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291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docx

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5.4培育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5.4.1技术系统:

连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媒介

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理论,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是这个复合系统的子系统。

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不可能直接地联系和耦合,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循环转化必须通过技术中介来实现。

例如,把生态系统中的矿物质输入经济系统,并转化为其他经济产品,是通过勘探、采掘技术、冶炼等技术实现的;再如生态系统中的电气、水、无机元素等进入经济系统可以合成化肥,化肥又从经济系纳输入生态系统(土地)并转化为植物有机体,也是通过化肥生产技术、施肥技术、耕作技术等来实现的。

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基础结构,经济系统是主体结构,技术系统则是将二者连接和融合成为一体的中介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技术中介也就没有生态经济系统。

技术系统对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人们已经看到了借助高技术手段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耗竭这一传统工业经济固有矛盾的广阔途径和美好前景。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不仅生态脆弱区的恢复重建需要技术支撑,而且经济系统运行的优化调整特别是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

武陵山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合过程,就是在技术系统的连接下,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功能对接起来,建立一个让生态系统发挥最合理自然生产力的同时又使经济系统得到最大经济效益的生态经济系统的过程,所以,武陵山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耦合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当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5.4.2武陵山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结构内容

技术系统是连接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中介,当前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导向建立一套绿色技术体系,一般而言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由五类构成:

①替代技术:

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对环境的压力的技术;②减量技术:

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③再利用技术:

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④资源化技术:

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⑤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能够逆转环境质量恶化趋势的事后技术,包括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生态建设技术等。

根据目前武陵山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和特点,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西部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①建立工业生态技术体系。

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单目标、单方向的“链状”发展形态,向合理投入、适当消耗、多目标转变,从硬性支撑外延规模扩张,向注重内部协调、内部优化和柔性变化的内涵技术效益化转变;②建立资源节约化的技术体系。

要从注重物质投入的粗放经营,向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集约化生产转变,从注重开源向注重节流的方向转变,从注重硬设备、硬件投资想注重流程合理与管理先进的方向转变;③建立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大力削减废弃物的排放数量,提高资源的有效产出,把被浪费的资源通过再利用、多级利用、多途径利用与循环再生的技术体系,变废为宝,减少资源存量的消耗与环境污染;④建立能源清洁化的技术体系,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选择理想的可替代性资源,大力发展清洁性能源。

根据目前武陵山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和特点,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西部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①建立工业生态技术体系。

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单目标、单方向的“链状”发展形态,向合理投入、适当消耗、多目标转变,从硬性支撑外延规模扩张,向注重内部协调、内部优化和柔性变化的内涵技术效益化转变;②建立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大力削减废弃物的排放数量,提高资源的有效产出,把被浪费的资源通过再利用、多级利用、多途径利用与循环再生的技术体系,变废为宝,减少资源存量的消耗与环境污染;③建立能源清洁化的技术体系,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选择理想的可替代性资源,大力发展清洁性能源。

5.4.3西部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构建路径

西部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应以提高西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建立和完善西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西部区域技术创新环境,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区域政府的协调推动作用,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以实现西部区域经济系统的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二者的恰接。

1将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运用于循环经济之中

近年来,一些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遭遇技术“梗阻”。

有关专家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呼吁,有关方面尽快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鼓励企业进行技术自主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①没技术支撑的循环经济是“空中楼阁”

在湖北、重庆、四川等地,受制于技术“梗阻”而无法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不在少数,这些企业虽有发展循环经济的愿望,但在某些关键环节,由于技术不过关,工业“三废”无法实现循环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在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缺少自主开发的先进技术,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

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资源利用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5年―20年,产业连接技术差距更为明显。

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技术。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活动的最大不同是要求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通过对废旧产品进行技术处理,重复使用,最大限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这就要求在纵向上延伸产业链、横向上聚集产业群,构筑区域性循环经济体系。

近几年,曾不断在不同行政区划层次推动“生态经济建设”,有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生态市,直至生态省,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就是支撑产业“生态系统”的连接技术不够成熟。

②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插上“翅膀”

重庆市长风化工厂是以天然气和石油苯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精细化学品和合成聚合物的国有三线建设企业。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连续15年巨额亏损,每年亏损达2000多万元。

为摆脱困境,企业决策层提出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企业效益。

以节能降耗为例,长风化工厂结合企业实际研究开发了50多项热能技术,实现生产过程中放热和用热过程的联动集成,取消了蒸汽和冷却水的使用。

厂长王小毛告诉记者,过去厂里6000-7000万元的年产值,年耗电2000万度,年耗煤1.6万吨,年耗水450万吨,年耗天然气700万立方米,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高达3吨标煤。

通过余热的梯级利用,这个厂天然气、煤、电、气的使用大幅削减,2006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至0.4吨标煤,能源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由14.4%降至5.6%。

同时,长风化工厂注重通过技术创新延长产品链,实现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以工程塑料聚碳酸酯为例,这是一个高新技术体系,过去由于不掌握这项技术,生产过程中无法实现梯级利用,原料很快变为低档副产物,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污染环境。

近两年,长风化工厂实施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即聚碳酸酯工业化试验,在产品品质和能耗物耗上取得重大进展。

拿能耗来说,由原来每吨聚碳酸酯能耗约2000元降至300元。

长风化工厂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2005年,企业实现扭亏为盈,2006年企业产销为6年前的4倍,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

谈起长风化工厂的巨变,王小毛不无感慨地说: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一个个技术创新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可能。

③构建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和技术平台

“要改变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突破技术瓶颈,建立绿色支撑体系。

”有关专家指出,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资源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高附加价值和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

推动企业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

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各方面科技力量配置合理、科技投入多元化、管理科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科技进步体系。

对技术创新企业要给予大力支持,将企业培育成资源领域技术创新的主体,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创新活动。

以技术中心建设为重点,带动更多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机构。

实施一批应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重点项目。

在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下,针对资源循环利用重点行业的需求,实施一批重点示范工程,组织推广实用、高效的共性技术,从而使绿色技术有较大突破。

当前急需示范推广的有:

节油示范工程、洁净煤示范工程绿色照明示范工程、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示范工程、节约型清洁型企业示范工程等。

此外,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链接技术,把循环经济各个方面的研究纳入国家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2加大技术投资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武陵山地区构建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不仅要引进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自主创新。

技术引进不仅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而且从武陵山技术系统的结构看,武陵山的技术系统需求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是由武陵山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决定的,例如独一无二的藏药开发和深加工并无外来技术可借鉴,必须立足自主创新,以武陵山创新主体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加大自主技术创新投资力度,使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结合起来,通过创新主体自我技术积累和突破来获得绿色核心技术。

3加快武陵山企业改革,培育技术创新主体

企业既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和环境压力的主要制造者,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主体,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尤其重要。

但是是由于它的劳动生产率更高,能带来一个产出增量。

但由于创造和使用新技术需要付出追加成本,因此只有在新技术能让生产者获得收益时,他才愿意用新技术来取代原有技术。

”武陵山地区要培育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力军,首先要进一步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激励如科技股权改革,形成由内在力量推动的、积极的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其次要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推动新技术专利、品牌的转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落实按要素分配,切实维护首创企业的利益,通过利益机制驱动企业积极进行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技术创新。

4以政府为推动主体,引导、组织、协调技术创新

武陵山绿色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推动,政府在启动、激励、组织和协调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的绿色技术政策具体包括:

①通过制定和实施区域中长期绿色科技计划,为区域产业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性指导,创建支持技术创新的基础平台和服务体系,协调有关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区域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急需的共性绿色技术和关键绿色技术开发;②政府直接从事基础性的绿色研发活动,在私人收益显著小于社会收益的公共性领域(既企业不愿介入的领域)直接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这是政府干预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方式;③政府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直接出资资助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或通过税收优惠间接地刺激厂商从事溢出价值较大的技术创新;④政府采购。

近年来政府绿色采购成为激励企业从事绿色技术创新的一项主要政策,政府部门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大市场,加大政府采购合同中绿色产品的比重会起到导向性的作用,有利于厂商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问世。

5建立低碳产业支撑体系构建路径

1.制度支撑

发展“低碳产业”对武汉市现有制度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只有消除“低碳产业”建立的制度壁垒,破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过程中的体制弊端,才能形成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不断优化的管理制度。

目前武汉市的政府管理体制尚不完全适应建设“低碳产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行政机构设置不到位,缺乏有影响力的低碳产业方面的执行部门;制度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制度中环保成分不足等方面。

武汉市低碳产业制度支撑体系建设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完善适应“低碳社会”的行政机构设置。

适当突破行政区划分来规划产业布局,探索建立“低碳产业”建设先行区的行政机构,在“两型社会”的组织管理架构下建立专门的低碳产业组织管理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的执行部门。

建立适合“低碳社会”的行政管理机制。

加大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公共服务等指标考核权重,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服务于低碳产业建设。

建立科学的决策制度。

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实现低碳社会建设的全民参与。

(2)争取相关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国办发[2007]51号);2009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补贴消费者,鼓励企业生产、研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及“金太阳”、“太阳能屋顶”等计划的出台等;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都迅速下发,《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征求意见并即将出台。

因此武汉市应结合“两型社会”建设需求及现实条件,有重点地创新环保、财税、土地、金融等有关政策法规体系,积极配合国家及省里提出的“低碳产业”发展方案,围绕资源节约体制、环境保护体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等重大领域体制改革的方向,推动武汉市“低碳产业”政策方面与国家及省的对接。

(3)完善“低碳产业”发展引导机制

建设“低碳产业”发展联动机制。

整合发展要素,建立优势企业牵头,各区、各园区分工协作的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探索低碳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开发建设的新模式。

推进和促进低碳产业的集群化,目前,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主要模式有:

“将传统制造业集群改造为低碳产业集群;将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将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

”完善“低碳产业”发展引导规范机制。

积极开展低碳产业发展试点,制定先导区低碳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强化项目投入和产业布局的选择性和限制性,制定先导区优先发展的产业支持政策,引导企业进入低碳产业。

建立“低碳产业”投入稳步增长机制。

要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思路和财政投融资金体制,搭建财政投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利用社会资本,让社会资本多渠道、多方式参与“低碳产业”建设。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指标参考体系。

如英国政府为准确掌握清洁技术和气候变化发展趋势、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求,来向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通过参照汇丰、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银行等低碳金融业务发展较早的金融机构投资指数,为政策指导建立了完善的指标参考体系。

同时将低碳市场商业化指数纳人监测范围(如富时环境指数等)。

2.科技创新支撑

中方县有一定数量科技人才资源,但囿于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等制约,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科技体制同“低碳产业”建设需求有较大差距;发明创造及技术革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企业资源浪费、能源消耗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科技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低碳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

武汉市在“低碳产业”建设中,在科技创新方面应重视以下一些方面的建设。

(1)制定低碳技术标准

标准是一个产业发展重要的基础。

欧盟委员会重视用标准引导低碳产业发展,如2007年1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一项新的立法动议,要求修订现行的《燃料质量指令》,为用于生产和运输的燃料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

从2009年1月117I起,欧盟市场上出售的所有柴油中的硫含量必须降到每百万单位10以下,碳氢化合物含量必须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武汉市要依据国际标准,引入国际低碳技术的新理念,并结合武汉市低碳技术的研发实际,制定具有武汉市特色的低碳技术标准,对低碳技术的产品及生命周期进行分析、评价,使低碳技术的研发制度化、规范化,避免盲目、无序。

(2)加快关键低碳技术的研发

发展低碳产业必须以核心技术为支撑。

在前一轮国际信息产业大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缺少核心技术,只能是制造的大国,依靠扩大产量维持产业生存。

在新一轮的国际低碳产业大发展中,我国要占据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

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众多产业部门。

从欧盟的实践来看,大量资金已投入技术研发,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世界级能源技术,力图抢占低碳能源技术制高点Jl”。

应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抢占低碳产业竞争优势。

积极开展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的研发;结合武汉市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望引领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低碳技术,集中投入研发力量,重点攻关,促进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3)建立低碳技术引导和激励机制

建立绿色证书交易制度,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引导企业研发和采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制定和实行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并经过清洁生产审计符合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低碳产品优先采购引导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大力开发低碳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制定和实施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升级,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实现低碳发展。

(4)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尤其是加强与欧盟、美国和日本的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各种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同时应充分利用广阔的市场条件,制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到中国来,共同示范,共享成果,争取双赢,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创造条件。

3.人才队伍支撑

武汉市发展“低碳产业”需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为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提供智力支持。

(1)尽快建立低碳产业“智库”

低碳产业涉及门类多、范围广,需要明确的职责分工、监管机制及政策扶持,而目前国内低碳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先期建设项目发展思路和局限性问题突出。

武汉市建设低碳产业,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

武汉市应积极吸纳能源、环保、金融、风险投资等行业专门人才,构建低碳产业智力库,加大研讨低碳产业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力度,结合武汉市低碳产业特点,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2)培养“低碳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关键是要有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

目前我国低碳技术人才短缺,加快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武汉市的高等教育应发挥自身人才优势,重视低碳能源技术、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专业发展,直接为企业培养大批急需的低碳技术人才,同时建立人才供需预测机制。

依托国内外研究机构,对武汉市发展“低碳产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预测,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准确的量化目标。

(3)重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各国纷纷加大相关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很重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

美国多个高校开始设立可再生能源相关专业。

俄勒冈州科技学院率先在美国开办了第一届可再生能源4年制大学本科学位课程。

2006年,纽约州立大学Canton分校也开办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专业课程教育。

另外,爱荷华州立大学、阿肯色州东北大学、约翰布朗大学等美国高校也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全日制本科课程。

英国也很重视开设可再生能源相关专业。

普利茅斯大学、诺丁汉大学等高校已开设可再生能源本科课程。

为满足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我国一些大学及科研机构也开始重视相关人才培养。

2007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可再生能源学院”。

部分科研单位和高校可再生能源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也有了一定规模。

可再生能源是一个边缘产业,不少学科都与之有关,但却缺少大量的研究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

武汉市大学资源丰富,应抓住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强相关专业及学科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可再生能源等低碳领域人力资源。

4.环境保护支撑

武汉市当前面临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要推动“低碳”产业建设,武汉市需要进一步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促进企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构建“低碳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明确不同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划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留出生态缓冲空间。

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技术标准,鼓励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机构,引进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先进项目和先进技术,争取建立一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形成若干循环经济产业链,并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机制(CDM)、合同能源管理(EMC)等节能新机制。

(2)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和环境容量有偿使

用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探索建立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

将能源资源的压力转化为价格信号,逐步使资源性产品价格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发挥价格杠杆抑制不合理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作用。

(3)完善“低碳产业”发展约束机制

制定“低碳企业”技术标准。

完善企业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指导企业对照标准以及同行业、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开展厂标活动,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大力淘汰一些产能落后行业,继续开展小矿山冶炼、小水泥、小火电、小造纸以及城市污水等专项治理工作。

完善节能减排评估和审查制度。

建立新建项目准入制,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

探索建立“低碳产业”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资源环境问责制。

(4)建立“绿色”财税机制

争取企业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

试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等。

进一步加大财政建设性投资对节能环保的支持力度。

把财政支持优化体系作为“低碳产业”发展的根本点,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整合财政资金,明确投入重点。

实施绿色信贷政策,不断扩大对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的政府采购范围。

构建节能减排投入机制。

做大节能减排专项引导基金,坚持每年安排一些节能专项资金,支持一些有广阔市场前景,又有利于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活动。

5.基础设施支撑

2009年3月6日,英国政府推出《低碳产业战略》,该战略是英国利用目前全球低碳经

济转型,着眼未来的重要措施和战略决策。

《低碳产业战略》的目标包括4个方面,其中就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英国可再生能源协会(RenewableEnergyAssociation,REA)建议近期投资的4个关键领域中,也包括“能源基础设施的重大改造”L6j。

由此也可看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意义。

武汉市发展“低碳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基础设施管理与协调新体制

树立“多市一盘棋”的理念。

在发展智能电网及优化输电和配电网络等重大项目建设上同武汉城市群形成共建合力。

推进基础设施领域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理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部门职能;建立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年度需求报告制度;按照分类改革的原则,改革公用事业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