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378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4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

园林小学:

王进秀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

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小学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所描写的是一所充满欢乐气氛的民族小学,文章反映了孩子们在小学里的幸福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友爱团结。

课文层次清楚: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再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各族间友爱之情油然而生。

学习起点

1、什么叫民族小学?

2、民族小学有什么特点?

 

学习内容

1、正确读写本课词语、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主要训练点:

a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朗读第2.3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读写迁移

1、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

下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

(可用上“有的”,也可仿照“上课了”那段)

2、抄写句子,加强积累好词句(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写下来)。

 

︽金色的草地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了“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最后作者总结全文:

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学习起点

1、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2、为什么草地会变色?

 

学习内容

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

2、着重指导书写:

耍、绒、瓣、察、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为什么草地会变色的原理。

5、主要训练点:

1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

2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

3让学生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

引导学生思考:

草地怎么会变色?

4把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感情读出来。

读写迁移

填空并仿写:

蒲公英的花就像___,可以___、___。

花朵___时,它是___,草地也是___;花朵___时,___,草地就___。

 

︽爬天都峰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的许多儿童语言,内涵丰富,细细咀嚼,令人回味。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同时,从学生写作方面来看,本文不失为一篇较好的学生学习范文。

1、天都峰是什么样的峰?

2、为什么登山用“爬”不用登?

3、爸爸的话“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是什么意思?

 

学习内容

 

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3、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还可以概括为:

面对天都峰天险──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勇于攀登,战胜天险。

4、分析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天都峰的险要。

5、分角色朗读并讨论体会:

“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着力让学生体会两个人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读写迁移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写作方法(参照课文如交待起因、人物语言动作描写)。

 

︽槐乡的孩子

 

 

教材分析

本文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

槐乡的孩子为了换学费进山采槐米,男孩子爬上树割槐米,女孩子在树下捡,互相配合、欢快劳动的情境。

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文章体现的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学习起点

1、槐乡的孩子和我们同学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为什么槐乡的孩子要劳动,孩子还这么开心?

 

学习内容

1、让学生读一读课文:

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划出描写课文插图中孩子们劳动的句子。

2、找找描写天气热的句子。

分析:

这样热的天气,请问你们一般在干什么?

这样热的天气,可槐乡的孩子在干什么?

你觉得槐乡的孩子辛苦吗?

3、分析:

满载而归——载着什么当孩子们满载怎样多的东西而归时,他们唱着快乐的歌声,如果是你,你当时可能唱着什么歌,回读孩子们劳动的画面

4、让学生寻找有感触的句子并谈感受。

读写迁移

1、让学生交流槐乡的孩子辛勤而又快乐劳动场面(淳朴,勤俭,吃苦,耐劳)。

2、画一画《槐乡的孩子》的图画。

并跟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画的是哪一幅场景。

第二单元

名人故事(我们已经读过了一些名人的故事,本组教材也是以“名人故事”为主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联系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

四篇课文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的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灰雀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小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小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

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对灰雀的喜爱,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学习起点

1、公园里丢失的一只灰雀又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2、列宁为什么要问灰雀,而不问小男孩?

学习内容

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主要训练点:

①划出描写灰雀和列宁的句子,从句子中能体会灰雀的可爱和列宁爱鸟的心情。

②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列宁对灰雀的担心、惋惜、关心,体会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以及小男孩的诚实。

4、朗读训练重点句。

读写迁移

看见列宁这么喜欢灰雀,这样为灰雀担心,小男孩想:

,于是,第二天早晨,小男孩,这时,列宁来到白桦树下,看见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又看见小男孩低着头站在那,他想:

,于是,他微笑地对灰雀说:

“你好!

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呀。

 

︽小摄影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学习起点

本课中讲的高尔基,学生不是很熟悉,教学时,应该先了解这个主人公。

 

学习内容

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

2、理解“明媚、摆弄”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训练点:

1抓住“纸团”,划出有关句子,并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抓住“摆弄”,请学生结合课文谈谈小男孩是如何“摆弄”高尔基的,并以表演来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极大耐心。

3朗读训练重点句。

④分角色朗读。

读写迁移

小男孩后来有没有回来?

请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奇怪的大石头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学习起点

石头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这块奇怪的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从中要让学生理解“陨石、地质学、突兀、第四纪、冰川、秦岭”的意思?

感受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学习内容

 

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

2、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陨石、地质学家、突兀、第四纪、冰川

3、课文中的那块大石头究竟有什么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方呢?

从哪儿看出石头的巨大?

4、李四光对这块石头很感兴趣,他提了哪些问题?

5、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6、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初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有什么感想?

8、李四光除了解开巨石之谜外,还有什么重大发现?

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

9、朗读训练点:

①、李四光提的三个问句。

②、课文是最后一段。

读写迁移

按课文填空,体会如何提问题: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________。

它应该________。

可它________?

 

︽我不能失信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

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

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小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下来,履行自己了自己的诺言。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使学生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二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起点

这个单元,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名人,因此在教之前,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宋庆龄,并从她的故事中,懂得做人必须讲诚信。

学习内容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哪里看出宋庆龄的守信?

3、通过交流,从人物的对话、动作、表情中了解人物的品质。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5、那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或者是朋友的身上有没有发生守信的故事呢?

6、朗读重点句。

读写迁移

①写一则日记,描写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或一件事。

②同学们,人物的语言无时不在,你能学着文章的样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来描写一个“对话”的片段吗?

③续编故事:

爸爸妈妈走后,宋庆龄在家里等这小珍……

④收集有关诚信的名言。

第三单元

 

秋天(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

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

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画秋天的图画。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学习起点

本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并且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千古名句。

学习内容

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

2、理解“萧萧、挑、促织、篱落、独、异乡、倍、遥、茱萸”等词的意思。

3、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可以抓住诗句中的“见”,让学生到诗句中找找作者见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抓住“忆”让学生读诗句体会作者在佳节忆到了什么?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流利地背诵古诗。

读写迁移

1、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中的情景。

2、收集古今中外以想念家乡、思念亲人为主题的诗歌。

 

︽风筝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

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习起点

风筝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而且课文的思路也很清晰,学这课文主要让学生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积累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并且能理解“憧憬、凌空飞起、倏地、垂头丧气”的意思?

学习内容

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

2、理解“憧憬、凌空飞起、倏地、垂头丧气、大惊失色”的意思?

3、文中写了关于风筝的哪些事?

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4、理解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5、朗读训练重点句。

读写迁移

风筝找到了吗?

回去写一写《风筝》的续写,把这个故事再编下去好吗?

 

十一

︽秋天的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

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的抒发感情,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

学习起点

本课中,学生对多音字“扇”的读音和容易读错,教学时要多读。

从课文的优美语句中,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秋天雨的神奇。

 

学习内容

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

2、理解“五彩缤纷”“不知不觉”的意思。

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4、有人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你是怎样体会这句话的呢?

5、秋天的雨为我们带来了秋的色彩,它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呢?

6、从秋雨的声音中,你听到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7、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秋天的美丽与迷人,并能熟练地背诵。

读写迁移

1、拓展:

秋雨还能把什么颜色送给谁?

2、仿写:

除了这些颜色,秋天的雨还有哪些颜色?

看看我们的校园,你能模仿这段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吗?

3、继续搜集描写秋天的词句,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拍下照片,写下文章。

(备注:

以上练习可任选一题)

 

听听

,秋

声音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

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让学生多读多悟,直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学习起点

秋天有哪些声音?

学习内容

1、“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

2、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这首诗歌很好的方式,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训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

如果有音乐背景来读,效果会更好。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续写诗文。

读写迁移

1、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并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

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第四单元

 

细心观察(全组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这四篇文章围绕“细心观察”这一专题,选材新颖,设计巧妙,并贴切学生实际,内容涉及生活小事、科学实验,有的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将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和发现。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教材文本,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对观察的认识,让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十三

︽花钟

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

选入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学习起点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一下家中、校园内的各种花,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课文中涉及到的花(如昙花、月光花)的图片、录像资料。

学习内容

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来表达同一样的意思

5、陆续、连续、持续、断续的比较和运用.

 

读写迁移

1、你能不能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写作方式,从下面几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A、_____点,______花________……

B、一阵凉爽的秋风吹过,长长的柳条;紫荆花那蝴蝶般的叶子;蒲公英的种子;稻子;野花……

C、也可以写写自己平时观察过的景物,如水里的鱼游的样子、蚂蚁活动的情景……

 

十四

︽蜜蜂

教材分析

课文讲了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学习起点

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学习内容

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

4、提示学生注意“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

5、在朗读中感悟列数字的表达方式。

读写迁移

课后编排了资料袋,其中介绍了蜜蜂有趣的知识,(跳圆舞,摆尾舞),学生可以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也许还有新的发现。

有条件的同学,学完课文后,可以再观察观察蜜蜂,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十五

︽玩出了名堂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学习起点

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学习内容

 

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3.、了解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磨镜片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4、课文篇幅不长,语言平实,放手让学生自读。

5、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以“列文虎克

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为贯穿全文的一个问题。

6、课文中为什么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

7、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8、学习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方法。

.

9、初步感受首尾呼应的写作方式。

读写迁移

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十六

︽找骆驼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

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学习起点

1、预习课文提出不同的问题。

2、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3、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学习内容

 

1、1、理解“走失、哄、详细、至于”等词,能区别“走失”和“丢失”的不同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

(2)从树叶上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3、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要指导学生多读,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

5、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