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0321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doc

《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doc

复习要点

1.区域的含义及两种区域划分方法(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一个中间性范畴,它介于无空间维的总量经济与定义为一系列空间点的高度分散的经济体系之间,是一个类似于部门的中间范畴。

它使得人们可对众多单个企业作某种程度的总量分析而无需对整个国民经济做全面的总量分析。

两种区域划分方法

1:

L·H·Klaassen(克拉森)

针对传统的以收入水平为标准将区域分为增长区、停滞区与退化区的分类法提出按增长率进行区域分类。

两个基本指标:

区域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之比(A),区域增长率与全国增长率之比(B)

四类区域:

(A≥1且B≥1)繁荣区

(A<1且B≥1)处于扩张过程的欠发达地区

(A≥1且B<1)潜在的欠发达地区

(A<1且B<1)落后区

优点:

强调了区域的动态特征,不仅识别繁荣区与赤裸裸的贫困区,还识别了正在摆脱困境与可能面临滑坡的区域。

可针对不同问题区域采取不同政策。

2:

N·Hansen(汉森)利用区域投入与产出状况将区域分类

边际社会成本MSC与边际社会收益MSB

拥挤区、中间区、落后区。

落后区是经济结构以小规模农业和下降或停滞的工业为主的、对新经济活动缺乏吸引力的区域。

优点:

有助于制定与实施区域政策与规划,同时有利于协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2.区位单位的含义

定义:

所谓区位单位,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

它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

根据研究的层次不同,区位单位的具体内涵也不相同。

在微观层次上,构成较大群体的个别单位,如构成城市的街坊、居民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为区位单位。

特性:

部分区位单位能够独立作出选择,即本身是“决策单位”。

另一些单位的区位选择食其外部决定的。

如公司分支结构、连锁商店等。

区位单位分3种:

居住、经营和公共事业。

居住区位单位是人群(groupofpersons);公司是作出区位决策的单位(thelocationdecisionunit),而机构,如工厂、商店、银行分行、汽车旅馆、剧院等是被定位单位,即有一个特定的场所;建筑和服务业有固定的总部,但其职工的工作地点都在远离总部之外的地方。

即有定位的问题,也就是地点的选择问题。

3.新古典派运输定位的简单模型

一、新古典派

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完全竞争,既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价格的接收者,完全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等。

观点:

企业总要找到一个最佳的区位,并且假定,主体在经营活动中采取的是与理论上的理想模式相适应的行为。

演绎法:

从公理性的假设和理论上确定的规律中推导出来。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

企业要寻找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即收益和成本之间差别最大的区位。

成本最小化目标收益最大化目标

二、运输定位的简单模型

假定:

假定该区位单位不受投入的供应和对产出的需求以外其它任何区位因素的影响;转移费用不论运距、运向或所运投入或产出的性质如何,都保持一致。

任一特定投入都可以从几个来源中任何一个得到,任一特定产出都可以在几个市场中任何一个售出。

4.均一运输面

转移费用不论运距、运向或所运投入或产出的性质如何,都保持一致。

1.不同的投入和产出以不同的成本转移;

2.重量往往并非衡量投入或产出数量的合适尺度;

3.运输通常必须沿既定服务始、终点之间的线路,而不是直线的事实;

运输沿一线路进行时,其成本与距离成正比。

运输中需要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其他成本……没有区别

5.运输成本与运价(即运输机构的定价准则)

运输机构定价准则:

运输行业固定成本占很大比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差别价格

优待需求弹性大的用户坑害需求弹性小的用户

6.理论重量=实际重量+单位距离运输成本

7.路网与服务点有限对区位定位的影响:

1路网稠密,任何两点之间都可以沿直线线路运输,酷似均一运输面,如城市街道网

2路网密度小,投入来源和市场对区位的引力,是沿线路成线性施加的。

对特定产业单位的区位定位影响?

A、B、C三点,视为某类经济活动的某区位单位所需的一个市场和两种投入来源。

若其中一点理论重量占绝对优势(即大于另两个之和),则无论路网布局如何,该点就运输成本而言是最优区位无疑。

3如果理论重量中没有一个占优势,不能仅仅根据其投入和产出来预言一个区位单位的定位;可以判断,其不会设在端点,而是设在至少可以从两个方向抵达的地点,而不论其是投入来源、市场还是接合点。

运价的这一特征趋向于增强投入来源和市场作为区位的优势,减少以中点为区位的可能性。

实际上,在比紧邻地区内任一区位都好的意义上,每个投入来源和市场点都是“当地范围内最优的”一个区位。

为确定一个运输定位产业单位的理想区位而拟定的方案,通常不能完全依赖运输成本程度变化曲线或理论重量大小得出结果,在一定阶段,还须直接比较具体投入来源区位和市场区位。

8.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

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9.人力资本的外溢性

Lucas(1988)认为,分析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需要区分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

内部效应是指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个体人力资本存量带来个人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较高人力资本者对周围的人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却并不因此而得益。

.农村向城市外溢

(1)城乡人力资本公共投资

城市vs农村

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向城市倾斜性政策

农村人力资本公共投资严重不足

更高的私人投资比重

加大城乡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距

(2)人力资本报酬

从个体角度看,城市vs农村?

城市的人均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远高于农村,同质的人力资本在城市的报酬高于农村。

结果:

农村劳动力转移——单向流动

农村人力资本在城市外溢

(3)其他外溢效应

就业部门——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在这些部门,人力资本的报酬并不是由其边际贡献决定的,而是由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即人力资本在农村的边际报酬加上一定的转移成本)决定的。

农民工面临着就业行业和工资待遇的双重歧视,所获得的报酬远低于其边际贡献,进一步加大了溢出效应。

10.城市化urbanization

表现:

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市化的内涵:

1.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2.产业结构转变升级的过程;3.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4.城市文明不断发展。

5.城乡一体化城市化≠城市发展

乡村人口城市化“二十字方针”城市与农村共同现代化的过程

11.城市化的测度

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

4.根据行政级别

5.根据城镇的特征

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

1955年6月,国务院制定的标准:

规定省级政府领导的行政单位,集聚人口在10万人以上,或者10万人以下的重要工业基地可以设市。

改革开放以后,1986年4月,《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规定“非农业人口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经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

影响:

新标准颁布后,中国的小城市数量迅速增加,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1993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根据县的人口密度不同,分为人口密度大于400人/、101人/~400人/以及不足100人/三种情况;分别设置了14个关于县政府驻地和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

12.政府失灵的原因

保罗·萨缪尔森指出:

“当国家行动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当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人时,政府失灵就产生了。

斯蒂格利茨归纳政府失灵的原因:

1决策信息不完全;2政府官员的私利动机;3难以预期的私部门对政府计划的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