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840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经济学:

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

2、经济模型:

是指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述。

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它极其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

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非常错综复杂,因而除非把次要的因素排除在外,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严格的分析,或使分析复杂得无法进行。

通过作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许多次要因子,从而建立起模型。

这样一来,便可以通过模型对假设所规定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

经济模型本身可以用带有图表或文字的方程来表示。

3、边际分析法:

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

4、机会成本:

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会计利润不能用于决策。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6、正常利润:

指企业主若果把这笔钱投资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

7、外显成本和内含成本:

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得开支,它等于机会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外显成本+内含成本)

二、思考题

1、管理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它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

管理经济学研究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者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的行为。

在研究对象上,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在对企业目标的假设上,微观经济学追求利润最大化,管理经济学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长期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对企业的环境假设上,微观经济学假设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为自己知道,而管理经济学研究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在研究目的上,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管理经济学研究企业决策。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答:

企业的短期目标有:

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

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3、为什么说,经济利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源配置是否优化的指示器?

答:

企业利润可以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其中,只有经济利润才是决策的基础,会计利润是不能用于决策的。

会计利润是在会计成本的基础上算出的,当然也就不能用于决策的目的。

会计师计算会计利润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作为征税的根据等。

但经济学家的目的则为了决策,为了说明企业的资源是否得到了最优的使用,就必须使用经济利润。

由于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所以经济利润A-I-零,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较优。

经济利润小于零,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低于用于其他用途,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所以,经济利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它指引人们把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地方。

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一、重要名词和术语

1.需求量:

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2.需求函数:

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表示式。

3.需求曲线:

假定需求函数中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表示式。

4.个人需求曲线:

表示单个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5.行业需求曲线:

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6.企业需求曲线:

表示某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7.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化时需求曲线的位移;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沿原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动。

8.供给量: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9.供给函数:

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10.供给曲线:

假定影响供给量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表示式。

11.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时,供给曲线的位移;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供给量沿原供给曲线发生的变动。

12.供求法则:

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决定市场价格,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称之为供求法则。

13.需求—供给分析法:

通过供给和需求曲线分析供需双方及其影响因素和价格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分析工具。

14.外溢效应:

经济学把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称为外溢成本,把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的部分称为外溢效益,这类现象统称为外溢效应。

15.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私人成本是指从企业角度计算的产品成本,社会成本是指从社会角度计算的产品成本。

16.私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私人效益是指从企业角度计算的产品效益,社会效益是指从社会角度计算的产品效益。

17.公共物品:

在社会生活中,有一类产品和劳务被称为公共物品,它有两个重要我特征:

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它性。

18.信息的不完整性: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消费者拥有的产品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产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答:

产品需求曲线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是因为价格上涨,需求量就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增加。

供给曲线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是因为价格上涨,供给量就增强;价格下降,供给量就减少。

2.影响需求和供给的主要因素各有哪些?

答: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产品价格、消费者爱好、广告费用和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有:

产品价格、产品成本和生产者对价格的预期。

3.请解释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需求、供给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答:

根据经济学关于供求法则的基本理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市场供需双方。

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带来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变动,具体可表现为三种情况:

(1)供给不变,需求变动的情况。

如果供给不变,只是需求变动,那么这种需求变动将会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按同方向变动。

也就是说,如果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交易量就都会提高;反之,如果需求减少,均衡价格和交易量就都会下降。

(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的情况。

如果需求不变,只是供给变动,那么这种供给变动将会导致均衡价格按相反方向变动,均衡交易量按相同方向变动。

也就是说,如果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就会下降,交易量则会增加;反之,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就会上涨,交易量则会减少。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的情况。

如需求减少(增加),供给增加(减少),则均衡价格下跌(上涨)。

如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或减少,则均衡价格变动要视供求双方增减程度的大小而定。

当需求增加的程度大于(或小于)供给增加的程度时,均衡价格上涨(下跌),均衡交易量增加;当需求减少的程度大于(或小于)供给减少的程度时,均衡价格下降(或上涨),均衡交易量减少。

当需求和供给增加或减少的程度相等时,均衡价格不变,但均衡交易量变动的方向与需求和供给变动的方向一致。

 

4.对产品征收消费税会对产品的价格和销售量产生什么影响?

为什么?

消费税是谁来负担的?

为什么?

答:

在市场经济中,对产品征收消费税会导致产品价格上涨,销售量减少。

因为征税使供给曲线发生位移,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均衡点发生了变化。

消费税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负担。

(原因略)

5.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

要使市场机制起上述作用,需具备什么条件?

为什么?

答:

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1)资源的稀缺性。

(2)资源的可替代性。

(3)消费者和企业怎样进行选择。

(4)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要使市场机制起上述作用,需具备以下条件:

(1)要有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2)要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3)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和政府进行必要干预。

(原因略)

第二章需求分析和需求估计

一、重要名词和术语

1.需求弹性:

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

就是需求量变动率与影响因素变动率之比。

2.价格弹性:

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它等于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3.点弹性:

计算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4.弧弹性:

计算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这种弹性称为弧弹性。

5.完全弹性:

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

只要价格稍微上升,需求量就会立刻降为零。

这种需求曲线就为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

6.完全非弹性:

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不管价格多高,需求量总是保持不变,这种需求曲线称为完全非弹性的需求曲线。

7.弹性需求:

需求曲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在这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价格弹性是变化的。

需求曲线的AM部分,|EP|〉1,称为弹性需求。

MB部分|EP|〈1,称为非弹性需求。

8.单元弹性:

需求曲线是一条方程为PQ=KR的双曲线。

价格变动一定百分率,会导致需求量变动同样的百分率。

这种需求曲线称为单元弹性的需求曲线。

9.边际收入:

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额外增加一个生产量能使总收入增加多少。

10.平均收入就是总收入除以销售量AR=TR/Q。

11.收入弹性:

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

它等于需求量的变动率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率之比。

12.在经济学中,收入弹性为负值的产品称低档货。

收入弹性为正值的产品称正常货,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品称为高档货。

13.交叉弹性:

反映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它等于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变动主与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动率之比。

14.交叉弹性为正值,表明两种产品可以互相替代,这种相关产品称为替代品。

交叉弹性为负值表明两种产品互补,需要同时使用,这种互补的产品称为互补品。

15.访问调查法:

就是拟定调查的项目,以面谈、电话等形式向消费者提出询问,以获得所需资料。

16.市场调查法:

就是通过对消费者的直接调查,来估计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和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7.市场实验法:

在现有市场中,根据要求,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作为实验市场,然后改变需求函数中的变量,来观察需求在一个时期或若干市场之间发生的变化。

二、复习思考题

1.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一关系对于企业的价格决策有什么意义:

举例说明之

在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简单而又很有用的相互关系。

如果需求是弹性的,那么提高价格会使销售收入下降;如果需求是单元弹性的,那么变动价格并不影响销售收入;如果需求是非弹性的,那么提高价格会使销售收入增加。

通常人们认为要增加销售收入就只有提高价格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降低价格,采取薄利多销,也能增加销售收入。

2.请解释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并各举一例说明之。

收入弹性于一个企业经营什么产品是很重要的经营决策。

精明的企业家在决定经营哪些商品时要考虑其收入弹性的大小。

如果预测到国民经济或本地区的经济即将出现新的高涨,则经营收弹性在大的商品更为有利,因为这种商品需求量的增长,将超过国民收的增长,所以销售量一定会有很大增加。

如果预测国民经济或本地区经济发展要出现不景气,则最好是经营收入弹性小的商品,因为这种商品的销售量,受国民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较小。

交叉弹性于企业如果生产多种产品,而且其中有替代品或互补品,那么在制定价格时就要考虑到替代品或互补品之间相互影响。

就某一种产品本身而论,提高价格可能对企业有利,但如果把它对相关产品的影响考虑进去,可能会导致企业总利润的减少。

3.当企业处于非弹性需求时,它的边际收入是正值还是负值?

为什么?

此时总收入呈上升还是下降趋势?

平均收入是大于还是小于边际收入?

当企业处于非弹性需求时,它的边际收入是负值,因为边际收入MR=△TR/△Q。

它就是总收入曲线的斜率。

此时总收入呈下降趋势,平均收大于边际收入。

 

4.哪些因素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

在下面4种产品[A.棉布;B.香烟;C.电视机;D.某企业生产的电视机(不是名牌)]中,你认为哪种产品价格弹性最大?

哪种最小?

为什么?

(1)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2)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就越大。

(3)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4)时间因素也影响弹性的大小。

在以下4种产品中,电视机的价格弹性为最大,一但电视机涨价,消费者就会很快把购买力从这种商品转向某企业生产的电视机。

棉布是生活的必需品价格弹性最小,它的涨价,人们对它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它的降价,对它的需求量也不会增加很多。

5.在下列产品中(A优质大米;B棉布;C高级工艺品;D盐)哪种产品收入弹性最大?

哪种产品收入弹性最小?

为什么?

盐的收入弹性最小,高级工艺品的收入弹性最大。

盐是生活必需品无论居民收入增加与否,需求量的变化不大。

高级工艺品在居民收入增加时人们才会考虑买它。

6.假定某消费者认为物品A比任何其他物品都重要,他始终用全部收入购买这种物品,问,对这个消费者来说,

(1)物品A的价格弹性是多少?

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它各点的价格弹性均为零。

(2)物品的收入弹性是多少?

物品的收入弹性为正值。

(3)交叉弹性为多少;交叉弹性为零。

说明其他物品的价格变动对该产品的销售量没有影响。

7.在估计需求时,需求函数的形式主要有哪两种?

各有什么特点?

在估计需求时,需求函数分为一为线性函数;一为幂函数。

线性函数有两个重要的性质,一是每个自变量的边际需求量是一个常数,它的值等于这个自变量的参数;它是最便于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诸参数的一种方程形式。

幂函数这种函数中,每个变量的弹性也都是一个常数,它的值等于这个自变量的指数;尽管这类方程看起来很复杂,但仍可以用对数形式转化为线性关系,因而仍可以用最小二乘法来找出它的参数。

第三章生产决策分析—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问题

一、重要名词和术语

1.生产函数: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它的一般表示式为:

Q=f(x,y,…),式中:

Q代表产量;x,y,…代表诸投入要素,如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等。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是指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指每一工人的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是指在一定数量劳动力的条件下,增加一名工人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如果技术不变,生产中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某一个投入要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产量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点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这个规律人们称之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行业。

4.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是指这样一种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其中每一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5.边际技术替代率:

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投入要素可以替代的另外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

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在等产量曲线上,投入要素x取某值时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上x取该值时的斜率。

6.等成本曲线:

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x和y的各种组合,这些组合的总成本都是相等的。

7.规模收益递增:

如果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导致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这种类型叫规模收益递增。

规模收益递增,是指某一产品或行业的净收益的增长速度,超过其生产规模的扩大速度的现象或状态。

8.规模收益不变:

如果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导致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这种类型叫规模收益不变。

9.规模收益递减:

如果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导致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这种类型叫规模收益递减。

10.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对生产函数进行经验估计,像对需求函数进行估计一样,需要选择适当的函数形式。

生产函数最常用的形式是幂函数。

由于在20年代后期,美国有两位经济学家科布和道格拉斯对这种函数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成功,所以,这种函数也被称为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形式如下:

Q=aKbLc;Q-产量;K-资本;L-劳动力;a、b、c为常数。

二、复习思考题

1.请解释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解答: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存在着下面三种关系:

(1)工人人数取某值时的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的切线的斜率。

边际产量与总产量之间的这个关系告诉我们:

当边际产量为正值时,总产量曲线呈上升趋势(斜率为正值),此时增加工人能增加产量;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曲线呈下降趋势(斜率为负值),此时增加工人反使产量减少;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为最大(斜率为零)。

(2)工人人数取某值时的平均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的连续线的斜率。

(3)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当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等时,平均产量为最大。

2.请举两个例子,说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实际存在。

如果生产中用的某种投入要素是免费的,而且可以用之不尽、取之不竭,那么企业使用这种投入要素是否越多越好?

为什么?

解答:

例①:

在农业中,如果在固定的土地面积上增施化肥,开始时,每增加1公斤化肥所能增加的农作物数量是递增的,但当所施的化肥超过一定量时,每增加1公斤化肥所能增加的农作物的数量就会递减,此时,如继续增加化肥,就有可能不仅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反而会导致农作物产量的减少。

例②:

“大跃进”期间,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曾因过度密植,反而导致亩产的减少,说明如土地面积不变、技术不变,起初增加种子的投入量,产量是递增的,但单纯无限地增加种子的投入量,那么增投的每一公斤种子所增加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甚至变为负值。

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如果生产中用的某种投入要素是免费的,而且可以用之不尽、取之不竭,那么企业使用这种投入要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必须符合生产产品所应需要的投入要素的最大量。

因为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如果技术不变,生产中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某一个投入要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产量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点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例①、例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规模收益递增原理是否矛盾?

为什么?

解答:

二者并不矛盾。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若生产要素组合中的其他要素不变,仅变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则当该要素投入到一定的数量后,其边际产量将逐渐减少,即边际收益递减。

其前提之一是生产技术条件一定;前提之二是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可变的;其三是指在开始阶段,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其边际收益是递增的,当可变要素投入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现象。

而规模收益递增原理是指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导致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该比例的现象。

如果不是一种要素投入可变,而是各种要素投入都可以变化,由此引起的产量变化就不再属于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范围,而是属于“规模收益”的问题。

4.什么是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问题?

怎样确定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投入量?

解答:

假定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只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是可变的,研究这种投入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这种使用量能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就属于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问题。

这类问题在短期决策中经常遇到。

例如,在短期内现有企业的厂房、设备都无法变更,要增加产量,只有增加劳动力,那么增加多少劳动力才是最优的呢?

这就属于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问题。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使用量的确定如下:

假定:

MRP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收入、P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价格;那么,当MRP=P时,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为最优。

5.边际产量、边际收入和边际产量收入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解答:

边际产量是指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例如,生产资本投入量K不变,考虑投入劳动投入增量dL带来的总产量增dQ量变化,则有边际产量MP=总产量的增加量dQ/劳动的增加量dL。

边际收入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销售量所引起销售收入总额的变动数。

边际产量收入是指增投1个单位的可变投入要素所引起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

如果市场价格是不变的,它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价格。

6.什么是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问题?

怎样确定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比例?

解答:

在成本一定的条件下,投入要素之间怎样组合,才能使产量最大;或在产量一定的条件下,怎样组合,才能使成本最低。

这类问题就是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问题。

确定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比例的方法有图解法和利用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般原理2种。

①图解法:

已知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将这两种曲线画在一起,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相切点,就是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点。

②利用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般原理:

在多种投入要素相结合以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下,当各种投入要素每增加一元所增加的产量都互相相等时,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为最优。

第四章 生产决策分析——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问题

一、重要名词和术语

1、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问题:

如果一家企业生产多种产品,那么这些产品的产量如何组合,才能使利润量大,这类问题就是产品的产量的最优组合问题。

2、确定这种最优组合关系要弄清楚两种方法:

一是最优组合关系的理论方法;二是最优组合的实用方法(即线性规划法)。

3、决定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要使用产品转换曲线和等收入曲线。

4、产品转换曲线:

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

如企业生产两种产品A和B,产品转换曲线上的各点代表企业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两种产品最大可能产量的组合。

企业只有按产品转换曲线上的产品产量组合进行生产,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边际转换率:

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就是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

产品A的边际转换率是指产品A每增产1个单位,会使产品B的产量减少多少。

即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产品A的边际转换率=△QB/△QA。

6、产品之间,不能完全转换的产品的转换曲线的形状是从原点向外凸的;产品之间完全不能转换的产品的转换曲线呈直角形;产品之间能完全转换的产品的转换曲线则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7、等收入曲线:

在等收入曲线上的各点所代表的不同产品产量组合都有相同的总销售收入。

等收入曲线与产品转换曲线的切点代表两种产品最优的产量组合。

在这一点上,产品A相对价值(PA/PB)等于它的相对成本(△QB/△QA)。

8、线性规划问题是由一个目标函数和若干个约束条件所组成。

它假设变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可以用图解法和代数法来解线性规划问题。

9、目标函数:

Z=C1X1+C2X2+…+CnXn→max(最大)

约束条件:

a11x1+a12x2+…+a1nxn≤b1

a21x1+a22x2+…a2nxn≤b2

………………

am1x1+am2x2+…+amnxn≤bm

x1,x2,…,x≥0

即要求企业所确定的产品产量在所满足企业资源数量的条件下,使利润最大。

10、线性规划问题可以用图解法和代数法来解线性规划问题。

(1)、图解法的第1步是根据约束条件确定可行区域;第2步是使利润曲线与可行区域中在最外面的偶角相交,这一交点就代表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

(2)、代数法:

即先求出可行区域各个偶角的坐标,然后根据目标函数分别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