定的,厂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

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就有可能出现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

1)供给小于需求,此时存在超额利润;2)供给等于需求,此时存在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0;3)供给大于需求此时存在亏损,超额利润为负;4)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大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存在亏损,但仍生产;5)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等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厂商生产与否对他来说亏损‘额都是一样的。

一旦形式转好,可立即投入生产。

6)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厂商只能收回部分可变成本,必须停产。

总之,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MR=SMC。

 ②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都是可变的,厂商就可通过调整自身的规模或改变行业中厂商的数量来消除亏损,或瓜分超额利润,最终是超额利润为0,实现新的均衡,即长期均衡。

1)供给小于需求,价格水平高,供给增加,市场价格下降,需求曲线下移,使超额利润减少,直至消失;2)供给大于需求,价格水平低,即存在亏损,供给减少,市场价格上升,需求曲线上移,直至亏损消失;3)供给等于需求,实现长期均衡。

所以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MR=AR=MC=AC。

12、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①短期均衡

短期有几种情况1)供给小于需求,存在超额利润;2)供给等于需求,存在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0;3)供给大于需求,超额利润为负;4)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大于或等于平均变动成本生产比不生产好;5)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停产。

均衡条件是MR=MC(要记住)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MR=SMC。

②长期均衡

在LMC=MR时,厂商实现了长期均衡。

同时,厂商在实现长期均衡时,也实现了短期均衡。

其均衡条件为LMC=SMC=MR。

第六章分配理论(全)

13、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答:

所谓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原因有二:

一是工资率劳动供给和工资率成同方向变化;二是闲暇,劳动供给和闲暇的效用成反方向变化。

第七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理论(不考)

名词解释:

洛伦兹曲线

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全)

14、简述外部性及其对策。

答:

(1)外部性的含义:

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叫外部性或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

外部效应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的带来好处。

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的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

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2)解决外部性的对策:

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外部影像内在化,只要政策手段包括:

征税和补贴,企业合并和明确产权等。

前两个政策强调政府的作用,而后一个政策则强调依靠市场本身解决外部性的问题。

第九章国民收核算(不考)

第十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全)

15、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的异同。

答:

相同:

(1)都向右上方倾斜;

(2)都随收入增加而上升。

区别:

短期消费曲线不经过原点而长期消费曲线经过原点。

16、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作用、发挥作用的条件及其计算公式。

(参考导学81)

考虑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K==

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

K=

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如下:

投资增加

资本品生产扩大

资本品部门就业增加

资本品部门收入增加

消费品生产扩大

消费品部门就业增加

消费品部门收入增加

服务业规模扩大

最终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投资乘数发挥的作用:

(1)当投资增加时,它所引起的收入增加要大于所引起的投资增加;

(2)当投资减少时,它引起的收入减少也要大于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因此,经济学家常常把乘数称作一把“双刃剑”。

乘数的作用体现为:

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投资可以使国民经济迅速走向繁荣和高涨,在经济繁荣时减少投资也可以使国民经济避免发展过热。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乘数作用的发挥要受到一些基本条件和现实条件的限制:

一是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

二是经济中不存在“瓶颈部门”,或瓶颈约束程度较小。

第十一章IS-LM模型(不考)

第十二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全)

17、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答:

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持有财富的实际价值升高,人们会变得较为富有,从而增加消费。

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此外,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即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少;相反,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厂商的投资增加,即价格总水平下降使得经济中得投资支出增加。

因此,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18、总供给曲线的种类与特点。

答:

ab线,平行于横轴,表明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不断增加。

 bc线,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表示总供给和价格水平成同向变化。

总供给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cd线,垂直于横轴或平行于纵轴。

表明价格水平变化,总供给量不变。

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十三章失业与通货膨胀(全)

19、失业失业的含义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 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失业的种类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由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所带来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三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3)周期性失业是指由总需求不足所带来的失业。

失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失业会直接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损失。

(2)减少国内生产总值。

奥肯定理表明实际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则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20、通货膨胀的成因(种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种类:

(1)温和的通货膨胀、爬行的通货膨胀;

(2)奔驰的通货膨胀、加速的通货膨胀;

(3)恶性通货膨胀、超速通货膨胀;

(4)受抑制通货膨胀、隐蔽的通货膨胀;

形成原因: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导致收入和财富在不同阶层之间再分配,包括名义工资率的变动和名义税制下的实际收入的变动,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其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由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会对产量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

其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最优状态,即经济增长较快,同时又不产生通货膨胀,这应该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

第十四章财政理论与政策(全)

21、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

财政制度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的规定。

1.财政收入

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在西方国家中,税收制度较为复杂,税种繁多。

依照税收对象的不同,税收可分为所得税、财产税和货物税。

所得税在税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一招纳税方式区分,税收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根据税率的变动来划分,税收又分为累进税和比例税。

所得税往往采取累进的税率征收。

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公债按照偿还期的长短不同,可以分为短期债券、中期债券。

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主要是各级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用于国防及安全方面的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公共卫生、教育、环保、运输、农业及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

按照支出的补偿性区分,财政支出可以区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险、救济和政府各种补贴。

由于政府购买对产品直接构成需求,并且必须以产品作为交换,而转移支付不需要以产品作为支付,只是一种货币性支付,因此,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购买性支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较大。

22、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及其波动的意义。

答:

内在稳定器的这种自发调节作用有望缓解经济的过热或者过冷,但是这种调节作用的力度是有限的。

所以在关键时期还是要靠财政货币政策的干预,自动稳定器只能起到配到作用。

第十五章货币理论与政策(全)

23、存款准备率的含义及应用

答: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给。

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金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

24、贴现率的含义及应用。

答:

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提高在贴现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

25、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应用。

答: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

当经济不景气是,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

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

第十六章对外经济政策(全)

26、简述资源禀赋理论。

(作为参考,完整答案在导学126)

答:

资源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称H-O模型。

赫克歇尔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

相对优势是一个中间环节,决定性因素是形成这些相对优势的原因。

如果两国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相同,生产效率相同,即在所有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同的比较成本,则两国就不会进行贸易。

两国要发生贸易,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两国间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有差别;二是资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产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俄林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依据,认为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价格不同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产品价格是由所消耗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要素价格则由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

假定生产同样产品的要素组合比例在个区域相同,只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别不为需求差别所抵消,拥有丰富资源的区域便有较低的成本。

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差别必然导致贸易关系的建立,区际贸易如此,国际贸易亦然。

第十七章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不考)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