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656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docx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

秦俑彩绘与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比较

一:

引言

      秦俑彩绘的保护修复经过近十余年中德合作的艰苦努力,在大量分析、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终于茯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地保护了一批珍贵的彩绘陶俑。

主要采用两套方法对彩绘陶俑进行保护加固,其一,用聚乙二醇(PEG)与丙烯酸酯乳液联用保护加固法;其二,用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聚合保护加固法。

这两种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出土秦俑、汉俑以及彩绘陶俑的保护与保存,并拟在全国推广应用,开创了彩绘保护的新篇章。

《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课题于2004年茯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3月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洛阳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是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实习项目之一,在一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中,成功地保护修复了山陕会馆油饰彩画。

主要通过对油饰彩画表面的清冼、加固、补全、表面封护等技术手段,采用意大利科学保护修复油饰彩画的理念和方法合作完成。

受到两国政府和国际多边合作组织的高度赞扬,并茯得了“多边国际合作示范工程桨”。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班的学习和实践,在对秦俑彩绘和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中,体会到二者虽然所处的年代、质地、环境不同,但是在保护处理过程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现就二者之间保护修复的方法比较如下,不妥之处,敬请不啬赐教。

二:

秦俑彩绘保护修复技术

秦俑彩绘的保护与修复经过中德两国专家、学者十余年来艰苦卓绝的努力研究和实验、实践,从环境学、地质学、地层学、历史学、物理学、分析化学、材料学、文物保护学等学科入手,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科学检测分析手段对彩绘陶俑的保护进行研究和科技攻关,终于取得了成功。

主要技术路线如下:

  1、从考古现场保护开始:

当考古人员发掘到文物层时,速度放慢,保护修复人员配合考古人员现场抢救和保护。

由于秦俑坑在塌陷以前,曾经过大火焚毁和洪水浸泡等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绝大多数陶俑上的彩绘已经脱落,仅存局部或部分彩绘残迹,有极少数陶俑上的彩绘保存较好。

又由于兵马俑长期埋藏在地下5米左右的潮湿环境中,地下水和有害因素容易对彩绘造成严重地浸蚀,从而导致生漆底层老化而与陶体本身失去了粘附力,颜料层松散,出土后,彩绘层极易出现分层和脱落,其部分粘附在填土上,因而残留在兵马俑身上的彩绘对环境非常地敏感,打破了其原有的平衡关系,尤其是彩绘俑底部的生漆层,对环境突变或在干燥过程中剧烈地收缩,进而产生严重地起翘、卷曲,造成整个彩绘层脱离陶体,颜料层酥粉、掉片等等,这就需要保护修复人员介入考古工地现场,进行抢救性保护。

    2、从实验研究出发:

首先对彩绘兵马俑出土环境的温湿度进行调查研究。

把部分带有彩绘的残陶片分别放入相对湿度为47%、57%、67%、76%、83%、93%的容器中(温度恒定),在25天、65天后湿度分别为47%、57%、67%、76%、83%、容器中的彩绘陶片发生脱落现象,而放入湿度为93%容器中的彩绘陶片在100天后彩绘层完好无损,所以说环境湿度对彩绘层的影响很大,在饱水状态下,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90%时,彩绘层保护较好,而出土后环境湿度变化越大越容易引起彩绘层剥落和脱离①。

其次对彩绘颜料物质成分的分析。

主要通过科学检测分析手段,采用X—射线衍射法、发射光谱分析法、扫描电镜法经过多次地测试和分析,已经明确了彩绘颜料的成分(如下表):

颜色      成          分    分子式

粉红磷灰石+朱砂或铅白+朱砂或磷灰石+铅白+朱砂

或铅白+朱砂+铅丹Ca5(PO4)3OH+HgS

PbCO3+HgS

Ca5(PO4)3OH+PbCO3+HgS

PbCO3+HgS+PbCO3

红色朱砂或铅丹HgS、  PbCO3

绿色石绿CuCO3(OH)2

蓝色石青Cu(CO3)2(OH)2

紫色朱砂+硅酸铜钡  或朱砂+硅酸铜钡+铅白HgS+BaCuSi2O6

HgS+BaCuSi2O6+PbCO3

黄色铅黄(一氧化铅)As2O3

白色磷灰石或铅白Ca5(PO4)3OH、PbCO3

黑色炭黑C

通过对颜料调和剂的实验研究,采用微量化学分析法最终得出其颜料调和剂为动物胶②。

再次是彩绘工艺研究。

通过对彩绘秦俑的修复、对残破的彩绘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可知:

彩绘秦俑是用刷涂法进行施彩的,其一,先制作兵马俑泥质的素胎(以模为主、模塑结合),在素胎表面经抹光、压光处理,凉干后,入窖经过700—1050℃的温度焙烧,出窑后检查其表面的平整度,在光滑细腻的表面直接彩绘,对凹凸不平处(如脸部、手部、胳膊、足部)用细腻子对陶基础表面抹光处理凉干后再涂彩绘。

其二,在光滑的陶体或腻子的表面通体涮涂1—2层生漆(生漆层厚约0.01—0.04mm),单层生漆占绝大多数。

其三,调配好所设计色调陶俑基本相符的颜料,颜料层厚约0.09—0.20mm,用烯胶水调和均匀,平平地刷涂于生漆底层之上,而有些部位(如表现皮肤、指甲盖等涂了两层不同颜色的颜料层。

其四,对细部(如眉毛、胡须、耳朵、鼻子等)进行描画或浑染。

③0

3、从科学保护入手:

先分析彩绘的病变原因和所处的环境,在大量的试验基础上总结出了两套保护彩绘的新方法。

第一种:

聚乙二醇(PEG)与丙烯酸酯乳液联用保护加固法。

这种方法必须经过几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保护处理:

其一,对于比较干燥的彩绘陶俑用小喷壶喷水(在雾化状态下)使其处于饱水状态;其二,用丙烯酸脂浮液(MotemaWPC)+聚乙二醇(PEG200)混合液逐级提高浓度敷渗处理(2—3天);其三,用聚氨脂乳液(PU)∶聚乙二醇(PEG200)∶水(H2O)=2.5∶30∶67.5混合液联用喷涂保护法(2—3天);其四,用聚乙二醇(PEG200)∶水(H2O)=60∶40混合液联用喷涂保护法(2—3天);其五,用纯聚乙二醇(PEG200)喷涂保护法1天。

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一大批彩绘陶俑已经在自然的室内环境中存放三年多的时间,保护效果良好④。

第二种:

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固化保护法。

通过电子束辐照陶俑表面,把渗透到陶俑彩绘层表面和深层的聚合物单体在电子束的引发下聚合而形成加固。

由于秦俑彩绘的底层是生漆层,生漆层附着的机体物质并非有机物质,而是具有高度亲水性的硅酸盐—陶,为保证生漆层上的颜料层同样茯得加固的效果,单体溶液的选择非常重要,根据陶片、生漆层、彩绘颜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初步确定聚合物单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优良的水溶性、渗透性、易渗入生漆底层和陶体;2)、无色透过明,无毒、无臭、不易燃、不易爆、吸湿性低、耐用老化、化学性质稳定;3)、单体聚合后综合性能优良,符合文物保护剂的各项要求;4)、加固后使文物对微生物、虫害以及紫外线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根据以上的要求,结合有关资料及研究成果,从大量的单体或混合单体的对比实验中,筛选出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HEMA)是较为理想的单体材料。

因为(HEMA)可以很好地渗透漆底层、渗入陶体。

它所具有的亲水性对秦俑彩绘的加固保护非常适宜,也有利于置换生漆层中的水分。

通过实验,电子束的电子能量决定了电子束穿透被辐照物所达到的深度,电子能量越大,穿透得越深。

同时加速的电压、电流、不同的辐照剂量对单体聚合度有一定的影响。

在对二号坑出土的数块彩绘陶片进行单体渗透、电子束辐照固化实验研究中,得出如下最佳辐照条件:

对于机械加固生漆层来说,以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常温常压下,用1MeV2.0mA60kGy,微量过流酸钠为引发剂进行电子束辐照,成功而有效地加固了秦俑彩绘层。

同时电子辐照中所产生的放射生物学影响和轫致辐射影响,会对生漆层和颜料层起保护作用,防止生漆层遭受霉菌的侵蚀。

4、科学修复与保护并举:

秦俑彩绘是边保护边修复,边修复边保护,在预防性保护的基础上,对彩绘陶俑进行清理、加固、粘接、彩绘回贴和补全。

  1)、清理:

清理是修复中最重要程序之一,清理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修复的效果和质量。

清理时一定要仔细,我们对彩绘秦俑的清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其一考古发掘现场清理: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秦兵马俑的过程中,根据文化层叠压先后关系,进行严格地清理工作。

首先清理俑坑上层的覆盖土。

清理覆盖土层时,因遗址保护大厅刚建成不久,坑内的彩绘陶俑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环境中,土壤比较潮湿、松散。

清理时严格按照地层堆积的先后顺序,由上而下、从晚期文化层到早期文化层一层一层地划分区域,分区分块进行清理,清理的厚度掌握在2-3cm为宜。

当清理到秦代地层后,清理工作逐渐放慢,依据已探明的深度,把握彩绘陶俑的高度,同时观察每一层土的颜色和可能存在的迹象,随时随地作好记录。

当清理到彩绘陶俑时,由于彩绘陶俑全部在过洞内的填土与淤泥之中,清理出来的彩绘陶俑在新的环境中发生显著的变化,特别是陶体及表面彩绘层含水量的变化,使彩绘层很快发生起翘、剥落;又由于在清理过程中,空气迅速侵入而发生氧化反应,自由基类的碳化反应随着出现,有机物炭化不可避免等等。

这就需要及时地分析彩绘陶俑身上的颜料结构以及填土与淤泥的成分结构(秦俑彩绘先在陶体表面涂一层生漆,在生漆上再涂一层或多层彩绘颜料),掌握其在新的环境中的变化规律。

开始清理时土层相对潮湿,含水量一般在18%以上,土质松散容易清理,而淤泥结构比较致密、板结,相对难以清理,所以我们在清理时要区别对待。

清理工作既不能着急和赶时间,也不能赶进度,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是彩绘清理工作作的更好。

其次,对于比较干燥的土层的清理。

清理干燥的土层时,先要对清理面进行喷水,使其表层土适度的浸润,土壤中的含水量尽可能地接近或者达到19%以上,这时方可进行清理。

清理的土层不宜太厚,控制在2-3厘米左右。

在清理过程中若稍有干裂或有的部位没有完全浸润,这时不要急于清理,必须先停下来,再喷入适量的水(小喷壶200毫升为佳,雾化好),直到要清理的部位完全湿润、土质松散为宜。

再次是对彩绘陶俑身上泥土的清理。

这是考古现场清理工作的重点,一定要细心。

由于俑坑内被焚烧而塌陷,陶俑横七竖八地相互叠压,所以先要找到陶俑的基点(清理点),分区进行,以免使文物层受损。

清理过程中最好在清理区域内营造一个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的小气候环境,彩绘陶俑在这种环境中,一般不会面临危险。

清理时将清理层表面湿润后使其土层的含水量保持在19—20%左右,等待土层松散,采用竹签、竹片或手术刀片轻轻地从上往下剥离。

若个别部位的漆层发生空鼓或部分彩绘酥粉或已和陶体开始剥落,这时必须进行加固保护。

加固时先用蒸馏水使其潮湿,等待5分种,再用5毫升的医用针管注入2.5-5%的加固剂PU(聚胺脂乳液)慢慢地从空鼓或彩绘酥粉、剥离部位渗入,或用小毛笔蘸加固剂敷在漆层上面,按压10分种,使漆层或彩绘层更好地粘附于陶体表面,有利于整体进行清理,这一步清理到距彩绘层1-2厘米为宜。

⑥从二号坑考古发掘现场清理保护的几件彩绘跪射俑情况看,彩绘表面土层的厚度保留的比较合适(1-2cm),漆层及彩绘层保存的就越好,反之,彩绘俑还末移动到保护修复室,漆层起翘,彩绘脱离,不利于彩绘的保护和清理工作。

T21G1807号彩绘陶俑,由于在考古发掘现场已将土层全部清冼干净,彩绘层经保护处理后继续放置在二号坑内便于观众参观,使空气中的大量灰尘、微尘颗粒以及有害物质飘浮在彩绘陶俑上,使保护剂与空气中的灰尘及微尘颗粒发生反应而在彩绘层上形成一层胶泥膜,这就需要进行二次清理,给清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笔者认为,在遗址类考古发掘现场需要陈列展示文物时,最好就地营造小环境气氛。

如汉景帝阳陵考古发掘现场在彩绘保护与修复过程中与斯洛文尼亚国合作现场保护修复。

先把大环境营造成小环境,在约深4—5米、宽2—3米的俑坑过洞内,用透明的钢化玻璃在两隔梁之间搭建现场修复保护室(并装配有通风设备,与外界空气相对隔离,不易产生霉菌),利用彩绘俑在原过洞内的温湿度来营造小环境下的温湿度,在小环境下进行现场清理和保护。

这样既有利于彩绘陶俑保持恒温恒湿,便于清理保护,也有利于减少因提取或移动时的碰撞而使彩绘脱落和剥离。

更方便观众在同一时间内既能参观考古发掘现场,又能参观文物保护与修复现场。

为考古现场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二在修复保护室清理:

室内清理和保护,主要是把初始发掘出来的彩绘陶俑进行精细、细化清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了解彩绘的施彩方法:

秦俑彩绘先在陶体上涂一层生漆作底层,再在底层上涂彩绘颜料,涂层厚度不一,生漆层厚0.03-0.06毫米,颜料层厚者为0.09-0.20毫米、薄者为0.01-0.04毫米,以生漆作底层,有利于增强彩绘层的附着力,不易使彩绘脱离。

在俑头等凹凸不平的部位先用腻子对陶基表面进行抹光处理,然后再涂刷彩绘,所以头部的彩绘层相对较厚,清理时也较容易。

B、分析彩绘产生病变的原因:

秦俑遗址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因素,该俑距地下水位较高,在试掘时其文化层相对干燥,其后又因保护问题而回填。

陶俑遭受2000多年地下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正式发掘后因环境的变化使彩绘俑的生漆底层由于老化在失水干燥过程中慢慢地发生严重收缩—破裂—起翘—卷曲。

彩绘层中的颜料调和剂也因长期埋藏而老化或流失,颜料层结构由致密而变得松散、无粘附力,在现场或室内遇到干燥的环境下容易碎化、剥落与陶体发生分离。

又因上层覆盖土的长期塌压,有的彩绘层失去了与生漆层的粘附力,而与覆盖土的粘附力增强,从而导致彩绘层直接粘附于覆盖的土上。

C、选择彩绘陶俑清理的最佳环境:

秦俑一二三号坑相对湿度是不同的,由于一号坑遗址大厅建设比较早,坑内空气比较干燥。

二号坑、三号坑虽然相对比较潮湿,但也达不到彩绘陶俑清理所适应的温湿度。

于是我们把彩绘俑由坑内提取到修复保护室,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控制和监测小环境下的温湿度变化(增加加湿机、防尘设备、空调、恒温恒湿箱、温湿度监控仪等来随时调节温湿度)。

秦俑彩绘保护修复比较合适的温度是15-25℃,相对湿度85%以上。

温度过低或过高,容易是彩绘层干裂或脱离;湿度过小,彩绘层起翘、酥粉。

于是我们在室内营造小环境,用较厚的透明塑料纸沿墙角搭建一个2×3m的小棚,将彩绘俑放入棚内,喷入适量的水使陶俑上的土层含水量大于或等于18%,棚内处于高湿度状态,使彩绘俑上的颜料层相对稳固和平衡,有利于清理工作。

D、俑头及手部的清理:

秦俑的头部及手部凹凸不平,颜料层较厚。

在清理时,先给俑头喷入适量的蒸馏水后放入恒温恒湿箱里观察一到两天,看是否有变化,之后再用竹鉴或手术刀剔除,附着和沉积在彩绘俑头发髻和面部的粘土颗粒,因长期的埋藏过程在发髻与面部表面凝聚一层薄而致密的钙化土(可溶性盐CaCO3结垢),使有的头部和面部漫漶不清,这时用棉签醮EDTA(乙二胺四乙酸盐,是一种螯合剂,它同碱性土盐具有特殊的亲合力)敷钙化土10-15分种使其软化,然后用手术刀清除,或者在钙化土表面涂少许缓蚀剂,等表面浸润软化后用竹签将可溶性盐CaCO3结垢剔除。

在剔除过程中要谨慎小心,以免发髻及飘带、面部的矿物质颜料脱离。

俑头和手清理完毕后,及时喷涂保护剂30%-80%PEG200,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浓度,对于起翘的漆层和彩绘层用2.5%-10%的PU(聚胺脂乳液)进行加固。

E、彩绘俑体的清冼:

清理彩绘陶俑时首先要制定清理计划,因为彩绘秦俑的个体较大(身高1.75—1.96米)、体重(120—300千克),不易移动,所以清理时按照“井田制”分区(分块)进行,清理的顺序是从上到下(颔部、肩膀、胸部、袍部、殿部、腿部、足部),有时似具体情况而定。

对残破的彩绘陶俑采取灵活多样的清理方式,因身体无法站立使其平躺或背躺时,必须在其修复的平台上平铺柔软的海棉垫(海棉垫上用文物包装纸包裹好)以免彩绘受损或脱落。

分区时以彩绘的分布状况和漆层、颜料层的厚薄区别划分,根据表层土的多少细部量化,使清理刀法深浅均匀,使清理面与竹片或手术刀在同一水平面上。

这样使清理面与未清理面形成显明的对比,容易观察和发现问题。

其次是清理方法,陶俑表面底部漆层上的泥土,由于漆层附着力较差,清理前,先喷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其饱和,喷水壶在雾化状态下,不能直接对准漆层表面,若对准漆层表面,会使起翘的漆层被喷水的气压吹走,而是对准空中,让蒸馏水散落在清理层表面。

喷水量不宜过多,喷水的方式及喷水的间隔时间都必须掌握恰到好处。

在雾化状态下,根据气温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时间间隔,以20×10cm清理面为例,喷水量同为20ml,在3-5月、9-11月需间隔30-40分种,6-8月间隔20-30分种,12-2月间隔40-60分种,当然还要根据喷水的距离和温湿度而定;清理彩绘层上的土层时,喷水的方法与前相同。

秦俑彩绘的清理主要以机械方法为主,化学溶剂方法相辅助。

根据我们多年来修复保护的工作经验,对T21G18试〈19〉暂编01号彩绘跪射俑和T21G1807号跪射紫袍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①、“剥层式”清理法:

是在要清冼彩绘陶俑身上较厚的土层或沉积物时,先用蒸馏水湿润其土层使其松散,然后用医用手术刀或竹片剥层,剥层的厚度较薄(0.1—0.2cm),用心慢慢地一层层剥离土层或污垢。

这种方法对土层较厚、面积较大的彩绘层面最佳。

②、“扎针式”清理法:

是在清冼彩绘陶俑时,用蒸馏水使其表面湿润,在彩绘层或漆层上附着较薄的土层或污垢层,用小竹签轻轻地扎,使土层或污垢层松散,然后再用竹片或手术刀轻轻地刮掉土层和污垢层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宜彩绘层的清理,因为竹签扎针细密,与彩绘层接触面小,不易损伤漆层或彩绘层面。

③“滚动吸尘式”清理法:

就是将清理层表面用蒸馏水浸润,再用医用棉签在清理层上反复滚动使尘土或污染物被吸附在棉签上,或者直接在清理层表面用棉签醮蒸馏水或75%医用酒精反复滚动吸尘,棉签醮酒精不宜过多,以潮湿为宜。

这种方法不易损伤陶体的漆层和彩绘,操作简单容易,缺点是遇到较硬的污垢或钙质物不易滚除。

④“化学溶剂”清理法:

对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保护过的彩绘陶俑,因各种原因而不能及时运回修复保护室或在考古发掘现场未能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而使大量的灰尘和空气中的微尘颗粒落入彩绘层表面上,与彩绘层面的保护剂结合形成一层胶泥物,需要借助化学溶济(酒精、丙酮等)来帮助清理彩绘层表面胶泥物的一种方法。

紫袍跪射俑(T21G1807)主要采用这种清理方法,效果理想,使紫色的袍裙全部显现出来。

以上这四种清理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彩绘陶俑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既便于清理,也有利于使彩绘颜色完全地显现出来。

在干燥的环境下清理,必须先湿润后清理,湿润最好用蒸馏水或蒸馏水与乙醇的混合液,加速蒸馏水的浑发。

润湿后再选择清理方法。

由于在搬运或移动过程中,陶体表面的彩绘层因振动而松动,稍不注意就会连土块一起脱离,这时我们必须先加固后清理。

  2)加固:

清理完后尽快加固,加固时用2.5%-10%PU+30%PEG+67.5-60%的蒸馏水,或者用5%-10%ParaloidB72(丙烯酸树脂的丙酮溶液)、10%的S600(丙烯酸脂水溶液)作为加固剂进行加固处理。

不过B72加固剂容易泛白,加固时小心谨慎,以免外流。

加固彩绘层时,最好用软羊毛笔醮加固剂或用针管渗透加固,待彩绘层稳固定型后再进行精细清理,清理完后及时将彩绘层表面用小洗耳球或软羊毛刷刷吸干净,再给彩绘层上喷涂三遍(每天一遍)30%PEG200:

2.5%PU:

67.5%水的混合保护剂,观察1-2天后看看彩绘层的变化情况,然后逐步调整PEG200的浓度提高到80%。

清理完后要保持清理面的整洁。

3)粘接:

先用竹签或手术刀清理茬口上的泥土和污垢,之后用蒸馏水或99.7%的酒精在茬口上清洗三遍,然后分别给茬口(如领口上的残块陶片)涂2%paraloidB72作可逆层,待干后涂改性的环氧树脂胶,涂胶时不要全涂,涂在茬口内边界的2/3处,茬口的外边界1/3处空出,以免在粘接时胶液外流。

粘接时茬口对齐,轻轻地挤压,在茬口内侧(领口处)用石膏或纸胶带加固,等凝固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把其它残破的陶片粘接。

较少的部位(如手指、手、耳、发髻、等)用改性的环氧树脂(美国生产翘牌828#)粘接,纸胶带和石膏固定。

粘接右手因握拳下垂,与修复台相距30cm,先制作30cm高的小木橙作支撑点,再把带有彩绘的右手用保湿膜和包装纸包裹后,经试拼茬口吻合后先在茬口上涂2%的B72丙烯酸树脂的丙酮溶液作可逆层,然后再涂环氧树脂(6101#)和聚酰胺树脂(650#)的混合物胶(配制比例3:

2)粘接,最后用胶带纸和石膏固定。

有彩绘的地方(如袖口、手、袍部等)固定时先用保湿模保护好,尽量避免对彩绘层的损坏。

粘接结束后进行补全。

4)彩绘回贴:

秦俑彩绘回贴主要是对陶俑底层的生漆层进行回贴。

而颜料层的回贴目前仍在实验研究阶段。

回贴生漆层时先按所缺部位的位置和坐标,在俑坑出土地点找出相应位置的彩绘层土块,然后放入湿度100%的有机玻璃箱内,等待30分种后打开有机玻璃箱盖,在失水状态下漆层慢慢地起翘,这时用小镊子将漆层夹入盛有水的玻璃器皿中,使其饱和平展,用镊子取后平放在日本纸上,给所回贴的位置涂上2%ParaloidB72后把日本纸连同漆层一起回贴到原来的位置,轻轻地按压使其加固。

在回贴一周内彩绘陶俑的湿度保持在前80%以上,慢慢地使回贴的漆层阴干。

5)补全:

补全的目的是更好地展示彩绘秦俑的个体特点,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资料,为兵马俑的精品展览提供展品。

补全前先制备一个与陶俑的本色基本接近的实验块,具体调制方法如下:

300g石膏(或医用打样膏)、30g秦俑土粉、30g白乳胶、20g墨水、10g蓝水、10g赭石,慢慢放入盛有水的玻璃容器中,调制成石膏色浆,制成实验色块,等待完全固化后与陶体本色相对比,看看是否符合陶俑胎体的色调(青灰色),经反复实验直到满意为止。

再给需要补全的部位进行补全。

如左手和袖口处用腊片作底托,之后按照实验块接近色再配料调制成石膏色浆快速地填补到底托上,使填补面比原袖口处高0.2—0.5mm。

稍稍等待片刻,在半干半湿状态下用手术刀进行修理和雕刻,与原状基本吻合。

补全部位的石膏色浆完全凝固后,再用细砂纸(80#)轻轻地打磨,使表面棱角的平整度与原物一致。

从艺术角度讲,彩绘俑所缺的部位用石膏补全,不需要上色和做旧,这样既能展示出土时的残缺程度,也能通过对比来为观众提供秦代彩绘陶俑的雕塑水平和艺术风格。

6、预防性保护及长期保存:

保护修复完成每一件彩绘陶俑,在陶器修复室观察3?

—6个月,看保护修复的情况及环境状况,随时做好修复保护部位的记录和监测温湿度变化,等待彩绘陶俑稳固后,立即制作一个密闭的有机玻璃箱罩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长期保存或对外展出。

三:

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

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保护修复在经过科学地论证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其周围的环境固素、制作工艺、病变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保护修复方案。

具体操作如下:

1、了解历史、观察保存现状:

山陕会馆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南关,东傍瀍河,南临洛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山西、陕西两省商贾云集于此,于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年)修建,距今已有294年的历史,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琉璃照壁、东西仪门、山门、舞门、东西拜殿、东西穿房、廊房以及碑刻石狮等(如平面图)。

主要以油饰彩画、琉璃照壁和木雕艺术引人入胜。

⑿油饰彩画保存最差,被污垢灰层和烟熏  遮掩,几乎无法辩认。

2、调查分析、诊断病变原因

山陕会馆油饰彩画的病变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自然方面,1)温湿度变化对彩画的影响。

温湿度的变化最易破坏彩画层,因为构成彩画的材料如颜料、胶料和灰泥对水都有很敏感,彩画颜料层本来就没有憎水性能,遇潮湿的空气很容易进入,特别是在屋檐下漂雨、漏雨影响更大。

彩画经常处于潮湿状态下,不但有机胶料会分解变质,而且潮湿还将促使许多颜料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色。

2)、光照对油饰彩画的影响。

光是使彩画颜料退色的重要原因之一,彩画颜料层受空气中的氧、臭氧和其它有害气体以及紫外线的综合作用,使粘合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