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36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精编完整版松原市体育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松原市体育馆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3

1.1项目背景3

1.2项目概况4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7

2.1松原市体育设施现状7

2.2开发建设的必要性7

第三章建设规模10

3.1建设规模10

3.2建设规模方案10

第四章项目选址12

4.1地理概况12

4.2场址现状14

4.3场址建设条件15

第五章建设方案19

5.1建筑指导思想及原则19

5.2项目总体规划方案19

5.3建筑方案21

5.4结构设计24

5.5公用工程27

5.5.1给排水27

5.5.2暖通31

5.5.3电气39

第六章消防53

6.1建筑部分53

6.2结构部分55

6.3给排水部分56

6.4通风部分58

6.5电气部分60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及节能63

7.1设计依据63

7.2建设地点环境现状63

7.3项目建设及使用对环境的影响63

7.4环境保护治理措施64

7.5环境影响评价65

7.6环保节能设计66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68

8.1影响劳动安全与卫生的因素68

8.2安全防护措施68

第九章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69

9.1组织机构69

9.2劳动定员69

9.3人员培训69

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70

10.1项目管理70

10.2实施计划说明70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2

11.1工程及估算概况72

11.2编制依据72

11.3工程总估算表73

11.4资金筹措及资金来源74

11.5体育馆运营成本估算74

第十二章结论与建议76

12.1结论76

12.2建议78

附件及附图:

1.松原市发改委《关于下达松原市体育馆建设计划的通知》(松发改发[2007]75号)

2、松原市建设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松GJ字第07-18号)

3、松原市建设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松GZ07-14)

4、规划总平面图

5.体育馆透视效果图

6.体育馆各层平面示意图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松原市体育馆

1.1.2承办单位概况

承办单位:

松原市体育局

项目法人:

路长青

松原市体育局是是松原市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之一,局机关设3个科室。

目前有3个直属事业单位,8个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开设的运动项目有篮球、足球、速滑、举重、乒乓球、拳击、自行车、跆拳道、摔跤、柔道、台球、武术、网球、田径等项目,现有体育专职人员64人,其中专兼职教练员38人,参加训练人数1100余人。

原有标准400米田径场1处、篮球训练馆1座,室外篮球场3块、举摔柔和乒乓球训练房共计1400平方米。

1.1.3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2)《松原市总体规划》(2002年初稿)

  (3)《松原市建设事业“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规划》

(4)《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5)松原市发改委《关于下达松原市体育馆建设计划的通告》(松发改发[2007]75号)

(6)松原市建设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松GJ字第07-18号)

(7)松原市建设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松GZ07-14)松原市规划局《松原市体育馆工程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8)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及数据

1.1.4项目提出的理由

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松原市体育场馆的建设步伐缓慢,基本上没有大的场馆建设。

近年来,体育局原有田径训练场及其他训练设施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已不复存在。

松原市目前体育设施的现状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规模速度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全民健身的需求。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设施落后的矛盾将会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不仅影响松原市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人才的培养,还造成群众体育活动无场地设施,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同时也影响城市品位和档次的提高。

为此,特提出建设该项目。

1.2项目概况

1.2.1拟建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松花江南岸的松原市体育中心用地内,北邻新修城市防洪大堤,东邻规划松花江二桥引桥,南侧为规划城市道路,西侧为广场西路延伸线,用地南侧、西侧均为规划中的新开发商贸、住宅区。

1.2.2建设规模与目标

(1)建设规模

松原市体育馆是规划总用地11.64公顷的松原市体育中心主体工程,位于体育中心用地东侧。

根据国家、省等部门的有关标准及要求并结合松原市的具体情况,拟建5000座位的体育馆及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24500平方米。

(2)建设目标

将松原市体育馆建设成为松原市资源配置合理、设施先进、管理一流的体育设施,使其成为松原城市建设新发展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群众的需要。

松原市体育馆的建设还将使松原市具备了作为冰雪项目训练、比赛基地和承办地区性和全国单项比赛的能力。

1.2.3主要建设条件

项目拟建地点位于松原市松花江南岸,南堤北扩形成的新城区东部,总建设用地面积约11.64公顷,用地北邻新修城市防洪大堤,东、南、西三面邻规划城市道路,交通极为方便、环境条件良好、城市公用基础实施配套完善、施工条件具备,能够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1.2.4项目总投资及效益

该项目总投资约1.96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对进一步发展松原市的体育事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对松原市的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各项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将为拉大城市框架、提升松原市的城市品位、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

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体育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指标

备注

1

总用地面积

公顷

11.64

2

可建设用地面积

公顷

9.5

2

体育馆占地面积

平方米

12800

3

体育馆建设规模

平方米

24500

4

估算总投资

万元

19595.8

5

劳动定员

40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松原市体育设施现状

建市以来,松原市体育场馆的建设步伐缓慢,基本上没有大的动作。

建于2001年的前郭县民族体育场,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建设标准较低,设施较落后。

体育局原有田径训练场及其他训练设施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已不复存在,篮球、足球、速滑、举重、乒乓球、拳击、自行车、跆拳道、摔跤、柔道、台球、武术、网球、田径等项目均没有正规的室内训练、比赛场所,市内缺少举行大型文体活动和商贸展览活动的场地。

松原市的体育设施现状落后于省内其它兄弟城市,更大大落后于沿海同等规模的城市,达不到国家有关规定标准,与松原市建设经济强市和现代化城市的目标极不相称。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松原市体育设施落后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远远满足不了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影响松原市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人才的培养,还造成群众体育活动无场地设施,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同时也影响城市品位和档次的提高。

2.2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城市建设发展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需要

松原体育馆的建设,既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体育用地和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又使城市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推动南堤北扩后城市滨江带其它建设项目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这也符合松原市城市建设体现江城特色,抓好松花江两岸开发建设的发展战略。

 2、松原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松原市现有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场所已远远满足不了体育训练比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需求,也制约了松原市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由于没有专业的体育馆,无法承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也不利于城市的对外开放和其他文化交流活动。

松原市体育馆的建设,还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开展冰雪项目的优势,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形成冰雪项目的室内训练比赛基地。

3、推动松原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松原市体育馆的建设,可提高松原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和文娱、商贸活动等,可吸引大量的外地人员来松原参观、游览,从而带动交通、商业、旅游、宾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人口,保持社会稳定,推动松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松原市对外经济技术和文化的交流。

  4、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景观,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

  体育场馆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它不但体现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也是衡量城市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水平的标志之一。

松原市体育馆建设地点临近规划中的宏伟的松花江二桥,体育馆建成后,将成为滨江城市带一个重要景观,一个亮点,对于体现新时期松原市的城市建设水平、树立松原市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完善城市功能以及提高我市的知名度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因体育馆周边设施绿化用地较多,还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5、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国运盛、体育兴”。

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和经济能力,人们更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大潮,因此,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活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人们需要健康,健康离不开运动,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国力的象征。

同时,依托先进的体育设施,有利于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可以激发人们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昂扬斗志,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窗口。

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章建设规模

3.1建设规模

根据国家、省有关建设标准的规定及松原市的具体情况,并参考国内同等规模城市体育馆规模现状,城市松原市体育馆设计规模为5000座,包含比赛馆和综合训练馆,比赛馆主体建筑为地上三层,综合训练馆主体地上二层、局部四层,总建筑面积24500平方米。

3.2建设规模方案

3.2.1结构形式、建筑面积

拟定建设的体育馆建筑由比赛馆和综合训练馆组成,比赛馆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116米,东西宽96米,建筑主体为地上三层,地下局部一层,布置设备用房。

训练馆(全民健身中心)位于比赛馆南侧,底层与比赛馆连通,主体地上二层,局部四层,椭球形屋面顶点最高处34.5米,总建筑面积24500平方米,其中,地上23360平方米,地下1140平方米。

3.2.2使用功能

松原市体育馆按照相关竞技体育标准进行建设,功能完备,设施先进,力图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比赛和训练环境,为观众创造安全和良好的视听环境,为工作人员创造方便有效的工作环境。

松原市体育馆由比赛馆和综合训练馆两部分组成。

比赛馆中心场地尺寸为73米X42米,可满足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冰上运动比赛需要,也可开展篮球、手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项目。

比赛馆首层建筑平面布局为贵宾用房、运动员用房、赛会组织办公用房、新闻中心以及各种辅助用房、训练房、设备用房、后勤管理用房等;二层为观众入口大厅、休息廊和存衣、小卖、卫生间等服务设施,观众入口大厅、休息厅与位于一层屋顶上的室外环形大平台相连通成整体,通过室外大台阶,可将观众人流疏散到各方向疏散广场。

三层为观众观光、休息廊及电声、灯光、记时计分等控制用房、转播用房和部分设备用房。

训练馆(全民健身中心)首层与比赛馆首层室内相通,设有门厅、接待、更衣淋浴设施及举重、健身、乒乓球、台球等训练用房,二层为综合训练馆,布置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训练场地及其他群众文体用房,局部三、四层为群众文体用房。

观众通过二层室外平台也能进入比赛馆观众厅。

体育馆局部地下一层,设冷冻机房、空调机房、水泵房、配电室等设备用房。

第四章项目选址

4.1地理概况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松嫩平原南端,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地级市。

幅员面积2.2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277万人,农业人口203万人,非农业人口74万人。

有汉、满、蒙古、回、朝鲜等31个民族。

松原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远在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宋辽金时期,女真族英雄儿女在这里创造了“兴金灭辽”的辉煌业绩。

上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曾设想在松嫩两江交汇处建一座称之为“东镇”的中枢城,即今日的松原。

松原市原幅员辽阔,地上地下资源富集,风光秀丽。

资源富集,特产富饶。

素有“粮仓、肉库、渔乡、油海”之美誉。

中国陆上第六大油田—吉林油田就座落在松原。

松原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上,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玉米、大豆等作物。

松原地处世界三大草原之一的科尔沁草原和松嫩平原的交汇处,是欧亚草原带延伸的东端,也是吉林省草原比较集中、面积较大的地区之一,全市有草原面积53万公顷。

松原境内有“三江、一河、一湖”(第一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查干湖),江河总径流量398亿立方米,总流域面积8012平方公里。

松原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松原市地处松嫩平原南端,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松花江畔,处于长哈经济带中间,是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的结合部,是规划中的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之一。

境内有四条铁路和五条国省干线公路通过,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水运条件也得天独厚,将成为联结东北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8市14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松原体育馆项目建设所在地位于松花江南岸,东邻规划建设中的松花江二桥,介于原松花江大堤和新修城市防洪工程大堤之间的新的城市滨江风景带,是松原市城市滨江开发建设的重要节点。

随着城市防洪大堤改道工程的完成和松花江二桥的建设,滨江新区交通网络实现四通八达,共同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现代城市交通框架。

无论从人流、物流都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体育馆的建设和开发对于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加速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将成为建市以来,松原市第二轮城市开发建设的前沿阵地。

《松原市建设事业“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规划》确立了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江城特色,抓好松花江两岸开发建设,做到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交融和谐的的城市发展战略。

到2015年,要围绕松花江景区开发建成三条主要风景线和城区松花江两岸风景区,展示江城特色。

不远的将来,体育馆及周边的滨江新区将成为展示松原市现代化滨江城市风貌的窗口。

新区内的道路、管网和基础设施正在实施之中。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在全市人民的建设下,体育馆建设必将加快步伐,与周边其他重点项目一道,推动松原市新一轮的城市开发建设热潮。

4.2场址现状

4.2.1选址与地理位置

根据《松原市滨江城市风貌带总体规划》及城市规划建设总体要求,本项目场址选择于松花江南岸,南堤北扩后新形成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地北面为新修松花江防洪大堤,东临松花江二桥引桥,南面为规划城市干道,西侧为广场西街。

松原市为新华夏地带,普遍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风积堆积不良级配中砂、不良级配含细粒土中砂及冲积堆积不良级配中砂、不良级配含细粒土中砂。

松原市主要土壤类型有四种:

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河淤土。

还有部分草炭土、盐碱土和风沙土。

本项目用地范围以河淤土为主。

4.2.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该场址土地属国有土地,项目单位通过征地获得土地使用权,场址用地面积11.64公顷,可建设用地面积9.5公顷,可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4.3场址建设条件

4.3.1气象条件

松原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变化明显,四季分明:

春旱少雨,升温快;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变温快,温差大,天气晴好;冬季漫长,降雪量小,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4.5℃,低温出现在一月,最低气温-36.1℃;高温出现在七月,最高气温36.9℃。

年平均日照2879.8小时,无霜期142天左右。

最大降雨量106.2毫米,年降水量在400毫米至500毫米之间,多集中七、八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

全年多风,尤以春季风多而且大。

春夏秋三季以西南风为主,冬季则多刮西北风,年平均风速3.4米/秒。

地处东北的气象条件对建筑物有较高的保温节能要求,工程施工组织应满足当地气象条件的特殊要求。

4.3.2水文条件

松原市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育呈树枝状的河网,支流众多,泡沼密布,尤以三江一河一湖闻名。

即:

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查干湖。

第二松花江从市区穿过。

第二松花江长958Km,流域面积7.34万Km²,流域径流总量165亿m²。

第二松花江下游段幼低山丘陵区逐步过渡到平原区。

松花江流域冬季漫长严寒,江水封冻时间多在11月中下旬,解冻在4月中下旬,封冻期130-180天,最大冰厚1.0-2.0米,土壤冻层深1.5-2.5米。

第二松花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最大洪水多发生在7、8月份,有的年份洪峰出现在9月份,4月份河流解冻期由于降雨、积雪融化以及开河时河道槽蓄量的急剧释放,都将出现冰凌洪水。

一般凌汛的洪峰流量不是太大,只相当伏汛的中小洪水,但水位往往很高,陡涨陡降,过程尖度,有的年份最高洪水位出现在凌汛期。

第二松花江基本上是暴雨洪水河流。

防洪主要任务是防夏秋季洪水,由于冬季积雪和河流封冻,春季融雪解冻时,有的年份会形成凌汛。

沿江现有堤防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

4.3.3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

松原市体育馆位于体育中心用地东部,西面为30米红线的广场西路,南面为34米红线的规划道路,用地东侧为松花江二桥引桥,体育馆建筑主体距松花江二桥边沿约100米。

用地周边均为规划中的新开发商贸住宅小区,拟建场地周边环境状况良好,没有明显污染源,有利于工程建设,。

4.3.4交通运输条件

松原市铁路四通八达,有大小火车站27个。

北京-哈尔滨、长春-白城、通辽-让湖路、北京-齐齐哈尔、大连-齐齐哈尔五条铁路线在境内通过。

松原市公路总里程4058公里。

北京-哈尔滨、图们-乌兰浩特、白城-长春、沈阳-明水、开通-方正、长春-哈尔滨六条国省级公路在境内通过。

市、县、乡、村级公路与国省级干线公路相通,形成巡回网路。

国道明沈线、省道科铁线、齐双线竣工通车。

南行157公里到达长春机场,北行207公里到哈尔滨机场。

随着环城公路、203线一级路、第二松花江大桥等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松原将成为连接沈阳、大庆、哈尔滨等大城市的主要枢纽。

项目所在地周边均为城市道路、东临松花江二桥,交通极为方便。

4.3.5公用设施及社会依托条件

本项目建设符合滨江城市新区总体规划,该区将统一建设自来水管网、热力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将充分利用这些配套公用设施,以降低投资成本;其他的社会服务设施包括住宅、学校、商业服务、医院、文化娱乐等也将充分依托新区统一规划建设。

4.3.6环境保护要求

本项目建设所在地域开阔,大气容量大,且项目本身基本没有废渣、废气、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后统一处理,因此,本项目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损害。

4.3.7征地拆迁

本项目建设征地11.64公顷,无拆迁。

4.3.8施工条件

本项目所需的主要材料沙石、水泥等可到周边地区采购,通过汽车运输到施工场地。

水、电等可就近引入,条件可满足施工需求。

第五章建设方案

5.1建筑指导思想及原则

松原市体育馆建设应满足城市整体规划和滨江风景带建设的要求,并与周围城市环境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一个现代化的、自然环境良好的滨江新城风貌。

体育馆的建设既要从长远考虑,也要从现实出发,设施的建设要考虑具有较长期的先进性,建筑设计依照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力求设计出具有标志性和时代气息的建筑。

体育馆作为城市大型公益性建筑,应以人为本,从不同人群的不同层面需求出发,亲人、为人设计良好的训练比赛、健身休闲、交流发展的现代化设施、环境。

该项目属大型公共设施,设计建设应使物流、人流通畅,交通便利,并符合国家的有关设计规范和法律法规。

设计应充分发掘本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理解、尊重地域文化,利用特定的符号、特征,充分利用地方建筑材料,通过有机组织,体现地方特色,延续和创新历史文脉。

5.2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5.2.1项目概况

松原市体育馆是规划总用地11.64公顷松原市体育中心的主体建筑,位于建设用地东侧,南临规划城市干道,西临广场西路,东邻规划第二松花江大桥引桥,用地北面为新修建的城市防洪大堤和规划道路。

体育馆总建筑面积24500平方米。

5.2.2总体布局

根据体育中心总体规划方案,体育馆位于用地东部,建筑主体边沿距松花江二桥100米,主入口位于南侧,正对南北向规划道路,便于组织观众人流的集散。

建筑主体结合用地西侧400米标准田径训练场及体育学校其他训练设施、健身场地、绿化系统,形成一个开放性的、规整而又有变化的城市体育公园。

体育馆在北侧和南侧规划道路分别设置主要机动车主入口,并在体育馆周边形成15米宽环形道路,建筑物南侧、西侧形成疏散广场,解决大量观众人流的疏散问题。

观众机动车集中停放在体育中心南部主入口两侧的专用停车场内,自行车停放在入口西侧临街的绿化停车场中,遇大型比赛或其他大型文体活动时,也可利用建筑周边广场作为临时停车场地。

观众也可以经过向东的景观步行道,通过松花江二桥桥洞,经由桥东体育休闲公园疏散至东侧规划道路。

体育馆建筑主体西侧设置主要集散广场,便于组织各类体育运动会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开幕式室外人员集散并有利于将体育馆建筑体量与松花江二桥结合,形成独特的城市标志性景观。

观众由大台阶经二层平台进入观众席。

贵宾、运动员、工作人员、记者以及安保、消防等特殊车辆,按照不同出入口设置停放在体育馆周边的指定停车位内。

贵宾入口位于比赛馆首层西面,运动员入口位于比赛馆首层东面,工作人员由比赛馆首层北侧进入体育馆,新闻记者入口位于首层西北面。

同时,在训练馆首层南侧及二层平台训练馆北侧,设置有日常训练及全民健身出入口,便于市民平时参与体育馆内各项冰上运动、球类、健身、训练活动。

不同人流互不干扰,形成松原体育馆有序的交通组织体系。

体育馆总图设计强调环境景观,建筑、广场、绿化相结合,共同构成体育中心优美宜人的环境,形成沿松花江城市建设的亮点。

5.3建筑方案

5.3.1设计依据

1、松原市发改委《关于下达松原市体育馆建设计划的通告》(松发改发[2007]75号)

2、松原市建设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松GJ字第07-18号)

3、松原市建设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松GZ07-14)

4、《松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年初稿)

5、业主单位设计任务书

6、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5.3.2建筑方案描绘

松原市体育馆设计规模为5000座,由比赛馆和综合训练馆两部分组成,为乙级多功能综合体育场馆,耐火等级二级,建成后能满足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篮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及体操、击剑、武术等比赛、训练需要和举办集会、文艺演出等大型综合文体活动。

比赛馆平面采用长方形内场和椭圆形观众席的基本形式,主馆建筑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约116米,东西宽96米,比赛场地尺寸73X42米,净高约20米;综合训练馆通过底层与比赛馆连通,主体地上二层,局部四层;比赛馆和训练馆连接处局部设地下一层,建筑最高点高度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