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845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生评价 北师大古代文学.docx

学生评价北师大古代文学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师大文学院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卷,韩兆琦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卷,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邓魁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啊,不管给的指定书目是什么始终以袁行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卷为主要求熟练掌握,北师大本科教材现在主要是,文学院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韩和郭的本随便看看就好,朱袁邓的挑选一些你认为非常重要的篇目来读,重要老师的著作和论文一定要了解,郭英德,李山,过常宝,尚学峰,康震,李真瑜等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雁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学生评估

赵仁珪老师:

赵先生的第一堂课,我们都十分期待,偏巧那天赵先生有事,是他的博士柯继红老师带课,然后我们又在期待中度过了一个周。

终于在第二周的周五清晨,见到了久仰大名的赵先生。

他来的很早,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我们陆续进入教室,择位而坐,我记得我一抬头看见的是一个面容安详满头银发的老者静静地坐在讲台之上,什么都还未讲,但那股闲雅从容的风致就让我心折。

可以说,第一个学期的课里,赵先生的古文选是我听的最认真的课程。

诚然赵先生不是激情四溢型的老师,上课总是一副平稳如水的声调,细细委婉地道来诗歌的精妙。

但是因其学识渊博蕴藉深厚,所以即使语调平淡但却饱含微言大义,我连一小会神都不敢走,生怕漏过了先生的讲解的精义。

而且先生上课用的课件也独出心裁,都是自己的书法作品,而非黑白的打印字,那种古朴的感觉经常让我们心驰神往。

先生的讲解很清晰,有条理,一般是先对每个诗人做一个大致的分析,然后再领着我们赏析几首他的代表作。

赏析的时候是先逐句讲解,再总体概括。

最后,先生会和我们分享他为作者写的一首诗来作结。

通常我最喜欢最后一个环节,因为通过先生的诗作我感觉那些理性的系统的知识化作了感性的美质的文字,更有动人的力量。

我还有寝室里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赵先生的课,下个学期他没能够继续教我们宋词,我觉得很遗憾。

(08本)

珪爷爷是位很慈祥的老者,有一种亲和力,还不乏幽默感,让我乐于从他那里汲取古典文化知识。

他主要授课的部分是唐诗宋词,但时间比较紧迫就只介绍了唐诗的优秀代表诗作。

一学期的听课时间很短暂,但收获了很多。

珪爷爷讲课是大致是按诗人逐一讲解,如李白,杜甫等都是众所周知的大诗人,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大学比高中的赏析更有一种新意,当然这也是建立在以前良好的文化修养的基础之上,在每首诗、每个诗人中,老师都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阔宽了我的视野;珪爷爷受启功大师的影响比较多,或许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学间接获得了启功大师对国学,对古典诗词的领悟。

在每次赏析完一个诗人的诗作后,珪爷爷都用自己作的一首诗来简要概括该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很有意思又让人印象深刻。

特别有趣的是珪爷爷教我们诗词格律(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平仄)那几节课,让我体会到唐诗的音律美,而不得不感叹古人的聪慧。

学以就要致用,全年级每个人都要求做一首律诗或者两首绝句,然后整理合编为08级的诗刊,那一本诗刊是同学们绞尽脑汁的结果,看着它有一份自豪感,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同学们的才华。

而自己的诗作竟也被评为了优秀诗作之一,得了高分,让我好好的欣喜了一番,原来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以前可从来没想过自己也可以写诗。

这就是大一上学期以来的收获。

(08本)

上学期赵老师给我们讲的是唐诗,但刚开始我并没有觉得赵老师讲的非常好,总觉得赵老师讲唐诗和高中老师讲唐诗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先讲一下作者的生平,再梳理一遍诗的内容,解释重点词句,最后再总结一下整首诗的艺术特点,因此有一段时间上这门课时我并没有仔细听课。

直到后来有一次上课,赵老师在讲王维的诗,我听了一会儿,突然觉得赵老师分析得十分精彩,和高中老师单纯地解释词句与翻译词句有所不同,于是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赵老师的课,并发现赵老师讲的的确与众不同,他对于有些诗作的分析至今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对于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的情感曲线进行分析,哪里是上扬的,哪里是低落的,全诗的抑扬顿挫之感由此而来,这种分析方法我头一次接触到,觉得新鲜有趣;再比如他分析李商隐的诗,就告诉我们好诗不一定要明明白白地分析出来,因此他在分析的时候就认真向我们介绍历史上几种不同看法,并阐述了他自己的看法,而我觉得这种没有一定答案的教学正是大学课堂的一个特点。

所以对于我对于赵老师的评价有过一个180度的大转变,这一点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刚开始我可能被一定的形式遮住了眼,认为讲唐诗就一定要形式新颖,激情四射。

但赵老师是“慢热型”的,要仔细听赵老师的课才能体会到不一样的精彩。

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赵老师认真负责,他的年龄已高,但除了第一节课是由博士生代上的以外,其他都是自己亲自上课。

而且他讲课浅显易懂又包含着自己对于唐诗的理解,比如他在短短一节课内就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了唐诗韵律的规律,比如前面提到的一些让我觉得新颖别致的分析,都让我觉得赵老师是一位十分有魅力的老师。

所以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自己对于赵老师的评价很高(08本)

赵老师是一位我很敬佩的老师。

他是教过我的老师中最年长的一位。

看到他满头白发还在辛勤的讲授知识,总会不由自主的生出许多的崇敬之情。

赵老师在讲解每一位诗人、每首诗歌之前,会对这个是人的一生作简要独到的概括,特别令人惊叹的是都是以诗歌的形式。

赵老师相比与其他的老师而言算是一位传统型的老师,讲课的音调不急不慢,节奏也是不急不慢的;诗句一句一句地翻译、讲解;最后总结诗歌的内涵和主题及艺术手法。

整体上像极了高中老师的样式。

这对于刚刚进入大一的学生来讲还是很好的,方便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有,赵老师注重朗读对诗歌的理解,每首诗歌,只要时间够,他都会领着同学们深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

只是有时候由于平时熬夜,再加上赵老师太和缓的声调,就愈发的想睡觉。

总之,我们也很喜欢赵老师。

(08本)

初来师大,能聆听此等大师之课,确乎幸运。

赵先生的课无须在乎内容,课的本身就是一首沉郁顿挫的诗,听的是气度,听的是风骨。

很多人说先生的语调过于平缓,上课时学生精神不容易集中,可如若怀着一份虔诚和景仰,自会发现先生的课很有条理,很有归纳性,同时又能引人深思。

不可否认,自己心中有着狂热的教师崇拜,更何况面对如此有风度的老师,还有自己如此热爱的唐宋风采。

教师的不同真的会影响一门课的效果,尤其对于刚刚走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而言。

下半学期不能听到赵先生的课还抱怨了好久,知道抱怨无效后,在古典文学作品选读考试结束后,还特别去向赵先生要了签名,那些飞扬而俊俏的赠言,会时时鞭策自己,让自己看到方向。

赵先生的课很有诗意,课余让我们写律诗,也是锻炼我们的才情。

其实很感念赵先生,把我们的诗集结成册,发给每个人,还把好的诗作挑出来,上台展示。

自己第一次写工整的律诗,能得到先生的肯定,很有成就感的。

至于最后的考试,给分也很慷慨。

对赵先生,自己只有无尽的感谢吧。

(08本)

赵仁珪老师在古典文学作品选课中充分展现了大师风范,利用自己渊博的学识让我们在唐代的诗词中畅游,不仅仅局限于对诗词表面的解释,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相关知识,将诗词讲的生动,讲的透彻,对于诗人本身有自己独到见解。

赵老师不仅注重教授我们赏析诗词,更重要的是教我们自己写格律诗,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增加了我们对唐诗的的兴趣,更提高了我们在这方面的素养。

在大一对于文学的启蒙阶段,赵老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让我们兴趣盎然走在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上。

(08本)

赵老师虽年过六旬,但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每见便觉眼前一亮,备受鼓舞,那是渊博深厚的知识蕴藏和博大崇高的道德情怀经过长期修养而成的一种超然的境界。

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将我们带入诗歌音韵的世界。

诗歌原来是有声音的,平平仄仄,婉转清丽,荡气回肠。

很多惯熟的诗歌经过老师的讲解原来是那样美,用字,用韵,相对,相联,短短几行,饱含无限诗情,有时使人黯然神伤,不觉泪落满裳。

经过教授,我们学会了写诗的基本原则并写出了平生第一首正规的五言律诗,无论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还是炎黄子孙,激动之情难于言表。

赵老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脊梁,传承知识、品格,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08本)

大一第一学期的古典作品选课程中,赵仁珪老师渊博深厚的学识、贯通古今的底蕴使我们深深地折服,他带领着我们在唐诗的世界中徜徉遨游,流连忘返。

赵老师对唐诗的讲解绝不仅仅局限于对诗词中字句的表面解释,而是融入了人生体验和生活阅历,从而将诗词讲解地生动传神、鲜活透彻。

同时,赵老师不仅注重赏析诗词,更引导我们学习自己去写格律诗,使得我们对唐诗的理解更深一层,了悟到唐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大一的第一学期是赵老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引导着我们欣喜欢畅地去走进文学、感悟文学、热爱文学。

(08本)

赵老师的课给我们一种文化的熏陶,一种“驱而之善”的境界。

赵老师的课,重的是意韵。

飘逸的书法、洒脱的诗词,带我们回到那个属于诗歌的遥远时代。

正当我们沉醉于金碧辉煌的大唐、蹙额于山河破碎的两宋,感怀于杳杳边关的巍峨、动容于遥遥宫阙的渺远,不觉铃声已响,只得从与古人的际会中恋恋不舍地走出。

赵老师教会我们”学以致用“,使诗歌之于我们,由潜尝辄止而深入钻研,“如推如敲,如琢如磨”;使我们挥洒稚嫩的文字,吟诗作赋。

在这里我们学会的不仅仅是老于简牍的几首诗歌,而是一种诗人的气节、诗人的灵魂。

(08本)

当初一首唯美的《春江花月夜》带我们走进了赵老师的课堂,在随后的一个学期中,赵老师带领我们走在唐诗宋词的世界里。

在了解还不多的时候我们便能通过言语和风度感受到赵老师的德高望重。

在诗词的教学中,通过朗诵来体会感情和韵律是不可少的,赵老师在讲习每首诗歌前基本都会朗读一遍,朗读的水平很高,课堂效果很好。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赵老师对诗作和诗人都有很独到的见解,在完成对一位诗人作品的解读后,会与我们分享老师自己写的对那位诗人评价性的诗,并且会运用那位诗人最为擅长的体材。

不能不提的是,通过赵老师的教导我们初步学会了写诗,收获颇多。

(08本)

赵老师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这门课,颇有几分像一位优秀的导游,导游们向游人讲述着一个个关于景点的神奇故事及其精妙所在,赵老师则是带着我们遨游在唐诗宋词的绚烂世界之中,讲解着萦绕幽幽古香的典故,分析着闪烁熠熠光彩的特色,鉴赏着充溢着点点生机的修辞,阐发着包蕴重重情感的内涵。

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到李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至杜甫以诗史撼人心魄……赵老师引领着我们漫步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瑰丽长廊之中。

伴着平平仄仄平的动人音律,赵老师不仅作诗评价许多诗人,还向我们初步讲授了创作古诗词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引导我们进行诗歌创作,让我们进一步地拉进了与唐诗宋词的距离,更好地融入这样一片美妙的天空。

(08本)

说实话,赵老师的课是我唯一没有逃过的课。

一是出于对这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的尊重,而是对其渊博的古典文学底蕴的钦佩。

赵老师主要讲唐诗,既品诗歌也品诗人。

赵老师在讲一首诗前,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遍,也会让我们跟着读,先让我们沉浸在诗所营造的感情氛围中,然后再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

每讲完一位诗人的代表诗作,他都会用自己写的诗来做总结。

记忆很深的是他讲格律的时候,因为大家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所以他讲得格外仔细,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他鼓励我们写古诗,激发我们写诗的兴趣。

总之,赵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爱岗敬业的好老师。

(08本)

赵老师在我所遇见的文学院老师中尤为特别。

他年纪最大,讲课最严谨,说话也最从容不迫,雍容儒雅。

我们都喜欢叫他“珪爷爷”。

讲台上的珪爷爷宛如一位过尽沧桑的老人,仿佛总不愿随同流俗,用那些吊儿郎当的滑稽腔调来增加课堂的卖点;也不屑于照本宣科,念完书本后便掉头走人。

他须发皆已染透银白,可是走得正,站得直,眉宇间总有不服老的骨气。

有的同学不能理解他讲课的方式,觉得爷爷太过认真。

然而珪爷爷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夹着唐诗宋词的旧书本,迈着从容的脚步,几十年如一日地给我们讲着沉郁顿挫的老杜,讲着奇丽浪漫的李白,讲着看透人生的东坡居士,也讲着他鲜活的自己。

珪爷爷的诗词感受,都从肺腑深处久酿喷薄而出,没有丝毫做作。

豪气吐成笔下劲秀峭逸的书法,凝结为一个个呕心沥血凝萃而成的大字,也演绎着千百年前的人生。

久而久之,珪爷爷为那些诗词不吝挥毫的墨迹,同他深情的箴言一道,都化成了课堂的魂。

(07本)

赵老师从走进教室起,就留给我们一种庄严而淡定的感觉。

讲课起来,慢条斯理,条分缕析,却又不失一种翩然儒雅的风度。

记得课上,说到李白的飘逸处,便会拿起手中的金色的茶杯比划着“金樽清酒斗十千”的豪迈,谈起老杜的沉郁,又是用抑扬顿挫的语句将杜甫的格律读得声调分明,入声字也是尤其注意。

每次提到“白”、“雪”这些入声字,总会用一个短促的调子收起,格外地提醒我们注意近体诗的格律。

赵老师的课上,总是座无虚席,格外安静。

每次看着白发的老先生坐在讲台前,用并不熟练的鼠标点着他自己抄录的诗词篇章,一面欣赏着老师的笔墨,一面听先生深情的吟诵,这种安静的传承,就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吧。

(06本)

银发满鬓的赵老师永远带着一种温文儒雅的风度,在讲台之上讲述着唐诗每一丝微妙间的碎玉珠华,带着风的和缓与水的清越就将一个重彩华章的大唐盛世轻轻揭开了幕帷。

涓涓细流的诗意滋润的讲述,而幻灯片上展现的赵老师苍劲迥逸的书法又让一首首古朝旧章瞬时跃动出蓬勃的生命活力,虽然没有那么多花繁锦簇的电子时代的教学手段,但正是这样一杯清清澧酒愈发让人在细细的品位间嗅到醉人的醇香。

更是别具一格的是老师要全班同学集诗成录而加以点评的赛诗大会,虽然如此温和的老师提出的严格要求让兴致勃勃又力难从心的大家叫苦不迭,但的确是通过这样一次坚硬扎实的训练使学生明晓了如蓬头稚子初为文的苦涩与甜蜜,更是体察到老师所言的唯由作诗方能学诗的品诗一道。

虽然流逝的岁月间再难有老师的低吟妙解相伴,但这样一段回忆却成为与诗歌最为奇妙的相遇。

(05本)

赵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大师”,第二印象是“高人”。

他不会很大声的讲授,总是用一种平静而缓慢的语调去给学生讲解。

丝毫没有故作的严厉刻板和强装的生动幽默,但一股超然世外、平静淡定的坦然却会油然而生。

也许只有这种心境,才能体会古人诗句的神妙和风流。

所以,比起“老师”这个称谓,我会觉得“先生”更适合他,因为当我们跟随他吟哦千年前的诗人词客的名篇佳作,欣赏他用宣纸和笔墨书写下的“竞走游龙”,感受古老的诗歌与书法在最具时代感的电子屏幕上重叠、交融,进而散发出曼妙的神韵时,我们总是会产生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

仿佛我们是置身于千百年前山间水旁的某个书院里,习字填诗,体味那一番“相看两不厌”和“采菊东篱下”的悠然。

(05本)

回到页面顶端

郭英德老师:

郭老师的课,是让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

对于作品,他首先能“入于其中”,他坚持文学本位,重视作品的细读、精读,在有了独特的体会与感受的基础上,再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同时他又能“出于其外”,把思维延伸到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把作品置于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凭借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精微的领悟力,做出一语中的、入木三分的评价。

入于其中让他对作品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出于其外使他对作品有一种澄明的观照。

郭老师不仅把文学当文学看,还讲求“以心遇心”,把文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不时加入的一些生活体验与感悟,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郭老师的学术思维细致而新颖、广阔而严谨,经常能以一个问题为圆心向四周辐射开去,这让我们学会了发散式思维、多角度思考,在研究过程中,他一再强调要把问题作实,这让学生避免了许多大而不当的空论。

他不仅有传统学者扎实的基本功与严谨的治学学风,同时又具备了现代学者广阔的视野与通达的思维,博古而不泥古,引进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给古代文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今之视野观古,从古代出发,却获得了超越前人的认识。

这一切都赋予他的课堂难以言喻的魅力。

(04本)

研修古典学术者,若灵气四射然功底未深,则空有才情却底气不足,陷入思而不学之殆;若功底深厚但灵气缺乏,虽经纶满腹亦无以为用,失于学而不思之罔。

因此,一位对古典文学研究深有造诣的大家,必然集功底与灵气于一身。

在我们04级学生心中,郭英德老师就堪称这样的大家。

郭老师的功底很深。

他有扎实厚重的文献基础,能凭借数十年的功力和积淀,将浩如烟海的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分门别类,娓娓道来;他有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够引领着学生们的思路,去条分缕析,探寻元代作家的道德立场,品味明清文人的痴情与幻梦。

郭老师的灵气很足。

他有敏锐的读书眼光,能带领我们找到文学作品中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与缝隙,从中提炼出不易被挖掘的深层内涵;他有熔铸古今、融会贯通的才思,能跨越时代的界限,带领我们从杜甫的诗歌中发现《汉宫秋》的艺术灵感,从《论语》《孟子》中寻觅《桃花扇》的思想渊源。

灵气来源于功底,功底亦提升于灵气。

听郭老师讲课,跟郭老师交流,可以陶冶心灵,提升智慧。

愉悦之余亦生“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感:

走好国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04本)

郭英德教授学养深厚并且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课堂上,他在讲解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广征博引,带领同学们了解相关学术内容以及最新的学术动态。

郭老师授课思维缜密,思路清晰,生动形象,认真又不乏幽默,善于启发同学们思考,因材施教。

郭老师总是可以把纷繁的知识点构建成严密的知识体系,便于同学们系统性地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对于复杂的问题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大家,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与过去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

郭老师在引领学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以自己严谨的学风影响着大家,让同学们养成端正认真的学术态度。

郭老师的课锻炼了学生的学术能力,提高了大家的学术水平,广受欢迎与好评。

(07硕)

郭英德老师上课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镇定自如。

课堂似乎不是一个特别的地方,而像是自己的家。

郭老师在上课时的状态与平时和学生聊天时的状态是相近的。

因此,郭老师的课堂是放松的。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紧迫感,而是感到从容,轻松。

郭老师在授课时比较注重理论和事例的结合,能充分注意到学生的接受。

在为研究生授课时很注重展开引述多家的见解,也经常插入讲解一些学界的掌故,如陈垣先生、启功先生、聂石樵先生的一些故事,这些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

这些掌故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研究生们感受到大师们的治学精神,可以受到大师们的熏陶。

在课堂上讲自己的治学心得、治学体验也是郭老师的课很值得一听的另外一个因素。

这些话可能只是片言只语,但却常常是同学们受益最多、最深的地方。

(06硕)

听郭老师讲过几门文献学和戏曲史的课,感觉“言如其人,课如其人”——郭老师课程的风格也正是他教书育人的特点。

首先,思力深广,挥洒自如。

郭老师学识的渊博自不必言,可贵的是他能在课堂上自如地将万千头绪容纳进流荡而不失缜密的语言表述中,时而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

问题也许没有答案,但我们随着他的语言思考,疑问,探讨——这种思考的所得也许比郭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本身更有意义,这也正是大学课堂目的之所在吧。

其次,教书育人,教学喻道。

郭老师在讲授每门具体课程的具体知识之外,每每点拨学术研究的方法与道路,比如告诉我们无论做研究还是做其他有关古代文学的工作,对文献学的重视与否往往决定工作质量的高低。

此外,他特别强调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道德与人格,强调师道之重与学者之任。

这些都是郭老师授课、育人的深层意蕴所在。

(06硕)

回到页面顶端

李山老师:

李老师为人豪放洒脱,素有一身浩然正气。

讲课时声如洪钟,振聋发聩,激情澎湃,风趣幽默,情到深处不禁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朗声大笑。

课堂用语精辟,比喻“刁钻”奇特,独成一套语录,常被学生记下,以备己用。

善于沟通古今思维,从人性使然的角度解释分歧较大的问题,亲切合理。

学术功底扎实,能旁征博引,史料备具,令人信服,因此,上李老师的课,学生常常怀着阅读的焦虑,唯有不断鞭策自己做到心无旁骛,多读好书,方能渐趋正道,减轻焦虑。

李老师对戏剧情有独钟,并将这一爱好与专业研究结合,譬如《诗经》研究,课堂效果深得学生赞许,又给予启发意义。

(07本)

治学——深厚的底蕴

这是李山老师给我的最深印象。

老师的家不大,小小客厅里,书成了主人。

满屋是柜,满柜是书,也还是乘不下,书一直到屋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常青藤,一个用书籍延伸自己常青藤的人应该是深厚的。

老师说,他读的第一本《诗经》现在还有,黄黄的书页,上面是集各家之说的摘抄,密密麻麻。

直到现在,寻找研究与思考的新突破,这本《诗经》,依然是他的根基。

如果,每个每个人,每个治学者,都能有这样的常青藤,都有这样的一本伴随一生的书籍,人生势必会更有意义,文化也一定会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

(07本)

听李山老师的课已经一年有余了,从对中国“文而化之”生活方式的独到诠释到对先秦文学史的经典解读,似乎每一节课都让我们怀着轻松欢愉的心情,在掌握文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人生的大智慧。

也许这就是李山老师特有的文格魅力和人格魅力吧。

喜欢李山老师其课,敬佩李山老师其人,如果说是李山老师饱含睿智的话语带我走入、融进大学空间,那么也注定我会铭记、践行它们将李山老师带入整个人生世界。

对有些教授而言,也许精通“文史哲”的光环会不可避免地让学生感觉“杂乱”的阴影,但是李山老师的此种旁征博引在我们看来却成为了一种艺术的享受。

因为李山老师懂得深入浅出,做到恰到好处的把见解阐述,把知识传达。

注意课堂上同学的心理,适时调整同学的情趣,与学生真诚的交流,这是十分难得的。

(06本)

听说李山老师会唱戏,但是却未尝料到,听李老师讲课,亦如同听戏那般令人精彩叫绝。

从声如洪钟的亮嗓子,到兴手拈来的歇后语,至旁征博引的史实,都融汇在李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课里。

在李山老师的课上,他总能将悠悠千载的历史文化,从佶屈聱牙的上古文字换成晓畅通俗、幽默生动的现代话语,从上古的文化、礼仪、地理讲起,贯穿起先秦两汉的文学源流。

听李老师的课,每次都不觉得吃力,看他随手画画地图,说起原始文化的来龙去脉,或是春秋时期的公卿大夫,楚汉战争的刘邦项羽,就仿佛是听了一出精彩的戏,把左传、先秦诸子的古老的文化,融汇到他的一腔热情之中,古老的文字也仿佛焕发出年轻而活泼的力量,带给我一个如痴如醉的古代文学课。

(06本)

李山老师为本科生开设两门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与“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

初听李师课程,云里雾里,渐入门径,则深切体会李师一辈学人于传统之深情,对当下之关切。

先秦文化关乎中华民族之精神内核,为中华文化之肇端,此后传统中国几千年几乎均为先秦思想之注解。

几千年学人筚路蓝缕,积淀深厚,为中华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之保障。

治学方面,该部分当今学界治学多训诂文字文献整理,李山老师汲取前人治学成就(历史,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于思想、历史等方面多有发见,深刻思考人类问题。

更给人印象深刻之处,李师打破门户之见,借鉴西学之成果,眼界开阔,着实为后学树立了榜样。

如今社会,纷攘不断。

学者关乎社会在书斋,书斋中静观天下之变幻。

精神教育上,李师纵观前代之教训经验,严肃而不失幽默地观察,于黑暗处刺喻,于正义处彰明,于危险处言说。

这种课堂的精神传授才是中国文化教育的目标所在,而这比修习先秦知识条例更重要。

我想,李师的课堂之真正价值在此,而当今大学教育所需要的也正在此。

(05本)

如果说这年轻却又清浅涓细的血液中曾有过那样的时光,似曾品察到文化的厚沉与生命的苦涩,那么便应是在先生激越而恢宏的讲述中。

先生又用轻轻巧巧的诙谐幽默将人生百态的体悟渗润进灵魂每一丝干涸苍瘪的缝隙,于是所有人生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