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68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docx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及答案

掌心化雪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晴,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

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

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③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倍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

有一回,班里都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

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可说,回家躺在黑暗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④不是没有犹豫。

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

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

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⑤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

她踌躇地照做了。

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地拥抱住她。

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

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⑥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

⑦平凡如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⑧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黑暗。

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得面前横亘万丈深渊。

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

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⑨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

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肯乱花一分钱,但是身上总是带着硬币,施与沿途乞讨的老人。

有一天,我们结伴回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秋风中双手抱膝,脑袋低垂到胸前,瑟瑟颤抖,马上掏出零钱,又拉着我走到附近一家小吃店,买了几个热包子,放到老人面前。

他做这一切都很自然,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羞愧自己能力不够,无法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⑩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强者和超人,渺小如蝼蚁、脆弱似玻璃的小人物,更需要洞察幽微的眼睛,需要有力的手,带他们走出窘境。

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

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会一直记得你掌心的温度。

⑾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

因为现实如此冰冷坚硬,人心更要柔软,好比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

(2)(3)

2、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模拟文中那位心理老师的口吻开导丑女孩。

心理老师对女孩说:

3、第⑨段中“我”的先生当时为什么“并不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

4、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掌心化雪”的含义的理解。

5、仿照下面例句,结合文中丑女的遭遇,以“不以恶小而为之”开头写一句话。

例句:

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

不以恶小而为之——。

6、本文有不少精彩评议值得品味,请摘录两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简要的点评。

摘录:

赏析:

二、《风筝》(4—5)段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1、按要求从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填写下表。

人物  

细节描写  

内心活动  

小兄弟  

  

  

“我”  

  

  

2、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一的内容。

并说说“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止小兄弟放风筝?

为什么后来又称之为“精神虐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不幸”可以换成“有幸”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春》(3—5)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1、第三段中“偷偷地”“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第四段写出了春花的哪些特点?

写春花,为什么要写蜜蜂?

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比喻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中写出的春风具有什么特点?

4、从上述文字中挑选一处你认为最能触发想象的句子。

(三)四、《小巷深处》(10—29)段

①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

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

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②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

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

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待些时间。

有人向她问起我,A她依旧满面春风:

“莉学习忙呢!

老师赞她有出息呢!

哪会在家耗时间!

”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③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④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

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

“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

”B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

“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

“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

”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⑤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和卑微,也忘掉了临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

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她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⑥母亲果然遵守诺言。

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

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

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凳,那门上锈迹斑驳的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勤的招呼声。

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

⑦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

⑧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五十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

“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请来,你优秀的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

⑨“哦……这?

”我迟疑了瞬间,“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

”那刻,我惊异于自己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

⑩送老婆婆出门时,我感激地对她说:

“您这三年来为我操了心,让您受累了。

⑾“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

”我点了点头。

⑿“造孽!

”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

⒀“怎么回事?

”我突然有点紧张。

⒁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⒂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C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

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⒃“莉呀!

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

这三年,我哪能每个月回乡?

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⒄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

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⒅“妈妈!

”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

D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⒆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1、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分)

2、摘取文中的词语,梳理“我”对母亲感情的变化过程(均用两个字)。

(3分)

满足——自豪——()——()——()

3、选文中划线的句子对母亲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请你选择一处体味其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3分)

描写方法:

思想情感:

4、最后一段中“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3分)

5、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

为什么?

(3分)

(四)《心声》(50—55)

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

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

全班都没有人举手。

事先说好了的呀!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

他真想站起来。

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

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他真想念。

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程老师有点慌乱了。

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

她只好说了声:

“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

“我在给您写信。

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

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

他现在给谁讲“长工和财主的故事”呢?

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

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

一辈子!

1.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的原因是什么?

答:

2.李京京举手朗读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3.教室里李京京的手已经举起,程老师为什么还要“慌乱”选段中哪一个词表明老师的这种想法?

答:

4.结合全文,这篇小说揭示了当前教育的哪些问题?

答:

五、《范进中举》(5—8)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

好了!

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噫!

好!

我中了!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

“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

“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

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

“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

却是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

“老太太不要心慌。

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

想一想,更疼得很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1、概括选文的情节内容。

2、作者刻画范进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描写。

你认为范进中举是好事还是坏事?

3.写范进喜疯的过程,采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请将喜极而疯的过程分层叙述。

4.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范进进行侧面烘托?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5.文中写范进看喜报时用“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请分析其中的意味。

6.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了什么?

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六、《背影》第(6)段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身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先后两次写“我”流泪,各表现了“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买橘”过程中,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是那一个?

为什么?

3.父亲买橘子来回穿铁道爬月台举动很艰难,作者却写他“心里很轻松似的”,应如何理解?

4.文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

找出来,体会这些话表现力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永久的悔》(9—11)段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

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

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我在她身边只待到六岁,以后来年感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又易解:

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饿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

“你娘经常说:

‘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呀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长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

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古人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话正应到我的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子的情况:

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永久的悔”。

1.为什么“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2.文中说“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易解”,你能说出让“我”难解和易解的分别是什么吗?

3.文中作者对自己没有进孝的感触中,“后悔”的是什么?

4.家庭生活中,你从哪些点滴小事中感受到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爱?

八、《囚绿记》(8—11)段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绮丽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2、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

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3.第二段用了什么叙述手法?

意在说明什么?

4.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

请你写出来。

九、《孔乙己》(11—13)段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

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

2.选文中几次写到酒店里人对孔乙己的笑,有什么作用?

3."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

为什么?

4."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

说明了什么?

后来不提了,为什么?

十、阅读课文《废墟的召唤》第三部分(11~19段),完成下列各题。

1.选文第2段中“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什么?

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什么?

(4分)

2.选文第4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2分)

3.你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4分)

4.你如何看待青年人的话语,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

(4分)

十一、《故乡》选段

⑴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

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⑵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独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⑶我在曚昽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1.概括三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画直线的句子中,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

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4.人们都说“月是故乡明”,你认为这次离开故乡的“我”还会有这种感受吗?

5.①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说: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先生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精神财富,据此,请写出他有关的作品。

(至少三篇/部)

②李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