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935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试卷

总分:

120分

Ⅰ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26分)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条青黛黑瓦、素雅拙朴、人文荟萃的老街,勾勒着经年累月的荣光兴衰,镂(lòu)刻了市井的庸常日子,衍(yán)生出游子魂牵梦萦的乡愁。

B. 母亲就像那一株红苕,根扎(zhā)在贫瘠的苦海,身形赢弱,意志葳蕤(ruí),汗如雨下却绽放出丰润的慈祥,饮苦茹酸却满蕴着动人的温情。

C. 电视剧《都挺好》借解剖一个中国式原生家庭的肌理构成,凸显百姓生活的爱恨纠葛(gé),戳到社会与人性的痛点,斩获了无数铁杆(gǎn)粉丝。

D. 成群结队的渔船结伴而行,渔歌和号子粗犷(guǎng)嘹亮,粼粼波光被劈成千万个洁白的箭镞(zhú),渔夫们黝黑面庞上流动着丰收的光彩。

2.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________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________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________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 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   杂居                  B. 名噪一时   闻风而至   栖居

C. 名噪一时   纷至沓来   杂居                  D. 名闻遐迩   纷至沓来   栖居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习强国APP是一款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的客户端应用,让学习者在线就能根据个人习惯为中心进行学习,并且还有海量题库。

B. “巨婴”这类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和道德约束,常会情绪失控,制造过激的非理性行为,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C.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终身学习的更高需求,也为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未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学习之门。

D. 享誉世界的“钢琴诗人”肖邦才华横溢,命运多舛,如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在短暂的39年的生命里,闪现出璀璨炫目的光彩。

4.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

B. 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

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C.《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D. 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最具代表性的。

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

1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一次巨大的变革。

我们正在经历从“考试式学习”向“破案式学习”的过渡。

   此话怎讲?

   过去的学习,知识的门类是固定的,问题也是清晰的。

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里,你只要去学就可以了。

   所以,你的求知方式应该是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习,而学习效果由各种各样的考试来衡量。

这种学习模式被称为“考试式学习”。

   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有过著名的“刺猬与狐狸论”:

刺猬之道,一以贯之(一元主义);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多元主义)。

传统社会显然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但是今天,“考试式学习”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

原因很简单:

第一,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大到任何一个人,用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消化。

第二,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

知识本身在频繁更新,今天还是共识的东西,明天可能就不对了。

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越来越少。

  

   那怎么办?

美国顶级畅销书作家庞德斯通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开脑洞的办法:

除了专长之外,你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不用深入。

   过去的知识是固化的,学习者跟它的关系,有点像人和财富,是占有关系,占有得越多越富有。

但是现在不行了,知识多到你根本就占有不过来。

   打个比方,过去水很少,而自己这个容器很大,往自己这个空桶里装水,当然是装得越多越好。

而现在,水已经多得像大海,你就别想往身体里装了,学会在水里面游泳就好。

   不管什么知识,都成了你踏入未知世界的踏板。

一个片段的知识,会成为你求知路上的援兵,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作用的接应。

它不是答案,但它是通向答案的钥匙。

   还记得那个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吗?

过去,围棋只是业余爱好,但是现在,正因为他对两边都懂一点,所以,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AlphaGo才可能是他开发的啊。

   那些一鳞半爪的知识,孤立地看可能没有用。

但它极有可能在机缘凑巧时,填补一个你认知世界的空白维度,那它就是价值连城的。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的时候。

他马上判断出他是一个从阿富汗回国的军医。

为什么呢?

因为华生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同时还有军人气概,那他肯定是个军医。

左臂动作僵硬,说明刚刚受过伤。

那当时什么地方刚刚打完仗,有可能让一个军医受伤呢?

阿富汗。

所以,结论就出来了。

   你看,福尔摩斯只需要一个片段的知识——阿富汗刚打完仗,就足以让他完成一整套推理。

他并不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这场战争。

   这就是“破案式学习”。

过去的学习,是面对已知的学习。

现在的学习,是面对未知的学习。

人人都是福尔摩斯。

   (选自《青年博览》2019年第7期,有删改)

5.下列对“破案式学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破案式学习”通过体系化的学习,来掌握不同门类的知识。

B. “破案式学习”的求知方式更加强调勤奋、专精和一以贯之。

C. “破案式学习”虽然提倡多元主义,但深入的学习还是基础。

D. “破案式学习”在寻求通向答案的钥匙,是面对未知的学习。

6.下列对学习模式转变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统社会中“刺猬式”的专家会受到推崇。

B. 人类知识总量剧增,不可能有人完全消化。

C. 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共识不一定正确。

D. 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越来越少。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考试式学习的知识是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里的,所以在考量时更具有公平性。

B. 如今知识总量大得让你根本不可能去完全占有,有一己之长的专业人才已不可能出现。

C. 爱围棋的数码工程师开发了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AlphaGo,引起了学围棋的热潮。

D. 福尔摩斯初见华生就判断他是从阿富汗回国的军医,体现了“片段的知识”的接应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8.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夙:

旧有的)     B.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

不久)

C.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逋:

逃脱)        D. 庶刘侥幸         (庶:

或许)

9.下列各组句子全都含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B. 臣欲奉召奔驰                         距关,毋内诸侯

C.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加点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③或棹孤舟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良庖岁更刀          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⑦襟三江而带五湖       ⑧屈贾谊于长沙        ⑨时矫首而遐观

A. ①⑤/②⑥⑨/③⑦/④⑧                         B. ①③⑥/②⑤⑨/④⑧/⑦

C. ①⑤⑨/②③⑥/④⑦/⑧                         D. ①/②⑤⑨/③⑥/④⑦⑧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具以表闻

B. 急于星火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门虽设而常关

D. 报刘之日短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12.下列与“而刘夙婴疾病”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既自以心为形役                                    D. 谁得而族灭

13.下列对《陈情表》一文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其中,“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下对君王指陈时事、直言规劝抑或使之改正错误的文体。

B.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语言简洁,辞意恳切,有很强的感染力。

C. “慈父见背”一句中“见背”的意思是背离我,弃我而死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

D. 文章最后一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忠后尽孝,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之目的。

Ⅱ卷

14.文言翻译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分)

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4分)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4分)

15.默写(5分)

①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____。

③臣欲奉诏奔驰,________。

④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四、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

②帝王州:

指都城长安。

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6.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 “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隐忧。

C. 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 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E. 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7.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

”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娃娃!

”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

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

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

“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

“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

老太婆也扁着嘴笑:

“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

“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

”窑门被枪托撞开了。

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

”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

孩子被抓到跟前。

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

”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

”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

”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

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嚎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

“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

“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

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

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

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

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

”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

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

”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

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

“你怕死不怕?

”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

“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

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

“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

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

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

“大家的良心在哪里?

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

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

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

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

“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 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 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

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19.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20.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六、语言文字应用

21.将下列句子按照顺序排列,填入横线上(4分)

要做自己性格的主人,不要做自己性格的奴隶。

           。

           。

          。

          。

如何限制?

就是发扬性格本身的长处,抑制短处。

①一个人做了自己性格的主人,也就是尽可能地做了自己命运的主人

②所以,在享受性格之利的同时,承受性格之弊,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③只须把这个弊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就可以了

④个人的性格的所谓优点和缺点是紧密相连的,是一枚钱币的两面,消除了其中一面,另一面也就不存在了

22.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5分)

童年是旭日,

老年是夕阳,

岁月充满变幻的风云,

理想则是人生永远的北斗。

七、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50分)

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

什么是“燃”?

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能够点燃人的内心、令人热血沸腾、促人积极进取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你内心的火焰是否曾经被点燃?

请结合上述材料,从自身经历出发,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以记叙为主;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一、

选择题

1.C(A.“衍生”的“衍”读yǎnB.“赢弱”应为“羸弱”D.“箭镞”的“镞”读zú)

2.D(“名闻遐迩”,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语境强调的是瓦尔登湖成为观光胜地,应填“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语境强调的是人们都纷纷来到瓦尔登湖,应填“纷至沓来”。

“杂居”侧重混杂而处,“栖居”侧重栖息居住,语境强调在“现代都市”居住,所以应填“栖居”。

3.D(A项句式杂糅,“以……为中心”和“根据……”只能保留一个,删除“为中心”;B项搭配不当,“制造”与“过激的非理性行为”不搭配,将“制造”改为“产生”;C项语序不当,“不仅……”“也……”递进连词领起的两个分句次序应换一下。

4.A(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二、阅读

5.D(A项,“体系化的学习来掌握不同门类的知识”是“考试式学习”;B项,“勤奋、专精、一以贯之”是“考试式学习”的求知方式。

C项,“深入的学习还是基础”错,原文中是说破案式学习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不用深入”。

故选D。

6.A(A项答非所问,选项“传统社会中‘刺猬式’的专家会受到推崇”是强调“传统社会显然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不属于学习模式转变的原因。

故选A。

7.D(A项“更具公平性”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只是说“过去的学习,知识的门类是固定的,问题也是清晰的。

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里,你只要去学就可以了”,并没有提到它更公平;B项“一己之长的专业人才已不可能出现”错,原文中是说“除了专长之外,你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C“兴起了学围棋的热潮”错,根据例子后面的话“那些一鳞半爪的知识,孤立地看可能没有用。

但它极有可能在机缘凑巧时,填补一个你认知世界的空白维度,那它就是价值连城的”,这一例子是为了说明碎片化学习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

8.A(A项,夙:

早。

9.A(A项,成立:

成人自立 情话:

知心话;B项,奔驰:

奔走效劳;C项,区区:

拳拳;D项,告诉:

申诉。

所以选A)

10.C(C项,①⑤⑨为名词用作状语;②③⑥名词用作动词;④⑦意动用法;⑧使动用法。

11.A(A项,以,因为/把;B项,于,二者均为“比”;C项,而,二者均为“却”;D项,之,二者均为结构助词,的。

所以选A)

12.D(ABC均为被动句。

D项,为状语后置句。

13.D(先尽孝后尽忠。

所以选D)

14.

①处境艰难就要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的理想。

(穷、益、坠)

②凡是年老的旧臣,尚且蒙受怜惜养育,何况我孤苦的程度更加严重呢。

(犹、矜、特)

③既然是自己让心被形体役使,为什么要失意而独自悲伤呢?

(被动、以、奚)

15.

①景翳翳以将入

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则刘病日笃。

④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四、诗词鉴赏

16.B、D(B项“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D项,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故选BD。

17.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

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

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

五、现代文阅读

18.D(D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分析有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末给你一颗枪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