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422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学学习纲要.docx

生态学学习纲要

生态学学习纲要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对于生态科学的整体框架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和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生态学   

1.1生态学的定义  

1.2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2.1生态学发展研究简史 

2.2现代生态学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8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生物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而存活,需要对异质性的环境不断的去适应;反之,环境需要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

[教学重点]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1.1环境的概念

1.2环境的类型

1.3环境因子分类

第二节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2.1生态因子的概念

2.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2.3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第三节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学生主讲,教师总结、归纳)。

3.1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2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3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4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到种群是生态学各层次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它具有许多不同于个体的特征,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动态

[教学难点]单种种群增长模型及其生态学涵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1种群的定义及其内涵

1.2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简史

1.3种群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种群动态

2.1种群动态及其研究意义

2.2种群密度与分布

2.3种群统计学

2.4种群的增长模型

2.5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

第三节种群的空间格局

3.1  种群的空间格局的概念

3.2种群的空间格局的类型

第四节种群调节

4.1气候学派

4.2生物学派

4.3食物因素

4.4自动调节学说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到生活史研究主要是比较不同生活史类群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生态学解释,而不是研究其绝对现象。

[教学重点]生活史和繁殖策略的概念、r-对策和k-对策的概念及其生态特征

[教学难点]生活史对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活史概述

1.1个体大小

1.2生长与发育速度

1.3繁殖

1.4扩散

第二节繁殖成效

2.1繁殖价值

2.2亲本投资

2.3繁殖成本

第三节繁殖格局

3.1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

3.2生活年限与繁殖

第三节繁殖策略

3.1  r选择和k选择

3.2  R-、C-和S-选择的生活史式样

3.3  波动与稳定

第四节        性选择

4.1植物的选择受精

4.2动物的性选择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种群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在普通的生物群落中都可见到,对于两个具体的物种而言,相互作用的类型可能会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所变化,也可能在其生命史的不同阶段中有不同的类型。

联系第三、四章,在实施生态恢复、生态工程等方面的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种内及种间关系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种间模型

[教学难点]生态位的概念;种间竞争模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内关系

1.1密度效应

1.2动植物的性行为

1.3他感作用

第二节种间关系

2.1种间关系的类型

2.2高斯假说

2.3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

2.4生态位理论

2.5捕食作用

2.6寄生与共生

课堂讨论:

思考和讨论2-3个有代表性的种群生态学问题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群落学是农业、林业、畜牧业发展的必要理论基础,在土地利用、自然保护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层片及生活型的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

1.1生物群落的定义及其内涵

1.2植物群落学的概念

1.3植物群落学的发展简史

1.4群落的基本特征

1.5群落的性质

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

2.1  研究种类组成的意义和方法

2.2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2.3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2.4  种间关联

2.5  群落的综合特征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3.1群落的结构要素

3.2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3.3群落的垂直结构

3.4群落的水平结构

3.5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第四节影响群落的因素

4.1  生物因素

4.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4.3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4.4岛屿与群落结构

4.5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4.6平衡说和非平衡说

第七章生物群落的动态(3.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到群落的动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掌握和应用生物群落的生态规律,控制、利用、改造、创造生物群落,进而实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群落生产力。

[教学重点]群落的形成、变化类型和演替类型;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形成

1.1裸地的类型及其成因

1.2植物的侵移

1.3植物的定居

1.4生物群落的形成

第二节群落演替的类型

2.1植物群落变化的类型

2.2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

第三节群落演替顶级学说

3.1单元顶级论

3.2多元顶级论

3.3顶级-格局假说

第四节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4.1去除植被的影响

4.2植被的恢复过程

4.3生物调节的恢复

4.4群落的发展与稳态

4.5关于生态系统发展模型的讨论

第五节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5.1植物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5.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5.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5.4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5.5人类的活动

第六节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6.1经典的演替观

6.2个体论演替观

课堂讨论:

分析引起自然群落退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第八章生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1.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群落分类的意义及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系统及单位;初步了解群落分类和排序的数量方法

[教学重点]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系统及单位

[教学难点]群落分类和排序的数量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分类

1.1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

1.2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1.3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

1.4美国的群落分类

1.5群落的数量分类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排序

2.1间接梯度分析

2.2直接梯度分析

第九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什么是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与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及营养级的概念和区别;生态效率的概念与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同一营养级内与相邻营养级间的生态效率类型与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1生态系统的概念

1.2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3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2.1非生物环境

2.2生产者

2.3消费者

2.4分解者

2.5生态系统的类型

第三节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四节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第五节生态效率

5.1常用的几个能量参数

5.2营养级位之内的生态效率

5.3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

第六节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第十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3.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中的能量产生和流动。

[教学重点]生产量、生物量、生产效率等基本概念、表达方式及其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组织水平上的能流分析及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1.1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1.2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

1.3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子

1.4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2.1次级生产的生产过程

2.2次级生产量的测定

2.3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3.1分解过程的性质

3.2分解者

3.3资源质量与分解作用的关系

3.4理化环境对分解作用的影响

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课堂讨论)

4.1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

4.2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

4.3实验种群层次上的能流分析

4.4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分析

4.5比较不同生态系统中限制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第五节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第六节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第七节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其传递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结合第九、十章内容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发展趋势以及自我调节机制等,了解生态系统研究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当前全球所面临的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演替、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问题的研究。

[教学重点]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不同循环类型的特点和意义;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基本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1.1生命与元素

1.2物质循环的模式

1.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第二节水循环

2.1全球的水循环

2.2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第三节气体型循环

3.1碳循环

3.2氮循环

第四节沉积型循环

4.1磷循环

4.2硫循环

第五节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5.1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5.2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实例

第十二章陆地生态系统(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恢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点]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植被分布的一般规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三相地带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1.1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1.2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格局

1.3陆地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格局

1.4我国陆生植被分布特点

第二节主要陆地生态系统(自学、课堂讨论)

2.1森林生态系统

2.2草地生态系统

2.3荒漠生态系统

2.4冻原生态系统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自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恢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点]湿地特点及功能;水体污染及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淡水湿地生态系统

第三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第四节海洋生态系统

第十四章景观生态学系统(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重要层次,现代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和迅速发展中的学科。

[教学重点]景观结构、功能、动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1.1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2景观生态学发展历史简述。

第二节景观生态学中的一般概念和理论

2.1尺度及其有关概念

2.2格局与过程

2.3空间异质性和斑块性

2.4种—面积关系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2.5斑块—廊道—基底模式

2.6异质种群

2.7景观连接度、渗透理论和中性模型

2.8等级理论和斑块动态理论

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3.1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3.2景观结构分析的数量方法

3.3景观模型

第四节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第十五章应用生态学(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无节制的索取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真正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是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的原则。

[教学重点]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的基本概念,应用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应用实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全球变化

1.1全球环境问题

1.2全球变化

1.3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

1.4减缓全球变化的途径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2.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2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2.3生物多样性的测度

2.4濒危生物的评估与分级

2.5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

3.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2生态恢复

3.3生态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