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219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docx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

影响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因素分析(白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绪论1.1研究价值清代著名书画家石涛说:

“笔墨当随时代”,意思就是提倡书画家创作的作品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精神。

那么,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时代的因素也会造成书法笔墨的风格转变和发展。

由于书法是从汉语言文字的实用过程当中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在汉字的实用书写过程当中形成了书法艺术,而书法不论是作为实用还是作为艺术欣赏,都必然会受到具体时代的社会体制的制约和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大的政治环境,也同样有民俗民风和书家本身在某一个时代所受到的影响有关系。

因此说,把书法艺术放在历史的平台下研究是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的。

而在对历史的记录上,书法是作为一种书写方式存在于世上的。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对书法艺术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

周扬在《在中国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书法作为一门中国独特的艺术,我们应该重视它。

”作为一个历史工作者,更应该在某种方面把书法的地位重视上去,这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由于书法艺术本身源于中国,所以在国际上的研究相对较弱,在国际交流的书法比赛或者巡回展出中,中国才是书法最强势的国家。

但是,在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书法也是作为一种艺术各自传承的。

日本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所以在书法研究上有所研究。

可因为大环境的局限,导致研究的并不多,也不广泛。

在国内,书法研究生和书法博士在近十年里逐渐起步,出现了很多书法的专门人才,不过,大多也是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上来剖析书法这种文化。

而书法专业也都设立在个大学的艺术系或者文学院。

作为一种艺术传承,鲜有学者认真的从历史层面细致的分析书法的变化。

然而书法与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我们尽可以从历史的车轮中寻找书法艺术的轨迹。

1.3本文主要内容书法艺术的变化发展与历史时期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的。

本文就是要在描述历史大环境的变化里,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

书法艺术中浓缩的中国历史同样是博大精深的。

每一段历史时期都有它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而书法艺术的演变与这些历史环境的变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书法艺术风格的发展有这样的趋势:

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发展趋势。

本文通过描述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艺术概况,分门别类的仔细说明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格。

这些变化中总有一些因素制约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是影响到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的因素。

2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艺术概况2.1先秦时期的书法艺术概况2.1.1商朝的书法艺术先秦的文化,可以从商周说起。

我们先抛开商朝前期的象形装饰文字,因为这些象形文字还不是成熟的文字,它们只是在青铜器上出现,多属族徽庙号等等,几乎都是些祭祀的图案。

象形装饰文字的形体特征不能够代表原始字形,但是作为文字体系基本构成要素的象形字和部分合体表意字,它要比甲骨文原始。

在书法欣赏的层面上,书法爱好者们通常都是在甲骨文和金文的拓片中来寻找他们想要的。

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在殷墟发现的,在没有发现这些拓片之前,历史上对商朝是否存在还存有争议。

1899年,殷墟的出土的甲骨文即是对历史的一个证明,也为书法欣赏提供了新的世界。

就商朝的历史来说,商朝的占卜祭祀之风盛行。

不论是出征或者生产,都要进行祭祀和占卜。

商人对万物崇拜,天地,人鬼,都是祭祀的对象,对这种原始宗教的推崇,商朝已经是达到一种执着的地步。

正是因为商朝的宗教政治,才有了甲骨上和青铜器上我们能看到的还不是十分成型的文字。

这一时期的书法形象奇古,其特点是神秘,粗犷,凝重,瑰丽,书画同体等。

商朝的甲骨文一般是占卜的内容,虔诚地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并且毕恭毕敬地把那些记有鬼神旨意的甲骨搜集起来,像整理档案一样地收藏在一起。

甲骨文书法风格多样,神情各异,但在时代审美风尚和特定的书锲工具的制约下,各种风格之间又明显具有一种共通性。

笔画大多劲利平直,瘦削尖利,简捷朴实;结构以方折为主,体现出早期艺术的真率、质朴,不多修饰的原始之美。

甲骨文字诡异神秘,也反映出当时因为科学文化欠缺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未知领域的一种特殊的虔诚和向往心理。

2.1.2周代的书法艺术到了周代,崇尚礼乐。

《礼记·曲礼下》云:

“大夫无故不彻悬,上无故不彻琴瑟。

”[1]意思是说只有在出现“灾患丧病”的时候,才能撤掉乐器,反之是要经常演奏的。

周朝对礼乐的执着,是可以与商朝对占卜的这种原始宗教崇拜执着想媲美的。

这些是周人对美的向往,正是这种对美的要求,促使大篆逐渐形成。

西周早中期,出现一种“篆引”,是头粗尾细的手写体,它被作为一种规范。

首先是对之前的文字有所简化和美观,书法名帖《散氏盘》就是篆引的代表,这种简化的“篆引”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风格,给人以新的审美享受。

更重要的是,它被秦国继承下来,最终导致战国秦文字隶变的发生。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中有这样一段比较,可以很好的说明周朝时人们对自己艺术的见解。

[2]⑴农业生产生活周而复始的秩序感→“篆引”规范⑵礼乐文化之繁缛的文饰→大篆字形的图案化⑶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线条均一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作品风格的趋同以上这些都是十分的契合呼应的。

(0)回复

1楼2011-08-0700:

59举报|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我也说一句

yude72yude72竞价沙发:

-+T豆首次抢占本贴沙发,竞价T豆越多,被超越的难度越大!

我的T豆余额:

0充值回复内容:

还可输入140字

确定取消

会员特权抢先体验立即开通前排沙发1970-01-0107:

00

十三行

白丁1从甲骨文到金文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统治形式的变迁,书法的艺术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微妙的变化,西周、东周大篆金文绚丽浪漫整饬威严,秀丽工整的书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书法艺术是以象形文化作为基础的,这种象形的文字用图画似的表现力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有着极深的研究意义。

2.2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概况2.2.1秦朝的书法艺术秦朝时期,中国实现了首次大一统,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割据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其中在文化方面就有“书同文”[3]这样一个规定。

之前我们说在商周时期,所使用的是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等,这些文字都是分属于各个时期的,即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得文字也大不相同,有些甚至差别很大,形成了各自区域的文字。

“书同文”就是以先前的大篆为蓝本,系统地加以删订整理,改变了大篆在书写中的繁缛凝重的特点,建立了与大篆相比简便易写的小篆。

这时的书法艺术风格发生了变化——笔画粗细均一,圆润像筋,结构平整端稳,疏密均匀,字体略长,均衡稳定中又显飘逸舒展。

这种均衡稳定的风格与社会首次经历大一统的平和稳定气象是分不开的。

在“书同文”的过程中,秦始皇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同时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4]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

隶书就是把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这一时期的隶书被称为是“秦隶”,又称“古隶”。

2.2.2两汉的书法艺术虽然隶书出现于秦朝,但却是兴盛于汉朝,在东汉达到顶峰。

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商周和秦以来的书写传统,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统一的思想使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东汉中后期,社会上出现很多著名书法家,如张芝、张昶兄弟,蔡邕、蔡琰父女,一门相授,于是书法家也有了从学的弟子,书法不再单纯只是作为一种记录,而是渐渐成为一种争相学习的艺术。

到了东汉灵帝时期,置鸿都门学[5],使书法教育从与识字教育紧密结合的书写教育上升为独立的艺术教育。

同时,鸿都门学也收罗许多书法家,这也加速了书法作为艺术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书法若作为艺术来讲,还并不十分成型,造纸术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人们多还是用布帛和竹简作为书写工具,因此秦汉书法作品的精品大都以石刻为主,墓志、摩崖、石阙,甚至是钱币瓦片上的文字都是各具特色的,而墨迹相对较少。

总体上说,秦汉的书法,以气势为主。

这一时期的文字变化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吴伯陶先生曾说:

“小篆和隶书实际上事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

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6]也是由于东汉时期隶书的鼎盛,后来才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石。

2.3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概况2.3.1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学术文艺方面的变异和成就就足以表明这一转型的深刻意义。

在政治分裂、政权频繁更迭的场景中,政治的约束力相对松弛,为学术思想的活跃留出了空间;经常性的社会动荡又强烈的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促进了人性的觉醒,激活了人们的思考力。

魏晋时期,作为文字书写艺技的“书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这一时期的书法,尤以魏晋最为辉煌。

但是其与东汉的书风有这一脉相承的关系。

魏晋流行的新书体——草书、行书、楷书,都是自东汉出现。

被封为草圣的张芝,“行书之祖”的刘德升都是东汉人士。

“正书之祖”的钟繇,虽然由汉臣而魏相,但他一生的活动主要还是在东汉。

因此说,新书体是东汉书家留给魏晋书家的宝贵遗产。

曹魏、西晋的书法家也大都是东汉书家的传人。

在两晋时期,新书体具有了合法地位,而且楷书成为了正体。

新书体的分化是有南北差异的,这种差异就在于在司马氏南迁偏安时,江南地区对新书体是崇尚和发展是十分迅速的,而北方地区对古体的使用相对较多。

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墓志铭还是多用隶书甚至是小篆。

可是历史潮流是不会改变的,新书体的盛行必定会带给文字书写一个新的气象。

随着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南北书法风格渐渐融合,北方的古体书风再不盛行。

新书体成为大势所趋。

由于曹魏时期崇尚儒学,因此,发展的西晋时期,儒学氏族已经形成书门,如河东卫氏四世善书,以古文、篆书、草书见称。

西晋的疏风宽松,为东晋书坛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我们所熟知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新派“王书”,应当视为西晋书法的必然发展。

在东晋时期,司马氏南迁,政治文化的中心由洛阳转移到建康,西晋形成的新书风随之南移。

回复收起回复2楼2011-08-0700:

59举报|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我也说一句

十三行

白丁1东晋偏安,政治、经济、学术的建设乏善可陈,唯一超越西晋的就是“二王”完成了新体书法的革命,将汉魏之际兴盛的楷书、行书、草书体式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了后世的书法风格。

2.3.2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南朝时期,文艺风气的盛行尤为炽盛,朝野上下,无论君臣,都讲究文字的书写技艺,南朝四姓帝王,政治权利出于优势,文化上却不及高门士族,为了与自己的政治地位相称,他们十分重视子弟的文化教养,书法教育和训练就是重要的一项。

为此刘宋帝王采取专门措施,开始设置“侍书”,专门陪同习字。

帝王与高门书家还争胜书法。

梁武帝还指示下臣周兴嗣撰写《千字文》集字王羲之书法。

《千字文》也成为后世传用一种字库一样的工具书。

把《千字文》推向高峰的是王羲之的七世孙被誉为“书僧”的智永和尚。

南朝对新书体书法的崇尚,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

北朝的时间短暂,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再到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政局并不稳定。

由于当时对宗教的崇尚,因此北朝多造像记,墓志铭以及摩崖,即使存有少量墨迹也多是时人所录的经文之类。

铭刻风格不一,有变形的隶书,以及接近古风的楷书,但是有许多被后世认为是碑派的经典,如《石门铭》等。

这些墓志铭或造像记为后来“碑学”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以及书法风格,书法家多是高门士族,门第相传的书法让新体书法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多种书体的共同使用使这一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现象。

此时期的众多承前启后的书法家为之后隋唐、两宋的书法方向指明了道路,影响颇深。

2.4隋唐五代及两宋时期的书法艺术概况2.4.1隋唐五代的书法艺术隋朝一统天下,南北书风随之自然融合,渐趋中和,可以说是上接北朝,下启三唐。

这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历史环境,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长足的发展,于是也有了更多的平台可以研究和发展书法艺术。

隋朝虽然结束了纷乱割据的局面,但是立国时间短,所见的书法不多,而且以碑、志为主,楷书居多。

而隋代的书法家也难以界定,不是发迹周、陈,便是成名于初唐。

于是,且将从唐朝开始说起。

中国历史发展到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均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富民强,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

所以唐代书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大气,尤以盛唐最为显著。

唐代由于太宗李世民的大力倡导,开设“弘文馆”,采取“以书取仕”政策,大大普及和推广了书法艺术。

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个书法痴迷者兼书法家,他特别设置了一个“弘文馆”,弘文馆内有初唐的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弘文馆的设立使书法有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场所。

太宗皇帝时,应属初唐,此时的书法风格还没有脱离对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的崇尚,书法结体较瘦,没有厚重感。

中唐时期的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才是真正代表唐代楷书的根本特征的。

尤其是颜体楷书的宽博大气,体现出唐代崇尚丰腴的社会审美心理。

科举制在唐代逐渐完善,在科举考试中,因为“以书取仕”,所以唐朝对书法的重视是非同小可的,正体楷书被尤为重视,这客观上推动了楷书艺术的大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大书法家撰写书论,又丰富和发展了书法理论。

唐人孙过庭的《书谱》,即是一本名帖,也是一篇著名的书论,人们说:

“唐书尚法”,就是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在技法技巧上的完备和森严。

草书在东汉出现时没有褪去隶书的特点,在两晋时期新书体逐渐占领主导地位之后,把东汉的带有隶书风格的草书称为“章草”,二王时期的草书被称为“今草”,而在唐朝,“大草”盛行,并且取得了空前绝后的历史成果,继汉末张芝之后,唐代书家张旭、怀素等的大草作品,气势磅礴,撼人心魄,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有“张颠醉素”之称。

书法(尤其是楷书和狂草)同诗歌在唐代所达到的高度,充分反映出唐王朝在阶段性的强大和阶段性的时局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的生存发展状况。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其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创造的辉煌无可企及,在这种空前的社会氛围下,书法形成了一座后世难以跨越的高峰。

辉煌的李唐王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对外交流广泛,长安城里有众多的外国人,高丽、日本、波斯等等,日本和朝鲜地区受到唐朝政治、文化影响最多。

书法在此时也流传海外,至今日本和朝鲜的书法艺术都是可圈可点的。

2.4.2两宋时期的书法艺术唐末丧乱,人物凋落,至五代文采风流已经扫地殆尽。

从整体上看,唐朝的书法在法度上已经十分完备,后世想要超越也就更加困难。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赵构不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偏安建立南宋,在这两宋时期,书法开始走向崇尚意趣的路线。

宋朝维持了300多年,期间与少数民族的战乱不断,但是它的文化发展趋势相对还是平稳的,比如说唐宋古文八大家有六位都出自两宋时期。

尽管宋朝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某些特点,但是从整体的格局和气度而言,终究难以与强盛的大唐所表现出的恢弘相比拟。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它特有的发展规律。

书法更重笔法的传承和艺术形式的借鉴,宋代的书法在起点上就面临严重的先天不足。

书法的传承中断。

回复收起回复3楼2011-08-0700:

59举报|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我也说一句

十三行

白丁1五代的动乱就发生在中原地区,数年就破坏一次,书法遗产遭到兵灾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然而就主观原因来看,社会风气和政策法令的丕变,使得宋代书法步履维艰。

唐代书法繁荣,与帝王倡导和具体政策是紧密相连的,历史环境使书法自上而下的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北宋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的实践努力标志宋代书法的复兴。

他们突破唐人的樊篱,闯出一条“尚意”的新路,而这个思想武器就是禅宗。

他们追求“无法之法”,“无工不工”,主张信手自然,抒发个人的情感,对世事的不满进行宣泄,表现出任情适性的自由,因此也就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在宋代出现了一个争议很大的帝王书法家,这就是宋徽宗。

徽宗不是一个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皇帝,却是一个艺术帝王,他的“瘦金体”书法是宋代艺术的一个高峰。

“瘦金体”是徽宗所独创,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

这种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未曾出现过。

南宋的书法出现江河日下之势,根本原因是艺术思想的变化。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成为南宋的主导思想,他们主张心正则笔正。

创作心态不同,艺术效果便有差异。

品评书法的标准要看字迹是否端正,这种观点抛弃了对艺术的全方位欣赏,此时的艺术也就毫无生命力了。

至此,书法走向了一个复古的时代。

2.5元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2.5.1元朝的书法艺术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迅速崛起,统一蒙古各部落,创立蒙古汗国。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1279年灭了南宋,结束了300年来国内各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统一中国。

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但是思想上没有重大钳制。

政治上的不平等待遇使得汉族士人转向文学、艺术方面的奋斗,促使杂剧、书画在在元代有长足的进步。

元代书法基本以赵孟頫为首的复古书风为代表,没有出现像苏轼、黄庭坚、米芾那样艺术风格强烈的书家,这是因为蒙古族入主中原,旨在恢复和倡扬汉民族文化,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复古书风正好符合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审美要求和统治要求。

因此复古派领袖赵孟頫倍受欢迎,社会纷起效法,便是必然。

但是元代以赵孟頫书风为主流的书法,和唐人比缺少雄放之气,和北宋比缺少奇异之灵,这与元代社会条件的局限是有一定关系的。

此时的书风书卷气重,书法和文人画结合,对后世的书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朝和秦隋两朝一样,在结束战乱之后统一中国,但是执政时间短暂,并没有一个较长较平稳的发展环境对艺术进行更深的发掘。

2.5.2明代的书法艺术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揭开新的一页。

明代书法分为三个时期,明初洪武到成化时代视为前期;弘治至庆隆时代视为中期;万历时代到明末视为后期。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大杀功臣,高压专制,兴文字狱,因此,元代以来活跃的苏、松地区的书画艺术因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钳制显得十分沉寂。

此时出现了一种新的书风,即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台阁体”。

成祖喜书法,下诏求海内擅书之士,邀集于翰林院,倍加恩宠。

明代开科选士时,皆用楷书答试卷,务求工整。

字写得欠佳者,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

这对当时书法艺术风貌产生过较大影响。

因此,读书人写字,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这才形成了明代的台阁书体。

台阁体书法是书法艺术史的一种特殊现象。

它对于书家的才华、性情无疑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种呆板书风到明中期才有所改观,此时吴门书画于苏州崛起,我们熟知的文徵明、唐伯虎等书家都是这时期的代表人物。

因为吴门地区经济繁荣,工商业发展迅速,产生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艺术的装点成为普遍需要,吴门派及以后明代书画家都活动在这一地区,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市民艺术商品市场发展,另一方面,就历史发展环境而言,苏州地区自古文化基础丰厚,为明中后期期书法的小高潮出现提供了温和土壤。

晚明书风出现了变革,这种变革与当时强大的思想解放思潮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出现许多思想家,都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思想的禁锢,书法在形式美方面有了可贵的成就,受到影响最大的当属书法家王铎,其行草的笔墨视觉效果,既有古典主义书法美的内涵,也有与现代精神相吻合的特点。

这些现代特征,刺激了书法的新发展,甚至波及到现代日本书坛。

2.5.3清朝的书法艺术清朝建立后,延续了晚明的艺术风格,出现很多大书法家,他们几乎都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他们自由的书法风格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但是在这个朝代交替的时代,他们所引领的变革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随着清朝入关以后,社会恢复安定,政权逐渐稳固,满清对思想文化也渐渐严格起来,因此,到了康熙以后,晚明所引领这种生机勃勃的艺术风格很快就消失了。

清朝政权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满族统治者为了对中原汉族士人进行统治,大兴文字狱,稍有不慎就可能株连九族,在学术界尤为明显,这样一来,经世致用的学说就充满危险,学者大都转为考据学,所以考据学在清代十分兴盛,这就带动了文字学、金石学的发展,传世的收集不能满足当时学者的需要,于是访碑著录、考释研究之风大兴,这大大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创作。

回复收起回复4楼2011-08-0700:

59举报|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我也说一句

十三行

白丁1新的取法对象引出新的技法和审美追求,碑派书法营运而生。

并且在晚清时期完全的压倒“帖学”,占领书法上的统治地位。

书家从研究石刻再到学习和创作,使得清朝中后期篆隶盛行,再往后扩展到楷书,书法都取法魏晋南北朝及以前的作品,轻视唐宋以来尊二王为主导地位的帖学。

到了清末民初,书坛遂成碑派一统天下之势。

这种复古的金石碑学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民国时期,依然是帖学为辅,碑学为主。

2.6本章小结发展了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书体和艺术风格都大不相同,呈现出一种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的总体态势,这些变化都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等等密切相关。

种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书法在每个历史时期的风格都有各自的特色。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和其它社会构成因素有着很多内在的联系。

这些联系,使得书法在历史环境的背景下的研究显得更具深意。

3影响书法艺术风格的主要历史因素3.1政治因素对书法艺术的影响3.1.1书法家政治地位对书法艺术影响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始现于东汉末年。

东汉灵帝时期设置鸿都门学,这时候才有书法家的出现,人们对书法不再事单纯的文字上的记录,而转变为一种艺术上的欣赏。

书法能作为艺术,是因为书法研究者对书法的变革创新和艺术表现。

因此政治对书法的影响首先就该表现在对书法家的影响上。

有人发表言论说,古代的书法家要么是政治家或者政治家的后人,要么就是僧人道士[7]。

这种说法其实稍稍有点以偏概全,但是细细研究,那些最有名的书法家几乎都是做官的,其余有一部分是僧人道士,还有一小部分就是骚客文人,但是往往还都是与政治家有交集的。

因为在此研究的是书法政治家,那么且先不论那些僧人道士和文人隐士。

不论是否对书法艺术有所研究,人们都会知道天下第一行书,知道王羲之。

抛开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不说,前提是,王羲之人称“王右军”,因为东晋时期,他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这位“书圣”首先是一个官僚,有一个相对平稳的生活和较优越的条件,才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此可见,书法家的名望更多的是他们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不论好坏。

再举一例,元代的赵孟頫,引领了整个元朝以及明朝一段时期的书法风格,在当下,赵孟頫能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为“四大书法家”,成为初学书法的必选科目。

可是他的书法风格多妩媚之风,少阳刚之气,历代书法名帖能与之相比的不胜枚举,可是却独独赵孟頫能有如此名望,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先是宋臣,是宋朝宗室,皇家后裔,宋灭亡后,在元朝也授一品大员,不管是否是有实权,他都是当时的名人,受广大人民的追捧,同时也得到帝王的欣赏,于是便更加衬托了他的艺术影响力。

另外,书法家的政治操守也是该书法家的书风是否能传承的一个主要因素。

宋四家的说法是“苏黄米蔡”,但是这个“蔡”指的是蔡京还是蔡襄,一直都是有争议的,我们现在在课本上学习的都通行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