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767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docx

《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docx

校本培训50973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

课堂教学研究-----谈学生活动

 

   一、新课程成功教学的要素有三个:

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基础,以学生获得知识、提升智慧、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

  

(一)以学生为起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究竟以什么为起点?

传统教学主张以课本为起点,现代教学主张以学生为起点。

这是因为教学本身是以学生为对象,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即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起点了解得越清楚,教学也就越切合学生的需要。

那么,教学怎样以学生为起点呢?

首先是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起点。

过去的学习是现在学习的基础,现在的学习又是今后学习的基础,教师只有十分清楚目前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尚未获得哪些,才能开始新知识的教学。

其次是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起点。

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不一样,有的有较好的视觉辨别能力和听觉记忆能力;有的学生则有较强的运动记忆能力;有的学生能调动各种感官,采用多种方式去获取新知识。

另外,有的学生反应快但欠准确,有的学生反应慢但很准确,还有快而准确的优秀生和慢而不准确的学困生。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切实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使教学卓有成效。

最后是以学生原有的兴趣为起点。

新兴趣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过去习得兴趣的产物,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兴趣,作为建立新兴趣的基础,这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以学生参与为基础----让学生体验过程,获得情感

   任何一种有效成功的教学都必须让学生参与。

有一种习惯说法,认为学生是教师教会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论。

应该说只有教师的教是教不会的,还得要学生主动的学,如果学生不学,教师教得再好也是枉然。

教学的成败归根结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

所有教学效果,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

那么怎样使学生始终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呢?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种是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一种是学生和知识的关系,这是探究与运用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又开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组织的实质是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

为了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

   首先,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其次,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一项重要职责。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实质是:

为学生的自我建构提供支持。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活动不能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只能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学习活动。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复制和迁移而是学生的自我建构。

   (3)、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课程。

学生对学习感受与体验,需要学生用脑去思考,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表达,用手去动手操作,努力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验性目标。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1)、建立和谐、人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3)、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获得学习策略和方法。

   (三)以学生获得知识、提升智慧、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为目的,这是双向互动关系

   传统教学是以学生获得知识为唯一目的,采用灌输、强制等方式传授知识。

现代教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活动

   既然所有教学效果,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

所以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显得尤为关键,学生活动包括:

问题关注程度;参与活动态度;参与活动人数;参与活动方式;参与活动时间;提出问题深度;见解表达独到;倾听协作分享

   

(一)、问题关注程度

   "设疑"是教师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究精神,对学生所设置的疑难或障碍。

"质疑"是学生的反思性活动,是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兴趣集中程度。

为了实现二者的整合,教学中教师做到:

   首先巧妙设置问题,教师的设疑要使学生感到与对现有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教师设疑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其次,精心营建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学生质疑的"动力场"。

教师的设疑使学生产生兴趣,将问题情境可以设计成显性的,也可将问题情境设计成隐性的。

   总而言之,从设置问题到营建问题情境,教师必须处于引导和策划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设疑与学生质疑相互依托和相互影响。

   

(二)参与活动态度

   学生在课上要热情饱满,注意力集中,师生间要民主,做到双向交流,教学共振。

   (三)参与活动人数

  学生应人人参与,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

要关注不善发表意见的学生。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率应达90%以上。

   (四)参与活动方式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有效的成功机会,让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多式多样地参与。

如:

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等。

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思考的机会,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参与活动时间

   学生课堂上自己活动的时间(读、写、议、算、操作、演示、板演)不少于2/3。

其实,不同类型的课学生参与的程度也不相同,不适合用人为的标准来划分等第。

  (六)提出问题深度

  学生自己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学生的提问有没有独创性,这不仅包括解决复杂的、综合的问题,提出自己有创造性的见解,以及将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也包括解决创造性的问题,主动提问与质疑。

日本学者伊藤隆二认为"很有才能"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指的是能够很好地、迅速地回答老师事先准备好答案的孩子。

但这算不上学问,不过是"学答"而已,真正学问的出发点在于问,也就是在于怀疑。

鉴别学生是否参与了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可以考虑以下指标:

   A.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

   B.综合问题数

   C.学生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综合问题,学生自己发现答案的问题数以及教师提供答案的问题数

   D.开放性问题数或一题多解的问题数

   E.对于开放性问题或一题多解问题,学生提供多种解题方法或答案的次数。

   F.学生回答有创意的人次。

   G.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

   例如,曾经有一位语文老师上《愚公移山》这一课。

上完课后他问学生:

"学完这一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有个学生问:

"愚公确实有点愚。

既然那里那么贫困,为什么不搬出来住,把那里作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呢?

"另一个学生说:

"看来我们还不能个个都学愚公。

如果个个都见山就挖,把地球表面修得很光滑,那野生动物怎么生存,生态平衡还要不要?

"这些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深广得多。

   (七)见解表达独到

 

(1) 表达意义丰富、流畅;

 

(2) 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3) 回答有新意和独特性;

 (4)分析深刻、深入。

 (八)倾听协作分享

   培养训练学生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学会合作学习。

   三、合作学习

   

(一)  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3、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

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社会技能。

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二)异质分组:

合作学习的基本分组原则

   所谓异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按能力、性别、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在小组成员间形成最大限度的差异。

   合作学习为什么将异质分组作为其重要的原则而提出呢?

其理由如下:

   1、在一个异质学习小组中,学生会从活动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也都回有自己的不足。

   2、由于异质小组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妥协、整学生的学习品质会有所改观,他们会在实践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勤奋学习的学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行为楷模,成了同伴学习的榜样。

   4、假如学生总是喜欢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学习,就难免会变得行为散漫,而异质分组的方式则有益于学习纪律的改观。

   5、激发学习者更大的成就动机和内在动机,对学习持更加积极的态度。

   6、有助于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低水平的学生的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7、能够使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更易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测评,也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大班额条件下的合作学习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大班额"班级的学生数常常在40人以上,有的超过50人,所以"大班额"的班级合作学习的小组人数四人小组为最佳组合,优点是:

1、四人小组可以在分成两个小组时每人都有合作伙伴相互交流;2、同时又能在合作小组内部实现小组交流;3、学生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移动即可实现小组互动。

   总之,教学是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知识,获得发展的过程。

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的,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的是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互动,认知上的相互启发和生成,合作共事的精神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