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997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docx

中考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岳麓版

专题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三农”问题

背景资料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即第十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意见》共分5部分,约11000字。

包括: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文件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专题解读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各地历年中考试题屡有涉及统治者重农政策、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推广和引进、农业水利的兴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历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等内容。

新时期的“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和让农民增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是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新中国不同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及新时期农业改革的考查是历来是各地中考关注的焦点之一,2009年11月6日,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在小岗村英年早逝,胡锦涛总书记表示哀悼,这一事件必定会引起各地中考命题专家的关注。

考点梳理与归纳整合

一、我国古代农业发展

(一)统治者重视农业

1.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开始变法。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且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

3.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唐太宗):

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的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2)开元盛世(唐玄宗):

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

这一时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4.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

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禁止圈占农田,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做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编印《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5.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

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二)农作物的推广和引进

1.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文明

(1)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2)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2.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

3.唐朝盛世经济

唐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成为江南重要生产部门。

4.宋元时期水稻、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水稻:

北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棉花:

北宋从印度引进棉花,南宋推广到长江流域,元朝推广到黄河流域。

5.明朝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

明朝16世纪从国外引进、推广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向日葵等农作物。

(三)生产工具的改进

1.河姆渡原始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2.春秋战国时期:

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的私田的开垦。

3.西汉时期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4.三国时期魏国马钧发明灌溉工具翻车。

5.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四)水利工程的兴修

1.春秋:

安丰塘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项水利工程,原名芍陂(今安徽寿县境内)。

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为300年后的都江堰修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战国: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3.秦朝:

灵渠的开通连接湘水和漓水,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4.隋朝:

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元朝:

大运河重新峻通,北达大都,南至杭州,河道较隋朝平直,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1)原因: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劳动人民为避免战乱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产辛勤劳动。

(2)表现:

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冶金技术采用灌钢法,瓷器在这时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生活用具。

(3)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①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劳动力;②自然条件优越。

(2)南方农业发展:

①江南地区引进和推广占城稻;②“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③水稻居全国粮食产量首位;④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⑤茶树种植得到推广。

(3)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①纺织业:

南方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南宋时已到东南沿海地区。

②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③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4)南方商业的繁荣:

①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②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海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对外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

三国:

吴国青瓷

唐朝:

唐三彩,越窑白瓷,邢窑青瓷

宋朝: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明朝:

进入青花瓷为主的时期。

2.造船业

宋朝: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3.纺织业

丝织业:

三国蜀锦;唐朝扬州、苏州、杭州、益州丝织业发达;宋朝:

南方胜过北方

棉织业:

宋朝棉织业发展南宋时已到东南沿海地区;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织技术。

三、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西汉:

西汉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唐朝:

海上贸易和陆路贸易并重;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3.宋朝:

(1)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海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对外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明清: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四、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中的土地政策

平均地权:

孙中山所主张的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

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

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

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进一步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

五、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

1.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调动农民反封建、参加革命政治的积极性,是中国革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变革

(1)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农民翻身当家作主,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2)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

(4)1978年以来,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六、新中国农业科技的重大成就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七、世界历史上的农业问题

1.英国:

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通过圈地运动,使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客观上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2.法国:

法国大革命时期,分期付款的方式拍卖逃亡贵族的土地。

3.美国:

①南北战争时,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公民交付10美元手续费,便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便可成为私有财产。

②罗斯福新政为消除生产过剩,调整农业,让农民缩减耕地,屠宰牲畜。

4.俄国:

①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解放时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公民耕种。

5.日本:

明治维新废除土地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难点解析与开放性问题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的认识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2)封建土地制度是旧中国农业落后农民贫穷的根源。

(3)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能采取适当的土地政策,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那么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基础。

二、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又实行了哪些惠民政策?

取消农业税;率先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

三、如何促进新时期我国的农业的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农村改革开放,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对农业投入,实施科技兴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

针对性训练

一、单项选择

1.水稻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

A.云南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河姆渡    D.陕西半坡村

2.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

你不能够体验到的是:

A.吃上用陶器煮熟的猪肉      B.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          

C.用石刀收割农作物水稻      D.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

3.古书赞扬某项水利工程时写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大运河C.灵渠D.江南河

4.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铜农具②石斧、石锛③六角形铁锄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

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7.隋朝末年,有位商人欲通过大运河从余杭运送一批粮食到洛阳,其先后要经过:

A.江南河→邗沟B.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C.江南河→邗沟→永济渠D.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8.右图是某教具厂生产的一种历史文物模型:

筒车。

筒车可以随水自由流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该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B.汉朝C.唐朝D.宋朝

9.有这样一幅古代名画,画面中城市街道整齐,两旁店铺林立,有酒楼、当铺、药材店、肉店、小吃店及各种食品摊子,一切都清晰自然,形象逼真。

这幅画是

A.《清明上河图》 B.《洛神赋图》

C.《天王送子图》 D.《秋郊饮马图》

10.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秦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11.以学习主题统揽各阶段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好方法。

学习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揽的是:

A.秦汉时期的历史B.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C.宋元时期的历史D.明清时期的历史

12.某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北宋社会生活的电视剧,请找出与史实不符的内容:

A.东京市民到“瓦子”(瓦肆)看戏

B.人们过元旦(春节)挂年画。

贴“桃符”、放鞭炮、往来拜年

C.街道两旁酒店、茶楼比比皆是

D.艺人在街头说唱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

13.右图为北宋东京城(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一处错误,这处错误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现在我国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严格海关报关制度。

早在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是:

A.都护府B.市舶司C.宣政院D.理藩院

15.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是:

 

ABCD

16.关注民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表现。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将“民生主义”最为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的是:

A.洋务派B.维新派C.民主革命派D.民主主义者

17.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8.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

19.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场景是:

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

这个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场景应该发生在20世纪:

A.二十年代 B.三四十年代  C.五十年代    D.七十年代

20.下图是根据盐城市某县上报的水稻亩产量数据制作的柱形图,其中1958年的亩产量远远高于其它年份。

对此,你的正确判断是:

A.1958年水稻生产实现大丰收

B.袁隆平作出重要贡献

C.此表反映情况属实

D.1958年的数据不可信

21.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22.右图纪念馆是为纪念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引领我国农村改革的事迹而建造。

这个纪念馆应建在的:

A.安徽凤阳小岗村B.上海浦东

C.河北平山西柏坡村D.广东深圳

2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首歌谣赞扬了:

A.新中国土地改革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设置深圳等经济特区D.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4.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

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A.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B.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D.近年来开通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6.“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组合列举

①  农民学习土地改革法  ②农业社农民在分粮    ③人民群众高举标语牌   ④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27.请根据下列图片写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或农业政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辨别判断

28.阅读下列材料判断:

事件

时间

内容

备注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0世纪50年代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生产和作社。

到1956年底,全国90%以上的个体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80年代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到1984年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已占全国总农户的95%以上。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划“√”;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划“×”;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1)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的改造即三大改造。

()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在我国安徽凤阳小岗村试行。

()

(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都是我国为发展农村经济所采取的正确措施。

()

(4)到1956年底,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个体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

(5)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20世纪年80代实行的。

()

四、材料解析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获少地的农民。

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

包干到户的第一年,奇迹出现了。

小岗全队粮食总产量达13万斤。

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

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此次土地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2)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在何处?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初期两个年度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年度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煤产量

1952年

1.64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0.65亿吨

1957年

1.95亿吨

164万万吨

535万吨

1.3亿吨

材料二: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农家对联

材料三: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地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胡锦涛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与1952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当年”和“今岁”的两次“分田”分别与我国什么土地政策有关?

这两次“分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从“当年”到“今岁”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指的是什么?

我们从中应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

 

(4)材料三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你为现阶段为实现这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C2.C3.A4.C5.B6.D7.D8.C9.A10.C

11.C12.D13.D14.B15.D16.C17.A18.D19.C20.D

21.A22.A23.B24.D25.C26.B

27.①土地改革;②农业生产合作社;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

29.

(1)因为它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实行“大包干”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为了农民生活富裕,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30.

(1)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原因:

我国制定并执行了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

(答出两点即可)

(2)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训:

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立足国情。

(4)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议:

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业投入;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量;注意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