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26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6.docx

届二轮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卷全国通用6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果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B.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D.要测定果蝇的一个基因组可测定1、2、3、6、7共五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即染色体组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1、2号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A项错误;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3和6属于非同源染色体,3和6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项错误;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位于1号染色体上,C项错误;由于X、Y染色体之间存在非同源区段,因此测定果蝇的一个基因组,应测定3对常染色体中的各1条和X、Y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即可测定1、2、3、6、7共五条染色体,D项正确。

2.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普通存在

B.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发生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可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D.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不利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基因突变的特点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可逆性、害多利少性等,故ACD均正确;B错。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3.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更适应环境的性状所对应的基因突变率往往较高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不适应环境的性状所对应的基因的频率可能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率具有低频性,A错误;持续选择的条件下,控制不利于环境生存的性状的基因会持续降低,直至几乎为0,B正确;A与a的基因频率的关系可以A>a,也可以是A<a,还可能是A=a,因此,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C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也与突变、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有关,D正确。

4.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做进一步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的

A.由③到④的育种过程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基因突变

B.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⑥和⑨植株的染色体组数目不相同

D.由③到⑨过程称为花药离体培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③到④的育种过程用射线处理植物使其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新的性状,应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A正确。

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⑥植株的染色体数目是③的2倍,⑨植株是③的单倍体植株⑦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其染色体数与③的相同,C正确。

由③的花药到单倍体幼苗⑦的过程称为花药离体培养,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5.下列哪一过程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A.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

B.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受精卵

D.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植物新品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两种类型:

(1)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此外,转基因技术也能实现基因重组。

故选C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类型和转基因技术的原理。

点评: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6.鼠妇是一种性别决定为ZW型的喜潮湿、阴暗环境的小动物。

上世纪80年代发现,沃尔巴克氏体(一种细菌)偏爱雌性鼠妇,能使雌性的W染色体消失,只要是雌虫受感染,其产生的下一代必将带有沃尔巴克氏体,并能使雄性胚胎肽性反转成雌性。

近期对雌性鼠妇基因组测序发现,未感染沃尔巴克氏体雌性鼠妇的染色体上有含沃尔巴克氏体部分DNA,类似最初丢失的W染色体控制鼠妇的性别。

下列休息正确的是

A.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雌性鼠妇的性染色体组成都是ZW

B.沃尔巴克氏体与鼠妇是寄生关系,诱捕鼠妇需要用到热光灯

C.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鼠妇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确定其性别

D.所有携带沃尔巴克氏体DNA的鼠妇都是雌性,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上世纪80年代很多雌性鼠妇的性染色体中W染色体由于沃尔巴克氏体的感染而消失,只留下了Z染色体,A错误;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细菌,寄生与鼠妇体内,诱捕鼠妇需要用到热光灯,B正确;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鼠妇只有Z一条性染色体,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数量确定其性别,C错误;沃尔巴克氏体(一种细菌)偏爱雌性鼠妇,能使雌性的W染色体消失,只要是雌虫受感染,其产生的下一代必将带有沃尔巴克氏体,并能使雄性胚胎肽性反转成雌性,所以所有携带沃尔巴克氏体DNA的鼠妇都是雌性,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7.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高等动物细胞进行细胞分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若进行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出现四分体

B.该细胞分裂结束后,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一定有4种

C.该细胞分裂的后期,每条染色体上含的DNA分子数目是1个或2个

D.该细胞若进行有丝分裂,在后期时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A项正确;不考虑变异,该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只产生一种子细胞,也可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两种子细胞,B项错误;该细胞分裂可能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上含的DNA分子数目是1个或2个,C项正确;该生物为二倍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若进行有丝分裂,在后期时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该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能进行减数分裂。

8.原核生物某基因原有213对碱基,现经过突变,成为210对碱基(未涉及终止密码子改变),它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与原蛋白质相比,差异可能为

A.少一个氨基酸,氨基酸顺序不变

B.少一个氨基酸,氨基酸顺序改变

C.氨基酸数目不变,但顺序改变

D.A、B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突变后少了三个碱基对,氨基酸数比原来少1个,C错误;若少的三个碱基对正好控制着原蛋白质的一个氨基酸,则少一个氨基酸,其余氨基酸顺序不变,A正确;若减少的三个碱基对正好对应着两个密码子中的碱基,则在减少一个氨基酸数目的基础上,还会改变一种氨基酸的种类,从而引起氨基酸顺序改变,B正确;若减少的不是三个连续的碱基,则对氨基酸的种类和顺序影响将更大,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9.将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待其长成开花时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植株。

下列有关新植株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体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B.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

C.可能是纯合体也可能是杂合体

D.一定是纯合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成为四倍体,其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获得单倍体植株中有同源染色体,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可育配子,故AB均错误;由于二倍体玉米的基因型没有给出,因此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故C正确,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秋水仙素的作用和单倍体,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0.下图为人W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

已知W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169位的赖氨酸变为谷氨酸(有关的密码子为:

赖氨酸AAA、AAG谷氨酸GAA、GAG),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A.①处插入碱基对G-C

B.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

C.③处缺失碱基对A-T

D.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

【答案】B

【解析】若①处插入碱基对G-C时,编码链(或mRNA)碱基序列为:

…/GGG/GAA/GCA/G…,相应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为:

…甘氨酸(1168)-谷氨酸(1169)-丙氨酸(1170)…;A错误。

若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编码链(或mRNA)碱基序列为:

…GGG/GAG/CAG/…,相应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为:

…甘氨酸(1168)-谷氨酸(1169)-谷氨酰胺(1170)…;B正确。

若③处缺失碱基对A-T,编码链(或mRNA)碱基序列为:

…GGG/AGC/AG…,相应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为:

…甘氨酸(1168)-丝氨酸(1169)-…;C错误。

若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编码链(或mRNA)碱基序列为:

…GGG/AAA/CAG/…,相应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为:

…甘氨酸(1168)-赖氨酸(1169)-谷氨酰胺(1170)…;D错误。

11.下列有关生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诱变育种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变异的方向尚难控制

B.杂交育种时,在父本成熟前进行人工去雄,并套袋隔离

C.单倍体育种得到的子代一定都是纯合子

D.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产生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A

【解析】诱变育种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变异的方向尚难控制,A项正确;在杂交育种时,应在母本成熟的花蕊前进行人工去雄、套袋隔离等,B项错误;一般单倍体育种用的亲本是二倍体,所以最后产生的植株是纯合子。

但如果用的亲本是多倍体,则得到的子代不一定都是纯合子。

例如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的基因型为Aa,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子代是基因型为AAaa的杂合子,故C项错误;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改变的变异。

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所以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产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易错点是D选项,要注意对可遗传变异概念的理解。

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改变的变异,并不一定遗传给子代,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所以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产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12.下列各项实验中,与其所用的技术或方法相符的是

A.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生长素处理

B.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95%的乙醇提取法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培养液培养法

D.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龙胆紫染色

【答案】C

【解析】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染色体变异,A错误;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层析液,B错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培养液培养法,C正确;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紫色洋葱细胞表皮,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实验

13.图是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B.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

D.对该果蝇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测定4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答案】C

【解析】A.一个染色体组包含的染色体应该是一个细胞中的所有的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1、2是同源染色体,不能在一个染色体组内,A错误;B.染色体3、6是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不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即X染色体上,C正确;D.对该果蝇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测定5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即需测定3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上的DNA序列,D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组、基因组

【名师点睛】基因组与染色体组的区别

基因组:

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基因组是指导一个生物物种的结构和功能的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全部的基因和调控元件等核酸分子。

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人的单倍体基因组由24条双链的DNA分子组成(包括1~22号染色体DNA与X、Y染色体DNA),上边有30亿个碱基对,估计有3~5万个基因。

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染色体组:

就是体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染色体组的特点是:

①在一个染色体组中,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大小方面各不相同,即不是同源染色体;②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组数和每个染色体组所包括的数目、形态、大小都不相同。

染色体组数的判定:

①看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

若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包括控制相同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因,即表示基因的同一字母的大、小写),则该细胞或生物体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②看染色体的形态、大小:

若细胞内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即同源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3)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是数/染色体形态数。

14.为获得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

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的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有四倍体植株。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条染色体

B.“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分裂不同步,使秋水仙素对有些细胞不起作用

C.“嵌合体”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

D.“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

【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二倍体葡萄的染色体数是2N=38,所以它的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应该是38(染色体没有加倍的)或76(染色体加倍的)。

根尖分生区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故不存在含19条染色体细胞,A项错误;“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分裂不同步,使秋水仙素对有些细胞不起作用,B项正确;“嵌合体”四倍体葡萄(4N=76)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C项正确;“嵌合体”不同的花(2N细胞和4N细胞)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D项正确。

15.人发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突变,其突变方式是

A.碱基对发生替换改变

B.增添或缺失某个碱基对

C.缺失一小段DNA

D.增添一小段DNA

【答案】A

【解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改变的结果,所以A选项正确。

16.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

现有四种纯合子的基因型分别为:

①AATTdd ②AAttDD ③AAttdd ④aattdd。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

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D.若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均为蓝色

【答案】C

【解析】由于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为棕色,故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④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显微镜下观察碘液染色后的花粉粒颜色及比例,或用①和②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形状及比例,A错误;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④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颜色、形状及比例,B错误;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aaTT),最好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C正确;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用碘液染色后,蓝色:

棕色=1:

1,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分离定律及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名师点睛】

1.分离定律的验证:

(1)自交法:

(2)测交法:

2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方法:

17.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CD段和GH段,细胞内均可发生基因重组

B.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相等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联会分别发生在JK段和LM段

D.MN段中会发生核DNA含量的加倍

【答案】D

【解析】图中a、b、c分别代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A项错误;GH段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B项错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联会发生在GH段,C项错误;MN段代表受精卵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分裂间期会发生核DNA含量的加倍,D项正确。

18.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A.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导致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B.在普遍使用抗生素以前,病菌不具有抗药性

C.病菌对抗生素进行自然选择,突变为有抗药能力的病菌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定向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答案】D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在普遍使用抗生素以前,病菌也具有抗药性,B错误。

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

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定向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D正确。

19.下列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AB.BC.CD.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图A中某一片断为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A错误;图B中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的易位,B错误;C图中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D图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考点: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20.下图显示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及其智障儿子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已知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过程完全正常),造成儿子异常的根本原因是

A.父亲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B.母亲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

C.母亲染色体发生缺失D.母亲染色体发生易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由于这对夫妇的表型正常而儿子智障,而父亲的“黑色”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母亲的“黑色”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儿子只含一个“黑色”基因,说明儿子智障与“黑色”基因的数量有关.而儿子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只含一个“黑色”基因的原因是母亲产生的卵细胞中不含该基因,其根本原因是母亲染色体发生易位,由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黑色”基因变成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黑色”基因,故选D。

【考点定位】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21.在生产实践中,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分别是

A、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C正确。

【考点定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要掌握五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五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方法

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代表实例

杂交

育种

基因

重组

杂交

操作简单,目的性强

育种年限长

矮秆抗病小麦

诱变

育种

基因

突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等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高产青霉菌株

多倍

体育

染色

体变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操作简单,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品种

所得品种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在动物中无法开展

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单倍

体育

染色

体变

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

“京花1号”小麦

基因

工程

育种

基因

重组

将一种生物特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

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转基因抗虫棉

22.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发生基因突变

B.诱发突变的突变率比自然突变的突变率高

C.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D.基因碱基序列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任何生物中,A错误。

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发突变的突变率会比自然突变的突变率高,自然状况下的突变率是非常低的,B正确。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C正确。

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因为密码子具有兼并性,翻译出的蛋白质有可能不会改变,生物性状也就不变,D正确。

点睛:

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23.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Aa的个体占72%,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

A.24%、72%B.36%、64%

C.57%、43%D.60%、4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解题要点是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该种群中AA的个体占24%,Aa的个体占72%,aa个体占4%,所以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易错点是关于基因频率的计算:

1.已知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

×100%,即A=

×100%;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24.人类的染色体组和人类的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对象分别包括哪些染色体

①46条染色体②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

③22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④44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人类的染色体组是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人类的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对象是22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B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组计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5.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序列中G—C转换成A—T。

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通常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EMS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其作用时期是细胞分裂的间期

B.经过EMS处理后得到的变异植株自交后获得两种表现型,说明EMS诱发隐性个体中的一个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

C.经过EMS处理后往往获得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

D.根据EMS的作用原理可以推测,EMS不仅会使水稻发生基因突变,还可能发生染色体缺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EMS使DNA序列中G—C转换成A—T,属于基因突变(碱基替换),发生的时期在DNA复制时,即间期。

基因突变的特点:

随机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