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141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docx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docx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谈戏曲小说作品中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

  元代后期有杂剧《黄鹤楼》,全称《刘玄德醉走黄鹤楼》。

其作者,或称无名氏,或谓朱凯。

朱凯,字士凯,约元文宗至顺前后在世,属元杂剧后期作家。

《黄鹤楼》为末本戏,共四折,无楔子。

第一折正末扮赵云,第二折正末扮禾俫,第三折正末扮姜维,第四折正末扮张飞。

其故事梗概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于黄鹤楼设宴请刘备,欲杀之。

刘封怂恿刘备赴宴,而赵云却认为不可。

刘备赴宴后,正在追赶曹操的诸葛亮得知消息,派关平给刘备送寒衣及拄拂子。

在拄拂子中,藏有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向周瑜要来镇坛的一枝令箭。

随后,又令姜维扮渔夫到黄鹤楼献鱼,并在姜维手中写上“彼骄必褒,彼醉必逃”八字,让他伺机以告刘备。

后周瑜果骄果醉,刘备依照诸葛亮的安排,利用令箭骗过卫兵,逃离黄鹤楼,渡江而归。

  从戏曲文学的角度看问题,杂剧《黄鹤楼》有两大特点:

其一,以宾白见长。

该剧唱词平平,而宾白却非常生动,是典型的以情节取胜而非以文辞取胜的剧本。

其二,第二折由乡村姑娘小伙担任主角,充满乡土气息。

该剧在星光灿烂的元杂剧剧坛上虽算不上什么辉煌之作,但却在元代“三国戏”中据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流传于民间的“三国”故事系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黄鹤楼》是一个民间传说色彩特别浓厚的剧本,在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都呈现出与历史事实大不相符的状态。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前后,刘备和周瑜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作所为。

按《三国志·先主传》载,赤壁战前,刘备“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

战后,“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

“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

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三国志·周瑜传》所载,亦可互为映照。

赤壁战前,刘备“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

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战后,“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

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

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愚谓大计宜徙备至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

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擥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除了周瑜曾经劝告孙权要“控制”刘备这一基本要求之外,对照历史事实,《黄鹤楼》杂剧存在着严重的“失实”问题。

先看时间方面,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以及刘备南征四郡都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三年,而黄鹤楼却始建于吴大帝孙权黄武二年,两者之间相隔了15年之久,周瑜怎么可能提前十几年请刘备到未曾兴建的黄鹤楼饮酒呢?

再看地点,这方面的问题更多。

按剧本所写,黄鹤楼在今武汉市的武昌江边无疑。

周瑜给刘备的邀请信中有云:

“今因武昌有黄鹤楼,瑜设碧莲会,敬请明公以贺近退曹兵。

”而刘封与赵云争执时又云:

“哎,赵叔!

你不知道,那黄鹤楼近在水边。

”那么,此“水”是什么水呢?

赵云的唱词说得很清楚:

“凭着这的卢战马十分壮,怎跳过那四十里汉阳江。

”刘备逃脱时也说:

“我片帆飞过汉阳江。

”那么,这汉阳江究竟是汉水还是长江呢?

答案是后者。

有张飞唱词可证:

“你怎生齎发的我哥哥,去那四十里长江那壁。

”进而言之,周瑜在江南武昌黄鹤楼宴请刘备,刘备却驻扎何处呢?

曰:

赤壁连城,这是剧本中反复交代的。

刘备云:

“说与赵云众将,紧守赤壁连城。

”“某屯军于赤壁城中。

”那么,这里所谓赤壁连城在什么地方呢?

周瑜云:

“差手将鲁肃,直至赤壁连城,请刘玄德过江赴会。

”周瑜又对鲁肃说:

“你过江直至赤壁连城,请刘玄德去。

”且刘封亦曾扬言:

“我安排战船,搭起浮桥,接应我父亲。

”张飞亦云:

“收拾战船,我与他交战去,务要拿住周瑜。

”可见,刘备的驻扎地就在武昌对面江北的“赤壁连城”。

武昌对岸的今汉口汉阳一带是否有赤壁连城我们暂且不论,我们要追究的是赤壁之战以后,刘备还呆在赤壁吗?

甚至可以问,刘备亲自到过赤壁吗?

按照我们上面所引的《三国志》中所言,刘备倒是曾经与周瑜隔江相望,但一个在江陵,一个在公安,而且那里也没听说过有什么赤壁连城。

其实,武昌对面的汉阳汉口也没有听说过有什么赤壁连城,这地名纯然是剧作家的“发明创造”。

最后,看看在人物设置方面的问题。

首先,周瑜如果想在黄鹤楼上喝酒,他必须晚死十三年,从公元210年再活到公元223年。

其次,那大胆的姜维也必须在六岁时就参军入伍,听命于诸葛亮帐下,投身于赤壁之战,随后又为刘备送去孔明妙计。

这些,显然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将上述时间、地点、人物等问题综合交叉考察,就会发现这个剧本简直是胡编乱造,错得一塌糊涂。

  元杂剧《黄鹤楼》既然如此与历史事实冰炭不相容,那么,它是根据什么材料写成的呢?

答案是:

流传于宋元之际的民间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

  《三国志平话》全称《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

其中,与元杂剧《黄鹤楼》相关的一段描写不到一千字,不算太长,不妨全文引录“周瑜自思:

曹操乃篡国之臣。

吾观玄德隆准龙颜,乃帝王之貌。

又思:

‘诸葛命世之才,辅佐玄德,天下休矣。

我使小法,囚了皇叔,捉了卧龙。

无比二人,天下咫尺而定。

’鲁肃点头言:

‘元帅言是也。

’次日天晓,皇叔作宴,元帅以下众官皆请。

至晚,周瑜告皇叔:

‘南岸有黄鹤楼,有金山寺、西王母阁、醉翁亭,乃吴地绝景也。

’皇叔允了。

来日,周瑜邀皇叔过江,上黄鹤楼延会。

皇叔过江,上黄鹤楼,刘备大喜,见四面胜景。

周瑜言:

‘南不到百里,有□□关;北有大江,西有荔枝园,东有集贤堂。

’众官与皇叔筵会罢,周瑜言曰:

‘前者朱(诸)葛过江,美言说主公孙权,举周瑜救皇叔。

’周瑜有酒,言:

‘诸葛祭风,有天地三人而会。

今夏口救得皇叔,若非周瑜,如何得脱?

诸葛然强,如何使皇叔过江?

’皇叔闻之,大惊,此乃醉中实辞。

后说汉寨赵云心闷,使人赶诸葛、关公,二人复回。

军师入寨,不见皇叔。

赵云对军[师]说张飞之过。

军师有意斩张飞,众官告军师免死。

糜竺为参徒,使船过江,至黄鹤楼上见皇叔,令皇叔换衣,却拾得纸一条,上有八字,书曰:

‘得饱且饱,得醉即离。

’皇叔读了,碎其纸。

周瑜带酒言:

‘曹操弄权,诸侯自霸。

”皇叔告曰:

“若公瑾行军,备作先锋。

’周瑜大喜。

皇叔将笔砚在手,写短歌一首,呈与周瑜看。

歌曰:

‘天下大乱兮刘氏将亡,英雄出世兮扫灭四方。

乌林一兮剉灭权刚,汉室兴兮与贤为良。

贤哉仁德兮美哉周郎。

’赞曰:

‘美哉公瑾,间世而生。

与吴吞霸,与魏争锋。

乌林破敌,亦壁鏖兵。

似此雄勇,更有谁同。

’周瑜令左右人,将焦尾横于膝上,有意弹夫子杏坛。

琴声未尽,周瑜大醉,不能抚尽。

玄德曰:

‘元帅醉也。

’众皆交错,起坐喧哗。

皇叔潜身下楼,至江岸,把江人言:

‘皇叔何往?

’玄德曰:

‘元帅醉也,今(令)明日准备筵会,等刘备过江,来日小官寨中回宴,请您众官。

’把江官人不语,皇叔上船。

后说周瑜酒醒,按琴膝上,缓然而坐,问左右曰:

‘皇叔何往也?

’告曰:

‘皇叔下楼去了多时。

’周瑜大惊,急叫把江底官人,言:

‘玄德自言,元帅有令,过江准备筵会去也。

’却说周瑜碎其琴,高骂众官:

‘吾一时醉,走了滑肤(虏)刘备。

’使凌统、甘宁将二千军赶驾数只战船赶皇叔:

‘若赶上,将取皇叔首级来者!

’皇叔前进,吴军后赶。

先主上岸,贼军近后,张飞拦住,唬吴军不敢上岸,回去告,周瑜心闷。

  至此,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元杂剧《黄鹤楼》所依据的不是历史事实而是民间传说。

然而,“刘玄德醉走黄鹤楼”的故事到了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却被坚决地摒弃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一在描写赤壁之战以后,紧接着就是诸葛亮智取南郡,一气周瑜,又旁略四郡,赵云取桂阳,关羽战长沙,孙权战合肥。

再往后就是周瑜设美人计,赵云救主,二气周瑜云云。

根本就没有“黄鹤楼”一节,甚至连“黄鹤楼”三字都没有出现。

  小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原因至少有两条。

其一,《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比较严肃的历史演义小说,在时间、地点、人物等问题的设置方面,要求大体上符合历史事实,只是在细节描写方面进行虚构。

而《黄鹤楼》杂剧恰恰是在大的方面出现明显的问题,故而这一节不为作者所取。

其二,历史上赤壁之战发生地的具体位置究竟在那里,是有很大争论的,而且,这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在作者看来,赤壁就在今天的黄州。

我们且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描写:

卷九“周瑜三江战曹操”一节中写道:

“玄德尽把荆州之兵屯于樊口住扎”。

在卷十“周公瑾赤壁鏖兵”中作者又写诸葛亮又对刘备说:

“主公可于樊口屯兵,凭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

”由此可知,赤壁之战发生时,刘备一直驻扎在樊口。

樊口在哪里?

就在今天鄂州市的江边上,与黄州赤壁隔江相望。

既然罗贯中认定赤壁之战发生在黄州,那么,在同一部书中,他就不可能又将“赤壁连城”搬到汉口或汉阳,去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所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他也不可能吸取《黄鹤楼》杂剧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之中。

  然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尽管没有照搬《黄鹤楼》杂剧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却将这一戏剧性极强的故事一分为二,在书中进行了两次“再创造”。

  先看是书卷九“周瑜三江战曹操”一节,当刘备移兵驻扎樊口之后,周瑜定下计谋,请刘备到自己军中饮酒,同时传下密令:

“如玄德至,先埋伏刀斧手五十人于壁衣中,吾掷盏为号,便出下手。

”不料关羽却跟定刘备一起到周瑜营中,结果发生了下面一幕:

“却说孔明偶来江边,见说玄德与都督相会,吃了一惊,急入中军帐,正遇鲁肃。

肃与孔明乃携手而入,偷目先视周瑜,面有杀气,两边密排壁衣。

孔明思之:

‘吾主休矣!

’回视玄德,谈笑自若;看玄德背后,一人按剑而立,乃云长也。

孔明喜曰:

‘吾主无危矣!

料周瑜惧怕云长,必不敢下手。

’孔明不入,复回舡上,江边伺候。

周瑜起身把盏,猛见云长在背后,忙问曰:

‘此何人也?

’玄德曰:

‘乃吾弟关云长也’瑜曰:

‘莫非向日斩颜良、文丑者乎?

’玄德曰:

‘是也。

’周瑜汗流满臂,就与把盏。

……云长目之,玄德会其意,乃辞瑜曰:

‘备暂告别,破敌收功之后,专当拜贺。

’瑜亦不留,送出辕门。

玄德至船边,忽见孔明。

孔明曰:

‘主公知今日之危乎?

’玄德曰:

‘不知。

’孔明曰:

‘若无云长,已遭瑜之难矣。

’玄德方省悟。

”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唯一的一次以暗杀为前提的周公瑾与刘玄德的正面冲突,在《三国志》中亦无这方面的记载,很有可能是小说作者借鉴《三国志平话》或《黄鹤楼》杂剧的结果。

  另一次就是着名的“刘备招亲”,其故事内容见《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一中“周瑜定计取荆州”、“刘玄德娶孙夫人”、“锦囊计赵云救主”、“诸葛亮二气周瑜”诸节。

篇幅颇长,故事亦颇为曲折动人,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精彩的片断之一,且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故而不多赘述。

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在《三国志》中,只有周瑜上疏孙权企图软禁刘备一段话,且孙权并未实施。

因此,只能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间接受到史书的启发,而直接受到《三国志平话》或《黄鹤楼》杂剧的影响。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当刘备与东吴的恩恩怨怨的故事经过《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生花妙笔的改造之后,反而掩盖了原作的光华,产生了更大的艺术魅力,从而给后世造成更大的影响。

仅以京剧剧本而论,有照《黄鹤楼》杂剧改编者,亦有照《三国志通俗演义》改编者,今据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中相关材料缕述

  京剧《黄鹤楼》,一名《竹中藏令》,基本上是根据《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杂剧改编而成的。

其故事梗概为:

周瑜设宴于黄鹤楼,诓刘备过江,伏兵楼下,逼写退还荆州文约,并嘱部属非有令箭不得纵放。

刘失措,而诸葛亮事先将借东风时携走之令箭一支,装入竹节中预付赵云;此时破竹出示,周部下不察,刘备得安然脱险。

  另有京剧《芦花荡》,叙张飞奉诸葛亮之命,假扮渔夫,预伏芦花荡,伺周瑜领兵到来,突出阻挡,擒而纵之,周瑜气愤呕血。

此剧一名《三气周瑜》。

出明人《草庐记》传奇。

京剧原附于《黄鹤楼》之后,后来演出又移植于《回荆州》之后,亦作单折演出。

  所谓《回荆州》,亦乃京剧剧本。

它与《甘露寺》《破石兆》《美人计》连接起来,大致相当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一中“周瑜定计取荆州”、“刘玄德娶孙夫人”、“锦囊计赵云救主”、“诸葛亮二气周瑜”诸节内容。

其中,《甘露寺》与《美人计》连演,又名《龙凤呈祥》,是京剧着名传统剧目,直到今天仍盛演不衰。

顺带提及一个小问题,京剧《甘露寺》中乔国老那一段着名的“劝千岁”的唱词,从立意到句法,又都是从元杂剧名篇关汉卿的《单刀会》中第一折乔国老的唱词和第二折司马徽的唱词借鉴过来并加以改造而形成的。

  以上诸剧,大致可分为《黄鹤楼》系列和《甘露寺》系列,而《芦花荡》则徘徊于两者之间。

稍作对比即可看出,《甘露寺》系列的京剧较之《黄鹤楼》系列的京剧影响要大得多,甚至原属于《黄鹤楼》系列的《芦花荡》,竟至也被《甘露寺》系列“夺去”。

产生这种衍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但《三国志通俗演义》巨大艺术魅力的影响是绝对不能排除的。

  研究上述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意义不大,但实际上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以上简略的巡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姊妹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是何等的巨大,而一部中国文学史或一部中国艺术史,就是在这种姊妹艺术形式的相互吸收、渗透、扬弃、融合的情势下不断前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