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1450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doc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报告——刘志丹这里改成各自选择的人物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研究报告题目

陕北人民的好儿子——刘志丹自拟符合人物背景的标题

人物生平简介:

对人物生平以时间为序进行简单介绍,不做重点描述,字数不少于800字,配一副人物肖像图

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字子丹。

1903年10月4日诞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

刘志丹于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

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刘志丹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革命。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奉党的命令,进入黄埔军官学校。

大革命时代,刘志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组织起义的工作。

1928年,与其他人一起组织渭南华县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2]。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及参谋长,后来,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刘志丹历任副总指挥、总指挥等职。

1932年成立红二十六军,刘志丹仍负领导责任。

1935年秋,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五军会师,成立第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这年秋天,刘志丹受到机会主义分子诬陷,被关押起来。

毛主席、党中央到达陕北,刘志丹才得到释放,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

1936年4月,刘志丹率部队东征,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3岁。

后来,毛泽东为他题碑: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周恩来为他题词: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1936年,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

1940年,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县城北修建了志丹陵园,1943年陵园建成,将志丹灵柩运回志丹县。

4月19日起灵柩于子长县,并召开了“公祭刘志丹烈士大会”。

生平重要事件:

依次描述与该人物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并阐述该人物提出的重要思想或者理论,不少于2000字,配部分相关事件图

刘志丹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与陕北革命领袖之一。

当年毛主席、党中央率领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途跋涉,最后落脚陕北,就是因为从当时一张国民党报纸上看到了“陕北有支共产党刘志丹领导的红军”这条消息,才决定到陕北的。

从此,中国革命掀开了新的一页。

如若不然,中国革命的历史可能就得重写。

一、领导渭华起义

1928年,由刘志丹等同志领导的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继清涧起义后规模最大的军队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一次武装起义,是我党领导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尝试。

渭华起义的深远意义在于它用热血和生命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刘志丹同志正是吸取了渭华起义的经验教训,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创建了西北工农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西北根据地成为党中央、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战胜日寇、解放全中国的根据地。

陕西省委在党中央1927年八七会议后,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农民运动和军事运动等9项议案,决定组织兵变,发动农民暴动。

会后,省委积极布置渭华起义和各地的武装暴动。

1928年春,省委为了加强许权中旅起义的准备,派遣唐澍、刘志丹、谢子长、吴浩然等同志到许权中旅工作。

唐澍任旅参谋长,刘志丹任司令部参谋主任,谢子长任副营长兼政治教导员。

刘志丹在旅党委会上传达了党中央和陕西省委的指示,根据这个指示,旅党委选派部队中政治可靠、觉悟高、精明能干的干部和党、团员,组成了工作组,由刘志丹率领到农村开展工作。

1928年4月,李虎臣发动了反对冯玉祥的战争,妄图独霸陕西。

中共陕西省委认为,军阀混战正好为渭华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决定立即举行渭华起义。

省委指示许权中旅迅速开往渭(南)华(县),配合农民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

许旅接到指示后,在刘志丹等同志率领下,立即从反冯战争前线撤出,开赴潼关南源宣布起义,并向高塘镇挺进。

10日,高塘镇举行了盛大的军民联欢大会,热烈庆祝西北工农革命军诞生。

刘志丹任军委主席,唐澍任总指挥,许权中任军事顾问。

刘志丹在联欢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的话语虽然不多,但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参加大会的1万多名军民,听了刘志丹的讲话,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

  从此,刘志丹就领导和指挥着西北工农革命军和陕东特委赤卫大队,大力帮助农民群众开展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进一步推动了渭华起义的发展。

在很短时间内,东起少华山,西至临潼县,南靠秦岭,北到西(安)潼(关)公路,200多平方公里地区的反动政权基本被摧毁。

打土豪,分财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运动搞得热火朝天。

被压迫被剥削的陕东人民群众开天辟地第一回直起了腰,扬眉吐气了。

当时任陕西省主席的宋哲元大为震惊,立即集中了3个师和地方上的反动民团兵力,向我工农革命军发动了3次进攻。

我军在刘志丹等领导指挥下,英勇无畏,胜利地粉碎了敌人两次进攻。

 刘志丹最可贵之处在于胜不骄,头脑冷静。

在打退敌人第二次进攻后,他立即召开了军委会议,分析了敌我形势,作出了正确决策。

他说:

“我们虽然已取得两次胜利,但仍处于敌军四面包围之中,敌军数十倍于我,加之这时冯、李言和,冯玉祥定会回师陕西,大军压境。

我们如与敌人硬拼下去,势必粮尽弹绝,全军覆灭。

我们应立即作转移到陕北的准备,到那里建立革命根据地。

”他还说,“如果情况紧急,可向秦岭以南撤退,再谋新图。

  形势正如刘志丹所预料的那样,6月9日,宋哲元以3个师的兵力,配以骑兵、炮兵,突然向革命军开始了第三次大的进攻,敌军分东、中、西三路疯狂扑来。

革命军撤向陕北的路线被敌军切断。

刘志丹、唐澍、许权中分别指挥部队奋勇抗击数十倍于我之敌,战斗异常激烈。

血战竟日后,刘志丹下令部队向秦岭以南撤退,相机而动。

但我军退至保安两岔河,还未站住脚,便遭到李虎臣5个旅的包围。

在战斗中唐澍、廉益民、吴浩然、李大德、赵雅生、薛自爽等同志壮烈牺牲。

刘志丹、谢子长率3大队奋力冲出重围。

 渭华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西北地区以至全国造成了一定的革命声势,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人民革命斗争,在西北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火种。

  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等同志仍坚持革命斗争,将星星之火燃遍西北大地,终于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创建了西北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二、提出三色论

所谓“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所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

刘志丹认为,人民军队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骨干,必须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才能使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光明的发展前途。

他把分散的、弱小的群众武装逐步集中起来,先建立游击队,后上升为正规红军。

这种办法与毛泽东建军路线是一致的。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根据全国抗日救亡的新形势,率部同吴岱峰阎红彦等部会师,并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所谓“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

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大胆尝试。

红石峡会议后,他返回家乡保安,采取合法的斗争方式,把该县民团改造成为党所掌握的革命武装。

随后,他多次打入国民党军,以合法身份发展革命武装,多次被捕和关押。

经党组织和南汉宸、杜斌丞等著名人士的营救而获释。

刘志丹为了创建革命武装,以非凡胆略,一次次打入军阀部队,出生入死,毫不退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

所谓“灰色”,就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

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一项成功实践。

他认为,陕甘地区有许多绿林武装,其中不少人出身贫苦,侠肝义胆,由于生活所迫,铤而走险,被“逼上梁山”。

他们同官僚军阀、地主豪绅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复杂。

只要有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改造,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

三、创造三窟论

刘志丹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他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探索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独特贡献。

渭华起义失败后,他深深感到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

后来又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

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四、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

刘志丹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

领导这样的战争,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引导与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政权。

为此,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成为红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与此同时,刘志丹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

他每到一地,总是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伸冤除害,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刘”,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周恩来称赞他: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五、积极反围剿

刘志丹坚持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剿”、“会剿”和大规模“围剿”,取得辉煌的战绩。

在战略指导上,他注重把握全局,运筹帷幄,正确决策。

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刘志丹立足战略全局,缜密地分析了敌情,决定集中兵力,首先打击刚刚入陕的高桂滋部第八十四师。

他认为:

高部是“围剿”陕北根据地的主力,但他人地生疏,没有同我军作战的经验,更不善于山地作战,集中兵力首先打退其进攻,对于巩固和发展陕北根据地,乘胜打通与陕甘边根据地的联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桂滋与陕北军阀井岳秀矛盾很深,难以协同作战,便于我军利用矛盾,各个击破。

他命令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主力北上陕北,与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协同作战;留下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一部就地开展游击战争,骑兵团相机向外线游击;地方游击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活动,牵制和打击敌人。

于是,形成了主力红军与游击队相结合、游击队与群众武装相结合,主攻方向与牵制方向相配合,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配合的阵势,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他还成立了前敌总指挥部,亲自担任总指挥,加强对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由于战略决策正确、部署和指挥得当,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刘志丹获悉徐海东、程子华等率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保安,非常兴奋。

他认为,这是事关战略全局的大事,要求陕甘地区的各级党组织,迅速动员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欢迎红二十五军。

并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景范前往迎接。

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同红二十五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为了迅速打破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被人们称为“活地图”的刘志丹,提出了一个理想的伏击区——劳山,并积极协助军团长徐海东指挥了著名的劳山战役,全歼敌东北军两个团及一个师直属队,为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史评价和历史影响:

首先,如有请摘录其他著名人物对该历史人物的评价;其次,从数个方面谈谈该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和造成的影响,尽量阐述自己的独到观点,字数不少于1000字

“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

有些人高高在上,官位很大,称首长,好像老百姓都拥护他,其实这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最后的盖棺论定,要看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落不落泪。

有些干部死了,我看老百姓就不见得落泪,他是自封的群众领袖。

因为你做了官,老百姓不得不和你打交道,其实公事一办完,人家就掉头而去,不大理睬你了。

真正的群众领袖,到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会觉得他死了很可惜。

至少不会觉得死了也好,可以省下小米。

刘志丹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

——毛泽东

“刘志丹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

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

——周恩来

“说起来,志丹同志感人的事情太多了,我在志丹同志身上学的东西很多,以后我工作很自然就用上了。

我今年已80岁了,但想起来,他的教诲还很有用, 好作风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在纪念他90诞辰的时候,不忘他的革命精神,学习他的革命作风,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习仲勋

刘志丹的军事生涯虽然共十年零四个月,其中领导西北革命战争也只有八年时间,但是他独具特色的人生阅历和精神财富却是永远读不完的书。

他牺牲时才33岁,但一生却挫折屡屡,坎坷重重,磨难多多。

就是在这艰苦卓绝的建军历程中,在呕心沥血的战争指导中,同时也在与“左”倾错误的斗争中,锤炼并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宽广胸怀、高尚品德和精神风范,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三点令人感受颇深。

第一,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政治品质。

在指导革命武装斗争的伟大斗争中,刘志丹忠实地践行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宗旨,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虽然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无数艰难险阻,虽然多次被“左”倾错误排挤,诬陷和打击,被撤职、降职甚至被关押,但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贞不二。

1935年10月初,西北根据地的错误肃反,造成刘志丹和其他一批干部被关押。

幸亏党中央长征达到陕北,把他们及时解救出来。

针对一些受迫害同志的满腹怨气,刘志丹耐心教育他们要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一切听从党中央的调遣。

在建军中,他不遗余力地加强党的政治、组织和思想建设,从根本上保证红军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保证军事实践不偏离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航向。

刘志丹牺牲后,毛泽东说:

“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

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第二,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宋代大学者苏轼说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刘志丹从领导渭华起义到历次兵运活动,从根据地和红军遭受重挫,到逐步恢复发展,屡经失败,屡遭挫折,但是他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垮了再来,再垮再来,表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毅力,为党的领导干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树立了光辉榜样。

1943年4月23日,朱德在延安举行的近万人参加的刘志丹烈士公祭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和八路军指出,“刘志丹是创造红军的模范”,他的“这种精神和毅力,就是建军的基本条件。

”“如果有人要问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请看刘志丹同志。

第三,具有群众领袖的伟大风范。

刘志丹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服务的赤胆忠心。

他十分重视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等重要建军原则,有着强烈的爱民、爱兵意识,全身心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斗争。

他作风民主,平等待人,同群众打成一片;他关心群众疾苦,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他善于发现战士、群众中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进步,培养他们成长;他善于处理社会各阶级的矛盾,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建立起广泛的革命阵线。

高尚的人格,传奇的人生,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崇高的威望。

他的言行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爱戴,称他为“我们的老刘”。

他牺牲后,陕北的群众悲痛欲绝,党和人民群众给予他高度评价。

个人研究感想:

将历史人物与自身当前实际结合,谈谈在对该人物的研究过程中,对自身的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获得了哪些收获,字数不少于600字

通过研究刘志丹,让我广受启发,心怀感恩之心,向革命先烈致敬。

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不仅创造了名垂青史的业绩,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仅用献血换来了胜利的果实,也为后人树立的光荣的典范。

如果没有这样的英雄,何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理想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人民解放的丰碑,用汗水创造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人间奇迹。

经过长期的艰苦的革命,最终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成功的创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所在地,还是红军二十六军的后方基地,为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面对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面对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一定要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武装自己,找到自己准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

我们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真正把理想信念牢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勤奋学习,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创造一流业绩。

我们庆幸遇上了今天好的年代,我们一定要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工作与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身体力行,埋头苦干,奋发进取,以优越的成绩来告慰烈士的英灵。

教师评语和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