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4146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docx

NGO非政府组织概述

NGO,全称“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意为“非政府组织”,指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志愿者组织。

在中国NGO的发展被认为是对传统金字塔式社会结构的革新。

NGO活动将有助于增进政府与民间的和谐沟通,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

NGO可以以‘社会人’而非任何利益集团的身份出现。

因此,NGO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润滑剂”。

云南可以称得上是NGO的摇篮NGO数量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200家之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在偏远的西南边陲省份云南,目前有超过200家国际NGO组织和不计其数的中国本土NGO在这里设立机构或开展项目。

这一数量甚至超过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位列全国各省区之首。

是中国非政府组织最活跃的地方。

一、NGO在云南的蓬勃发展

云南的NGO从事着慈善、扶贫、生态保护、医疗卫生、禁毒宣传等诸多领域的工作。

据统计,仅2006年,云南省接受多、双边政府及国际NGO的援助项目共计230个,援助金总额2256.98万美元。

在云南的NGO分为国际、国内和本土三类。

国际NGO有英国救助儿童会、香港乐施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等;全国性的NGO地产商王石为会长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云南本土的NGO主要包括各种专业协会、行业商会,也有纯民间的草根组织,如云南生态网络。

在NGO发展交流网上有一张2004年版的云南NGO项目点统计表格,标注了30个NGO在云南的项目。

其中世界宣明会有10个项目点,英国救助儿童会有8个项目点,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有6个项目点,香港乐施会有5个项目点。

国内的NGO“多背一公斤”在云南也有40所小学的定点项目。

二、NGO在云南与政府建立深层次互动合作关系

云南地方政府对NGO采取开放的态度。

从2007年开始,NGO和云南的政府部门之间开展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互动合作,在香港乐施会与云南省扶贫办2004年签署的最新协议中,乐施会承诺在3年内力争为云南省提供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扶贫发展与赈灾资金,并向云南省扶贫办及其他合作伙伴提供物资、技术、管理和培训等方面援助。

云南省扶贫办则承诺与乐施会共同进行项目选点、选项、立项、监督、评估等项目周期活动;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根据合作项目情况按30%的比例提供国内配套资金及其他配套措施。

一些基层政府尝试双方互补原则,云南本地人周扎从2003年起就担任云南省思茅市西盟县乐施会办公室的项目人员兼会计。

乐施会在县一级基本都是临时机构,这样的NGO临时机构都以项目为导向而成立,往往挂靠在县一级的扶贫办、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或者农牧局。

西盟县的乐施会办公室直接设在县政府内。

除了乐施会外,云南省扶贫办还与北欧的NGO“互满爱*人与人”建立了合作关系。

“我们也和政府建立了合作的机制,通过签署合同,委托政府部门进行具体的项目执行,我们提供一些相应培训以及资金。

”10月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昆明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

目前云南省环保局、省林业厅和交通厅也和该组织签署了合作合同。

此外,本土的云南生态网络也已经和云南省团委合作了7年。

2001年开始,这个组织联合云南省团委发起了15所学校的志愿者去丽江拉什海植树的活动。

他们还和乡镇一级的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农村可再生资源。

三、NGO在云南工作取得喜人成果

NGO在遇难从事慈善、扶贫、生态保护、医疗卫生、禁毒宣传等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做出了贡献,也得到了得到戒毒人员、感染者、同行业和政府的多方认可。

云南省防治艾滋病局统计,目前,云南省从事防治艾滋病项目大大小小的NGO组织共有30多家。

各种NGO在减少歧视、关怀救助、同伴教育、帮助感染者生产自救等诸多领域里发挥了积极作用。

云南戴托普药物依赖治疗康复中心副主任王晓光提到“迄今为止,中心已经为2700多名药物滥用者进行过脱毒康复治疗,社区服务门诊先后为数万人次提供了心理咨询及减少伤害的健康教育。

同时还开展家庭介入治疗,帮助药物滥用者恢复和建立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据悉,在接受完心理康复治疗、家庭治疗、重返社区及善后照顾等系统治疗(治疗时间为一年至一年半)的康复者中,现有近200人在成功操守,其中26人留在社区成为工作人员。

另有80人通过培训成为同伴教育员,定期到各强制戒毒所、劳教所开展培训,激励越来越多的戒毒人员战胜毒品、走向新生。

非政府组织不可或缺,贫困、环境恶化、人口多且素质低等,是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残酷现实。

非政府组织在西部地区频繁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国家扶贫的政策空白。

中国扶贫基金会、香港乐施会、无国界卫生组织爱德基金会等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在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开展大量扶贫、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环境保护、扫盲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工作。

“消除贫困”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省(区)扶贫工作一直受到国家和本省(区)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政策扶贫出现的遗漏和缺失使得贫困现实始终处于“待销”状态。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

扶贫不单是政府的事情,“填补政策空白”也就成了非政府组织扶贫的切入点。

贵州是西部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在贵定和惠水两个贫困县,贵州省公关协会曾组织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

据贵州民族学院教授、公关协会秘书长齐新潮介绍为当地政府和外商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发展贫困县域经济是他们工作的一大重点。

仅2005年9月份,在公关协会的帮助下,惠水县就与外地客商签约项目达27个,总投资11.8亿元。

这样的案例在贵州还很多:

如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在三都县实施参与式综合扶贫试点项目,行动援助组织在雷山县实施国际儿童资助项目,以及香港乐施会实施贵州参与式扶贫方法系列培训班等,这些对该省的扶贫开发事业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贵州,很多民间非政府组织都奔走在贫困与反贫困的路途之间。

其中以反贫困而著称的“春晖行动”就受到广泛的关注。

“春晖行动”是一个扶贫组织,更准确地讲,是一个捐赠组织。

它的工作模式并不复杂:

通过向在外地工作的老乡募捐,善款(物)返回老家以扶助贫困乡民。

整合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实现东西部与城乡的良性互动。

亲情、乡情、友情是“春晖行动”所依托的“非正式社会网络”情结。

有关人士认为:

其中包含了团结感和认同感。

以亲情、友情、乡情以及血缘、地缘、业缘等中国社会网络基础以及“饮水思源”、“反哺故土”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用于扶贫帮扶工作,使“春晖行动”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随着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非政府组织在实施公共管理、构建公民社会方面显现出其认同性、针对性、专业性、灵活性、经济性、沟通性、创新性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都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逐步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新兴力量。

目前,我国也已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非政府组织体系,并呈现全球化趋势。

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等各类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逐步增强,对经济社会的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贵州省本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却始终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呈现量少质弱、发展速度缓慢的现象。

制约贵州本土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制度空间局限、社会资源匮乏、社会公信力欠缺、内部管理薄弱等。

只有突破制度局限、动员社会资源、树立社会公信力、规范内部管理,贵州本土非政府组织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贵州本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不能脱离贵州的省情。

因此,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民间组织、环保组织和行业协会将成为我省本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重点。

展望未来,贵州本土非政府组织应始终以反映并实现民众诉求为己任,以创新的观念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努力实践本土化发展道路,积极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的非政府组织协调机构

2非政府组织在贵州省的发展现状

非政府组织对于贵州而言尚属一个崭新的概念。

然而,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在我省设立了办事处和项目办,在省内注册登记建立的非政府组织更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

它们对于我省环保、文化交流、扶贫、慈善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

会进步的有生力量。

在我省境内活动的非政府组织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在黔活动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和在黔注册建立的区域性非政府组织(以下简称本土非政府组织)。

2.1本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

我省本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蓬勃发展、上个世纪60年的短暂恢复发展、文革时期的中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和21世纪初的迅速发展五个阶段。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51年3月,按照中央的安排部署,我省重新布置社团登记工作,要求各地按中央要求,慎重审查处理新旧社会交替中民间组织的状况。

各级民政部门经过努力工作,很快摸清掌握了全省社团的具体情况。

据贵州省民政厅不完全统计,当年全省申请登记的社团有464个,经过专署、市及省批准的只有80个。

解放后新组成的各类社团一般都未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

从登记的情况看,省内各类型社团,名目繁多,内容复杂,其中不少是封建反动势力把持的组织。

经过反复审查,对无反动背景的有进步条件的予以认可,对有反动情形的予以取缔,对情况不明的暂时不予批准。

到1952年,全省共有社团3714个,其中农会1506个,工会669个,商会1031个,自由职业团体(包括律师、会计师等)245个,其他团体(包括同乡会、文化团体、宗教团

体、民族团体等)245个,新批准登记18个。

1955年后,对社团的管理实行归口管理。

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1987年,非政府组织管理又出现多头审批的局面,使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十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呈现出蓬勃生机。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规不健全,多头审批,管理混乱,致使有些非政府组织从组建到开展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1991年4月,全国开始对非政府组织进行清理整顿。

在清理整顿工作中,各级民政部门通过调查了解,与贵州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贵州本土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及发展研究业务主管单位联合制定撤销、合并、保留方案。

凡符合规定条件予以保留的非政府组织,及时给予登记发证;对撤销、合并、解散的非政府组织,配合业务主管单位按规定程序办理手续,并做好善后工作;对从事非法活动和严重违纪的非政府组织,依法进行处理。

截至1992年底,整个清理整顿工作基本结束。

通过清理整顿,结束了我省非政府组织重复设置、多头审批、管理混乱的局面,整个管理工作初步步入法制化轨道。

经过清理整顿,全省核准登记社团3047个,其中,省级450个,地、县级2597。

1997年我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再次对社团进行清理整顿,同时把民办非企业单位入民间组织管理范围。

1998年,国务院颁布《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了统一归口民政部门登记管理。

1999年在全省范围开展了清理整顿民间组织的工作。

至1999年末,全省县以上已登记的3229个社团,经过清理整顿保留2600个。

2000年7月全省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正式启动。

经过复查登记,全省共注册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824个,其中个体性699个,合伙性47个,法人性78个。

到2001年底,全省初步建立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体制,实施了统一归口民政部门登记管理,改变了各部门“多头审批,,的管理状况,全省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

整个非政府组织管理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组织应运而生。

2003年,本着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我省民政部门认真开展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登记试点工作。

省民政厅于2003年5月初下发《关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规范。

根据贵州经济状况,降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登记门槛,明确管理体制,规范协会管理制度。

通过试点工作,全省

当年就登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20个。

2004年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工作在全省范围推开,此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迅速发展。

为推进全省民办非企业单位健康发展,树立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社会形象,提高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力,扩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社会影响,2005年全省各地开展了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广大民办非企业单位积极响应,认真参与,开展了形式多样社贵州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贵州本土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及发展研究会公益服务活动,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2005年全省各地开始着手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试点工作,但因没有出台可操作的全省性规范指导文件,收效甚微。

为进一步推动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2006年4月,省民政厅下发了《贵州省民政厅关于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降低社区民间组织登记门槛,切实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规范管理。

虽然建国以来我省本土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然而整体而言,其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呈现量少质弱、发展速度缓慢的现象。

根据民政部《2007年四季度各省民政事业统计数据》的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12月31日,贵州省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达4102个,占全国总数的1.97%;民办非企业单位1362个,占全国总数的0.79%;基金会7个,占全国总数的0.52%。

l从组织合法性角度考察,我省本土非政府组织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其中有一部分选择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有的则没有在任何部门登记,因此这些没有登记注册的组织及其活动缺乏合法性保障。

从发展水平角度考察,我省的本土非政府组织呈现金字塔状分布,底层是处于萌芽阶段的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的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尚未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志愿资源的动员能力和项目影响力,部分组织甚至没有明确的宗旨;中间层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有明确的宗旨,组织机构较为稳定,建立起了一部分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志愿资源的动员能力和项目影响力;上层是处于中级发展阶段的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有明确的宗旨,组织机构稳定且合理,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有较强的志愿资源的动员能力和项目影响力。

2.1.1贵州非政府组织的结构布局

按照活动区域的大小,在黔注册建立的非政府组织可以分为:

省级非政府组织、地市级非政府组织和县级非政府组织。

从社会团体活动区域看,县级社团占据我省本土社会团体的主要部分。

同时,2004年至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省级社团在社会团体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县级社团所占比例则呈现上升趋势(2006年县级社团占社会团体总数的66%),说明我省新增社会团体集中在县级范围内活动,整体社团活动范围和规模较小。

从地理分布方面,我省的本土非政府组织地理分布较广,全省86个县市(区、特区)均有设立。

总体而言,遵义市、贵阳市非政府组织数量较多,其中贵阳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占到全省总数的28.7%,遵义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占到全省总数的30.1%,遵义市的非政府组织职工数更占到全省的63%。

与此同时,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市发展则相对滞后。

2004年至2006年贵州省非政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我省非政府组织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从社会团体性质看,专业性和联合性社团比例上升、学术性社团比例下降,行业性社团始终占据社会团体40%左右的比例。

行业性社团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社会团体,以省级登记的社会团体为例,涉及金融、电力、化工、医药、轻工、矿产、房地产、旅游、饮食等各个行业,基本涵盖了我省主要支柱产业。

学会、研究会、促进会等其他社会团体,更是广泛涉及各学科、各行业;异地商会目前发展也较快。

基金会方面,我省仅有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贵州省送温暖基金会、贵州省扶贫基金会、贵州省励业帮扶基金会、文化星火乡村发展基金会、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和六盘水市老年基金会等7家基金会在活动,数量排名全国各省之末。

这些基金会除文化星火乡村发展基金会外均为公募基金会,类型单一。

由于我省经济相对落后、弱势群体问题相对突出,因此基金会主要集中于扶贫开发和弱势群体社会服务两方面。

2.1.2贵州非政府组织的运作状况

根据贵州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所提供的情况,在黔注册建立的非政府组织中,绝大多数的组织由于不能进行营利性活动,活动经费来源匾乏,能正常开展业务活动的仅占非政府组织总数的25%以下。

在组织的运作方面,多数非政府组织内部组织松散,绝大部分活动靠临时动议,会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还处于低层状态。

一些组织中还存在家长制的作风,缺乏民主,成为“某一人”的组织,影响了组织公益性的实现。

由于绝大多数非政府组织不能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并且具有党政部门背景的非政府组织占总数的80%以上,因此其活动方式和思想观念还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模式,非政府组织的自治性和对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意愿的表达。

具有涉外活动的非政府组织仅占总数的2%左右,而且大多数仅靠组织个人的私人关系,缺乏长期合作意识和整体行为。

2.1.3贵州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作用

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我省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部分职能逐渐向非政府组织转移,“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渐趋形成,我省各种社会力量和公民个人申办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贵州非政府组织已经在我省社会发展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有一部分非政府组织通过长期的努力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

具体而言,我省本土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弱势群体关怀、抗险灾等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有力促进了和谐贵州的建设。

2003年,我省首次召开优秀民间组织表彰大会,60多家奉献在我省扶贫济困、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优秀非政府组织脱颖而出,他们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我省部分社会团体的专家学者赴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受到群众好评。

“非典”期间,我省非政府组织也充分发挥自己四通八达的网络作用,走村入户,深入社区,广泛宣讲“非典”知识,进行科学普及和医护人员培训,为我省最终成为“零非典省”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2004年举办的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表彰大会上,我省遵义市个体劳动者协会、贵州省城市公共交通协会、铜仁地区教育学会等10家非政府组织受到表彰。

目前,我省的非政府组织正逐渐改变其“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封闭状态,更多地为社会所了解和认同。

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非政府组织在我省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将日益重要。

社会团体已在我省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是各类社会团体特别是行业协会,已成为党委、政府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它们及时将行业情况和会员的呼声向政府部门反映,又及时将政府的意图向会员和社会传达,通过参政议政,为政府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保证了政府制定的法规政策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起到了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我省政府部门在制定规章和出台政策时,经常都要征求相关社会团体的意见。

二是通过发挥非政府组织的行业指导、自律、协调和监督等功能,促进了我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例如,

过去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事故鉴定因为仲裁方身份的模糊经常引起争议,由于担任仲裁的常常是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使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尴尬角色受到质疑。

现在,我省已逐渐把这一权利下放给既非政府部门又非医疗单位,身份相对独立和超脱的NGO一一一省医学学会,避免了很多问题。

今后,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技术成果审定司法鉴定、安全鉴定等过去由政府来裁定的大量事务都将逐步转由非政府组织来完成,这无疑是一举多得的事,既为政府“减了负”,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民众的权利需求。

三是通过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和各种社会服务贵州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贵州本土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及发展研究活动,帮助我省各级政府解决许多社会问题。

四是通过与省外乃至国际社会的友好交流,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了我省经济建设的步伐。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我省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民办非

企业单位的设立整合了资源,弥补了政府部门的局限和不足。

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其灵活的体制和多方位的服务形式,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仅拓宽了社会公益资金的来源,满足了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需要,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目前我省各家基金会主要在扶贫、济困、助学、扶老等方面发挥作用,实现

了弱势群体的关怀。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建立,提高了农民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正常运

转,减少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通过向会员和农户提供技术

培训和服务,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进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成立和正常运转,使农村地区社会风尚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社区民间组织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

社区民间组织的公益性,利润的非分配性及志愿参与性特点,使其成为从事社区公益事业的主要力量。

政府公益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居民个人热心公益都要靠社区民间组织,尤其要靠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转化为社区公益行为。

社区民间组织成为承接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功能社会化的动态发展载体。

社区民间组织是推进社区公益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社区民间组织提高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率,客观上成为社区群众参与基层民主的中介组织,从而使社区组织网络不断健全,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社区自治程度不断提高。

成为群众参与基层民主的有效组织形式。

社区民间组织拓展了社区就业渠道,提供了就业机会。

随着社区民间组织的不断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成为社会就业很好的补充力量,降低了失业率,缓解了社会矛盾,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

社区民间组织有效地整合了资金、劳动力、市场等资源,使之重新参与社会分配,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是有效整合社区资源的驱动器。

社区民间组织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不断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特别

是各类老年社区娱乐性的群众组织,更是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补充力量。

2.1.4贵州非政府组织的监管情况

近年来我省非政府组织管理正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

例如:

2005年2

月,贵州省民政厅与贵州省地方税务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民间组织税收征管及发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了减免税收优惠政策,规定自2005年3月1日起凡经全省各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非政府组织,按核准的章程开展业务培训、业务咨询、信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项目论证、举办展览、竞赛等有偿服务性收费,必须统一使用由地方税务机关监制的《贵州省民间组织专用发票》,禁止使用其它发票或收款收据。

通知还规定,非政府组织从事以下服务项目免征营业税:

举办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等提供的养育服务以及婚介服务、殡葬服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劳务;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

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举办的文化活动收入;从事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开发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取得的收入等。

通知同时规定,非政府组织以下收入项目免征企业所得

税。

一是财政拨款;经国务院、财政部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收入;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及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财政部核

准不上交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上级单位获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资助收入;从所属独立核算经营单位的税后利润中取得的收入;社会团体按规定收取的会员会费;国库券利息。

二是非政府组织中的科

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