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08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陈情表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

陈情表

一、文学常识

李密(224—287?

)晋初散文家。

字令伯。

一名虔。

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

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被其祖母刘氏收养。

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

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

曾出使吴国,吴人称其有才辩。

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

泰始三年(267)李密44岁,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事表》。

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

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

去官后为本州大中正。

《陈情事表》简称《陈情表》。

在此表中,李密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诏的苦衷,把处境和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写得婉转凄恻。

文章的语言尤具特色,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都形象而又生动,词意真切,传为千古名句,转为成语。

此文见《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萧统《文选》,后来各种选本多加采录,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

李密另著有《述理论》10篇,已佚。

此外,尚存两篇短文片断,残诗1首。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二、原文及译文

臣密言:

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

)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

ng),茕茕(qi?

ng)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

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zhu?

),宠命优渥(w?

),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通假又y?

u)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通假又y?

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shēng)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下李密言:

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四岁那年,舅舅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让她改嫁。

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体弱多病,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臣下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家门衰微福气浅薄,很晚才有了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孤单没依靠地自

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

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

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担任服侍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

我将以上苦衷在奏表中上告,并推辞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有意推脱,怠慢上命。

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准许。

我现在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尴尬。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有德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

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并不想自命清高。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因为这种感情让我实在是不忍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臣下我今年44岁了,祖母今年96岁了,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

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为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实在看得清清楚楚。

希望陛下能怜恤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享尽天年。

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三、文章结构

文章第一段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下边分述自己的不幸: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是一不幸,幼年失去恃怙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才能侥幸生存下来,他怎能不由衷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呢?

祖孙二人感情真挚,相依为命的境况是可以想见的。

“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这既是祖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

现在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生活不能自理,进入人生晚景,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

于情于理都必须照顾祖母。

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首句以“逮奉圣朝”作为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任”的经过和原因:

即祖母“供养无主”,与此次辞命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并非托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

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

“寻蒙国恩”“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报上”,甚至“欲奉诏奔驰”。

“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

这样使晋武帝相信其不欲负朝廷的器重及眷爱后,才又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

“刘病日笃”。

面对情况急迫的征召:

“特下”“切峻”“责臣”“催臣”等等,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将忠诚之心与孝顺之情并提,句句合情入理,使人信服。

然而,此刻李密并未就此提出请求,反而含蓄住笔。

最后两段,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同时保证祖母终老之后一定出来为国效力。

第三段首先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

将自己的言行巧妙地纳入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

接着写到最关键的问题,以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

先写自己在蜀汉既是“本图宦达,不衿名节”,接着自贬身份,说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皇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盘桓”“有所希冀”。

此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地消除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

最后着重陈述了祖母刘氏的病情以及与之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密切关系。

而祖母已经“朝不虑夕”,由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关系,让他“区区不能废远”,至此才明确而语气和婉地摆出自己的真实态度。

可谓水到渠成,有理有据,情真语切。

第四段为了防止晋武帝利用“徇私情”和“报国恩”的矛盾而采用高压手段,作者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解决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即请求晋武帝赐他在“日短”之内“报养刘”,那么他以后将“日长”地“尽节于陛下”。

说明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可以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分而已。

紧接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难处,而且这难处真实到“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尽知的程度。

最后再次明确恳求“听臣微志”,那么以后“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忠爱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种环环相扣、入情入理的分析后,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失去了所有的借口和退路,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支持和同意了。

文章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叙事婉转亲切,文章情透纸背而少有大声呼号之词。

这些都得益于作者深厚的语言驾驭能力,至今许多新鲜贴切、颇具艺术感染力的成语如“日薄西山”“形影相吊”等仍口耳相传,被广泛应用,可见本文影响之深远。

四、课后问题及答案

(一)《古文观止》认为本文“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背诵全文,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答:

《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的特色。

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

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二)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加点的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指命运不好;夙:

早时;凶:

不幸。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浅薄;子。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不久;授予官职。

5.岂敢盘桓

..。

徘徊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有所希冀

6.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听从准许;终

(三)本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

请从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某种无奈之情。

五、问题探究及思考

(一).“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文中几次说到类似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贬低自己的话?

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

李密这些话都是真话,而且也是非说不可的。

古代的名士在政权更迭之际往往被逼

表明政治态度,并与统治者合作,否则往往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招来杀身之祸。

在晋王朝建立的前后,掌权的司马氏更是以此为由杀戮名士。

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会,他确有必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是讲究什么名节,完全是因为祖母尚在,需要照顾。

李密本是蜀汉的官员,历任州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等职,晋王朝建立后,鉴于他是著名的孝子,多次请他出来当官,先征为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又征为太子洗马。

他却因要为祖母养老送终而一再推辞。

这样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有所希冀”,那就很危险了。

事实上在李密一再推辞任职之后,已经出现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严重局面。

颇有政治经验的李密怎会不知?

所以赶紧上表陈情,恳切地再三声明自己之所以一再推辞的理由,以免遭杀身之祸。

(二)“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一句很奇怪,秀才不是通过考试才能取得资格的吗?

答:

这时候的“秀才”和科举制度时的秀才完全是两回事。

汉魏两晋时的“秀才”和“孝廉”都是由地方推举,所谓“乡举里选”,实际上是地方官说了算,不需要考试。

晋朝实行九品官人法,设专门的官员(中正)来考察人才,选拔后备官员;同时仍然实行“察举”,由地方官推荐。

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所谓“科举”,乃是隋唐以后新有的制度。

现在人们提到的“秀才”一般指明、清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一种身份,要经过考试(县试、府试,统称童子试)才能取得。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融情于事的方法。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决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

文章语言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等都十分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四)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强烈的真情的?

答:

本文是一篇奏议,陈述自己不能应召赴任的原因,据实陈述,叙事客观毫无夸饰,论理诚恳真挚,不夸大,不避讳,句句是真,处处是理,无懈可击。

如第一段自叙身世时并不避讳父死母嫁、祖孙相依为命的孤苦无依凄惨伶仃的处境和身世,并不讳言出身卑微和生活的窘迫局促。

第三段也并不掩饰自己曾“少仕伪朝”的经历和自己为官的目的。

这些地方,从表面上看是写自己的卑琐,实际上却是更明白地告诉皇上自己辞官的决心。

感情直率,因此,更能体现出情感美,读后感人至深。

(五)本文中生动形象、自然精粹的语言以及一些整齐的对偶句是如何运用得恰如其分的?

答:

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具有坚实的功底和高超的技巧。

在炼字组词、造句谋篇上也有独到的妙处。

如第二段“沐浴清化”就写出了在受到晋朝清明的政治熏陶下自己那份喜悦的心情。

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便表达出了处境的孤苦无依和相依为命的凄惨,让人同情之情顿生。

以“夺”字写出了舅舅蛮横凶暴的专制作用,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呼之欲出。

以“夙婴疾病”具体描写了祖母久病床榻的惨状。

以“常在床蓐”写了祖母之病的严重程度,让人对刘氏同情怜悯之心随叙述而产生并加深,这样就更写出了“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的对祖母真挚的感情和周到细致的照顾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下文作了必要的铺垫,更为请求“辞不赴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这是外界困难。

第三段写内心的矛盾,这是内在的困难。

先以“圣朝以孝治天下”为挡箭牌;再以“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提出了特殊的困难;继而阐明并不是因为自己怀念蜀汉,思恋旧主,保全名节,而是祖母病势沉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进而提出“乞终养”的请求,以尽孝道。

这样,这篇奏表就以确凿的事实,无可责求的理由,入情入理的分析,合于人伦

的道义深深打动了皇上,皇上不得不同意。

语言切中实质,不矫不作,有板有眼,率真合情,方式多样,使全文疏急有秩、张弛有度,达到了言显而意露的艺术效果。

六、通假字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患)

2、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草褥子,草席)

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七、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且臣少仕伪朝(做官)

2、臣之进退(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1、臣具以表闻(使......知道)

2、谨拜表以闻(使……知道)

3、无以终余年(使……结束)

4、保卒余年(使……终了)

5、臣具以表闻(使……知道)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

(三)名词作状语:

1、则病日笃(一天天地)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向上。

3、躬亲抚养(亲自)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像犬马一样)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在门外,在家里)

(四)形容词作名词:

1、夙遭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微贱的身份)

3、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4、凡在故老(年老之人)

5、愿陛下矜悯愚诚(诚心)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的地方)

(五)名词作动词:

1、举臣秀才(做秀才,为秀才)

2、举臣孝廉(做孝廉)

3、臣待汤药。

(喝水吃药)

(六)形容词做动词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

2、则病日笃(加重)

八、古今异义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

报告,申诉;今:

使人知道)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

优秀人才;今:

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3、九岁不行(古:

不能走路;今:

不可以)

4、至于成立(古:

到;今:

连词,提及,另外)

5、至于成立(古:

长大成人;今:

建立,形成)

继续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