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169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

《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兰州商学院2011西方经济学期末试题绝密.doc

国际金融

一、外汇风险产生的原因(即存在条件)

(一)外汇风险存在的直接条件(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外汇风险存在的直接条件有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息率、经济增长率、财政赤字、心理预期效应、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和政府的干预等等,但主要条件是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因素。

此外,在外汇管制的国家中,还有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和制约。

(二)外汇风险存在的间接条件

(1)结算外币的选择;

(2)兑换货币的选择;

(3)结算方式的选择;

(4)外币性资产、负债会计要素的构成;

(5)其他相关条件。

一、交易风险的防范技术

(一)货币选择与组合技术

1.采用合理的货币计价

•本币计价法

本币计价法,就是在外汇交易或国际贸易中,选择本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以防止货币兑换带来的风险。

•收硬付软法

收硬付软法,就是在外汇交易或国际贸易的外汇收付上,尽量做到出口或拥有债权时收汇用硬货币,进口或承担债务时付汇用软货币。

2.提前或推迟收付

提前或推迟收付,是指在外汇交易或国际贸易中,通过预测收入或支付货币的汇率变动趋势,采用更改外汇资金的收付日期,以提前或拖延收付有关款项,从而防范外汇风险的一种手段。

提前或推迟收付的一般做法是,当预测外汇汇率将要上升时,进口方或债务人就要提前支付,出口方或债权人就要推迟结算;相反,当预测外汇汇率将要下降时,进口方或债务人就要推迟支付,出口方或债权人就要提前收款。

3.平衡法

平衡法是指当一笔外汇交易发生时或发生后,再进行一笔货币相同、金额相等、期限一致、但交易方向完全相反的业务,以此来抵消两笔交易业务带来的外汇风险。

二)货币保值技术

1.黄金保值

黄金保值就是指在外汇交易或国际贸易中,签订合同时将支付的货币按当时市场上的黄金价格转化为黄金盎司,到实际结算时,再按照同期黄金的市场价格折算成应支付的货币金额。

2.单一货币保值

单一货币保值就是采用某种硬货币为唯一保值货币,以软货币支付,在签订合同时明确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

3.综合货币保值

综合货币保值就是为防范汇率变动风险,在外汇交易或国际贸易中,签订合同时采用“一篮子”货币组成复合货币,结算时按照复合货币折算为支付货币。

4.货币互换法

货币互换法就是为了降低债务成本或远期债务汇率变动的风险,通过外汇交易,将一种货币计价的债务转换为另一种货币计价的债务。

5.物价指数保值

物价指数保值就是为了防范外汇风险,在签订合同时,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指数或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作相应地调整。

三)价格调整技术

•加价保值法——出口商接受软货币时

•压价保值法——进口商接受硬货币时

(四)外汇交易技术

•远期合同法

•外汇期货合同法

•外汇期权合同法

•掉期合同法

五)国际融资技术

•外币应收票据贴现

•外币应收账款让售(保付代理)

•福费廷业务

(六)其他防范技术

1.借款法

借款法是指在外汇交易或国际贸易过程中,有远期外汇收入的经济组织,通过向银行借入一笔与其远期收入币种相同、金额相同、期限相同的贷款,以达到融通资金、防止外汇风险的目的。

防范外汇交易的技巧

1973年国际货币制度由固定汇率制转为浮动汇率制以来,世界各国前货币都在频繁,激烈地波动,使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面临着如何防范外汇风险的问题。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也不得不认真解决外汇风险问题。

外汇风险是指一个经济实体或个人,在其国际经济活动中,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货币汇价的变动,给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或收益。

通常它会给当事人带来两种结果,即获得收益或遭受损失,外汇风险的受险部分包括直接受险部分和间接受险部分;外汇风险的种类我们可以从国家、银行、企业三个角度加以划分。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要研究的外汇风险是企业外汇风险,而且我们只研究企业外汇风险的直接受险部分因汇率变动而遭受的损失。

在企业对外经济活动中,对如何防范外汇风险问题,近十年来,西方各国已产生了数种反对方法(包括货币选择方面的,利用金融手段的,提前或延期结汇、对销贸易等),这些方法各有其利弊及适用范围。

我国改革开政以来,中国银行在一定范围内也逐步推出了一系列可用于防范外汇风险的业务。

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掉期交易,期权交易,外币票据贴现,保付代理业务等,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选用一种或几种方法来防范风险。

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外汇风险主要表现为各种外币与美元之间的外汇风险;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外汇风险;先是外币与外币之间的,然后是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双重外汇风险;外汇调剂市场价格变动的外汇风险。

面对这数种外汇风险,由于我国企业外汇风险意识薄弱,缺乏国际金融知识,再加上我国政策、体制方面等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存在的因素,使企业在外汇风险方面缺乏应有的主动性,我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由于外汇风险问题受到很大影响。

企业应如何防范外汇风险呢?

本文中我们主要从企业自身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认为,首先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树立外汇风险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其次在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应掌握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的运用。

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内部技巧是指同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有关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法,如进出口国别的选择,产品品种的开发,资产和负债的合理搭配等等,在采用防范外汇风险的内部技巧时,企业应广泛改善企业经营素质,以防备汇率的波动,在此方面,企业可广泛采用各种分散化方法,如货币的分散化,进出口业务的分散化,贸易地区,贸易结构的分散化,资产和负债的分散化等。

在合理地进行分散化之后,扰动因素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可以部分地相互抵消,从而可以减少或消除外汇风险。

外部技巧是指同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直接有关的外汇风险管理,如即本文第二部分论及的各种防范外汇风险的方法,如远期外汇买卖,保值条款的运用,交易时对货币的选择等。

对于企业来说,首先应注意的是内部技巧,如认真选择企业经营中所使用的外币种类,改变原料的来源地格局等,这些方法,可以结合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而同时做出。

其次,企业才考虑使用外部技巧,如订立远期外汇合同等。

我们认为,这种首先完善企业经营素质,使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结构较能适应外汇风险的冲击,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外部防护措施的做法是比较健全的。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结构性失衡

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

(三)收入性失衡

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一定时期一国国民收入多,意味着进口消费或其他方面的国际支付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会出现逆差。

(四)币性失衡

因一国币值发生变动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当一国物价普遍上升或通胀严重时,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其他条件不便、变的情况下,出口减少,与此同时,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

反之,就会出现顺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影响汇率制度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汇率制度。

一国选择何种汇率制度,取决于该国的国情以及它是否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发展。

影响汇率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1.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

经济规模较大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往往选择弹性较大的浮动汇率制。

经济规模小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倾向于选择钉住汇率制,这主要是由于它们承受外汇风险的能力较差。

2.贸易依存在。

贸易依存度指外贸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它反映一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

贸易依存度越高,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冲击力越大。

这样的国家适于采用弹性较小的汇率制度。

3.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

若一国进出口贸易集中于与某一个贸易伙伴国之间,则钉住该国货币有助于贸易发展。

若进出口贸易集中于某几个国家,则钉住某个货币篮有助于贸易发展。

如欧洲一些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占其外贸总额的比重较大,它们便选择了使其货币钉住欧洲货币单位这种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4.相对通货膨胀率。

若一国通货膨胀率相对高于他国,那么它更需要利用浮动汇率制自发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以摆脱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纪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约束。

5.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或金融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需要采取弹性较大的汇率制度。

在货币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实行钉住汇率。

国际储备(InternationolReserve)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备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一切资产。

1965年十国集团《创造性储备资产研究小组的报告》对储备定义所作的表述为:

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当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可直接或有保障地通过同其他资产的兑换,用来支持其汇率水平的所有资产。

与国际储备相近而又不同的—个概念是国际清偿力。

国际清偿力的含义比国际储备要广泛一些,可定义为一个国家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通资金的能力。

它不仅包括货币当局持有的各种国际储备,而且包括该国从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的能力,该国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其他国家希望持有这个国家资产的愿望,以及该国提高利率时可以引起资金两入的程度等。

实际上,它是指一国弥补国际收支赤字而无须采取调整措施的能力。

比较来看,一国国际储备概念只限于无条件的国际清偿能力,而不包括有条件的国际清偿能力(即一国潜在的借款能力)。

就不同类型的国家而言,它们所拥有的国际清偿力有很大的差别。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国际清偿力要比发展中国家强。

有些

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清偿力等同于其国际储备,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应急性筹资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弄清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区别,有助于分析国际储备的需求和管理。

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能力的联系与区别:

国际清偿能力的内容要广于国际储备:

一国的国际清偿能力,除包括该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各种形式的国际储备之处,还包括该国在国外筹借资金的能力,即向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商业银行借款的能力。

因此,国际储备仅是一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而国际清偿能力则是该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可能有的对外清偿能力的总和。

国际储备是一国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而国际清偿能力则既包括一国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也包括一国可能有的对外清偿能力。

关于汇率变化对经济影响的几个问题

首先这是在浮动汇率的情况下,汇率由本国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由供需原理汇率降低;反之上升。

在汇率浮动,无资本管制的情况

1国际收支顺差-》对产品的需求大-》由IS-LM曲线有本国利率上升-》对本国货币需求上升-》汇率上升

2国内通货膨胀高-》国内货币预期价值低-》资本外逃以保值-》对本国货币需求降低-》汇率降低

3利率增加-》国内收益率高于国外,资本进入-》汇率增加

4经济增长率高-》投资机会多,利率高-》汇率增加

5财政赤字-》政府投资大于政府收入-》民间投资被挤出,降低-》由LM-IS曲线,利率降低-》汇率下降

6外汇储备增加=贸易顺差

[编辑本段]

什么是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一些经济变量就会出现相应变动,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使国际收支不平衡自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自动调节机制也有所差异。

[编辑本段]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类型

  1、国际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

这一自动调节规律称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Mechanism)。

”它是在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大卫(HumeDavid)提出的,所以又称“休谟机制”。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具体过程如下:

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出现逆差,则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上升,若外汇汇率上升超过了黄金输送点,则本国商人不再用本币购买外汇付给商人,而是直接用黄金支付给外国出口商,这样黄金就大量流出。

黄金外流导致本国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物价下跌,而物价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国际收支改善。

这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够自发调节,用不着任何人为的干预。

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其自动调节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各经济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而已。

                        

  上述自动调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如下:

  

  

  图: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在理论上分析存在着一系列缺陷:

第一,他是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的,因而得出物价仅因货币数量变化而变化;第二,在金币流通的情形下,黄金流动不一定会引起物价变动,因为金属货币可以自发调节到必要的数量;第三,他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忽视了产量和就业的变动;第四,黄金流动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自动联系起来,金融当局没有进行干预的余地。

正是因为休谟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况因而过高估计了“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作用。

    

  2、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条件下,黄金流动虽已不复存在,然而,价格、汇率、利率、国民收入经济变量对于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平衡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1)价格的自动调节机制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由于外汇支付手段的增多,容易导致国内信用膨胀、利率下降、投资与消费相应上升、国内需求量扩大,从而对货币形成一种膨胀性压力,使国内物价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上升,从而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使原来的国际收支顺差逐渐消除。

  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由于外汇支付手段的减少会导致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国内总需求量减少、物价下跌,使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从而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进口商品在国内相对显得昂贵而影响其进口,于是,国际收支的逆差逐渐减少,恢复平衡。

  

(2)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是通过货币的升值、贬值消除顺差或逆差,从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本币汇率上升,进口商品以本币计算的价格下跌,而出口商品以外币计算的价格上涨,因此,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顺差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得到缓和。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本币汇率下跌,出口商品的价格以外币计算下跌,而以本币计算的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于是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贸易收支逆差逐渐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得到缓和。

  (3)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是指在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该国的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会发生变动,而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减弱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会使其外汇收入增加,从而产生信用膨胀、利率下降,总需求上升,国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因而导致进口需求上升,贸易顺差减少,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会使其外汇支出增加,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总需求下降,国民收入也随之减少,国民收入的减少必然使进口需求下降,贸易逆差逐渐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会得到缓和。

  (4)利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利率的自动调节机制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会影响利率的水平,而利率水平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即表明该国银行所持有的外国货币存款或其他外国资产增多,负债减少,因此产生了银行信用膨胀,使国内金融市场的银根趋于松动,利率水平逐渐下降。

而利率的下降表明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下降,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资本外流增加、内流减少,资本项目顺差逐渐减少,甚至出现逆差。

另一方面,利率下降使国内投资成本下降,消费机会成本下降,因而国内总需求上升,国外商品的进口需求也随之增加,出口减少,这样,贸易顺差也会减少,整个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即表明该国银行所持有的外国货币或其他外国资产减少,负债增加,于是就会发生信用紧缩,银根相应地趋紧,利率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升,利率上升必然导致本国资本不再外流,同时外国资本也纷纷流人本国以谋求高利。

因此,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逆差就可以减少而向顺差方面转化;另外,利率提高会减少社会的总需求,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贸易逆差也逐渐改善,国际收支逆差减少。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为它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只有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才能产生作用。

政府的某些宏观经济政策会干扰自动调节过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

自西方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以来,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2)自动调节机制只有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较大时,才能发挥其调节的功能。

如果进出口商品供给、需求弹性较小,就无法缩小进口、扩大出口,或扩大进口、减少出口,改变入超或出超状况。

  (3)自动调节机制要求国内总需求和资本流动对利率升降有较敏感的反应。

如果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迟钝,那么,即使是信用有所扩张或紧缩,也难以引起资本的流入或流出和社会总需求的变化。

对利率反映的灵敏程度与利率结构相关联,也与一国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

  由于自动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而在当前经济条件下,这些条件不可能完全存在,导致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因此,当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往往根据各自的利益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远期合约与期货合约颇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

因为这两种合约都是契约交易,均为交易双方约定为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格买或卖一定数量商品的契约。

它们的区别则在于:

1、交易场所不同。

期货合约在交易所内交易,具有公开性,而远期合约在场外进行交易。

2、合约的规范性不同。

期货合约是标准化合约,除了价格,合约的品种、规格、质量、交货地点、结算方式等内容者有统一规定。

远期合约的所有事项都要由交易双方一一协商确定,谈判复杂,但适应性强。

3、交易风险不同。

期货合约的结算通过专门的结算公司,这是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投资者无须对对方负责,不存在信用风险,而只有价格变动的风险。

远期合约须到期才交割实物、货款早就谈妥不再变动,故无价格风险,它的风险来自届时对方是否真的前来履约,实物交割后是否有能力付款等,即存在信用风险。

4、保证金制度不同。

期货合约交易双方按规定比例缴纳保证金,而远期合约因不是标准化,存在信用风险,保证金或称定金是否要付,付多少,也都由交易双方确定,无统一性。

5、履约责任不同。

期货合约具备对冲机制、履约回旋余地较大,实物交割比例极低,交易价格受最小价格变动单位限定和日交易振幅限定。

远期合约如要中途取消,必须双方同意,任何单方面意愿是无法取消合约的,其实物交割比例极高。

资本外逃可以通过种种合法与非法途径进行。

在实行资本和金融帐户自由兑换的国家里,资本外逃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

在我国这样实行严格资本管制的国家里,资本外逃则一般是通过种种躲避管制的非法途径实现的。

最常见的方式是在国际贸易中伪造发票价格,使其偏离贸易的实际合同价格。

在进口时,国外供应商开出高于合同价格的发票,进口商根据发票的数额向货币当局申请外汇并汇出到国外供应商。

国外供应商再将多付部分存入进口商在国外的帐户,这样资本就转移出境了。

在出口时,本国供应商开出低于合同价格的发票,国外进口商将少付部分存入出口商在国外的帐户,这样资本也转移出境了。

  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从短期看,大规模的资本外逃会带来经济的混乱和动荡。

从长期看,资本外逃降低了我国可利用的资本数量,减少了政府从国内资产中可获取的税收收入,增加了我国的外债负担,从而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后果。

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创造一个持久稳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并在过渡期内采用较严格的资本和金融帐户管制,这样才能减少和预防资本外逃行为。

 二、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的成因

资本外逃实际上是国内资本的所有者在国际范围内对其所拥有的资产的重新配置,只不过其配置的手段是通过逃避管制的途径进行的,因此境内外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的差异是形成资本外逃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利用马柯威茨所创立的“资产组合理论”对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资产组合理论是关于资金流动的存量理论,存量理论区别于流量理论之处就在于将风险因素引入了资金流动问题之中。

资产组合理论从市场有效和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的前提出发,衡量了投资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并据此勾勒出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同时与投资者的预期效用无差异曲线相结合得出最佳资产组合模型,该最佳组合就是资产组合有效边界与最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一点。

因此投资者对某项资产的需求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这一需求与该资产的预期收益正相关,与该资产的风险负相关;其次,这一需求与投资者财富总量正相关。

当投资者资产总量增加时,对各种资产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最后,该资产的收益率与其它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协方差负值越大,对该资产的需求也就越大。

因而不难看出:

资产组合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投资者的投资愿望主要是追求预期收益,但他们一般都希望能承担尽可能小的风险,投资者的目的是实行风险与收益的最佳组合。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扩大,部分私营企业主和一些通法贪污,受贿、寻租以及侵吞国有资产、走私、诈骗、偷漏税而获得巨额财富之人,或出于追求收益或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将其资本外逃到国外。

大量资本在私人部门的积聚成为中国资本外逃的前提条件。

资本外逃对于他们来说是合理配置自己所拥有的资产的理性行为,但他们这种追逐利益、逃避风险的理性行为却导致了中国目前日益扩大和严重的资本外逃问题。

  因此,从资产组合理论角度来看,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的成因在于:

  第一,追逐收益。

在外逃的资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增加投资收益的目的而将资本由收益率较低的国内市场转移出去的。

这种国内外资本收益率的差异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上管制的减少和国际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本收益率较高。

其次,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一致和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造成了各自市场上投资收益率的差异,对于一些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来说,其资本收益率通常要高于其它国家的收益率。

最后,在资本外逃过程中,货币汇率的变化也会带来额外的利益。

汇率变动中所蕴含的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因而某些资本出于主动捕捉可能存在的汇率较大变动机会以获得投机利润的目的而外逃。

  第二,降低风险。

各国的各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比一国国内的资产的相关性要低的多,这样选择资本外逃,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产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

对于我国出于规避风险而外逃的资本来说,其外逃的具体动机又可分析如下: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