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327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docx

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1

2018年下期第一学月质量检测义务教育八年级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20分钟;总分:

150分)

注意事项:

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积累与运用(47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

A.溃退(kuì)仲裁(zhòng)诘责(jié)眼花瞭乱(liáo)

B.要塞(sài)教诲(huǐ)翘首(qiáo)锐不可当(dāng)

C.悄然(qiāo)镌刻(juān)泻气(xiè)油光可鉴(jiàn)

D.宛如(wǎn)娴熟(xián)劳碌(lù)为富不仁(rén)

2.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3分)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

(摧枯拉朽:

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文中用来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B.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

文中指有突出的成绩。

C.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时事:

文中指最近期内的大事。

D.是在标致极了。

(标致:

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给我的一个。

有时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不倦的,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A.感动激励希望教诲B.感谢鼓励帮助教导

C.感激鼓励希望教诲D.感激鼓舞帮助教导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3分)

A.《西游记》这部小说,情节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B.多年来,他靠着坑蒙拐骗,白手起家,积累了不少财富。

C.他作为班干部,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只是在一旁任劳任怨。

D.以前,他常常欺负自己的弟弟,抢他的东西,还美其名曰:

挫折教育。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承担起发扬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B.一个人如果想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就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C.“2018俄罗斯世界杯”引发了一场足球热。

据统计,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亲临现场观看世界杯。

D.民俗是指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流传的民间文化。

6.填入下列语段的橘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贝尔曼是个画家。

如文天祥的诗中就有“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已陶然”的诗句。

1我们要想建立中国的音乐学派,也应当扎根在中国音乐、戏曲、诗词歌赋等优秀文化根基之上

2一次采风,刚踏上大草原,一位同行的京剧名家就开心地往地上一坐,脚一盘,唱起了京剧

3西方音乐学派众多,多是建立在本土音乐文化基础之上的

4我也喜欢京剧,但在那一刻,我第一次领悟到原来京剧这么美,这么雅致

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音乐,首先要解决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的问题

A.①③

②④B.

②④③①C.②④③

①D.

③①④②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记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讽刺。

B.消息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话,通常是消息的导语部分,它简明扼要的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C.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

所以,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写与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D.《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以《水经》为纲,对其进行补充发展而成的巨著。

8.古诗文默写。

(10分,每空1分)

①可怜夜半虚前席,▲。

(李商隐《贾生》)

②▲,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③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④自康乐以来,▲。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郦道元在《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峰高峻的句子是:

▲,▲。

《龟虽寿》中能表达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意志的句子是:

▲,▲。

▲,▲。

9.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

①天末:

天边。

②君子:

指李白。

③憎:

忌恨。

④过:

失误。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2分)

(2)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语”?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10.下面的申请书有两处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2分)

申请书

校团委: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人请求参加学校成立的“经典诵读”活动小组,以此来提升阅读能力,要求校团委必须批准。

 2018年10月10日                 

 申请人:

八年级(2班)李明

 

修改意见:

(1)▲

(2)▲

11.【综合性学习】(8分)

某中学八年级组织同学们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看诚信行为(2分)

李强是学生中诚实守信的模范,下面是校园报小记者对他的采访,请你结合语境,把内容补充完整。

小记者:

李强同学,你好!

请问,你认为怎样才算得上一名诚实守信的中学生?

李强:

(2)懂诚信态度(3分)

采访中有人认为,不诚信并不一定会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加深大家对于诚信的认识,同学们举行了辩论会,下面是一方同学准备的资料,请你从资料中概括出该方同学的观点。

“诚信是金”,说的就是人的诚信就像金子一样宝贵。

自古以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讲究诚信就是人们追求的品格和德行。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就说实话。

他将令你的对手感到窘困,令你的朋友感到释然。

概括观点:

(3)谈诚信感言(3分)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怎样的感悟呢?

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

二、阅读理解(43分)

(1)阅读《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回答12-15题(14分)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

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

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

“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

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

“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

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

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

“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

”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

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

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

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

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

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

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

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

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

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

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

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

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

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

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

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

“开饭罗,开饭罗!

”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

“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

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

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

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

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

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2.作者几次写到了母亲的“讪然”?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3.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4分)

答:

14.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

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语句。

(3分)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答:

1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4分)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答:

(二)阅读《碎暖》,回答16-19题(14分)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

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

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

“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

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

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

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

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

我一看,上面写着:

“‘誓言’的‘誓’错了!

快改过来!

”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

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

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

“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

”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

“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

”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

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

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

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

“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

”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

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

比如说:

“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

”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

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

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

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

“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

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

“走够了就回家吧!

”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

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6.请阅读选文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融入——__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召唤

17.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答:

▲18.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9.结合选文,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

(4分)

答:

(三)阅读文言语段,回答20-23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20.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相与步于中庭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3)轼诣武卫营  ▲      (4)卒全其城  ▲ 

21.用斜线(/)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2.翻译句子。

(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3.【甲】文中一个“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境?

【乙】文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4分)

三、作文(60分)

24.曹操遇见沧海,杨绛遇见老王,宗璞见紫藤萝,鲁迅遇见藤野先生......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018年下期第一学月考试参考答案

1.D2.C(时事,文中指一些无聊的事,是讽刺的说法。

)3.C4.D5.D(A句语序不当。

“发扬”和“继承”顺序不当,先“继承”才能“发扬”,两个词语应调换顺序。

B句式杂糅。

“关键就是在于”和“才能够实现”句式杂糅,可改为“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或者“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C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语义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

6.B(这5个句子,讲述的是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的问题。

是总起句,放在第一位,排除A、C两项。

①作为总结性句子,点明了怎样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故应该放在最后,排除D项。

7.A(《五猖会》表达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队孩子天性的扼杀,并未涉及队“正人君子”的嘲讽。

8.古诗文默写。

(10分,每空1分)

①不问苍生问鬼神②故园东望路漫漫③绿叶发华滋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9.

(1)(2分)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1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1分)。

(2)(4分)因为李白和屈原都是被谗放逐的(1分),诗歌表达对李白的关怀、思念;对李白不幸身世的深切同情;自己内心深处的悲苦(3分)。

10.(2分)

(1)“必须批准”语言不得体,可改为“恳请批准”。

(2)署名处时间应在最后一行

11.(8分)

(1)(2分)示例:

对朋友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履行;考试中要遵守考场纪律,诚信参考等。

(2)(3分)示例:

做人要讲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3分)略

12.(3分)

(1)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

(1分)

(2)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1分;第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1分。

(这样反复写,突出了母亲良善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乡村妇女形象,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戴。

(答出括号里的总体分析,也给2分)

13.(4分)

(1)内容上:

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

(2分)

(2)结构上: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答出任意两点,给2分)

14.(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1分),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2分)(或者: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互通,炊烟也有了声音,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的欢快与激动)

(答出“比喻”及其作用给3分,答出“通感”及作用也给3分。

15.(4分)

(1)句中的“母亲”,既指所有传统、朴实、贫困而又慈蔼谦卑自责农村母亲,又象征了贫困却朴素、传统的乡村生活;“消失”指的是时代变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明的消减。

(扣一个关键词并分析,给2分)

(2)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对传统朴素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2分)

16.(4分)温暖地鼓励 ;温暖地提醒;温暖地期望;温暖地表白 。

 17.(3分)“撞开”即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2分)。

   

18.(4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心理,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2分)。

     

19.(4分)“暖”是线索,贯穿全文(1分),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1分),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2分)。

20.(4分)⑴散步,漫步⑵于是⑶到……去⑷最终,终于

21.(2分)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2.(4分)

(1)(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⑵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23.答:

⑴赏月想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慨叹(2分)。

⑵勤于政事,爱护百姓(2分)。

【参考译文】调任徐州知州。

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

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

苏轼说:

“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

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

”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

“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

”卒长说:

“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

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

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