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063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docx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

地域文化

一、填空题

1.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

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2.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3.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有八大水系。

苗岭以北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

苗岭以南流域,包括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4.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39.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5.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贵州煤炭资源基础储量达146.76亿吨,居全国第(4)位。

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六盘水)和(毕节)。

6.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

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洲),乌江以南实行(羁縻州),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

7.贵州省20010年末总人口为(4036.75)万人,人口密度为(229.1)人/平方千米。

8.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普通话)、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

9.目前铜仁地区管辖的4个自治县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和(玉屏侗族)自治县。

毕节地区管辖的1个自治县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10.贵州正在开发的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沼气)生产为关键,通过(生态)链、生物链和食物链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的一种循环农业。

11.解放后贵州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体系,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12.贵州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的度假型、休闲型、探索型、商务型,(自然生态)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成为国际、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

13.战国时期,贵州已形成包括青铜、陶瓷在内的独特(“夜郎文化”)。

14.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15.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公平正义)的、(诚信友爱)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贵州。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贵州的气候,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C)

A、赫章B、玉屏C、威宁D、铜仁

2.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

(D)

A、红水河B、乌江C、北盘江D、赤水河

3.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面积最大的是:

(A)

A、黄壤B、石灰土C、紫色土D、水稻土

4.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B)位。

A、5B、6C、7D、8

5.贵州的疆域范围基本定型是在(D)。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6.贵州少数民族有的存在自己的文字。

有一种从字形看有的类似于甲骨文或金文,有的则是仿汉字倒写或反写,被称为“反书”。

它是(C)族的古老的文字。

A、彝B、仡佬C、水D、瑶

7.2008年贵州国民生产总值突破(C)亿元大关,比1949年增长63.33倍。

A、1000B、2000C、3000D、4000

8.改革开发以来,贵州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连续(D)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A、7B、8C、10D、12

9.贵州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变化,2010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变化是:

(A)

A、种植业下降,林业、畜牧业、渔业上升

B、种植业上升,林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C、种植业、畜牧业下降,林业、渔业上升

D、林业上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10.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贵州电力工业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主要以(B)为主。

A、黔电送湘B、黔电送粤C、黔电送桂D、黔电送沪

11.贵州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教育先驱是(D)。

A、舍人B、盛览C、严修D、尹珍

12.清朝光绪年间向朝廷上奏《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开设算学、外语、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制造、农、工商、矿业、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推行新教育的先驱者是(A)。

A、李端棻B、严修C、王阳明D、尹珍

13.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B),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遗产。

A、清明文化B、沙滩文化C、黔北文化D、西南文化

14.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文化的(C)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

A、苗族、布依族、侗族三大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

B、少数民族文化突出,汉文化衰退

C、多元并存、共同发展

D、各族文化大融合,汉文化尤为突出

15.(B)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

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D、“一国两制”

三、多项选择题(所列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

1.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下列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ABC)。

A、珙桐B、贵州苏铁C、银杉D、马尾松

2.下列矿产中,贵州储量排全国前三名的有(ABC)。

A、重晶石B、铝土矿C、磷矿D、黄金

3.本世纪中叶,贵州人民掀起了一系列的“反洋教”斗争,主要有(ABC)。

A、青岩教案B、遵义教案C、开州教案D、安庆教案

4.下列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历史纪念胜地是(AB)。

A、黎平会议会址B、遵义会议会址

C、息烽集中营旧址D、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

5.下列民族中属于贵州世居民族的有(ACD)

A、苗族B、藏族C、水族D、畲族

6.贵州发展畜牧业已具有的优良品种有下列:

(BCD)

A、马头山羊B、大耳白兔C、可乐猪D、竹乡鸡

7.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在(AB)

A、毕节地区各县B、六盘水市各县

C、铜仁地区各县D、安顺市各县

8.贵州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主要以(BD)为主。

A、板栗B、油菜籽C、甘蔗D、茶叶

9.贵州工业科技自主创新决策能力、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开发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有:

(ABCD)

A、无人驾驶飞机遥测遥感技术

B、中央空调智能化节能控制技术

C、新型半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技术

D、纳米氧化锌开发技术

10.下列属于贵州特色食品的是(AC)

A、老干妈辣椒B、过桥米线

C、牛头牌牛肉干D、手扒羊肉

11.清代贵州夺魁天下的状元有下列(AC)

A、赵以炯B、赵以奎C、夏同龢D、孙应鳌

12.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的部分学校迁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时迁入贵州的学校有(ABCD)。

A、私立大夏大学B、私立湘雅医学院

C、国立浙江大学D、国立交通大学分校

13.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

(ABC)。

A、侗族大歌B、苗族蜡染C、茅台酒制作技艺D、彝文习俗。

14.下列属于贵州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有(BD)。

A、苗族的抢花炮、摔跤B、布依族的丢花包、板凳操

C、侗族的划龙舟、爬花杆D、水族的赛马、打手毽。

1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的“三农”问题是指(ACD)。

A、农村B、农田C、农业D、农民

四、问答题

1、请结合实际说明贵州的矿产资源优势。

据公开资料显示贵州矿产资源丰富。

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

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2002年末保有储量为492.27亿吨;铝土矿质佳量大,保有储量为4.24亿吨;磷矿储量26.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储量居全国第十二位,是中国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

2、请描述贵州自然风光资源的特点。

P35-37答:

贵州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是:

1、原生性,受到破坏的程度较小;因为贵州开放较晚,开发程度较小,所以很多景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2、配套设施基本跟进,比如说黄果树有大扶梯,梵净山有索道等等,在大的景区里基本都有观光车,景区的道路还算可以;

3、和民族风情景区错杂在一起,便于一起开发。

比如说黄果树有天龙屯堡,荔波有瑶族村寨、苗寨以及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等等。

4、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贵州的山,层峦叠嶂,峰耸岭峻,岩奇石秀。

苗岭逶迤,乌蒙磅礴,大娄山耸峙,梵净山雄奇,构成了一片涛翻浪卷的山海。

5、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状丽。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之间,流淌奔腾着大小河流上千条,山与水的奇妙组合,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状观的瀑布,汇成世上少有的“瀑海”与奇峡景观。

6、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最完美表现就是溶洞。

它数目众多,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神态各异,造型奇特。

7、森林美景多。

贵州山多林茂,森林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完整,森林美景齐全。

8、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

贵州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形成了许多景色优美的河流、湖泊、岩溶泉和温泉等。

3、说明贵州目前的行政区划现状。

并举例说明其市州地的主要特点。

贵州省总计:

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3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2个特区,690个建制镇。

其中地级市、地区、自治州是同一级别的,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是同一级别的。

4、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P50答: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省的建立。

朱元璋统一中国以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用元代的行省制度。

但是削弱的地方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2、开发进程加快,大兴屯田,移民实边,寓兵于农,注重发展交通。

明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出省驿道干线加以拓宽和改造,增加驿站,是驿道有了较大的发展,此外,在手工业和矿业方面,开设了很多局所。

在城镇建设和文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原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地主经济飞速发展。

4、大规模的进行改土设施,贵州原先是土司统治区,从永乐十一年起,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土设流,后来又不断的扩大流管的统治区域。

5、简述贵州“三大教案”在全国的历史影响。

三大教案”震惊了全国,也使贵州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唤醒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

6、请说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

遵义会议明确地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从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红军在贵州经过四渡赤水的经典战役之后突破了敌人的围剿,为安全转移到陕北大侠见识的基础。

而四渡赤水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之一。

7、结合实际说明“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P64

答: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与紧迫性的估计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

(1)“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产业结构

(2)“三线建设”极大的改善了贵州的交通通信条件

(3)“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生产力布局

(4)“三线建设”极大的增强了贵州的科技实力,但“三线建设”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要准备打仗”,立足于“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不可避免的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的影响;为了争时间、抢速度,许多项目仓促上马,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损失。

加上高度集权、“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8、试述目前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P69-71答:

(1)是贯彻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构想,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护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和“项目建设年”活动,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全方位招商引资;着力加强交通建设,促进发展条件根本改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是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发挥各地优势,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水平的迫切要求。

经济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3%,工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32.5%;主要工作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5%,工业增加值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城镇化率达到33%。

(3)是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市场空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9、试从贵州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序变化说明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目前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和谐性不足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过程存在严重的结构性资金缺口。

  

(一)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二)金融机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由于从银行获取贷款有限,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主要靠内部融资

西部金融与经济间和谐性不足的原因:

金融体系内部结构不和谐

10、结合实际说明贵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P92-93答:

贵州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

预计,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二是夏季粮油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保持较快发展,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预计夏粮总产量224.3万吨,同比增长4.5%;肉类总产量88.8万吨,增长9.3%。

三是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17.26亿元,增长17.6%。

四是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快速发展。

上半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9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1%和102.6%。

五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完善。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7亿元,同比增长24%。

六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2元,实际增长10.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81元,实际增长7.2%。

11、结合实际说明贵州的旅游特色及旅游线路。

P120答:

(一)全省已形成红枫湖------贵阳、黄果树------安顺、马岭河峡谷-------黔西南、织金洞------黔西北、舞阳河------黔东南、梵进山-------乌江、荔波咯斯特森林-------黔南、遵义--------赤水8个旅游区;

(二)旅游线:

以喀斯特生态景观和多民族文化为主的贵阳------红枫湖-------安顺------龙宫------黄果树--------织金洞------马岭河峡谷,延伸至云南路南石林、昆明的黔西旅游线;以苗、侗民族文化的苗岭风光为主的贵阳------凯里-----榕江-----从江----黎平延伸至广西三江,桂林以及施秉-----镇远舞阳河-----铜仁梵净山延伸至湖南张家界的黔东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线;以喀斯特原始森林和布依.水.瑶民族文化为主的贵阳-----都匀----三都-----荔波延伸至广西的黔南旅游线以长征文化.酒文化和丹霞桫椤生态为主的贵阳-----息烽----遵义-----茅台-----赤水延伸至重庆、长江三峡的黔北旅游线。

旅游的特点有四个方面:

(1)、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好;

(2)、结构显示的发展空间大;(3)、国内旅游在全国已有一定的地位;(4)、国际合作推动了贵州旅游业与世界旅游业的对接。

12、结合实际分析贵州的环境保护工作。

P184-187

答1、环境立法与执法力度加强。

贵州的环境法制建设工作坚持地方立法和强化执法并重的方针。

2、环境管理体制与环境保护机构进一步健全。

环境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建成了局域网和国家环保卫生网贵州站,开发了环保办公信息化系统和环境统计信息系统。

3、工业污染防治加强。

2003年、2004年、2005年,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的循环经济起步发展。

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

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的方式进行,基本上已对贵州境内野生珍稀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实行了有效保护。

5、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度加快。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由定性管转向定量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了整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6、环保产业,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不断发展。

五、写作题

1、我的家乡——贵州

答:

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战略,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抢抓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按照市领导有关要求和我市“十一五”规划,做好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以“好的环境、好的项目、好的方式”,不断扩大我市利用外来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速实现六盘水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搞好投资环境建设。

认真贯彻贵州省人大通过的《贵州省外来投资者权益保障条例》,严格执行省纪委、监察厅《关于危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党纪政纪处分暂行规定》,强化招商环境执法监察,对损害投资环境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

建议由政法、监察、招商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每年至少两次到外来投资企业进行走访和明查暗访,及时查处那些危害投资环境、损害投资者行为的人和事;对外来投资者的投诉,由监察会同招商等部门及时受理,提高结案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结合市政府批转的完善招商引资工作协调服务投诉处理机制的意见,抓好对三个机制的落实,建立、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增强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使之落到实处。

同时,进一步完善和争取出台《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化投资环境建设,建立改善投资环境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对损害外来投资发展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关于转发“贵州省外来投资者投诉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等文件,切实构建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不断促进我市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

三、抓好项目前期工作,提高招商引资效率。

⑴要深入企业、基层,结合实际制作一批可实施项目,对重点项目要做到一定的深度。

⑵要定期不断地推出招商项目。

定期由市、县(区、特区、开发区)两级分别组织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对各单位提出的招商引资项目进行筛选,对既符合国家政策又切合我市实际的拟招商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编制规范的项目资料。

招商项目要本着集中管理、项目共享、统一对外的原则统一集中到市级招商项目库中管理使用,避免项目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浪费资源现象。

⑶要充分利用好招商项目库。

及时将招商引资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归类、更新、调整,制作成项目简介,利用招商引资项目册、政府信息网站、市内外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介,把我市的招商项目信息向国内外传递。

⑷要争取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前期经费,做好项目工作,以项目引进资金。

四、依托我市煤炭资源优势,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按照我市“十一五”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项目,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延伸发展煤化工、高载能、矿山机械和矿山机电制造业;加快发展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旅游、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产业;创造条件,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引进资金、人才、技术,以公司加农户加基地为主要形式,重点发展生产马铃薯、生姜、苦荞、核桃、茶叶、畜产品、中草药等系列产品的农业产业龙头加工企业。

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招商引资重点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贯彻执行好国家产业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把市场准入标准、提高项目引进门槛,将项目的引进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将“引资”与“选资”相结合,坚决避免引进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五、发挥我市在川、黔、滇、桂结合区域和贵州西部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积极开展与“泛珠三角”等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继续加强与湛江等8个友好城市的友好往来,广泛与这些城市开展项目合作。

争取有针对性地缔结新的友好城市。

六、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今后,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采用委托代理招商、专业公司招商、项目业主自主招商等有效方式,同时,要利用驻外办事处、在外创业人员、各类商会联系广泛的特点,动员他们参与我市的招商引资与经济协作,不断拓宽招商与协作渠道。

七、不断加强招商人员业务素质培训。

举办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分期分批组织招商人员到国内外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培训或挂职锻炼,努力培养一支适应对内对外开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学习贵州省情课程的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