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提纲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953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下提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5下提纲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下提纲1.docx

《5下提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下提纲1.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下提纲1.docx

5下提纲1

苗苗五年作文课本知识提升

1.1《龙的传人》

一、近义词

崇敬——数不胜数——龙腾虎跃——

二、反义词

崇敬——数不胜数——龙腾虎跃——

三、多音字

四、解词

数不胜数:

图腾:

旨意:

龙凤呈祥:

龙腾虎跃:

崇敬:

五、正字音

旨意()生肖()腹似蛇()驴()

六、主题

这篇课文介绍了等方面知识,表达了作者之情。

七、基础知识

1.数不()数()高无上()风()雨

()江()海变()万()引()为()

出类()()金()现()龙()凤()

2.改病句

龙只存在于中国人的想象和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3.龙只是一种传说中的东西。

(1)改为反问句

(2)改为双重否定句

4.写出五个带“龙”的成语

5.选词填空

权利权力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和义务。

古代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

崇拜崇敬

龙只存在于中国人的想象和传说中,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图腾。

龙之所以备受中国人(),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威力无比、变幻万千、无所不能的。

6.选择正确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引资料

(1)古往今来,有关龙的传说,以龙为名字、以龙为图案设计的工艺品、壁画、装饰,数不胜数。

()

(2)它们有的似猪,有的类蛇,还有的像鹿或马。

()

(3)《周易》曾有“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的说法。

()

(4)西方也有龙的传说,但西方的龙不同于中国的龙,西方的龙往往是恶的化身,专干害人的事情。

()

八、阅读

 龙之所以备受中国人崇敬,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威力无比、变幻万千、无所不能的。

龙王高居天上,也能潜入深渊;它能呼风唤雨,也能翻江倒海。

天下旱涝,庄稼丰歉,人间祸福,全凭它的旨意。

  因此,龙被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皇帝自认为是“真龙天子”。

他的身体称为“龙体”,他穿的衣服是“龙袍”,他坐的椅子是“龙椅”。

故宫里单是太和殿,便装饰有一万三千多条龙。

  但龙的形象并非帝王所专有,龙老百姓的心目中,集各种动物特点于一身,无所不能的龙又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

所谓“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说的就是这种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

1.列举出片段中运用的两个说明方法,并摘录相应的语句。

2.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3.作为龙的传人,你有什么感想?

说一说我们中华名族历史上让你感到骄傲的人或事。

 

4.课文开头和结尾的特点与作用?

1.2《大人们这样说》

一、近义词

气魄——搏击——伸展——

二、反义词

伸展——

三、正字音

缩小()显露()讲述()翻搅()

四、多音字

喷冲

五、主题

这首诗歌以为主线,用、爸爸、妈妈、这些大人们的口吻,讲述了,抒发了作者

之情。

五、基础知识

1.()云()雾()山()岭

直冲()()喷()而()

2选词填空

舒展伸展

奶奶告诉我,龙缩小如蚕蚁,()能遮天。

听到这个好消息,只见他眉头(),脸露笑意,高兴极了。

腾飞飞舞

一群蝴蝶在花丛中()。

在人类的新世纪里,全世界将为它的()震惊。

3.句子

龙在飞腾。

(扩句)

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见证。

长城是巨龙留下的身影。

(用关联词两句话合为一句)

4.读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的打对号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

列车在大地上呼啸而过,那就是巨龙在云间穿行。

()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巨龙,它正在跃出东海。

()

5.用“惊”组成不同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明天是我的生日,妈妈说要给我个。

他的举动使全校师生感到。

在人类的新世纪里,全世界将为它的腾飞。

我们遇到危险,不要,应该沉着冷静。

6.想一想,在中国有哪些带“龙”字的地名或特产?

写出3个

7.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可是龙是什么,谁又见过真真切切的龙?

()

老师告诉我们,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巨龙,它正在跃出东海。

()

龙缩小如蚕蚁,陈展能遮天;有时显露于云端,有时隐形入深渊。

()

8.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长城好像在崇山峻岭中飞舞。

”这句话是把长城比喻成飞舞的龙。

()

本文表面赞颂的是龙,实际上是通过龙的形象,引导同学们感受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

()

人们赋予龙新的含义是龙象征着正在腾飞崛起的伟大的祖国。

()

9.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对号。

讲述(shùsù)嘉峪关(yùyǔ)喷涌(fènpēn)

2、用“”画出第一小节中的比喻句,它是把

比作。

3、第二小节中,作者把哪些具体事物做了形象的比喻?

4、从这些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巨龙”,其中“巨龙”指的是什么?

课内阅读

爸爸带我登上八达岭,

  给我讲述龙和长城,

  他指点老龙头的方向,

  又面对着嘉峪关吹来的秋风,

  长城好像在崇山峻岭中飞舞,

  它是民族历史的见证,

它是巨龙留下的身影。

  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

  长江从三峡大坝上喷涌而下,

  那是龙在轰鸣;

  列车在京九线上呼啸而过,

  那是龙的身影;

  西昌基地火箭直冲云霄,

那是龙在飞腾。

  老师告诉我们,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巨龙,

  它正在跃出东海。

  它要去搏击万里长空,

  它要去迎接旭日东升。

在人类的新世纪里,

全世界将为它的腾飞震惊。

1.3《叶公好龙》

一、正字音

牖()弃而还走()施尾于堂()窥()

二、解释重点字

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写:

2.屋室雕文以写龙文:

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走:

4.是叶公非好龙也是:

5.施尾于堂施:

6.窥头于牖牖: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叶公平时的“好龙”表现在(用原文填写)

这句话的意思是

2.叶公见了真龙的表现是(用原文填写)

这句话的意思是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

4.可以用来形容叶公的成语?

写出两个

 

2.1《神奇的书》

一、近义词

真谛——非凡——领略——神奇——

二、反义词

非凡——质朴——神奇——

三、正音

真谛()一匹()装载(   )    即令()

四、解词

质朴无华:

非凡:

浩瀚:

真谛:

一贫如洗:

五、课文主题

《神奇的书》是国作家写的一首诗,诗人以形象的、简明的语言,讴歌了书的、书的、书的。

六、阅读

诗的前两句,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书的特点,仿照这种手法再写一节,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在卷纸的背面书写)

七、收集两句和读书有关的名言写下来。

 

2.2《忆读书》

一、近义词

烦琐——厌烦——崇拜——

二反义词

烦琐——索然无味——精彩——华丽——

三、正字音

处世()堆砌(   )

四、解词

一知半解:

索然无味:

总而言之:

消遣:

心动神移:

五、补充词语

寻( )觅() 怒发冲(   )     无病而()

官(  )民() 自(  )多情     风花(  )()

()情()感  心()神(  )

1.分久必合,          

2.       ,长吉清才。

3.宴桃源豪杰三结义,           

4.满纸荒唐言,             

5.          ,行万里路。

六、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是,她是家,家,原名。

课文按顺序回忆了她一生的读书体会。

重点向我们介绍了、。

被尊称。

主要作品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

七、连一连

施耐庵《西游记》诸葛亮

曹雪芹《水浒传》孙悟空

罗贯中《红楼梦》武松

吴承恩《三国演义》林黛玉

八、“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阅读

1.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千古绝唱。

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是:

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出自的《》

3.“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结义的三个人是:

4.文中“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的意思是,在文中起的作用。

十、阅读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一九八六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

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在选文第3段的括号中加上合适的标点。

2.选文中画红线部分应填上以下短语,将正确顺序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风花雪月

(2)堆砌了血多华丽的词句的、(3)无病而吟、自作多情的

(4)朦朦胧胧的、

3.作者读过的作品很多,她从书中感到怎样的乐趣?

得到了什么道理?

4.在选文中表示总结、概括意思的词语是

5.作者渐渐明白要看什么样的书?

用文中语句回答

6.“同时,书看多了,我也学会挑选、比较”中的“挑选、比较”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7.“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一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请简要说明。

(1)

(2)

(3)

8、“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的意思是什么?

在文中的作用?

 

2.3《走遍天下书为侣》

一、近义词

忽视——回味——思考——周游——

二、反义词

忽视——继续——有趣——

三、解词

训练有素:

娱乐:

回味:

四、正字音

扑克()娱乐()即使()

五、主题

这篇文章阐明了的观点,具体写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抒发了作者对的追求。

六、基础知识

1.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2.选词填空

环绕围绕缠绕

我独自驾舟()世界旅行。

栅栏被瓜藤层层()着。

()世博会的问题,大家展开了讨论。

继续连续持续陆续

会议快开始了,大家()走进会场。

这个夏天()的高温增加了城市的用电量。

你已经()三次迟到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个问题不要再争论了,我们()开会。

3.说说下面的问句属于哪种类型,写在括号里

*我们怎么开始做起?

()

*如果你独自驾舟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件东西供自己娱乐,你选择哪一样?

我的回答是:

一本书。

()

*只要人手一本书。

这不难做到吧?

()

七、阅读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

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

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

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如果世上每个人都有一本书,即使一本书(当然他们要能读懂)。

我相信,世界上会少点麻烦。

只要人手一本书。

这不难做到吧?

我们怎么开始做起?

1.短文中的“作为”指的是()

A当作B可以做的是C作出成绩D所作所为,行为

2.第一段叙述清楚、有条理,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第三段中有一个括号,它的作用()

A表示转折B表示递进C表示补充说明D表示引用

4.第四、五段用两个问句有什么好处?

5.从这段话中,你可以体会到的一种读书方法是什么?

6.指出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A列举的省略B声音断断续续,不连贯,护着语音延长C表示语意未尽或者话未说完

*如果你独自驾舟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件东西供自己娱乐,你选择哪一样?

一块大蛋糕,衣服美丽的图画,一本书,一盒扑克牌,一只画箱,织毛衣的扦子和毛线,一个八音盒或一只口琴…….()

*最后,我会想象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全凭他写书的方式去判断他……这真像与另外一个人同船而行。

()

7.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照样子写一写)

你喜爱的书就像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与课文的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的一句是:

9.从文中找出和下面名言警句所表达的意思相近的语句摘抄在下面,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0.对第3自然段的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A如果人人都有一本好书,人的心灵就会高尚,就不会做违法的事了。

B如果人人都爱读书,就会从书中学到知识,懂得做人道理,社会就会变得文明。

C只要每个人都有一本,世界就会和平。

D好书可以陶冶情趣,净化心灵。

 

3.1《古诗二首》

一、1.《登飞来峰》是()代诗人(),字(),号()。

_____家、_____家、_______家。

全诗共四句,作者先写___、后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从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2.解释加点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畏:

缘:

诗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

二、1.《题西林壁》是()代诗人(),字(),号(),()家、()家。

他的诗词很多,我读过的有_____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___、____不同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的感觉。

俗话说:

“当局者迷”。

哪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再说说诗句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

诗句意思:

看不清庐山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想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

1.飞来峰上千寻塔“这句诗运用了()修辞手法。

A比喻B夸张C拟人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

A传说B亲耳所闻C亲眼所见

3.你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式()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判断(根据课文内容)

1.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

2.“飞来峰上千寻塔”夸张的写法,突出了塔身的高。

()

3.只有庐山才具有变化多端的面貌,看别的山就不必从各个角度去看了。

()

4.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陷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

()

5.由于观察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就会千差万别。

()

3.2《牛和鹅》

一、近义词

顽皮——束缚——挣脱——

二、反义词

束缚——顽皮——欺负——

三、多音字

臂挣

四、正字音

扳牛角()束缚()脚爪()

五、解词

束缚:

六、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借大叔的话,告诉我们:

七、基础知识

1.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牛是怕人的。

*()在路上碰到鹅,我们()绕个大圈子才敢过来。

*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小,()我们是在比它强呀!

*()牛把我们看得比它大,我们()不会无缘无故欺负它。

2.按要求写句子

*鹅朝我们走过来。

(扩句)

*大概是我的哭叫可能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修改病句)

*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结果就不一样了。

(改为反问句)

*我赞美小草生生不息的绿色精神。

(缩句)

*他不是个坏学生。

(改为肯定句)

*他那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值得大家学习吗?

(改为陈述句)

*小姑娘说:

“我要去北京,我要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改为转述句)

*要想把学习抓好,就必须有认真的学习目的。

(修改病句)

3.指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声音延续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意思转折

*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我当时还很小。

()

*“喵——喵——喵”小花猫叫了起来。

()

八、阅读

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以后一直不怕鹅了。

有什么可怕的!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怕它干吗?

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几声,扇几扇翅膀,就摇摇摆摆地走开了。

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1.“怕它干吗?

”的意思是:

,原因是:

2.用“”画出鹅从此后遇到“我”的表现的语句。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4.从这段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1《用目光倾听》

一、近义词

传送——真诚——照耀——倾听——

二、反义词

真诚——灿烂——

三、多音字

四、主题

“用目光倾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用目光倾听”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五、基础知识

1.选词填空

倾听聆听

*老师应该用心()学生的意见。

*他()着老师的教诲,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照耀闪耀

*夜空中,繁星()。

*太阳升起来,暖暖地()着大地。

2.判断

*“眼睛是心灵的窗子。

”是比喻句。

()

*“我爸爸给我买的书很好看”可缩写为“我爸爸很好看”.

*“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和”听别人说话,你望着对方吗?

“意思一样。

()

3.写句子

*目光照耀我。

(把句子写具体)

*人和人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

(改为反问句)

*我用耳朵,也用目光倾听。

(用画线字写一句话)

*眼睛是心灵的窗子。

(仿写比喻句)

4.李宁同学仿照诗歌第三小节写了一首诗,有两个词语没有想好,请你帮他写一写。

都说眼睛会说出千言万语,

我的话语永远____________________。

真诚的目光胜过千万礼物,

目光赠送的是__________的情谊。

5.下列词语搭配不当的一组是()

A苍茫的夜色苍茫的大地苍茫的天空

B沉痛的心情沉痛的教训沉痛的脚步

C沉重的打击沉重的心情沉重的脚步

6.走进古诗苑

优秀的古诗文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站在飞来峰顶,你会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束缚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不要犯“当局者迷”的错误;当我们面对赡养老人、教育孩子的问题时,读《猛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让我们更懂得推已及人。

 

4.2《信任》

一、近义词

丰实——欢愉——幽默——醒目——

二、反义词

信任——沉甸甸——茂盛——

三、正字音

栅栏()沁人心脾()馋涎欲滴()

四、多音字

撒提

五、解词

沁人心脾:

馋涎欲滴;

尽收眼底;

六、主题

本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基础知识

1.()人心()()()欲滴

()()眼底()深叶()()情满()

2.修改病句

*在没有上小学以前,他已经认识两百多个汉字了。

*我把两件新旧棉衣都捐给了灾区群众。

*参加这次例会的又七十二人左右。

*王大娘头上的头发全白了。

3.选词

战争战役战斗

*我们不需要(),我们需要和平。

*消防队员再一次投入灭火()中。

*在解放()中,要数淮海()打得最为激烈。

注视仰视窥视

*他探头向门外().

*他目不转睛地()着窗外。

*他站在山脚下()苍穹。

喜欢喜悦喜庆

*他脸上洋溢着()的表情。

*圣诞节还未到,大街上却是一片()的氛围。

*他最()的运动时游泳。

4.写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每次去婆家的路上,总见一块立在公路边用大红漆写在黄色板上的告示:

“桃子——自采——三里路”。

()

*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真诚的地方。

()

*“呜——”一列火车由远及近飞驰过这座古镇,给古镇带来了一些现代气息。

()

*你到过颐和园——噢,你根本没有去过北京。

()

5.按要求写句子

*《忆读书》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写的。

(修改病句)

*金黄色的树叶纷纷落下来。

(改成比喻句)

*石子激起的波纹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

(缩写句子)

6.写出下列句子个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怎么才能知道该从哪儿开始呢?

”我的先生自语道。

()

*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

八、阅读

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

我立即向一棵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棵。

我们沉浸在亲手采摘果实的欢愉中,不一会儿,两只大篮子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

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

“你认为它会数钱吗?

”我对丈夫说。

“也许会学会的。

”先生幽默地回答。

  与那几条热情好客的狗说过再见后,我们上了车。

这时又有一辆车朝这儿驶来,“你们住这儿吗?

”开车人问道。

  “不。

不过。

它们会带你去果园的。

”我们指着那些狗说。

我们见那人读了桌上的留言,提上篮子,跟着蹦蹦跳跳的小狗朝果园走去。

  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

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真实的地方。

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1.按要求写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