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338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0诗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30诗五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0诗五首.docx

《30诗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诗五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0诗五首.docx

30诗五首

30、诗五首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

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

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

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

吵闹的声音。

②君:

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

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

说明。

⑤忘言:

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

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

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

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

“问君何能尔?

”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

“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行路难(其一)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其一)》,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极其作用

《行路难(其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

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

2.学情分析

《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

3.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第一、抒情诵读。

?

新课标?

提出:

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三、”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4.教学重难点

三分文章七分读,所以我将诵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

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

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地

3.倾听文本,进入情境

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

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酝酿一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

因为列宁曾经说过: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4.反复诵读,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

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反复松动中感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奠定良好基础。

5.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

为什么?

”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以前提过的赏析诗词的方法:

修辞、动词、情感、描绘的画面等方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前途的坎坷、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彷徨、茫然之感。

学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展示!

我设计本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提出让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而不是用一些琐碎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并且新课程还提倡教师要找到这样一种方法,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因此教学方法的引导是必要地。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就了解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6.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

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

第一个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诗歌结合起来,能够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

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同学们自己的阅读积累,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将自己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好的知人论世。

7.教学小结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荡起伏,同时也学习了李白那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够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度去对待!

8.兴趣作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刚才的李白诗文大比拼活动,你一定觉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吧,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资料,让自己更加博学吧!

五、说板书设计

行路难(其一)

李白

失落苦闷——充满希望(积极乐观,执着追求,倔强自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761年秋天,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屋茅草给卷走了,穷困的他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代诗词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知识与诵读经历。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新课标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意象、意境。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

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

二、说教法

话说: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诵读指导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体会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培养学生的的能力。

三、说学法

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

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圈点勾画、活动迁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与意象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一个课时完成。

(一)课前准备:

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

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杜甫的一生资料,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情境导入——诵读品悟——活动迁移——小结—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六个环节

1.导入:

课件播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flash在线课文欣赏朗读,在音乐与画面中,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无奈生活,领略万千的感慨,从而导出课题。

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学习本课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教师创设诵读情境,对学生的解读加以启发诱导。

2.诵读品悟:

通过“感知性地读—按要求读—鉴赏性地读”这三个层次的诵读,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借助于圈点勾画、探究讨论法等,突破重难点。

(1)探究性地读——学生自由朗读:

1找出文中难读的字词,师生一起正音、释义。

2教师范读,指导句读、节奏、重音、语调3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诵读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诗歌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按要求读课文: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读。

1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

谈论诗人的创作风格。

2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

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查找的资料、学生很容易通过诗人的遭遇,得出现实主义风格的结论。

培养学生知人论世,不“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法。

第二小题学生通过圈点勾画,小组合作一般也能概括三幅画面来。

引导学生明确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一环节旨在分析细节、读出情感的能力。

(3)赏析性地读——:

1.赏析生动传神的一系列动词,这道题通过学生之间的探讨一般能解决。

2.把握作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

学生可能只会从文本的意思去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3.朗读体会语言的美。

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

这题有一定难度,师生可以一起探讨:

这是无法实现的。

“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

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这个环节旨在突破重点,让学生融入文本,领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能力

3.活动迁移——“剧本改编”大会

这是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再次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各显神通,将课文改编为剧本。

潘新和老师说,以“表现(说、写)为本位”语文教学发展观将成为21世纪中国语文界的共识。

此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诗歌到写作,把握住情感,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4.小结

本文通过诵读带动鉴赏,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

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精神。

六、布置作业(依据大语文教学观和学生水平的不平衡性,使课堂上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

2.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办一份纪念他为主题的手抄报。

七、说板书

本着简洁明朗,体现作者与教学的思路,反映教学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卷屋↘

    群童抱茅→忧国忧民

夜雨湿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最后一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课文。

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历来必考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丰富学生古典文化修养,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掌握朗读技巧,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学生

我同时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学生的基础也有差异。

因而,在备课上应该以备中游为主,兼顾首尾的学习。

比如,在诗歌的鉴赏方面,对处后生的要求相对要低很多。

而对尖子生,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因为目前的考试难度逐步加大。

而学习诗歌是提高对文学作品鉴赏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我参考了《中国文学发展史》,采用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忆学到过的诗歌及相关的诗人。

这样,使学生对唐诗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且便于他们对诗歌的记忆。

从中,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1。

2、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技巧。

3、诵读法:

“三分诗七分读”,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采用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且要求他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归纳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用词准确性的水平。

4.提问法:

以提问的方式把全诗讲析内容带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5.合作探究:

让学生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的讨论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6、想象与联想:

通过想象与联想,深切体验诗人的离愁别绪。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

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

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

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

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

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三、教师明确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了。

   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还有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

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与创新技巧的白居易、韩愈、孟郊、贾岛等。

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

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

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四、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

离愁,别绪,依恋等。

五、学生再读诗歌。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

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

这个教学板块要求学生1、理解作者“写什么”(用7个字来概括)

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

 

 4、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A、抓住诗歌的线索。

(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B、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

C、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晴的有效结合。

送别前(离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

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

学生很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