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264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2019.10

 

1,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来的,而且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这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厂家除了在工房周围造一条围墙,门房里置一个请愿警,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使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外界隔绝之外,将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带工老板。

这要,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把她们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他们就永远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

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1.首句“管理”一词的实际含义是()

A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B保管和料理

C照管并约束D压迫和剥削

2.画线的句子中,“罐装了的劳动力”是什么说法?

为什么说这种劳动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

答:

 

3.选出对第一句中“饲养”一词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A、拟人B、拟物C、比喻D、双关

4.选出对本段议论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A、通过类比说理,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B、通过类比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C、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D、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5、“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中的“与”和下边哪个短语中的“与”意思相同?

()

A、与人为善B、与人方便C、与虎谋皮D、与世长辞

6.对文中“饲养”一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A、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的罪行。

B、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揭露包身工制度下的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状况。

C、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役使他们以牟取暴利。

D、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说明包身工只有依靠资本家的剥削才能生存。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

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

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

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

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

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

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

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

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

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

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

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

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

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

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

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

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

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

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

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

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

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

“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

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

”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

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

“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

”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1.简要回答。

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2.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3.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3,A.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

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B.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解释加点词“掩映”:

__________________。

2.“日落余音”引号的作用是表____________。

“但这一次不同”后冒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归纳这两段文字的段意。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装修”、“改建”、“扩建”填入文中空缺处。

5.体会加~句子的深刻含义。

4,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举世瞩目。

此时此刻,作为一个中国人.民族自豪感在激荡,历史使命感在沸腾,社会责任感在升华。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具有辞旧迎新的传统。

每逢春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然而澳门回归带来的“新”,显示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对澳门来说,这是天地翻覆、乾坤扭转,开辟的是澳门历史的新纪元.开始的是“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

澳门同胞从此真正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从此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未来的澳门,将如江泽民主席指出的那样:

“所有居民无分种族,无分肤色,人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人人都享有法律保障的各项权利和自由。

”也将如何厚铧先生所言,澳门“必定会建设成为一个繁荣、稳定和进步的社会”。

对于祖国统一大业来说,澳门回归树立了新的历史丰碑。

从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事实中,海内外一切爱国同胞和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感受到“一国两制”的正确和科学,认清了“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方式。

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民族意志不容违背。

“一国两制”先香港、再澳门的成功实践一必将有力地推动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

对于中葡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的友好合作来说,澳门回归.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一段历史的终结意味着一段历史的开始。

’’葡萄牙总统桑帕约的这句话,亦可谓智者之言。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胸怀宽阔。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中葡两国关系必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这对澳门对中国对世界都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事。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抓住机遇.面对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也就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和自觉的行动。

百年一瞬,沧桑巨变。

当年,列强瓜分,骨肉离散;如今,金瓯补缺,同胞团聚。

这是何等悲怆而又何等壮丽的史诗!

(1999.12.:

1)

1.快速阅读全文,说说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把你的感想写下来,与同学交流,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读文,然后以文章内容为基础,自拟一副对联,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航天飞机简介

航天飞机是飞机和火箭的结合体,它既能像火箭那样发射到宇宙遨游,又可像飞机那样降落到机场。

通常,航天飞机由上下部分组成:

上部是航天飞机的主体,叫做轨道级,它的形状像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

下部是两台固体助推火箭和一个大燃料箱,这是一个庞然大物,有十几层楼房那么高,是用来供给轨道级上主发动机燃料的。

轨道级分前、中、后三段。

前段是乘员舱,舱内气压等于正常大气压,可乘3~7名宇航员,多到10人。

中段是个很大的运载舱,可以装载人员、卫星、科学仪器和航天武器等,还有在空间用来装卸货物的巨型遥控机械手。

后段装有三台发动机,以及使航天飞机作机动飞行,保持飞机稳定,进行姿态变换的动力装置。

航天飞机分三步登天。

起飞时,像火箭一样竖立在火箭发射台上,三台发动机和置于大燃料两旁的两台火箭助推器,几乎同时点火。

当航天飞机升到五六十公里的高空时,两台助推器燃烧完毕,自动脱落,并打开降落伞降落,以便回收后下次再用。

这时航天飞机的时速已达5000多公里,依靠主发动机的推力,继续向高空冲去。

大约起飞后8分钟,航天飞机已到达预定的轨道附近,庞大的燃料箱已经用完燃料。

这样,航天飞机就只剩下轨道级了,由于装在后段的机动发动机的作用,轨道级正式进入太空轨道飞行。

航天飞机入轨后,运载舱上的舱门打开,就可以执行各种任务了。

航天飞机可以在太空飞行一个月之久。

航天飞机要返回地球时,便启动机动发动机,使它脱离原来的地球轨道,高度逐渐降低,再入大气层,在大气动中作无动力滑翔飞行,最后像普遍喷气式客机那样,在跑道上俯冲着陆。

返回地面后,经过维修保养,补充燃料,加装助推器和燃料箱,又可再次升空飞机。

这种航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100次左右。

航天飞机上升和再入大气层时加速度很小,可供健康的人乘坐遨游太空。

还可以在轨道上发射人造卫星,进行科学实验和修理卫星,以及用于军事目的等。

航天飞机还可以作为“运输机”为空间实验室送部件、器材、物资和人员。

1.第二段中“这是一个庞然大物,有十几层楼房那么高”中的“这”指的是()

A.航天飞机B.两台固体助推火箭

C.大燃料箱D.B和C

2.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航天飞机是一架绑在火箭上的大型喷气式客机

B.航天飞机的轨道级后段有三台发动机,其作用贯穿于航天飞机的所有飞行过程

C.航天飞机的机动发动机,使航天飞机脱离原来的地球轨道,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D.航天飞机至少能重复使用100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

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

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

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

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

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

“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1.最后一关,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从零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

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乌蓬摇梦到春江(节选)

当年,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

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那该多么好!

那时,我没有到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关于她的梦。

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我终于圆了梦。

回浙江仅两年,两次遂了与她相亲的心愿。

两次都是旱路走,水路归。

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

当你迂回山间不胜引颈张目之苦时,突然一条银练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鲜活可爱;待盼到日程,荡舟起桨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荡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婀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据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

葫芦湾清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居,更添无限情趣。

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它的色泽,那江水,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

乌篷船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都浓浓淡淡地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绿出来。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

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

它虽然还是千里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处悄悄进行的,“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偏现它扬古启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们到这儿瞻仰、凭吊,大概不在乎已成百丈悬崖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表达对严子陵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风骨的敬崇,对今之世风清新的呼唤吧。

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

丰哉,富春江!

乌篷摇梦梦越甜,惟愿年年得相见。

1.简要说明第1段、第2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下面的语句形式,为第6段的结尾补写一句话,表达“山”“江”与“绿”的关系。

(横线上所写的文字,力求简洁、有情趣)

答:

很难说,是______,还是______。

3.作者在展示富春江的景致时,没有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

根据文章的有关内容,概括说说作者描绘富春江的思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意境朦胧,看似游记,但没有记游;全文写的是美丽的梦境,是富春江上的乌篷船摇来的甜美的乡思梦。

B.作者圆了游富春江的梦,但俏丽娇美的富春江,扬古启今的严子陵钓台又把作者引进“梦”中,令她陶然如醉。

C.“江中之江葫芦湾”的景致,突出了富春江的“俏”:

纤秀的水道,碧嫩的江流,但见富春江的“豆蔻年华”。

D.钓台“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与“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居”照应,将富春江的美定格在人文景观上。

E.“丰哉,富春江”,好一个“丰”--委婉婀娜的江流,莫道不销魂的绿色,无与伦比的幽静,独具魁力的钓台--包蕴其中。

8,采访时传祥老伴崔秀庭老人是在一天傍晚。

老人住着挺宽敞的三居室,她指着去年春节时73岁的王光美来看她的合影,便说起了李瑞环、倪志福等时常来看她的事,然后就一定要记者在她家吃饭。

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再也看不到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

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记者默然。

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

有人问:

“忙什么?

”“在写时传祥。

”大家就笑。

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

“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1.文中哪句话能够体现出时传祥家庭生活的简朴?

请用曲线标出。

2.“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因为自己的丈夫有记者来采访即将出名而高兴。

B.老人黯然是因为国家不重视清洁工作,人们瞧不起低贱伺候人的掏粪工作。

C.在如今的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掏粪工是个已经消失了的行业,但时代仍然需要时传祥精神。

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有所不同,有些年轻人看不起脏、累的工作。

所以老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

D.老人为自己的丈夫有记者来采访而激动,黯然是因为家里过于简陋,没有因为时传祥获得全国劳模的称号而使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3.“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

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对这句问话你如何作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创造回忆

王鼎钧

上帝在天上坐着,天使在宝座旁站着,俯视下界,但见人群忙忙碌碌,熙熙攘攘。

天使好奇地问:

“这些人在干什么?

“他们在寻找一种叫做回忆的东西。

过了一些时候,人群变得稀少而静止,这些人或坐或卧,白发苍苍,寂然无声。

天使问怎么了?

上帝说:

“他们已经找到回忆了。

人储存回忆,一如驼峰储水,松鼠藏粟,植物埋下宿根。

回忆是心灵方面的储蓄,评量其人一生是否充实,可以根据他是否愿意回忆,是否有许多事值得回忆。

有人发誓不进公园,尽管那里草早被剪过二十次,他们怕从上面可以看见某一个人的脚印。

有人讨厌插花,因为他曾经拿着花圃里买来的上等鲜花,左等右等,直到手中的花苞开放,还没有人来赴约。

有人永远不愿再听某一支曲子,有人永远不愿再吃某一道菜,有人永远讨厌某一句口头禅。

有些人,他平生有许多事情不堪回首、不忍或不敢回忆,因为他当时对那些事情的处理是错误了,失败了。

那些事情一定是他一生中的大事。

一个人,如果必须把生平大事从记忆中抹去,那心境也太悲凉了。

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细节不会进入将来的回忆,你可以不必斤斤计较;如果一旦面临“大节”,就得存心警惕:

“我将来要怎样回忆这件事?

”必须使日后回忆起来能够觉得无憾、得到安慰才好。

(选自《人生试金石》)

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熙熙攘攘:

(2)宿根:

2.如何理解“回忆是心灵方面的储蓄,评量其人一生是否充实,可以根据他是否愿回忆,否有许多事值得回忆”这句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通过哪几方面来突出“人必须临大节而不苟,才能‘使日后回忆起来能够觉得无憾、得到安慰”’的寓意所在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巧于构思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分析、评论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无论您承认与否,人是活在回忆中的。

B.文章开首以遐想的笔调,写人群忙碌地寻找回忆,直到沉浸于回忆中,点明人人少不了“回忆”。

C.“创造回忆”,其实是创造“现在”的意思。

D.人们不堪回首的往事往往是处理错误了或失败了的人生大事,这些记忆是可以抹掉的,只是心境太悲凉了。

E.本文在表现和深化文章中心的过程中运用了层进法。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又过了若干年,记者循着那渐被快节奏的人们淡忘了的历史,去寻访时传祥,寻找今天还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

在《工人日报》那已经发黄发脆了的两大本剪报资料中,在北京市和崇文区的环卫局,在时传祥清洁班,在时传祥家,随便在哪个路边……人们诉说了以上的历史,同时也说了如下的现实:

1990年,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