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623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虚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虚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虚词.docx

《虚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虚词.docx

虚词

“四两拨千斤”——虚词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虚词的性质和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

学习重点是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区分易混淆的虚词。

教学目标      

1、 虚词的性质,了解常见的虚词用法。

2、 区别易混的虚词。

教学重点      

了解实词和虚词,动词和介词,同音词和兼类词等概念,了解这些词类成分和语法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讲解:

 实词在语法上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并且可以充当词组和句子中主、谓、宾、定、补等句法成分的一类词。

主要有: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

主要有: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虚词的特点

A.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的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结合时才产生的。

B.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数能自由地单独说出来,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

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谓、宾、定、补等各种句法成分。

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副 词

副词:

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副词的语法特征:

1)副词都能做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

2)程度副词“很、极”在一定条件下可做补语。

如:

好得很  好极了

3)一些副词既可以用来修饰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如:

就、只、光、单、几乎、大概、已经、才、仅、不过、将近、恰好

如:

只这家书店在营业。

    光书就有十几箱。

    将近30户村民住在山下。

4)副词大多不能单说,只有少部分可以在具体语境中单说。

如:

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  上、何必、刚刚、的确等。

5)有些副词兼有关联作用。

如:

打得赢就打;越说越快;又说又笑

6)“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

(书P83第一题)

辨析: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副)

   ②你没有《诗经》吗?

(动)

副词vs形容词

1)形容词除了可以做状语外还可以做定语和谓语。

(形容词可以用副词修饰)

2)副词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定语或谓语。

辨析: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时间副词vs时间名词

时间名词可以加“在”构成介词短语;

而时间副词前不能加“在”。

区别下列词是时间名词还是时间副词:

介词

介词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整体修饰谓词性词语,表示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介词的语义分类:

表时间:

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

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

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表原因、目的的:

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

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

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

除了、除非

  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

 〔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

〔从早上〕作<到晚上>(表时间)

〔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

〔对学生〕负责(表对象)

〔连根〕拔起来(表对象)

〔比过去〕更好(表比较)

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

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

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介词vs动词

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包括动词结构)可以单独说出来。

例如不能单独说“从”或“把”,也不能单独说“从今天”“把衣服”。

有时候单独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或者意思会改变,如“叫他(打破了)”。

B.介词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都可以重叠。

例如汉语不存在“从从”“把把”这样介词重叠的说法。

但是“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  “叫叫他”。

C.介词后边不可以带动态助词“了、着、过”,也就是说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不能单独作谓语,但是动词都可以作谓语。

D.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

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 “在、叫、给、跟、管、朝、比、用、按、经过”等。

这些词似乎是一个词同时具有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

但是严格地说,“叫、管”这样的词,应该说是两个不同的词“分局二任”的情况,这种词只是“同音词”。

而像“在、给、朝、比、”这样的词,作动词和介词用的时候意义相差并不大,至少看得出两者之间的引申关系,这才是同一个词“一身二任”的情况,这种词叫作“兼类词”。

 

连 词

连词用于连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1)和、跟、同、与、及、或

(主要连接词、短语)

2)而、而且、并、并且、或者

(连接词和分句)

 3)不但、不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  与其、因为、所以

(主要用于连接复句中的分句)

 

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和”是介词还是连词。

①我和他都去过。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

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和、跟、同、与”既是介词又是连词如何区别:

1)看这些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否可以互换。

可互换而句子意思不变的是连词;互换后意思改变的是介词。

2)连词一般可以略去,可用顿号代替,介词则不可以代替。

3)看这些词之前能否加状语,能加的是介词,加之后句义有改变的是连词。

 

 助 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

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

着、了、过、来着,

比况助词:

似的

语气助词:

的、了、吧、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呢、啊

其他助词:

所、给、连、们

 

结构助词

1.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

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

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

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动态助词:

附着在动词、形容词后表事件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动态。

“着、了、过”等。

例如:

门开着,灯亮着。

上星期只晴了两天。

他提起过大海,可是没说过这种情况。

比况助词:

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面,表示比喻。

如:

苹果似的脸蛋儿。

比况助词经常和“像”配合使用。

如:

小鱼像箭一样似的游来游去。

 

语气词

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分类(按表示语气分):

表陈述语气:

的、了、吧、啊、着、啦

表疑问语气:

吗(么)、呢、吧、啊

表祈使语气:

吧、了、啊

表感叹语气:

小试身手 请完成课本P83第二题

如何区分语气词“的”同助词“的”:

1)添加法:

看“的”后面能不能加相应名词,能加的是助词,不能加的是语气词。

如:

岸上站着的是看划龙船的(人)。

(助词)

    那样说是可以的。

(语气词)

2)删除法:

看删去“的”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是否改变,如果改变了就是助词,没有改变的就是语气词。

如:

请相信,这本书是我的。

(助词)

    请相信,我不会骗你的。

(语气词)

 

常见虚词错误类型

1)重复赘余

•        经过治理整顿,剧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观众出入不再互相拥挤。

   

解析:

副词“互相”是“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关系”的意思,而“拥挤”是“挤在一起”的意思,含互相意,在表意上重复,应去掉。

2、滥用介词

①(2005年浙江卷):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在……中”构成了一个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这就造成了主语的残缺,应当删去“在”和“中”,使“这部作品”充当主语。

②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

此句和上例①一样,由于滥用介词“对于”而造成主语残缺,删掉“对于”,使“凡是……人员”充当主语。

③消费者权益受到无理侵犯或粗暴践踏时,当事人应诉诸于法律,切不可采用个人行为私自解决。

“诸”是一个文言兼词,相当于“之于”,已经包含一个和“于”字在内,再在后面加“于”就造成了重复,应删掉“于”。

3、漏用介词,造成成分残缺

(1)这些瑰丽奇特的诗篇中所表露的电火行空、上天入地、宇宙航行、登临月球的憧憬,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变成了现实。

解析:

应加一个表示对待的”对(于)”

(2)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  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解析:

加一个介词“以”,构成“以……为”格式

4、介词误用

(1)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解析:

“由于”表示原因和理由,“由”引出动作的施动者,表示动作的起点、凭借等,应改“由于”为“由”。

(2)今年要以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解析:

“以”和“作为”不搭配, 应改“以”为“把”。

5、关联词误用

①、欣逢这个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贵国政府和人民致以热烈地祝贺。

◆解析:

“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应用“并”

②、才能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实践的多少决定的。

◆解析:

“由于”表原因,应当去掉“于”字,“由……决定”是习惯用法。

6、关联词滥用

①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解析:

“否则”多余,“要不是”已含有类似意思。

②【’98全国】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化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

◆解析:

“之所以”本身表原因,与后面的“原因”重复,应当去掉。

③(’00京皖春招)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解析:

“并非是”中的“非”意为“不是”,与后面的“是”重复,改“非”为“不”。

④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

◆解析:

分句间是递进关系,“不仅”后面缺少与之呼应的“而且”等连词,在“体形”前加“而且”。

7、关联词搭配不当

①这篇文章,语言虽然平易近人,但却朴素无华。

◆解析:

强加转折,“平易近人”与“朴素无华”之间无转折关系。

②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修改。

◆解析:

强加因果,前后分句间无必然因果关系

①不仅中药疗效好,而且价格低廉,还无副作用。

◆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应将“不仅”调到“中药”后面。

 ②过去,内地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的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前一分句是说“质量”,后一分句是说“成本”,陈述对象不同,应将“不是”放在“质量”前.

 

虚词辨析举例

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对这篇小说不够熟悉,你问他也是白问。

B乡亲们对于自己的子弟兵投入了大量支持和帮助。

C老王对公司的新措施有些看法,也是正常的。

D对于上级的命令,当士兵的岂敢不遵从?

分析:

1).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2).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的意味的,只能用“对”。

如“他对工作很负责”“老师对我们好极了”。

3).“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

虚词辨析举例

关于vs对于:

关于表关涉的范围。

例:

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只能用“关于”)。

对于主要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必然vs必定:

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

例:

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

例:

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按照·依照·遵照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

例:

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

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

例:

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

例:

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何曾·何尝·何必·何苦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

例:

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

例:

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

例:

你何必跟他过不去。

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例:

你何苦跟他过不去。

 

继而vs既而

继而是状态副词,表示两事发生紧紧相接。

例:

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是时间副词,表示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

例:

既而雨停了,我们又欣然登山。

径直vs径自

径直:

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

例:

他出了校门,就径直回家。

径自:

自作方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

例:

他没等下课,就径自走了。

 

暂且·姑且·权且

暂且重在强调时间短暂。

例:

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

姑且重在强调让步。

例:

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

权且重在强调迫不得已。

例:

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句括号中必须要加“的”的一组。

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

③他有“乒乓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否使用恰当,并进行修改。

1)时间快到了,事情还没做完,心里未免着急起来。

分析:

“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

应改为“不免”,“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

2)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进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分析:

“进而”表递进,应改为表相因相成的“从而”。

3)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分析:

“而且”应改为“反而”。

4)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5)如果轻视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这种片面性常常会影响人们一生的轨迹。

分析:

“常常”应改为“往往”。

 

补充练习题目

一、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其中哪些虚词可以去掉,哪些虚词不能去掉;哪些虚词去掉后句子的原意会改变,哪些虚词去掉后句子的意思不变。

场外又是一片彩声。

王三胜流了汗,不再去拾枪,努着眼,木在那里。

老头子扔下家伙,拾起大衫,还是拉拉着腿,可是走得很快了。

大衫搭在臂上,他过来拍了王三胜一下:

“还得练哪,伙计!

”“别走!

”王三胜擦着汗:

“你不离,姓王的服了!

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

”“就是为会他才来的!

”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

“走;收了吧;晚饭我请!

”(老舍《断魂枪》)

解析: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该文段中大部分虚词都有自己的特定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如果去掉虚词句子就不成立了。

例如:

“努着眼”,“走得很快了”,“收了吧”。

另一种是如果去掉虚词句子仍成立,但是却不是原来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了。

例如:

“别走”:

“走”可以单说,但是表达的意思与原意完全相反了。

“不再去拾枪”:

“不去拾枪”可以单说,但是从中却看不出之前有没有拾过枪了。

二、请说出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

①我来把大门。

  ②抓了一把米。

  ③请把灯关了。

解析: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把”的不同用法和作不同词类时的不同作用。

参考答案:

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是最典型的实词;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三、指出下面句子的谓语部分之前,哪些可以加介词“被”,哪些不可以加“被”,并说明理由。

①电影票买着了。

    ②文章写好了。

③衣服他撕破了。

       ④自行车小偷偷走了。

解析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介词“被”的用法和汉语被动句的特点。

参考答案:

可以加介词“被”的是③和④。

汉语的句子表示被动意义,一般都要用介词“被”引出施事成分并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者单独使用介词“被”作状语;有些句子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介词“被”字,例如“眼镜打破了”,甚至施事名词在句子里出现的时候,也不一定非用“被”字不可,例如“眼镜我打破了”,“眼镜是我打破的”。

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被”字句所陈述的事情对于受事者(主语名词)往往是不如意或不希望发生的。

在现代汉语中,被字句也通常都含有主语遭受某种不如意事情的意思。

因此①和②两个表示事情已经做成功了的句子,尽管有被动的意义,却是不能加“被”字的。

四、判断下面句子画横线处的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社会的一个成员。

B.他的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论语》中孔子同他的弟子的一段对话。

C.在这条熟悉的林荫大道上,他偶尔碰到了自己在中学时代的恋人。

D.有些青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

“小孩儿片,没劲。

解析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正确选项是C。

“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

“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

选项C中应该是表示意料之外的意思,故应用“偶然”而非“偶尔”。

五、判断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正确的一组。

①人家的进度就要超过咱们了,咱们得加油啊!

②你不了解一下情况就大发议论,太主观了吧?

③王丹考虑问题脑子很灵活,刘磊的思路敏捷。

A.马上 不免 更加  B.马上 未免 更加

C.立刻 不免 越发  D.立刻 未免 越发

解析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正确选项是B。

“马上”所表示的时间性幅度要稍大些,偏口语化;而“立刻”表示的是即刻要发生的事情,偏书面语化。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主观评价;“不免”则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

“越发”限用于同一人或事物的进一步变化;两个人或事物比较时,不能用“越发”,必须用“更加”。

六、判断下面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

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拼抢厮杀谋求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解析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的”的作用和用法的掌握情况。

正确选项是B。

“它们存在”是一个主谓词组,“它们的存在”则是一个定中结构的偏正词组。

而②中主语位置上需要的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因而要加“的”。

④中“取胜”不能直接修饰“障碍”,没有“的”,这句话就不连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