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67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共8页,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周易》的前生今世周山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10篇文字,故又称《十翼》。

《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

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

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

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

六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

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

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因此可以确认。

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

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

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

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

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

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

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欠收甚至稞粒无收。

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

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

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

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乾”的信息。

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

“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

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工具。

《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绝”;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

(节选自2013年3月11日《文汇报》,有删改)

1.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三部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D.《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2.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B.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

于是,由“山”移情于“地”,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

C.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先人的观念又由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

D.《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地决定性。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B.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C.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

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D.汉代时,第二部《易经》——《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

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

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

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

信上说:

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

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

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

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

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

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

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

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

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

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

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

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

”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

“发错了,这是谁干的?

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

这不是乱弹琴吗?

”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

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

这歌真好听啊!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

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因为音乐家将对女儿的爱转移到这群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身上,所以他创作的这首参演歌曲十分动听。

C.小说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使文中情节发展更曲折,同时也更好地反映了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办学处境的艰难。

D.“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E.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5.小说标题有何意蕴?

请简要概括。

(4分)

6.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分析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严耕望: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余英时

 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

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

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

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

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

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功。

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

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

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

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

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

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

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

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

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

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

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

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

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

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

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

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

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

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

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

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

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

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

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

陆象山说:

“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

一途朴实,一途议论。

”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著作问世大多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C.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了严耕望的成就、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D.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8.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分)

9.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5分)

二、古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

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补太学助教。

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帝问:

“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

”对曰:

“此圣人教人谦耳。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

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帝称善。

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

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

“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

“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剀切愈至。

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主管学政。

B.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

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属最高等级。

C.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中即有记载。

D.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颖达学问精湛,早年成名。

他八岁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表现突出,而且年龄最小,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被人刺探行踪。

B.孔颖达熟悉典籍,善于劝谏。

他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不只讲清楚了经典的内容,而且借题发挥,把道理引入执政之国之道上。

C.孔颖达尽忠职守,不为身谋。

作为太子的侍讲官,他见到太子不遵法度的行为,就直言其过,面对劝阻,也不改初衷。

D.孔颖达一心为国,颇得恩遇。

生前,他多次得到加官晋爵的赏赐,死后也得到赠官赠谥的恩赏,甚至还享有陪葬太宗的殊荣。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⑴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⑵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二)古诗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金陵怀古许浑①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②高低六代宫。

石燕③拂云晴亦雨,江豚④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

①许浑,晚唐时期诗人,长于律体,其咏史怀古诗成就突出。

②《诗经·王风·黍离》小序中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遍地禾黍,感伤王都颠覆,故作此诗。

③《浙中记》:

“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④《南越志》:

“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4、下面对本诗内容和思想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所写陈后主创作《玉树后庭花》之靡靡之音与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乃金陵由盛转衰的开端,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B.本诗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

首先追述前朝历史,然后补写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中蕴含的历史教训。

C.本诗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变化,手法却大不相同:

颔联借助比兴获得暗示效果,而颈联则采取赋的手法进行直观描述,两联在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

D.与某些咏怀金陵的诗拘泥于一景一事不同,本诗气象雄浑,“涵概一切”,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E.立足当下,咏怀古事,本诗除了抒发金陵繁华一去不返的慨叹,还在尾联展现了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期许。

15、本诗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的?

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劝学》一文中,荀子强调,君子想要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就要。

⑵《氓》一诗中,弃妇自诉在夫家时辛苦劳作,早起晚睡,天天如此的句子是:

,。

⑶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壮观景象的名句是: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②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描述了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歌曲旋律优美,而演唱者阿宝的嗓音穿云裂石,更让听者印象深刻。

③北京城的历史遗迹虽然非常丰富,然而几度沧桑,实物留存也不过是雪泥鸿爪而已。

④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⑤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

⑥当前,伊朗正面临以色列、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制裁和军事上的威胁,但伊朗政府并不认为国家已经不绝如缕。

A.①③④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⑤⑥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回顾70年前的抗日战争后,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原因之一就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C.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年来,在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下,茫茫戈壁中的绿洲如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果品、农产品的重要产地。

D.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①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②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

摒弃功利性③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④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⑤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

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⑥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A

其实这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

可能

就是

D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12年增产,与此同时,________①_____________。

为保障庞大人口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不能只靠进口粮食,而是要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传统主粮之外,寻找到一种适合国情的新主粮。

为此,______②______________。

实际上我国已是全球马铃薯生产消费第一大国,但由于传统饮食消费习惯的影响和大众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不够,_______③_____________。

马铃薯具有易种植、产量高、营养丰、耐存储等特点,确可作为维系国内粮食供给的主粮。

21.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选择了网上境外购物,但是有些境外电商网站不支持直邮中国,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利用转运公司的中转功能海淘呢?

下面是日本亚马逊网站海淘流程图,请将消费者的购物流程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