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1468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平时作业答案..docx

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平时作业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A)。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是(A)。

A、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B、客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C、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C)。

A、砍伐树木

B、碾碎谷种

C、花朵开放时花蕾消失

D、洪水冲毁庄稼

10、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

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

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C、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1、实践是指(C)。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12、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B)。

A、唯物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理论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A)。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不可逆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伸张性

1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指(A)。

A、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16、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的基础是(C)。

A、社会根本性质

B、社会物质基础

C、社会基本矛盾

D、社会存在

1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B)。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18、智能化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完全是(A)。

A、脑力劳动者

B、群体劳动者

C、体力劳动者

D、个体劳动者

19、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

A、地理环境

B、社会存在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20、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C)。

A、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主观题(每题4分,共60分)

1、哲学为什么能给人以智慧: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修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与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一大批说明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3、如何理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四、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信仰和指导,另一方面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客观实际中去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5、、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第三,科学实验.

6、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基本规律有哪些?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2).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4).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矛盾运动,包括阶级斗争和改革

(5).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有哪些?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许多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界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 实际相结合,并引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的那段著名论断去 加以阐发,即“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 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 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34页),这当 然是对的,但还应进一步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本质 上和根本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具体内容上和表述形式上似应有所不同.  有的论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界定为“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 和总结”,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要求 和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形态或理论成果.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的实质归结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这个论点也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在中国的实践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 创新和发展.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要拓展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 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这个课题的研究 ,不但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而且更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马 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8、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

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9、联系实际谈谈: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否过时了?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特征,联系,发展,矛盾.其中,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因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既是矛盾观点

11、试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

量变、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换.又称渐变.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与质变相对.

质变、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同量变相对.又称突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没有量变,也不可能没有质变,而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讲述“笨人吃饼”的故事,说明:

没有一定的量的变化,质变就不会发生.

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变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

三、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1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3、谈谈对“智能化生产力”的理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尤其是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14、简述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辨证关系。

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建设和谐社会,则需要这三者的存在,中国政府原来提倡物质文明建设,现阶段提倡政治,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将三者联系起来,而且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为人的意识所转移。

15、谈谈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