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火烧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707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火烧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6课《火烧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6课《火烧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6课《火烧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6课《火烧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课《火烧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6课《火烧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6课《火烧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6课《火烧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6课《火烧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6课《火烧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6课《火烧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课《火烧云》.docx

《第6课《火烧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火烧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6课《火烧云》.docx

第6课《火烧云》

6、火烧云

长征中心小学侯奕佩

普陀区吉镇路259号邮编:

200333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

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

2、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模仿课文的写法,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

2、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感受火烧云这一景观的瑰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

老师:

准备火烧云的图片

学生:

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

2、理解词语:

恍恍惚惚

3、搜集资料:

火烧云什么时候出现,是怎么形成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

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总是毫不吝啬地将一道道美丽的景观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你能说说欣赏过的美景吗?

(生交流:

比如,波澜壮阔的大海,连绵起伏的群山,绚丽夺目的彩虹……)。

1、这节课,我们将随着作家——萧红(板书作者姓名),一起去欣赏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美景。

2、板书课题,齐读新课。

(说明:

课前的一番谈话,让他们谈谈大自然的美景,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他们的记忆,随着脑海中一幅幅美丽画面的展现,激发了学生欣赏美景的欲望,此时,教师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觉得兴趣盎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到底什么是火烧云,火烧云有什么特点呢?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交流:

1)根据课文一、二小节交流。

(火烧云是在晚饭以后出现的红色的云。

师:

火烧云刚出现时,是一片红色,课文1、2小节就写了火烧云刚出现时的情景。

(板书:

出现)

2)根据第三小节交流。

(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很多。

3)根据第4——6小节交流。

(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多。

师:

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很多,我们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

(千变万化,变化多端,变幻莫测,瞬息万变)。

课文的3——6小节就是写了火烧云的变化。

(板书:

变化)

4)交流搜集的资料。

3、根据刚才的交流,再来完整地说说“什么是火烧云,火烧云有什么特点?

4、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师:

1、2小节写的是火烧云出现了,3——6小节写的是火烧云的变化,那么第7小节写了什么?

据生答,师板书:

消失。

2)这篇课文就是按照火烧云“出现——变化——消失”这样的过程来写的。

(说明:

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随机点拨,帮助学生归纳,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为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打好基础。

三、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1、学习课文1、2小节

1)火烧云上来了,瞧,霞光使得大地上的一切都变了颜色。

(生读句子)大地万物在霞光的照耀下,都变得红彤彤和金灿灿的,看到这样的变化,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高兴,乐呵呵,欣喜……),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段话。

2)出示图:

看,这就是刚出现的火烧云,文中是怎样描述它的?

(出示句子: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3)句子中的“烧”能改成的“红”吗?

为什么?

●生交流(不能改,原因:

(1)与文题照应;

(2)“烧”字表动态,给人以动感,而“红”字则不能;(3)如果用“红”和“红通通”重复;(4)和后面“着了火”呼应。

●师小结:

“烧”字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红,还表现出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

●指导读句。

(说明:

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文中的一个“烧”字便是一个值得赏析的精妙之词。

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2、学习课文3——6小节

过渡:

这一大片的火烧云气势恢宏,色彩艳丽,不得不让我们为止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火烧云千变万化。

1)颜色的变化

●轻声读读第三小节,思考:

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有些什么特点?

抓住关键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颜色变化之快。

●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颜色变化之多。

(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颜色真多,作者的写法也不一样,看看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我们可以把他们分成哪三类?

(1、叠词2、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3、用实物色彩比拟)

●仅仅只有这些颜色吗?

还有些颜色是作者都觉得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你来猜测一下,火烧云还会有哪些颜色的变化,学着作者的样子说一说。

●指导朗读。

(说明:

作者用词极富变化,这一节中,单表现色彩不同的词就有“红彤彤”“金

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让人目不暇接,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此时,学生抓住这些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到火烧云时而红、时而紫、时而灰、时而黄,语言充满色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清作者不同的构词方式,并学着作者的样子说几个描写颜色的词,以达到训练学生构词能力、积累语言的目的。

2)形状的变化

●过渡:

火烧云颜色变化极多、极快,不禁让人眼花缭乱,而它的形状同样也是瞬息万变,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轻声读读课文4——6小节,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多而快。

●抓住“短短时间内,就变成了三种不同的动物,而且每种动物都不断地发生变化”感受到形状变化的多而快。

●抓住“一会儿”“两三秒钟”“忽然”“一转眼”等表示时间短促的词语,感受到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快。

●师:

作者欣赏着火烧云,想象了三种动物的变化,你发现了吗,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把这三种动物的变化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动物的出现——形状发生变化——消失。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三种动物的出现、消失时,句式的变化。

●出示火烧云图片:

看看,这些火烧云又象什么呢?

想象一下,他们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选一个来描述一下吗?

(学生自行准备,口头交流。

(说明:

学生通过品读课文,课堂交流,体会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多和快,感受到欣赏火烧云时愉悦的心情,在被作者的遐想所打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火烧云其他形状的变化,以课本为依托,也就是给了学生一根拐杖,降低难度。

当然,如果课堂时间不够的话,这项要求也可放在课后完成。

3、学习课文第7小节

1)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极多,极快,看着看着,作者觉得有些(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理解恍恍惚惚(由于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人们有些看不真切了,觉得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沉静”能换成“沉浸”吗?

(沉静的意思是安静,沉浸的意思是处于某种气氛之中,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由于火烧云瞬息万变,使作者看花了眼,她认为必须让自己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稍作休息后再看,所以,这里只能用沉静。

)(师点拨:

的确,很多词语读起来似乎差不多,但意思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在用词时一定要想想词语的意思,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说明:

抓住“恍恍惚惚”和“沉静”这两个词,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看得时间长了,觉得“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这也恰恰是看火烧云时最真实的感受。

对词语的理解,还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尤其是对于“沉静”和“沉浸”这两个读音近似而词义完全不同的词语,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辨析。

教师要进行方法的小结,提示学生们正确使用词语。

2、就在人们揉揉眼睛,恍恍惚惚中,火烧云下去了。

引读句子——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

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对火烧云的喜爱,对火烧云离去的恋恋不舍,无奈之情。

一、课堂总结,激发情感

师:

火烧云是大自然这位魔术师送给我们的一道美景,作家萧红让我们随着她一起去细细体会了一番。

其实,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美景还有很多很多,如日出、下雨、刮风、落叶等,如果你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相信也一定能将这些美景呈现出来。

关于说课

一、说教材

《火烧云》是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空出现火烧云时的瑰丽景象,表现了人们在观看火烧云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课文是按照火烧云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来写的,按这样的顺序,课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课文1、2小节),描绘了火烧云出现时的景象,霞光照得大地万物变了颜色,人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

第二段(课文3——6小节),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突出写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而快的特点。

写颜色变化时,作者用词极富变化,文中单表现色彩不同的词就有“紫檀色”“红通通”“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充分表现了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绚丽奇特。

在写形状变化时,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马、狮子、狗”这三种形象,并按照“出现──样子──变化”这种顺序将这三种形象动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倍感栩栩如生,观火烧云的乐趣也充分的得以体现。

“一会儿”“两三秒钟”“然”“一转眼”等表示时间短促的词语,更是体现了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快。

第三段(课文第7小节),描绘了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并表现了人们对火烧云的喜爱,对火烧云离去时恋恋不舍之情。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学词能力,能够通过预习独立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只是对部分词语的理解不够准确深入,理解词语停留在以词解词,就词论词或单纯地依靠词典,缺乏对语境的关注。

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分析一词多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在阅读方面,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但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因人而异,因而,在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析的时候,要关注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步一步引导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当然,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得给予他们不断提升自己能力的平台,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从而有所收获。

三、说目标

目标一: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

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学词能力。

这篇课文中语言文字浅显易懂,很多字词看似普通,然而细细推敲,却觉回味无穷。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辨析,让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这正是语文课堂的学习任务。

此外,作者写颜色变化时,文中单表现色彩不同的词就有“紫檀色”“红通通”“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让学生积累这些好词,并能模仿作者的构词方式尝试着写几个,对学生今后写作中语言文字的表达也会有一定的好处。

目标二:

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精读课本精彩之处,细细咀嚼文中精妙的语句,注重读写,通过有效地朗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层融合、训练语感。

这篇课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空出现火烧云时的瑰丽景象,表现了人们在观看火烧云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对于这篇写景的美文,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紧扣课文的关键词句,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千变万化,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能以朗读的形式将自己感受到的美表现出来。

目标三:

模仿课文的写法,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训练。

读写结合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

小学课本中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好多还是名家名篇。

作者推敲锤炼过后的文章,当然值得学生咀嚼品味,更值得学生遣词造句,修改润色时仿效。

这篇课文4——6节,阅读时要分析片段的结构,弄清一句话与一句话之间的关系,真正掌握组段的方式,再仿照着进行写作练习。

这篇课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马、狮子、狗”这三种形象,并按照“出现──样子──变化”这种顺序将这三种形象动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倍感栩栩如生,观火烧云的乐趣也充分的得以体现。

在引导学生阅读体会时,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掌握组段的方式,再让学生仿照着展开想象进行说写的练习,使学生在阅读课上获得语言实践的机会。

四、说实施

《火烧云》一课在描绘火烧云变化的情景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1、品词析句欣赏美

课文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涵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批文入情,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对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要悉心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

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描写火烧云美丽景象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美。

火烧云出现时,课文中这样写道“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

”一个“烧”字,既描绘了火烧云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极富韵味,课堂上,组织学学生展开讨论,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火烧云出现时的气势恢宏,色彩艳丽。

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赏析。

学生们可以从“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火烧云时而红、时而紫、时而灰、时而黄,绚丽夺目。

从“一会儿”“两三秒钟”“忽然”“一转眼”等表示时间短促的词语,感受到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快。

从“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这些同样写消失,却毫无单调式重复之感,感受作者语言的活泼、生动,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时,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了一番观火烧云的乐趣。

2、感情朗读表达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仅是美的事物的本身,还需要有表达美的能力。

朗读,是表达美的一种形式。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使学生在老师那抑扬顿挫,优美生动的语言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对于朗读的技巧,心灵神会。

应该说教师的范读,在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极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而学生在感受美后,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课文,在表达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与作者产生共鸣。

文中,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大地上的一切都变了色,此时,人们高兴之情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感受到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和快后,用朗读的形式对这番美景赞一赞,在感受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多和快后,通过朗读,把观火烧云的乐趣表达出来,而火烧云下去时,人们对它的恋恋不舍之情亦可通过朗读来表达,这样,整堂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们不断地与作者产生共鸣,将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

3、展开想象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美,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他们去描绘、去创造,把接受的美感扩展成一幅更生动更完美的画卷,使感受美,理解美上升为发现美,创造美。

这篇课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马、狮子、狗”这三种形象,并按照“出现──变化─消失”这种顺序将这三种形象动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为了写出火烧云形态的变化无穷,用不同的句子叙述了各种形态的出现: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

由马而狗,而狮,真可说是瞬息万变。

而写它们的消失,尤其富有情趣,写“马”是“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写“狗”是“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写“狮”却是“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同是写消失,一是逐渐模糊,一是不知去向,一是倏忽不见,毫无单调式重复之感,使文章更显活泼、生动。

课上,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品深、品透,充分感受到观火烧云的乐趣。

而在引导学生阅读体会的同时,也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掌握组段的方式,再让学生仿照着展开想象进行说写的练习,学生有了明确的写话要求,知道了该怎么写,这样的语言实践更能获得实效。

 

关于练习设计

一、照样子写几个表示颜色的词

金灿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葡萄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紫半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句子,思考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句中的“烧”能换成“红”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实践

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呢?

模仿课文3——6小节,写一写。

四、阅读练习

船过三峡

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的山好奇啊!

夔(kuí)门像刀砍剑劈,笔直dǒuqiào(),群山起伏gāosǒng(),云雾liáorào(),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山峡的水好急啊!

长江像野马奔腾,sīmíng()吼叫。

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

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三峡的船好险啊!

江水翻卷,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

有时像要碰着壁;有时山岩又好像要掉下来……

啊,百里山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

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簪子,身上拖绿色长裙,美极了!

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一个好心的姑娘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

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姑娘却化作了一块岩石。

从此,他从早到晚,不怕雨淋日晒,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shànliáng()的姑娘!

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

1、看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里。

2、“山巅”的“巅”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除部首外还有()画。

3、这篇文章第___、___、___自然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都采用了____结构方式,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______,二是______,三是_______,(用两个字概括)全文通过对三峡____的描绘,反映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分)

4、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它所起的作用是_____(2分)

5、运用短文中的第二小节的写法,仿写一段话,要求写景,可以使用学过课文中的景色描写的语句,也可以是课外积累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