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931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docx

个人整理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主的指导地位。

(2)原因:

①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②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③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

(3)特点:

①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②具有持久的生命力;③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共同理想:

①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的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理想)。

(2)内容:

①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3)理想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具有现实性、预见性。

中共成立靠的是信念、信仰的支撑。

理想VS空想:

实践性,最本质的差别。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信仰>信念>理想。

(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①立志当高远。

②立志做大事。

③立志须躬行。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①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②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③个人理想要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①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②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①思想基础: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②重要条件:

坚定的信念;③根本途径: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爱国主义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基本要求:

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

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度的试金石。

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④爱自己的国家。

(3)特征:

①历史性、具体性;②阶级性,甚至有对立的一面;③爱国主义随国家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消亡而消亡。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①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④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①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④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主要表现是①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②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③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①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②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国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①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②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①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热爱祖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②团结统一:

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③爱好和平;④勤劳勇敢:

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⑤自强不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

(2)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1)时代精神的内涵: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等。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理论创新(先导)、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核心)、文化创新(需要)。

①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②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③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④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三)做忠诚的爱国者:

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2)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2.促进民族团结: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础。

3.维护祖国统一:

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4.增强国防观念:

国防忧患、目标、价值、责任、法治、献身意识。

5.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立报国之志;

(2)增建国之才;(3)践爱国之行。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

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关系:

①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②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体现出来。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①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②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人生态度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①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②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2)端正人生态度:

①人生须认真;②人生当务实;③人生应乐观;④人生要进取。

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1)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

(2)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3)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价值观:

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①价值取向、追求;②价值尺度、准则。

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就是“奉献还是索取”的问题。

人生价值:

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内在地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2011.37)

含义:

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价值。

②关系:

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2)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2011.37)

①根本尺度:

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②基本尺度:

劳动和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根本尺度的具体化。

③人生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

④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主要以他对社会所做贡献为标准。

(3)人生价值的评价: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想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1)社会条件:

①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个人条件:

①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

途径和方法:

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③合理调控情绪。

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

(1)原则:

①平等原则,前提;②诚信原则,保证;③宽容原则,条件;④互助原则,必然要求。

(2)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①正确认识竞争。

②正确认识合作。

③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形式上,对立的;本质上,互相统一的。

竞争离不开合作,合作离不开竞争。

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个人需要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

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享受个人的权利与承担社会的责任是统一的。

个人的权利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都无从谈起;离开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个人的权利也就无从实现。

承担社会的责任并不与享受个人的权利简单对应,不应把是否享受个人权利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先决条件。

承担社会的责任,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为社会多做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提供雄厚的基础。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

(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生产劳动为中介,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Ⅱ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后面讲述公共生活领域、职业领域和婚姻家庭生活领域的道德素质】

 

一、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的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1)功能:

①认识功能:

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②调节功能:

最突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评价是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

③以上两者的具体体现: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2)道德的社会作用:

①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②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③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④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⑤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⑥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道德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2.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

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关系: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

②市场具有自身的缺点,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①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

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②正确认识物质利益原则。

既鼓励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③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核心(灵魂):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2)原则:

集体主义。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经济前提: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政治前提:

工人阶级领导,共产党执政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

文化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②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③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

(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大学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环节:

①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同和认知;②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③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1)大力倡导诚信美德: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基本要求: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

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更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美德的原因:

①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③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2)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诚信是大学生①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②全面发展的前提;③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3.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1)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个人品德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里状态和行为习惯。

①特点:

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②功能和作用:

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道德修养①实质:

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选择。

②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高度的自觉性。

(2)怎么做:

①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②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道德修养方;③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二、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2010.37):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②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④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2010.37):

道德和法律。

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①目标是一致的,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道德需要法律支撑,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②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4.如何构建和谐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2010.37,去除考点)①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②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③学习和把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④提升自身文明素质。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

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②特点:

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其中遵纪守法是最基本的要求。

3.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①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②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五要无不:

①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②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③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④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⑤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2)大学生措施:

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1.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1)指引作用:

最首要的作用。

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形式实现;

(2)预测作用;

(3)评价作用:

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4)强制作用:

保障,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监狱、法庭等(除军队);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

(5)教育作用:

三种实现方式①法律规定人们学习、②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③对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和鼓励。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1)《治安管理处罚法》:

处罚种类①警告;②罚款;③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2)《集会游行示威法》:

基本原则①政府依法保障原则;②权利义务一致原则;③和平进行原则。

(3)《环境保护法》:

基本原则①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

③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4)《道路交通安全法》:

基本原则①依法管理原则;②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基本原则①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②信息自主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

③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三、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一)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最基本要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最高层次要求)。

2.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1)了解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

(2)坚持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原则

①《劳动法》: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立法宗旨)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②《公务员法》: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制原则;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3)明确职业活动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①劳动者的权利。

②劳动者的义务:

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③公务员的义务。

④公务员的权利。

(4)依法处理职业活动中的纠纷:

①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协商;调解,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仲裁;诉讼,收到仲裁裁决书15日内提起诉讼。

②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

申诉,30内复核或申诉,复核不服15内申诉;控告;仲裁,60日内;诉讼,15日内。

(二)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①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②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③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2)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①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

②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③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2.在艰苦锻炼与实践中成才:

(1)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2)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三)树立正确地恋爱婚姻观:

1.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德道德

(1)含义:

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责任是重要保障,是坚贞爱情的“试金石”。

(2)基本要素:

性爱、理想和责任。

(3)道德要求:

①尊重人格平等;②自觉承担责任,自愿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体现;③文明相亲相爱。

2.婚姻与家庭

(1)含义:

婚姻:

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

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2)关系:

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

婚姻的成功体现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满又彰显婚姻的意义。

(3)属性:

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形成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

3.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3)夫妻和睦(核心);(4)勤俭持家;(5)邻里团结。

4.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1)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2)结婚的条件和程序:

①必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