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28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docx

《金版教程》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6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六)

(测试范围: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温馨提示:

本套题做题时间为6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20个小题,共40分)

1.[2014·北京东城期末]“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

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

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

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

解析:

本题实际要求回答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思想多元,故A项正确;黄老学说被尊崇一般在朝代建立之初,故B项错误;儒、释、道并存开始于汉,而不是战国,故C项错误;拜金逐利盛行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应该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5·河北保定模拟]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

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这一现象表明(  )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解析:

本题以孔子在历代王朝的地位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反映了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是因为儒家思想是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

C

3.[2014·江苏徐州一模]《史记·高祖本纪》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上述材料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

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

解析:

“敬天法祖”属于宗法制的范畴,B项错误;材料神化汉高祖刘邦,符合董仲舒君权神授的观点,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强调天人之间的关系,天通过自然现象影响人,因此,A、D两项错误。

答案:

C

4.[2014·北京西城模拟]有学者指出:

“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解析:

秦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争霸的局面;经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择C项。

A、B两项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家、D项是南宋时期儒学思想家,与题目时间不符合,因此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5.[2014·河南开封一模]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解析:

材料表明朱熹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理学“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符合材料的意思,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以及哲学化,故A、D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理学的生活化而非政治化,故B项错误。

答案:

C

6.[2014·河南郑州检测]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B.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C.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D.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可知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心外无物”强调心是世界的本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A项正确;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强调通过内心反省去把握“理”,这既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又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故B、C两项正确。

答案:

D

7.[2015·河南开封摸底]“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  )

A.工商皆本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

解析:

材料信息“轻其赋敛”为治贫之道,“去习俗、除蛊惑、革奢侈”为治愚之道,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民富,故C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B、D两项观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理解,A项为黄宗羲的主张,但材料信息没体现,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8.[2014·陕西榆林模拟]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

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解析:

d时期是宋明时期,而批判思想出现于明清时期,选择D项。

答案:

D

9.[2014·盐城调研]“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到底基于什么。

”这反映了该学派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

A.中断了古希腊法制建设

B.促进了古希腊个人意识觉醒

C.阻碍了古希腊民主建设

D.导致了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智者学派以前,人们的个人意识非常淡薄。

而智者学派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象。

因为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促进了古希腊个人意识的觉醒,故选B。

答案:

B

10.[2014·太原调研]“……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

”这种观点(  )

A.揭示了知识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把人的认识从神灵转移到自然界

C.认为人应当通过具体的感知获得知识

D.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神学的世界观

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观点的能力。

题干强调智慧的重要性,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

B、C、D三项无从体现。

答案:

A

11.[2014·广东汕头期末]“人应该与上帝平起平坐,因为两者同为世界主宰”。

主张这种观点的是(  )

A.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B.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者

C.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D.近代的儒学思想家

解析:

根据“上帝”可首先排除D项;题干观点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是人文主义的体现,由此可排除B项;A、C两项都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正确解答须理解两个时期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

从“平起平坐、世界主宰”可知,这种观点把矛头直指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故排除A项,C项正确。

答案:

C

12.[2015·惠州调研]瑞士牧师慈运理(UlrichZwingli)(1484~1531)将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苏黎世当地语言;后来,苏黎世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

1525年苏黎世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慈运理是民族英雄 B.人文主义逐渐深入人心

C.宗教改革取得初步成果 D.启蒙运动冲击传统教权

解析:

由“苏黎世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

1525年苏黎世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可看出,宗教改革取得初步成果。

答案:

C

13.[2015·吉林摸底]在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西方在三个领域,即思想文化(包括宗教)、地理知识和商业贸易方面开始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并初步决定西方在未来的世界体系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

体现这一领先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临时约法》的颁布

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D.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解析:

根据材料的“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在思想文化(包括宗教)、地理知识和商业贸易方面”可知,体现这一领先地位的历史事件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等。

因此C项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B、D三项。

A、D两项时间不符,B项是中国的。

答案:

C

14.[2014·长春模拟]康德说:

“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而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启蒙。

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往往会被限制得很狭隘。

”康德认为实现启蒙人们必须拥有(  )

A.毫无限制的自由

B.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C.追求财富的自由

D.私下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解析:

康德认为“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他强调人的重要性,自由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同时,人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是指任何人作为学者在全部听众面前所能做的那种运用;“私下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是指一个人在其所受任的一定公职岗位或者职务上所能运用自己的理性。

答案:

B

15.[2014·长春模拟]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

从材料“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即可判断选择B项。

答案:

B

16.[2014·北京西城模拟]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

“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

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

A.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

B.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C.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

D.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政治目的”。

严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D项正确。

A项“纯学术角度”说法错误,其意为维新变法辩护;从题干政治目的角度分析,B项不符合题意;C项“无所作为”说法错误。

答案:

D

17.[2015·江西吉安段考]看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的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

由柱状图可知,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最多的,可知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的思潮。

故选A。

答案:

A

18.[2014·广东惠州调研]右图为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朱元璋陵寝)。

在祭文中,孙中山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并且说,能够取得这一胜利,正是靠“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启迪所赐。

这说明(  )

A.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B.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解析:

孙中山等革命派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就是“光复汉室”,这一大汉族主义的倾向反映出革命派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故A项正确;革命派利用朱元璋反元事迹来激发民众的反清情绪,制造社会舆论,两者不存在继承关系,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与材料突出的反对满族压迫不能等同,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的胜利只是实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

A

19.[2014·泰安联考]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

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

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力。

”这表明作者(  )

A.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

B.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

C.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解析:

材料中我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认为城市是敌人统治的中心,也是革命的中心,反映了他坚持城市中心论,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本题选D项。

答案:

D

20.[2014·安徽蚌埠调研]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下列评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舞蹈《秋收起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中心由城市到农村的转换过程

B.歌曲《星星之火》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C.舞蹈《井冈山会师》的发生地点是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歌舞《打土豪分田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力量源泉

解析: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B项明显错误。

答案:

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5分)[2014·北京东城高三联考]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分)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主要发展趋势。

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6分)

(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7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分析理解能力。

(1)问,关键信息是“克己复礼为仁”。

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仁”“礼”思想。

(2)问,材料二中流派众多的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材料三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故第一小问趋势是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第二小问的原因应从政治大一统与文化大一统两个方面分析。

第(3)问,关键信息是李贽、“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

从历史人物思想的特点,依据材料四,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了对孔子权威的挑战。

第一小问回答李贽对孔子权威的挑战;第二小问则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

(1)核心:

“仁”“礼”。

(2)趋势:

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原因:

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态度:

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时代特征:

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22.(15分)[2015·淮安模拟]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二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四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格拉底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这一观点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

指出这一观点在当时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3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与材料二作者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相比,有何新发展。

(7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人文主义思想的根本内涵是什么?

(2分)

解析:

(1)题,结合材料一“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概括回答苏格拉底的观点;第

(2)题,结合材料二“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概括回答;第(3)题,结合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具体表现概括含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比较回答新发展;第(4)题,结合人文主义思想的根本内涵概括回答。

答案:

(1)核心观点:

美德即知识。

影响: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丰富和发展了古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2)观点:

人生而平等。

积极意义:

批判了封建等级观念,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思想自由。

(3)含义: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

新发展:

从提倡人性到倡导理性,从批判基督教神权统治到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4)内涵:

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23.(15分)[2014·湖南永州模拟]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说:

“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

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8分)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

(3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其态度,目的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第二小问,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资产阶级力量角度回答。

第(3)问,从借助外来文化、否定专制暴政等角度回答。

答案:

(1)态度:

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

目的:

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2)思想主张不同:

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描绘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

经济根源: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相似点:

借助外来文化为思想武器;都进行过激烈争论;否定专制暴政,主张开明民主;都推动了各自的社会变革。

24.(15分)[2014·江苏扬州高三期末]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及新三民主义提出90周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

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

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试分析其“创新”有何现实意义。

(6分)

(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

(4分)

(3)为“追求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

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1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

(1)问,“理论”和“创新”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然后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其现实意义。

(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在现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