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11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docx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

——从第11个小时想到的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了解多方对于全球变暖问题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后果的说法,分析目前世界气候现状,评价各地政府组织针对全球变暖问题提出的政策及解决办法,最终回归到人性的探讨,寻求最根本的认识和解决办法。

关键字:

全球变暖;灾害;气候问题;政策;根本改变

一.引言:

最后一小时

《The11thHour》是一部关于当今环境问题和可能解决途径的记录片,采取平实的采访和叙述形式,电影中有大量写实的画面和滔滔不绝的名流访谈。

该片采访了超过50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国际领袖人物,包括前苏共中央领导人戈尔巴乔夫(Gorbachev)、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乌尔赛(R.JamesWoolsey)、科学家霍金(StephenHawking)、以及设计师威麦克唐诺(WilliamMcDonough)和播音员哈特曼(Hartmann)等。

尽管近年来关注环境问题的电影有很多,但是《第十一个小时》着实是很特别的一部。

相对于《难以忽视的真相》等电影,《第十一小时》褪去了作者很多主观的因素,也没有利用语言和艺术的技巧制造对观众的煽动性,而仅仅是将主流的观点和现实以其原本客观的面貌呈现在荧幕,而把思考留给我们,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选择从这部电影开始,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探讨。

在古时候,犹太人将白昼分为12个小时。

据圣经中的一段故事说:

天国的桃园内劳力十分不足,需要每天从外面雇工人干活,一天之内要雇三四批。

最后一批是11点进去的。

不过所有雇工的工资却都在一天劳动结束时一起发放。

有个心眼很多的人就钻了这个空子。

他每天都和最后一批雇工一起到里面去干活。

但是在领工资时,他却和其他人一样也领到全天的工资。

于是,第十一小时便成为了西方的成语,即“关键时刻”,如果把地球存在的历史比做12个小时,那我们现在处在11小时59分59秒,并且可能人类无法生存到第12个小时,这是片名的由来。

既是危险的边缘,又是转机的起点,站在过去与未来的转折点上看,这恰好是对于人类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最好的诠释——危机,转机。

二.现状——危险的边缘

资料显示本世纪中气温或较工业革命前上升2℃。

英国研究人员新近撰写的一份论文显示,如果放任温室气体排放,本世纪4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或将较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上升超过2摄氏度。

英国雷丁大学研究员马诺杰·乔希带领团队,以科学预测模型为推算工具展开研究。

他们设定一种情形,即假使全球各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导致本世纪末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至当前的两倍,那么本世纪4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升幅将与工业革命前相比超过2摄氏度。

先前几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确认,全球目标是在本世纪内将气温升幅控制在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不超过2摄氏度。

 亚欧大陆北部地区气温升幅可能最早于本世纪20年代跨过2摄氏度的“门槛”,亚洲和欧洲一些国家可能于本世纪30年代迎来相同情形[1]。

到本世纪8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或较工业革命前上升超过3摄氏度[2][3][4]。

如果将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单单看作是温度升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则无关痛痒——温度提高个一两度不过是增加几度空调用电量。

但是地球是一个按规律运作的有机整体,如果把它比作一个机器,工程学的只是告诉我们,越是精密运作的仪器,一个异常越会带来广泛的蝴蝶效应,全球变暖亦是如此。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5];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

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

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

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11]。

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是农作物产量问题。

虽然农作物的产量并不完全取决于气温,随着地球变暖,人类精心选择和培育的许多作物,会由于气温、水源病虫等因素毁于一旦。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许多地方酷热干旱,水资源严重匮乏,而另一些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频发,使种植的粮食、蔬菜、瓜果等主要农作物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就全世界而言,地球平均气温升高1℃~3℃,粮食生产的产量有可能会增加。

但是,若气温升高超过3℃,世界粮食生产的产量则有可能减少。

全世界4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将范围更加缩小到亚洲地区,日本环境厅锅里环境研究所和名古屋大学共同作出了这样的预测:

如果地球气温上升2.5摄氏度,印度小麦产量则会下降60%,中国的玉米产量则会减少40%,也就是说,居世界首位的亚洲粮食产量将会受到重大打击。

另有学者对于气温上升2.5摄氏度的假设条件下谷物产量做出了预测,结果发现:

在南亚地区,小麦将减产50%到60%,比如在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的印度小麦将减产60%;全世界范围内,小麦产量将下降13%。

而且玉米的产量也会下降。

而对于中国的情况,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撰文提到:

按长期平均值考量,极端天气条件可能给中国粮食年产量造成约10%-20%的损失。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全球变暖导致乾旱、洪水、病虫害加剧,中国粮食年产量波动幅度可能扩大至30%-50%。

粮食产量问题则会进而影响到国家经济。

粮食产量的减少及波动会在反映在供给和需求模型下的价格上面,从实证数据也可以得到,从近几年来的粮食产量和价格对照表中不难发现,经济作物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于粮食产量造成了很大的波动,虽然说不排除短期投机行为对于粮食价格的炒作,但是毋庸置疑最主要的因素依然是产量。

虽然粮食产量问题可以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如南粮北运等手段加以缓解,但是其对社会福利的损害只是转移,而没有被消除。

气候变化在10年前还只是猜想,而现在未来就在我们的眼前伸展[17]。

也许现在的我们不足以感知气温一两度的变化,但是世界上已经有一部分人亲眼见证并为之震惊。

加拿大看到的是日渐消逝的北极冰和冷冻带[12];拉丁美洲和南亚的居民看到的是越来越具毁灭性的风暴和洪水;欧洲人看到的是消逝的冰川、森林火灾和致命的热浪。

科学家们发现世界没有像现在这样热已经有1000多年了。

历史上有记载的最热的年份都是在1998年以后出现的,而且地球可能从来没有像在过去30年内那样快速的升温[16]。

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小组的报告称,人类活动导致了气候变暖[15]。

“科学确实告诉我们,在上一个冰纪也就是大约125000年之前,冰川溶解。

”曼易说,“温室集中的程度正在接近上一次所达到的高度。

也许文字的苍白总是难以引起心中的波澜,即使是电影发烧友也很难在看《后天》的时候将里面的场景想成人类真实的未来。

但就在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影片所揭示的“难以忽视的真相”,比起精致的演讲形式,要来得惊人百倍。

在镜头中我看见2006年夏季中国大陆抗洪的图片,一个无助的中年男子陷在齐腰的水中,面对击打在身上撞成大片水花的黄浪,困惑而惶恐、无奈地别过头去。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洪水和干旱的双重煎熬,这我是记得的,而国家气象局事后对这个夏季同时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灾难的专业解释,我也记得,但戈尔将其纳入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格局中给予的清晰阐释,还是足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的不安。

当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将我们逼近危险的边缘,正如丘吉尔所说:

“继续拖延、折中和自我安慰式的权宜之计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开始生活于其后果之中。

”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危险的边缘,我们还在等待,因为我们忽视了大自然的警告,因为我们的政治和企业的首脑不谋而合地对压倒性的科学证据置若罔闻。

人类将更难以应付面临的挑战。

不管你喜欢与否,我们处于一个环境问题的时代。

那么,未来又会怎样?

三.困惑——事实还是阴谋

对于地球变暖,在科学家那里基本已经达到了共识,但是争论焦点在于人类活动是否会对地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有些科学家认为地球变暖是大气变化的自然现象,人类活动并不占据最重要的作用。

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一个代表人物是戈尔,提起他的名字中国人并不陌生。

戈尔是一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在白宫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克林顿签署《京都议定书》。

离职后的戈尔仍然周游列国宣传环保观念,2006年,戈尔推自己参与制作和演出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和同名书籍,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广大的回响,并因其对环境事业的贡献获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在影片中,戈尔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们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

近年来的飓风、海啸,甚至非典和禽流感等一系列灾难并不是正常的偶发事件,也并不是我们看看报纸看看电视就会了解的简单的事。

长此以往,冰川将融化,洪水将泛滥,人类的家园将遭遇毁灭性破坏。

影片出乎意料地获得高票房和好评,令他名利双收,并一举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当全球变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主题,这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的真相,而成为了一个政治议题,在戈尔发表他的纪录片时,对于记录片中对于全球变暖产生原因等科学解释,很多专业人士提出了质疑[9][10]。

比如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教授赛茨,卸任的全美科学原主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地球的温度在每天都有很大的不同,确实是有些非常规的气候变暖的迹象出现,但是我不认为人类活动在其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他指责戈尔的纪录片“是想要使公众感到恐惧,其理论基础是非常危险的”。

也有一些理论显示地球的气候总是混乱的,从中找出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是很困难的,总是有各种地质变化的原因存在[6]。

地球的气候在历史上也是有冰季与温度升高的交替[13],而这个时候,人类还没有存在。

因此将全球变暖归为人类的原因造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些人出于商业和政治目的的过分煽动[7]。

而2009年11月的“联合国气候门”事件更助长了阴谋论者的士气。

怀疑者称,这些邮件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确凿证据,证明气候变化科学家在从事不可告人的行为,并对反对者进行人身攻击,同时他们未能应外界的请求,提供某些数据。

美国智库竞争企业协会的全球变暖及国际环境政策主管迈伦·伊贝尔表示,这些来往的电子邮件是一桩“推翻全球变暖‘纸牌屋’的丑闻”。

而气候怀疑论者、“气候监测”网站的博客作者斯蒂芬·麦克特尔说,“这些言论真是辜负我了!

”其他怀疑论者纷纷以“骗局”、“丑闻”等字眼来形容这些科学家的言论。

事件的结果是由英国前公务员罗素领导的调查报告,维护了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ityofEastAnglia)气候研究中心的诚信而不了了之[8]。

报告也指出,这些电邮并不能推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有关人类造成全球变暖的结论。

全球变暖,究竟谁是罪魁祸首?

这也确实是一个多面而复杂的问题,不可能通过一两部纪录片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气候变暖和各种气候异常现象是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几百封邮件也不会改变我们真实的感觉。

无论是利用书籍或者互联网搜集到的资料都是一家之言,没有专业的知识和一手资料数据,我并没有权利对此作出任何论断。

但是我认为科学的意义就在于找出相对应的平衡,预测出未来出现情况的可能性有多大。

就像不能等到房子起火之后,再去买保险一样,不能够在确定人类活动100%会对地球变暖产生影响之后,再去采取行动。

因为那样就为时过晚,一旦地球上的冰层开始溶解,就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人力已经不可能将其停止,这种有可能面临的文明毁灭的后果,人类不能够坐视不理,让我们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温室效应是由人类还是自然引起,而集中在能够改善它的科技上。

四.改变——从里面开始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框架公约》缔约方第3次大会通过了旨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

然而美俄均以保护经济发展为由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由于没有美国、俄罗斯等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基数大大减小,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努力也更显苍白,《京都协议》之后,发达工业国纷纷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

更有日本企业干脆把二氧化碳排放权当做蓝筹股买卖起来[18]。

日本东京电力、三菱商事等8家公司出资的JCF财经公司用环保技术交换泰国、马来西亚两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权,转手销售给欧洲企业。

排放权的火热交易事实上削弱了《京都协议》的减排意义。

有一大批科学家已经在研究大胆的地球降温技术。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罗杰·安吉尔提出,可以在地球轨道上安装一个由小片镜子组成的巨大遮阳伞,将太阳光线反射回太空;海洋生物学家约翰·马丁认为,给海洋“补铁”将得到意外惊人的降温效果,铁可以刺激浮游生物生长,而浮游生物可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当它们死后,会将二氧化碳拖入海底,与之“同归于尽”。

美国行星科学家科瑞坎斯凯甚至提出,利用重力加速度,即让小行星或适宜的彗星从地球身边通过,帮助地球调整自己的轨道,将日地距离从目前的930万英里调整到距离太阳1.4亿万英里更为凉爽的运行轨道上。

严肃的环保主义者们立刻否决了科学家们的狂妄设想。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假如实验失败,带来更多负面后果怎么办?

因此,他们宁可等待行动迟缓的政府慢慢立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可是,任何政策都可能被钻空子。

也许,但是总得有人来拯救这个世界。

然而如今,气候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虽然气候环境的改善,政治是必经之路,但是我们看到了政策所带来的真实效果依然是值得喜悦的。

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实施[14];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美国启动“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确定目标,最终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并到2050年再减少80%[19];中国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参与者,至今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环保方面的协议,广泛参与环保科研、技术、政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20]。

然而,一切政策或者规定都只是流于外在,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不仅仅是知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环境问题贡献最多的群体并非缺少文化素质的人,知识本该叫人谦卑,可这世道的作为却叫人狂妄,我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建造了城市,创造并传承了了文明,人习惯于以万物的主人自居,而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

海德格尔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方式称作技术的方式。

在这种方式统治下,自然万物都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本源性,缩减成了某种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只剩下了功能化的虚假存在。

他呼吁我们摆脱技术方式的统治,与万物平等相处。

其实,这也是现代许多诗性哲人的理想。

在摆脱了认知和被认知、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之后,人不再是主体,物不再是客体,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

那时候,一切存在者都回到了存在的本来状态,都在用自己的语言对我们说话。

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

如果有一种装置把人与大地隔绝开来,切断了人的来路和归宿,这样的装置无论多么奢华,算是什么家园呢?

人,栖居在天空下,仰望苍穹,因惊奇而探究宇宙之奥秘,因敬畏而感悟造物之伟大,于是有科学和信仰,此人所以为万物之灵。

如果高楼蔽天,俗务缠身,人不再仰望苍穹,这样的人无论多么有钱,算是什么万物之灵呢?

上帝也好、道法自然也罢,自然将威严和宽容并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种种气候问题都不是自然的惩罚,也不是什么因果报应,它仅仅是自然威严的提醒,让我们谦卑下来,从里面改变、回归,地球的第十一个小时,其实是自然对人类未来最美好的祝福。

结语

不管怎样地球还是会继续转,它会及时重生,湖泊会再一次变得清澈,河流海洋高山,一切会再度恢复绿色,一切会回复平静,也许人类会灭绝但地球会重生,至于原因,因为地球拥有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的时间不是,我觉得现在是时候了。

  

参考文献

[1]IPCC.2007.Climatechange2007:

Thephysicalsciencebasis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ⅠtotheFour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totheFour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363

[2]IPCC.1990.ClimateChange:

TheIPCCScientificAssessment.117

[3]IPCC.1996.ClimateChange:

1995-TheSecondScientific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WorkingGroupItotheSecondAssessmentReportoftheIPCC.128

[4]孙颖,秦大河,刘洪滨.2012.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不确定性处理方法的介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02)221

[5]王会军,孙建奇,祝亚丽.2012.中国极端气候及东亚地区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自然杂志.(01)79

[6]Murphy,JM,Sexton,DM,Barnett,DN,Jones,GS,Webb,MJ,Collins,M,Stainforth,DA.2004.Quantificationofmodelinguncertaintiesinalargeensembleofclimatechangesimulations.Nature.(03)88

[7]StainforthDA,Aina1T,ChristensenC,etal.2005.Uncertaintyinpredictionsoftheclimateresponsetorisinglevelsofgreenhousegases.Nature.(01)45

[8]王绍武,黄建斌,闻新宇.2012.古气候的启示.气象.(03)98

[9]张小曳,张养梅,曹国良.2012.北京PM1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控制对策思考[J].应用气象学报.(03)138

[10]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2012.气候变暖的归因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04)112

[11]李巧萍,丁一汇.2012.ClimateSimulationandFutureProjectionofPrecipitationandtheWaterVaporBudgetintheHaiheRiverBasin[J].ActaMeteorologicaSinica.(03)279

[12]赵宗慈,王绍武,罗勇,江滢.2009.近百年气候变暖的不确定性分析[J].科技导报.(23)167

[13]赵宗慈.2006.全球气候变化预估最新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02)235

[14]IPCC.2001.ClimateChange2001:

TheScientificBasis.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totheThird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560

[15]KnuttiR,StockerTF,JoosF,etal.2002.Constraintsonradiativeforcingandfutureclimatechangefromobservationsandclimatemodelensembles.Nature.(05)214

[16]WigleyTML,RaperSCB.2001.Interpretationofhighprojectionsforglobal-meanwarming.Science.(02)381

[17]Jackson,C.S,M.K.Sen,G.Huerta,Y.Deng,K.P.Bowman.2008.ErrorReductionandConvergenceinClimatePrediction.JournalofClimate.(01)201

[18]袁艳平.2011.争取我国碳市场主动权的发展路径和制度安排[J].金融与经济.(12)210

[19]刘中民,王倩.2007.多维视角中的国际气候制度研究综述[J].太平洋学报.(06)49

[20]约翰•霍德伦,李慧.2002.能源与环境:

新的问题(下)[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03)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