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本课获得全国优质课竞赛说课组一等奖).doc
《历史说课(本课获得全国优质课竞赛说课组一等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说课(本课获得全国优质课竞赛说课组一等奖).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课获得全国优质课竞赛说课组一等奖。
《法国大革命》(说课稿)(说案)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法国大革命》一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国大革命》一课是课标川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的第4课。
法国大革命是继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比较彻底的革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世界历史中有重要意义。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
其中前三项目标将在本节课完成。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
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拿破仑对外战争史实的分析,认识到侵略战争最终必然失败,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
《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
依据:
《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和纲领性文件,也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指针,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义。
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评价拿破仑的重要载体,正确把握有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将“《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
拿破仑主要活动及评价。
依据:
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具有双重性,拿破仑称帝、实行军事独裁等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对其进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拿破仑的活动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
因此将此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九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学生已经学过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习惯于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
这课的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
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
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38分钟)
导入
我抓住学生兴趣点,播放电影《博物馆奇妙夜Ⅱ》中关于拿破仑和三大恶魔的搞笑对话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提问:
“历史上的拿破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法国大革命展”,将各子目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展厅。
我就是学生参观的导游。
第一展厅:
攻占巴士底狱
——情境再现,夯实基础(6分钟)
首先进入在第一展厅里。
通过观看视频,我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排山倒海的冲击。
并在播放结束后回答问题,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再针对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一是“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通过视频,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比较得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
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加深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
二是“攻占巴士底狱”。
我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设问:
“巴黎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
”,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从而得出攻占巴士底狱的原因是:
巴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说明人民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革命的序幕,然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第二展厅,亲身体验更加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展厅:
《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点。
(12分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
一个不好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这就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
因此,这一展厅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史学家”和“图说历史”两个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人权宣言》的内容、影响,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相关史实。
第一板块:
“我是小小史学家”。
我精选《人权宣言》中的核心内容作为材料,并就此提出三个研究问题:
学生结合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再进行合作探究,并开展“比比看,谁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小小史学家”。
掌握《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它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局限性。
在这个过程中,以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合作学习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二板块:
“图说历史”。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特色——插图和辅栏,设计“图说历史”环节。
让学生图文结合的讲述共和国诞生等基础知识,理解法国革命在不断深入发展,得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最后,教师设问:
“雅各宾派政权被颠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国形势急剧动荡,历史将给谁机会?
”我带领学生进入第三展厅,体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三展厅:
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12分钟)
“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改变了法国历史,震荡了欧洲,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针对这个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合作探究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三步曲”的学习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互帮互学为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发展各种能力。
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具体展开教学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识,把握基础,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知识马赛克”的图表教学法。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填充内容,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具体内容,为第二、三步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步,主旋律:
解析知识,分组探究,分析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让学生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作用作出正确的分析,我提供了三个中心议题,学生用不同方式展开分析研究:
雾月政变:
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当时法国的内忧外患,揭示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
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合作探究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的作用,展开讨论,我深入两个组适时的进行正确引导,并最终推选发言人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阐述小组观点,老师根据发言情况做及时补充。
从而明确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都具有两面性。
第三步,高潮:
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学生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有了正确的认识,突破“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这个难点就水到渠成了。
我针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提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
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评价。
教师总结提炼,强调拿破仑战争的两个阶段和后期侵略战争与第一帝国灭亡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
如果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对拿破仑个人评价的辩论,我将及时引导学生课后在更详实的资料搜集基础上将辩论热情释放在教材后面的“主题活动”课中去。
留言厅——畅所欲言,心得疑问
“心得与疑问”是课标川教版教材极富特色栏目,它有利于学生及时抒发自己学习感想,记录自己学习的疑问,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心得与疑问”设计为“留言厅”,让学生在《英雄交响曲》的背景音乐中先写下自己的学习本课的心得和还存在的疑惑,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和评价,以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知识小结
在完成参观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以提纲形式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三)作业布置:
(2分钟)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的实际,进行作业布置。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的选择题,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学习测评”第二题,有一定综合性,考察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课堂完成时间不够,留到课后合作完成。
四、板书设计
本课我通过PPT设计提纲式板书,利用黑板书写副板书,伴随教学进度呈现。
这样既使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对《法国大革命》的说课设计。
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结合川教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然,由于法国大革命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进程复杂,一些问题在史学界争议也较大,,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课获得全国优质课竞赛说课组一等奖。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标要求
1.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2.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乐山学生处于西南二线城市,远离对外开放的前沿,但发达的资讯使他们对改革开放30周年、金融危机、两会、世博会等社会热点有所听闻和了解。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
1.知识与能力
(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
“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依据:
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被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
特区内实行市场经济,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特”在经济政策上。
这些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都是难于理解的。
所以“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上海浦东是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观念都较强的历史概念,课文对它的形成过程不太明晰,故这两者也确立为重点。
)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求梦的天空。
)
教法:
讲解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交互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
阅读理解、讨论合作、史料分析、图表制作、自我展示、查阅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走近开放:
开放的提出
1.引导学生想象时光倒流,是选择去唐朝生活还去清朝生活?
并简述原因。
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兴,闭关穷”。
问:
同学们,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想不想回到清朝生活?
(不想。
)为什么呀?
(因为清朝闭关锁国,落后挨打。
)最想回到哪个朝代?
(唐……)为什么呀?
(唐朝开放繁荣。
)——由此得出:
开放兴,闭关穷。
2.简要回顾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不开放不行”,引出并复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问:
1840年,英国打开了清政府紧锁的国门。
从此,中国就一步一步被迫开放,一步一步屈辱挨打。
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权独立了,但中国开放了吗?
(没有。
)那时由于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及“左”的错误的影响,我国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那么新中国到何时作出了开放的决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改革从哪里迈出了第一步?
(安徽凤阳小岗村)
3.那么在我们封闭已久,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的情况下,在哪里以何种形式迈出开放的第一步才好呢?
由此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通过想象来创设教学起始情景,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唤起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对外政策的记忆,从而使本课的“开放”不显突兀,学生能对新时期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明白了两点:
一是本课的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二是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
由此为整篇课文的学习奠定基调。
)
●第二环节:
合作研习,重难释疑
二、感知开放:
开放的过程
开放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外开放从尝试到扩大到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开放的尝试:
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我从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状况出发,逐层设置了8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看历史影像资料、阅读课文、识图、讨论、理解、归纳等办法,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让学生理解特区之“特”和经济特区的作用,从而突破本目重难点。
)
1.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和“1979年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影像资料”、读《经济特区示意图》,提取有效信息来解答,以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问:
(1)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以什么方式迈出了第一步?
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
(2)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地方?
(3)这几个地方的经济建设是如何进行的?
(在看影像资料时引导学生感受特区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学生回答第
(2)问后,展示“经济特区示意图”,观察这几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以增强历史空间感;同时追问:
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地方作为经济特区呢?
来为回答第(3)问奠定基础。
)
2.通过前面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对什么是经济特区有了模糊的概念,这时再设置三个问题,引发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适时的引导,最终理解并得出经济特区的准确概念。
由此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
议:
(1)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样吗?
(2)晚清的“门户开放”和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门户开放”)和生活实际(对港、澳有一定了解),能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
3.办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究竟能不能取得成功?
我们随着邓小平一起去看一看:
“1984年深圳发展的视频”。
(这段视频和前面“1979年深圳视频”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与呼应。
学生通过历史影像能直观感受到深圳的发展与成功。
)
4.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成功,让学生想一想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②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③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难点,由于在前面教学过程中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结合课文可以较好的回答,但教师对于第④点要做点拨和提炼,以帮助学生理解。
)
(二)开放的扩大:
扩大沿海对外开放——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扩大内地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成功了。
但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只开放发展这几个地方远远不够,怎么办?
——扩大开放。
)
1.教师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扩大到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向太平洋向全世界敞开了胸怀。
国际舆论对我国这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从明朝以后的第一次开放。
”
对外开放让沿海地区先行是必要,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带来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拉大。
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什么呢?
——开放内地。
内地的开放又该从哪里选择突破口呢?
)
2.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为什么?
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重点。
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原因,解决重点。
——发展上海经济,发挥龙头效应,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让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就一年一个样的发展起来了。
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南巡,途中发表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还强调要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央政治局决议在全国范围扩大对外开放。
)
3.教师继续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了内地。
(逐层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让学生在动态中对整个开放过程有直观的体会,形成完整的历史空间感。
)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这是本课第三个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制作图表的方式来突破。
)
1.学生做一做:
第一步:
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模式,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图表,展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并思考这一过程有何特点。
第二步:
请1—2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并作讲解。
师生共同点评。
2.交流教师设计的图表。
(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和讲解,不但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完成了对本课前面所学知识的隐形小结。
同时师生共同点评,又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
三、感悟开放:
开放的影响
1.请学生看书并结合身边事例,说说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课本或身边具体事例可自行归纳总结出影响。
)
2.展示沃尔玛超市中中国商品所占份额的变化和海尔集团在世界的发展情况,学生分析材料得出:
开放不仅引进了先进的东西使国家发展,而且使中国走向了世界。
(此处点明并照应了本课课题——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
3.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与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大家对对外开放带来成就的认同中,联系前面所学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经验。
——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逐步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
●第三环节:
归纳小结,主题延伸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应系统、直观、简洁。
我采用结构式板书,来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
2.教师作总结延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和浦东带领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在奋勇前行。
21世纪初,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