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270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

江西省宜春三中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第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问题。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萧何追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

上曰:

若所追者谁?

何曰:

韩信也。

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

上曰: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上曰:

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

上曰:

以为大将。

何曰:

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

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上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具:

准备,备办

B.不及以闻,自追之

闻:

听说

C.若亡,何也

若:

D.王素慢无礼

素:

一向

5.对一军皆惊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韩信本为楚人,未必真心归汉。

B.韩信拜为上将军,迁升太快。

C.韩信逃跑,未加惩处反升迁,出乎预料之外。

D.人人自以为得大将,未曾想到韩信。

6.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4分)

译文:

(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3分)

译文:

(3)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夜长

张籍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

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

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

8.愁人不寐畏枕席中的畏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赏析。

(5分)

9.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请结合有关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小题。

(25分)

城市的气味

苏北

有昆虫的气味,有植物的气味。

有朋友说,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

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

我想,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可能主要还是指在恋人之间,在亲人之间,在朋友之间。

要说世界是由气味组成的,也不为过。

比如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我对她的气味就相当熟悉。

这里的夏天,主要是香樟的气味。

骑车上街一圈,在那些小马路上,在遍植香樟的人行道上,那些气味就深入到人的内心。

那些香樟树,枝叶密密织织,样子清秀圆润,有女子气。

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特别适宜于这样一个小而温润的城市。

城市这一称谓,有其相当开阔的地域范围。

因此,说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气味是不准确的。

比如在早晨的大蜀山,人一踏进那个林子,那情不自禁的第一口呼吸,几乎就是吞咽。

那种忘情的呼吸中的踏实和快乐,是无以言说的。

在半山道上,人就慢慢体味到植物的气息。

那种多植物混合的气息中,也许还有一夜小雨后的、松软的泥土的气息。

这种泥土的气息不同于其他——它混合着无数生命的气息,带着小草的、野雏菊的、昆虫的,甚至是小兽物的粪便的气息。

大自然是敏感而羞涩的,人的态度亲切,它们就不发紧,人就能在平等中感觉到它们的呼吸、它们的劳作、它们的生息和繁衍。

比如那经了一夜小雨的土地,那杂杂的不知名的青草,还湿湿地带着些潮气;那开着蝴蝶般白色小花的野菊,高高兴兴地在晨风中摇着,像一个个头上扎着小花的天使,集体在跳一支小天鹅舞。

至于草丛中,可是乾坤大了:

一只像蓑衣虫一样的黑褐色的虫子,有这么一拃长,身上有几十节,它先是不动,之后像列车到点了,身下几百只细细的触须,一起划动起来,像列车的无数个车轮,滚滚地向前,一点也不别扭地拐弯、减速,在密密的林中(其实是草丛)穿梭。

它那一颗小小的脑袋,有极严密的结构,比一列D字头的火车还要精致。

在这列火车面前,那些蚂蚁就像一个个的乘客,穿着深色西服,忙忙碌碌,为生计神色匆忙地奔波着。

我痴想:

如若把这些小蚂蚁装在这只列车的肚子里,把一颗一颗的褐色小脑袋探出窗外,就是人类的一幅微缩景观;而那些在头顶上飞舞的,只有芝麻粒大小的昆虫,就俨然是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了。

这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早晨,成了这个城市中另一种气息的源头。

董铺岛的气息又不同了。

那里更多的是水的气息,还有鸟的气息。

对鸟的气息的感受,多来源于鸟的粪便。

那种白色的粪便,有点鱼的腥味,还有点青草味。

水,鸟,真的是这一城市另一种气息。

一个城市的气味其实是多元的。

从宁国路上过,大龙虾的气味扑鼻而来,我会油然生出一种生之趣味。

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

怎么啦?

有时,黄昏走进一条不知名的小巷,一阵油炸臭干子的气味忽然就飘了过来,这时由不得心生欢喜:

不知哪家又买了一碗,回家下酒去了……

还有深夜,路边的昏暗的灯光,热气蒸盈中是一副馄饨挑子的气味,馄饨嘞——,来一碗热热的馄饨——清脆的叫卖,伴随渐远的跫跫足音,弥布着温暖的气息。

是的。

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

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的气息,想必是爱上了这一个人;一个人喜欢一个城市的气息,也一定是深爱着这座城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在看来,如果气味会在恋人、亲人、朋友之间识别,那么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气味就像恋人、亲人、朋友一样可亲。

B.文章刻画香樟树枝叶样子清秀圆润,并说其有女子气,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写出了香樟树枝叶妩媚艳丽的特点。

C.文中说,人一踏进大蜀山那一片林子,第一口呼吸几乎就是吞咽,吞咽一语道破了大蜀山的青翠的强烈视觉冲击。

[来源:

学科网ZXXK]

D.文章写与大自然说话,听它们的呼吸、劳作、生息和繁衍,写出了城市的气味中富于生命情态的勃勃生机和气息。

E.文章从气味入手写自己所居的城市,在对其气味的捕捉、气息的体味以及精气神的把握这样一种文字推进中,呈现出一种渐浓渐深的爱意。

(2).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4分)

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

怎么啦?

(3).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城市的气味?

依据思路,请作简要概括。

(4分)

(4).文中说:

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

请从气味的角度,描述你所居住城市的气息,表现其所具有的精气神。

要求不少于200字。

(10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小题。

愿做沙漠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

——记沙漠学家朱震达教授

冯锦川

今年56岁的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已经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

1952年,朱震达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随后,他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进修深造。

在前苏联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潜心研讨,勤奋实践,几乎跑遍了前苏联中亚辽阔的沙漠地区,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为他日后从事沙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院属治沙队,主要对北方地区的沙漠和戈壁进行综合考察。

朱震达被选入这支队伍并任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队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类型相当复杂,环境十分艰苦,它历来被描绘成死亡之海。

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

他下决心要闯一闯,目的是要揭开死亡之海的内幕,研究它的特点与规律,以事实来澄清和纠正一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面目。

以朱震达为首的治沙队,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

通过连续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风沙移动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沙漠化,是近年来各个国家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关系到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

因此,沙漠化成了当前干旱及半干旱区和沙漠研究中与人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1977年8月,朱震达出席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

回国后他根据我国多年来对沙漠研究的情况认为,沙漠化在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样存在,并直接威胁着草场、农田。

因此,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沙漠研究就更应紧密围绕沙漠化来进行。

但是,在当时,沙漠化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所接受,在众说不一的情况下,朱震达果断地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

经过10年的研究试验,他认为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是防止沙漠化的根本途径;同时,沙漠化最危险的地区是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给朱震达的学术研究开拓了广阔天地。

一向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的朱震达,主张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

1978年以来,他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他先后与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

1985年,朱震达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

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

朱震达在再次出任沙漠研究所所长时说:

我们的沙漠研究要立足两个方面:

一是要面向土地沙漠化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二是要看到我国沙漠类型复杂,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

同时要根据中国大沙漠的特点,抓住若干基础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

我愿做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选自《现代中国地理科学家的足迹》,有删改)

(1).对这篇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

可见初生牛犊不畏虎,年轻就是科学研究的资本。

B.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

因此,沙漠化是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

C.在沙漠化这一概念已被所有科学工所接受时,朱震达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

D.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为朱震达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主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E.朱震达认为土地沙漠化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

(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文章主要介绍了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作出的哪些贡献?

请分条列举。

(6分)

(4).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

像沙漠科学研究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请你就技术、勇气、奉献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第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最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乐暂停,另有10位戎装男女兵士奋力击鼓,激越的鼓声回荡鼓楼,余音缭绕,不绝如缕,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B.电信部门虽然对话费调整作出了解释,广大用户对此却莫衷一是,普遍认为是明降暗升。

C.没有想到我与分别多年的好友会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戏剧般的萍水相逢,这让我们既高兴万分,又伤感不已。

D.眼看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学生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道德力量,向整个社会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B.泰山站为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它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包括科研区与生活功能区组成,采用模块化金属材料建造而成。

C.昨天,记者从检疫局方面了解到,经过鉴定,确定这个物种为活体箭毒蛙,这是南美过来的外来品种,属于外来物种,不过,这些入境的箭毒蛙是否携带毒性,有待进一步检测。

D.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站在河对岸遥望着五里寨。

细雨晨雾里,_________。

环绕在树梢,弥漫在山野,显得朦胧、宁静而悠远。

一栋栋木楼不经意地散落在它的上面

远远望去仿佛一张巨大的地毯

一条小溪从村后的高山里流出

小木屋上的炊烟袅袅升起

金黄色的稻田和绿色的山坡连成一片

绕过座座木楼流入怒江

A.

B.

C.

D.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文学创作是一种具有明显内省色彩的个人行为。

因为它是艺术创作,

我们曾经历过的一个痛苦的历史阶段,让作家消除个性,否认自我在文学创作中的基础作用。

经过拨乱反正,

,文学事业拥有了一个灿烂的春天。

又因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以作品的形式发表、出版面世的,这就决定了作品和作家必须带有公共性。

因此,

17.仔细观察漫画,概括说明画面主要内容并揭示漫画寓意。

(4分)

(1)画面内容:

(2)漫画寓意: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蛙和雄鸡比赛歌喉,由村民们当评委。

青蛙鼓着腮帮子,唱了一整夜;雄鸡在快天亮时,伸长脖子,唱了一遍。

评委一致判定雄鸡胜出。

对青蛙的评语是:

聒噪,非时。

对雄鸡的评语是:

动听,知时。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参考答案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

张冠李戴。

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

无中生有。

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

A.绝对化。

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

C.主观臆断。

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

D.因果倒置。

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B

5.A

6.D

7.

(1)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2)我不敢逃跑,是追逃跑的人罢了(3)我也想向东部发展,怎么能郁郁长久待在这里呢?

【解析】

4.闻:

使动用法,使……听到。

5.与一军皆惊无关且真心归汉。

6.言听计从只能说明萧何提出的意见对刘邦影响极大。

7.【参考译文】

韩信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

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

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

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答道:

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说:

韩信啊。

汉王又骂道:

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

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汉王说:

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

萧何说:

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汉王说:

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

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

汉王说:

那么,让他做大将。

萧何说:

太好了。

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

萧何说:

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

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

汉王答应了。

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