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2071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TXT 页数:33 大小:7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txt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编辑姚学谦

[知识点解读]

一、哲学是什么

  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联系:

世界观与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把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就是哲学。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①方法论的含义: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

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纯粹的世界观。

  3.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区别:

主要是二者研究对象不同,不能相互代替。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哲学与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时代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①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5.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也就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认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的,就是可知论;凡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就是不可知论。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6.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7.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因而是不科学的。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8.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存在,当成第—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即认为世界是人的思想和感觉的产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9.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以及其他巨大进步。

(3)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0.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易错点】

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

概括和总结)

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

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

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

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

哲学)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注意:

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

  [注意问题]

  1.完整理解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但并不是任何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不能认为世界观就是哲学。

  4.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但不能认为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才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5.“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能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二是意识能否反映物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意识的反作用再大,也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6.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但并非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只有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知识点解读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①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还有可知性。

③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也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它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4、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离不开运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5、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静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6、理解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理解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8、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②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9、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

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动物大脑和“电脑”都不具备。

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

10、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内容)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原型。

意识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表现为:

①意识形式的主观性;②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③意识的创造性。

  (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1、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

唯物论认为: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12、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方法论)

原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是什么?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

①哲学依据: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②是我们做好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怎么办?

①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能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4、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3)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5、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6、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17、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重点、难点知识

  1、准确理解物质概念

  

(1)要明确“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同时,要把握物质的可知性。

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

  

(2)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暂时的,可生可灭的。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要明确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4)要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个基本观点,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但这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物质的东西,没有意识的东西

  2、全面把握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a、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b、意识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意识可以根据客观实际在观念中构建客观上尚未出现的事物,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使意识反作用于现有的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某种变化,制造出新的事物,促进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发展,为人类造福。

但是那些错误的思想和意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

  c、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首先,主动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其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总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与前提。

  (3)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否定主观能动性,把人变成规律的奴隶的消极的宿命论,又要反对不顾客观规律,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知识点整合】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反对〗: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

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

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3、〖反对〗:

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

(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要正确地对待错误。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易错点】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注意:

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

颠倒了二者)

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注意:

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

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6、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注意:

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7、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注意:

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8、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注意:

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9、规律有好坏的.

(注意:

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0、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

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1、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

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注意:

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3、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注意: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

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注意:

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6、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注意:

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

1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注意:

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18、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注意:

要看是否符合规律和客观条件)

19、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注意:

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

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21、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注意:

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22、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23、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注意:

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24、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

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2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6、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注意:

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27、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

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8、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注意: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

29、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注意:

不一定是不同的)

30、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注意:

不存在终极真理)

31、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注意:

不一定)

32、实践决定于认识。

(注意:

决定不等于决定于)

33、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

改造客观世界)

3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注意:

实践是唯一标准)

35、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注意:

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3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注意:

根本动力)

37、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注意:

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8、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注意:

唯一来源)

39、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注意:

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40、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注意: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4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注意:

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42、客观世界是真理的标准.

(注意:

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注意:

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4、"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注意: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知识点解读

知识点1:

【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知识点2:

【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

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注意:

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知识点3: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一是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两者相互依赖

  整体离不开部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部分。

  

(2)两者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一是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二是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知识点4:

【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系统和要素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2.系统的特征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整体性。

第二,有序性。

第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1)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第三,优化原则。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知识点5:

【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知识点6:

【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静止和僵化保守思想。

知识点7: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得到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考点8:

【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

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

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知识点9:

【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坚持适度原则。

反对两个极端:

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知识点10:

【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知识点11:

【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统一的: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知识点12: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知识点13: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

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该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全面,又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⑴哲学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知识点14: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知识点15:

【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⑴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⑵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也是发展的环节。

  ⑷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

知识点16: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⑴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要求我们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和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⑵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知识点17:

【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⑴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⑵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⑷创新促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急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重点、难点、疑点点拨

1、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

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

这种看法混淆了联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忽视了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极易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2、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不矛盾的。

对联系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

  

(2)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客观性为前提。

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

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

所以,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二者完全等同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使用“一定意义上”就是说这两对关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

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共性的方面,即两对关系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等方面。

至于系统论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4、质变和发展

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但质变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

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5、事物的发展就是直线式前进吗?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但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个过程。

旧事物在开始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

概念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外延

主要矛盾就是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

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有多个

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同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

内涵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一个”或“一种”。

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双方,所以主次矛盾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支配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面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意义

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实践

方面

判断主要矛盾的字眼“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首要任务”

“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九个指头”“优势”

联系

①都是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②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

③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知识点整合】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

联系、发展、矛盾。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

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

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

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

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

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

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3、〖反对〗:

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②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反对〗:

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反对。

  六、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3、〖注意〗: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条原理)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

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反对〗:

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1、〖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法论〗: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3、〖反对〗:

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反对〗:

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

(1)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反对〗:

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

  一、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

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

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3、〖反对〗:

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3、〖反对〗:

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两者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

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补充:

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搞试点”)

  3、〖反对〗:

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

方法论要求: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3、〖反对〗:

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

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反对〗: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

  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3、〖反对〗: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Ⅳ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否定观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

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

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内容〗: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方法论〗: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3、〖反对〗:

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易错点】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注意:

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注意: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注意:

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4、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注意:

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

5、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注意:

不一定)

6、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注意: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7、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注意: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8、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注意: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9、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0、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用现状标准来判断是错的)

11、科学算命是科学与传统算命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事物.

(注意: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事物是错的)

1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注意:

错,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13、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注意: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14、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注意: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5、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注意: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注意:

总趋势是前进的)

17、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注意: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18、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注意:

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9、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注意:

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20、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注意: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21、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注意:

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22、矛盾就是斗争

(注意:

说法片面,简言之,矛盾是对立统一.)

23、矛盾越少越好.

(注意: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24、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

(注意:

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25、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注意:

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26、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注意: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7、普遍和个别互为存在的前提

(注意:

个别是普遍存在的前提)

28、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注意:

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9、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

(注意:

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30、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

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31、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注意:

有影响)

32、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注意:

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33、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意:

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34、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注意: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3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注意: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矛盾多少,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36、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注意:

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37、扬弃就是抛弃.

(注意:

错误,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的事物发展.

(注意: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9、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没有必然联系

(注意:

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知识点解读

【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二者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提示]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他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两者的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2)结论: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对人民群众含义的理解。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

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算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2)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了解】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

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

  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②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①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和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闪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阶级性:

  人们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理解】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1)价值冲突:

  ①人们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面对同一问题具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2)评价标准:

  自觉站在归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①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②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②需要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二)重难点释疑

1.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通过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

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工作的直接动力。

(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同的,因为阶级社会这一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

2.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两点:

(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哲学上的价值就应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一般标准、最高标准、具体标准

  正确区别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一般标准、最高标准和具体标准:

  

(1)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要自觉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这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一般标准。

  

(2)我们要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等是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具体标准。

(三)误区警示

1.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所以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这是绝对的。

  但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这种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讲,仍是来源于一定的社会存在,是对过去或未来社会存在的反映。

所以,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绝对的,它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矛盾。

2.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的

  

(1)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通常认为前者是贡献,后者是索取。

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

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贡献与索取不是对等的关系。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居于首位,“贡献越多,索取越多”的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贡献始终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精神。

3.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总是一致的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但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别,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有时会发生冲突,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4.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促进作用

不能认为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促进作用。

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知识点整合】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

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

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一部分历史观(3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方法论〗:

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反对〗:

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方法论〗: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

(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

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或:

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3、〖反对〗:

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二部分价值观、人生观(5条原理)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2、〖方法论〗: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反对〗:

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标准

【原理内容】:

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标准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方法论】:

要求我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三、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原理内容〗:

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方法论〗: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3、〖反对〗:

在日常生活中,反对超脱社会,企图孤立于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的观念和做法。

  四、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1、〖原理内容〗:

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五、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①理想来源于现实。

②理想高于现实。

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2、〖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易错点】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注意:

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

(注意:

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注意:

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

4、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注意: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5、社会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

(注意: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注意:

这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同.

(注意:

错,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

8、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

(注意:

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9,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注意:

颠倒了二者关系)

10、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

(注意: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注意:

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所谓价值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注意:

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13、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注意:

价值观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选校网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

选校网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