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685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卷(三)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时量:

150分钟满分:

30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1至42题是必考题,第43至47题为选考题。

1.商汤得三千诸侯支持健立了商,文王、武王父子得到八百诸候支持而建立了問。

许悼云先生在具없西周史中说:

“商周的封建,事实:

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

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

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D.王权无力伸至诸候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的独立性很强。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表述与题干内容不相符合;B项是无关项;C项与题干材料内容意思相反,排除。

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弊端

 

2.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

这些政策

时期

经济政策

出处

汉文帝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班固《汉书·卷六十四》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王利器校注:

《盐铁论校注(定本)·错币第四》

汉景帝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范晔《后汉书·卷一》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B.以.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三十税一”可知,西汉初期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C项。

A项,土地私有制确立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中“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是鼓励民间盐铁发展,不是盐铁官营,排除;D项,西汉时期仍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协调了农工商业发展,排除。

 

3.全唐诗卷86长安中鬼有首《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

九衙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诗中反映出

A.长安打破坊市限制

B.城市政治功能明显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诗中反映的是唐都长安城规划严整,坊市分开,管理严格,实行宵禁制度,夜市经济没有取得合法地位,说明城市政治功能明显,故B项正确。

坊市限制被打破是北宋时期,A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唐都长安城规划严整,坊市分开,管理严格,并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C项错误;唐朝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弱化,D项错误。

 

4.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

充任六科给事中的人选,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A.我国监察制度走向完备

B.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监察官员多半是进士出身,六部给事中一般是有一定资历和工作能力的人,表明明朝监察官员的人用比较重视其任职资格,故B项正确。

明朝的监察制度是服务于皇权的需要,并不是走向完备,A错误;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指军机处的设立,C错误;科举是监察官的主要来源,而非言员(六科给事中)的主要来源,D错误。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为海岛之国。

这种划分表明魏源

A.对当时世界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

B.冲破了传统夷夏观的认知局限性

C.初步形成中国是世界一部分的观念

D.没有根本摆脱传统夷夏观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士大夫一直持有天朝上国思想,材料中“海岸之国”仍然是按照地域相连国家划分,“海岛之国”体现出对于外国的鄙视,显然没有摆脱传统华夷观念束缚,故D项正确;材料中对于“海国”概念的说明国人对于世界了解并不充分,故A项错误;材料显然没有冲破传统夷夏观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于外国人仍然持有鄙视心态,故C项错误。

 

6.下表为清朝晚期中国茶山产销情況统计表,这反映的实质是

时间

植茶面积

年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2—1837年

521

260.5

200

60.5

1861年

625

312.5

202.5

110

1871年

819

409.5

202.5

207

1886年

934.5

567.46

205

362.46

 

A.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近代中国対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晚清中国茶叶生产深受世界市场影响

D.晚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前期茶叶产销情况的变化,内销数量基本稳定,而外销数量则大幅度增加,体现了当时茶叶生产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故选C项。

表格单纯列举出茶叶的出口,没有和其他出口商品进行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表格只是体现出内销和外销的比较,并不能说明近代中国対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B错误;晚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不能体现出材料的实质问题,D错误。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7.1938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恢复政治部,下设三个厅,其中第三厅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动员民众、抗击外敌入侵;同年3月,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

这表明

A.国民党重视民众力量

B.国共两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C.国民党重视敌后作战

D.国共两党抗战路线趋向一致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动员民众”“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员”,这反映了当时民国政府对民众力量在抗战中作用的重视,故选A项。

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不能说明国共两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国民党注重民众的力量,不是重视敌后作战,C错误;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执行抗战路线也不一致,D错误。

 

8.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哪一选项与之最为符合

A.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B.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

C.反映了新中国生产力快速提升

D.反映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民经济成分体现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产品的支配权,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所以图片整体反映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故D项正确。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不能完全涵盖材料的主旨,A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国民经济成分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B错误;生产力快速提升显然与材料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信息不符合,C错误。

 

9.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指出:

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所有这些统称宪令。

由于它们是普遍的,无疑地对于一切人都有约束力。

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

A.法官按照皇帝的批复审理案件

B.君主权力的逐渐加强

C.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

D.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答案】B

【解析】

据“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可知,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说明罗马皇帝的权力在扩大,即君主权力的加强,故B正确;法官按照法律的规定审理案件,故A项错误;C项与题意信息无关,排除;D项虽然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信息中没有反映,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紧扣材料和罗马法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0.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1759年初版)中有一幅插图。

图中一名男子神情疲惫地躺倒在树从中,一手还握着劳动的工具:

两名法国人威风凛漂地站在他的面前,一手执杖:

该男子对法国人说:

“我受的折磨是你们吃糖的代价。

”这幅插图表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君主专制统治等级森严

B.工业革命后阶级矛盾尖锐

C.奴隶贸易罪恶深重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未体现“君主专制”,故A项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最先开始,而题干中小说的初版时间是1759年,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在美洲殖民地种甘蔗,从甘蔗汁中提取糖。

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刺激了甘蔗种植园的发展。

而种植园的不断扩大,又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发展。

该男子对法国人表达了他的抱怨,他饱受折磨辛苦劳作只是为满足欧洲人对糖和利润的需求,揭露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故C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奴隶贸易,并不是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错误。

 

11.1933年罗斯福宣誓就职后,敦促国会出台了一系列紧急立法,就社会经济中的紧急情况制定对策。

在美国经济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任何原则、规矩都不得不向美国政府的紧急应对危机权力让步,联邦最高法院也不例外。

这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已失效

C.经济危机助长极权主义统治

D.美国民主政治

机动灵活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未体现“地方分权”,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提到“国会出台了一系列紧急立法”“美国政府”“联邦最高法院”表明仍然是三权分立,排除B项;美国不是“极权主义统治”,排除C项。

在经济危机的特殊情况下,“任何原则、规矩都不得不向美国政府的紧急应对危机权力让步”,通过扩大政府即总统权力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此来摆脱危机,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机动灵活性,故D项正确。

 

12.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组建的“七国集团”主导了全球经济秩序,到1999年该集团发展为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二十国集团”。

这一历程主要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趋势

不断加强

B.世界经济向体系化方向发展

C.广大发展中国家迅速堀起

D.西欧联合推动多极化趋勢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七国集团”再到“二十国集团”,主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

材料中“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并未体现“体系化”,故B项错误。

题干既涉及“西方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所以广大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说法不符合题意,是以偏概全,C错误;材料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重大事件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

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决议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

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将侵略矛头直指华北。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学联领导下,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数千人举行抗日救国游行。

但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当场就有数十人被捕。

为扩大战果,12月16日,北平学联又组织1万余名爱国学生走上街头展开抗目救亡大示威。

学生们奋力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打倒汉奸卖国贼!

”“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等ロ号,游行示成运动得到市民广泛支持,并召开了市民大会。

游行示成运动最后仍被反动当局镇压,现场逮捕学生数十名,并致使300余名学生受伤。

从12月11日起,北平全市各大中学校学生联合起来罢课,天津、太原、杭州、上海、南京等30多座大城市的学生相继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

12月底,由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了南下扩大宣传团,到エ人农民中去宣传抗日救亡,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牟蕾《“一ニ・九”运动历史回溯》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有何不同。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生运动的作用。

【答案】

(1)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2)①导火线不同:

前者是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失败;后者是日本侵略华北,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②领导者不同:

前者是学生自发掀起的,李大钊、陈独秀等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析起到了领导作用;后者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开展。

③性质不同:

前者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后者是一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④影响不同:

前者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后者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3)先锋带头作用;舆论宣传作用;桥梁作用;推动作用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可知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依据材料一“上海举行国民大会”“武汉等地”的信息可知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依据材料一“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

各地工人纷纷响应”可知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2)依据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将侵略矛头直指华北”“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学联领导下,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数千人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到工人农民中去宣传抗日救亡,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的信息并结合五四运动的知识从导火线不同、领导者不同、性质不同以及影响不同分析回答。

(3)依据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特点从先锋带头、舆论宣传作用以及桥梁、推动等作用回答。

【点睛】纵向比较型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2)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3)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承载者和见证者。

英国学者吉姆・安特尼奥在《世界历史名城》一书中呈现了近20个世界历史名城的过去和现在,这些城市包括:

耶路撒冷罗马西安巴黎伊斯坦布尔佛罗伦萨巴寒罗那布拉格阿姆斯特丹墨西哥城伦敦悉尼莫斯科东京旧金山雅典华盛顿特区香港纽约

请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知识。

从上述名单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来设计一份世界历史名城旅行方案,须确定旅行的具体主题,并对城市的入选理由分别进行阐述。

(要求:

主题明确具体、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入选理由与主题相关联)

【答案】评分标准:

选择城市并明确主题:

,主题必须具体化,且主题需与所选的两个城市相匹配。

阐述理由:

,根据所选主题,对两个城市分别展开阐述。

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阐述理由须与主题紧紧关联。

总结提升:

,对以上内容进行小结和提升。

示例:

城市:

雅典、罗马主题:

探寻西方文明起源之旅阐述:

雅典是古希腊城邦时代最著名的城邦之一。

雅典民主政治创立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等民主运作方式都不同程度地被后世西方国家沿用。

雅典也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柏拉图在雅典创办了柏拉图学园,“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生活了多年。

此次旅行可以通过参观雅典卫城等景点,深入了解雅典民主政治,追寻“希腊三贤”留下的历史印记。

罗马城是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和首都,古罗马对西方文明最重要的贡献是其完备的法律体系。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后世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通过对罗马当地景点和博物馆的参观,我们可以近距离感受罗马法的博大精深。

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到雅典、罗马这两个城市旅行,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希腊三贤、罗马法等人类历史文化。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

观点进行论述。

比如本题可以依据材料的信息从“雅典、罗马提取探寻西方文明起源之旅”的主题,阐述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及罗马法的内容和对后世影响等分析回答即可。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政革回眸】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建立后,为了现国自己统治的经济基融,明太祖朱元着力于恢复和友展农业生产。

早在1358年朱元就派水军元帅康茂オ为督水田使,专管农田水利。

救至1394年,成塘堰40987处,河162处,败陂梁堤岸5048处。

1365年朱元诏令裁种桑麻和木棉,同时把种植桑麻木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

由于元末田地多为豪强所霸,1370年迁徙苏、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户到临濠(风阳府)。

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减轻了当地农民的剥削。

1372年诏令陕西、河南,山东等州县田地,允许农民尽カ开垦,缺少耕牛,派官到广东购买,然后分给农户。

明初对于新抚地区的夏秋粮税,多次进行减免。

江南地区也以支持战争有功,多次减免。

对受灾地区也以免税为救济——朱元璋推行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使全国交納田赋的土地总额增加到五六百万顷之多。

荒地大部分开垦了,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民流下的血和泪,却养肥了新皇朝的封建地主。

正是在此基础上,明初封建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夏曾佑《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括明初发展农业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进行农业改革的影响。

【答案】

(1)任用军事官吏农田水利;经济作物发展快慢与考核地方官吏相联;注重缩小贫富农民的差距;注重对新抚、受灾地区的减免税收。

(2)影响:

积极:

大量垦荒,有利于耕地面积增加;促进国家财政增收;有利于生产和经济恢复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巩固整治。

局限:

最终目的还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早在1358年朱元就派水军元帅康茂才为督水田使,专管农田水利”可知任用军事官吏管理农田水利;依据材料“把种植桑麻木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可知经济作物发展快慢与考核地方官吏相联;依据材料“迁徙苏、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户到临濠(风阳府)。

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减轻了当地农民的剥削。

”可知注重缩小贫富农民的差距;依据材料“明初对于新抚地区的夏秋粮税,多次进行减免。

江南地区也以支持战争有功,多次减免”“对受灾地区也以免税为救济”的信息可知注重对新抚、受灾地区的减免税收。

(2)影响: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分析。

积极的角度依据材料“荒地大部分开垦了”的信息可知大量垦荒,有利于耕地面积增加;依据材料“使全国交納田赋的土地总额增加到五六百万顷之多”可知促进国家财政增收;依据材料“是在此基础上,明初封建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和发展”可知有利于生产和经济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促进社会稳定,巩固整治。

局限:

依据材料“养肥了新皇朝的封建地主”的信息和所学从明太祖进行农业改革的实质回答。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英国政府再也不能利用中国来扼制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了,因此英国转而加强对日本的支持。

俄国策划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俄矛质迅速激化。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并进一步控制新脸、蒙古,拒不撤兵。

之后,英日之间走上了订立同盟之路。

经反复磋商,1902年1月,英日在伦软签署了《英日同盟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两国相互承认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权益,若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利益在中朝受到俊犯或与第三者发生战争时,另一国严守中立。

如有第四国或更多国家帮助交战对方作战时,缔约国一方应出兵援助。

在此情况下,俄国为摆脱外交困境,与法国在1902年3月发表联合声明:

“如其他列强有侵略行为或中国国内再度发生动乱,并对俄法两国政府的利益构成威胁时,将就保卫此等利益的手段进行磋商。

——摘编自马建标《“英日同盟”的阴影与一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日同盟条约》签署

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日同盟条约》的实质及影响。

【答案】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格局;英日与俄在远东地区争夺激烈;三国干涉还辽加剧日俄矛盾;俄国在远东势力的扩张。

(2)实质:

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

影响:

加强了英日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助长了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嚣张气焰;促成俄法两国在远东的合作;日俄矛盾激化,爆发日俄战争。

【解析】

【详解】

(1)根据“甲午战争”得出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根据“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英国政府再也不能利用中国来扼制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了”得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格局;根据“英国转而加强对日本的支持。

俄国策划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俄矛盾迅速激化”得出英日与俄在远东地区争夺激烈,三国干涉还辽加剧日俄矛盾;根据“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得出俄国在远东势力的扩张。

(2)实质:

根据“两国相互承认在中国和朝鲜

特殊权益”“若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利益在中朝受到侵犯或与第三者发生战争时,另一国严守中立”得出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

影响:

根据《英日同盟条约》的内容,可从加强英日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助长了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根据“俄国为摆脱外交困境,与法国在1902年3月发表联合声明”得出促成俄法两国在远东的合作;根据所学可知,《英日同盟条约》的签订使日俄矛盾激化,导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祯,《元史》中无传,只知他是山东东平县人。

元初编写的《农桑辑要》有很大局限性,所记载总结的农业科技知识主要是北方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

王祯的《农书》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农书》综合了黄河流域早地农业和江南水田农业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农书・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