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576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I

2019-2020年高三8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I)

注意事项:

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答题,同时将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组是()(3分)

A.载体/下载风靡/奢靡退避三舍/舍本逐末差强人意/强词夺理

B.中肯/中意蹊跷/蹊径曲意逢迎/曲高和寡名冠全球/沐猴而冠

C.干劲/强劲度量/揣度风尘仆仆/前仆后继遗臭万年/乳臭未干

D.挣扎/挣揣间距/离间以一当十/长歌当哭数典忘祖/擢发难数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有些词语不带光环光晕,在颂扬赞美时往往可以不动声色、不着痕迹,效果较之正统颂词过犹不及。

不过,条件是恰如其分,一旦言过其实,颂词就会变为谀词,甚至沦为笑料。

从颂词到谀词,或许是一个滑行的过程,难以做到泾渭分明;但两者的根本区别还是不难厘定的,那就是颂在实处为颂,颂到虚处则为谀。

切记笔下生花之时莫离事实这个谱,是避免从颂词到谀词到笑料这条堕落路径的要诀。

A.过犹不及B.恰如其分C.泾渭分明D.厘定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

B.人才柔性流动是指人才通过兼职、承担委托项目、参与项目开发等方式在为其他单位提供短期服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迁移行为。

C.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视。

D.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4、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道山如屏,溪水如歌,鹅卵石铺就的古道,将你带入古老意境的同时,也将你引到了爱莲堂前。

,大多是周敦颐和他的两位优秀后裔鲁迅、周恩来的名言警句。

伫立堂中,你会情不自禁地去寻觅三位优秀周氏奇人之间千丝万缕的牵系。

①大门旁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

②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刻在大门旁

③言简意赅地道出源远流长并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周子理学

④言简意赅地道出周子理学的源远流长和对后世的影响

⑤堂中悬挂着好些字画,争奇斗妍的字画中

⑥堂中悬挂着好些字画,这些字画争奇斗妍

A.①④⑥B.②③⑥C.②③⑤D.①④⑤

二、本大题有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题。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

崇祯二年起工部,迁青州知府。

乔年清苦自励,恶衣菲食,之官,携二仆,不以家自随。

为青州,行廊置土锉十余,讼者自炊候鞫,吏无敢索一钱。

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

时李自成已破河南,声言入关。

乔年疾驱于商、洛,不见贼。

贼围开封,三边总督傅宗龙亦至陕,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

宗龙、乔年握手欷歔而别。

未几,宗龙败殁于项城,乔年流涕口叹曰:

“傅公死,讨贼无人矣。

”已,诏擢乔年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代宗龙。

部檄踵至,趣出关。

是时,关中精锐尽没于项城。

乔年曰:

“兵疲饷乏,当方张之寇。

我出,如以肉喂虎耳。

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

”乃收散亡,调边卒,得马步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率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出潼关。

先是,临颍为贼守,左良玉破而屠口,尽获贼所掳。

自成闻之怒,舍开封而攻良玉,良玉退保郾城,贼围之急。

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吾舍郾而以精锐攻其必应,贼必还兵救,则郾城解矣。

郾城解,我击其前,良玉乘其背,贼可大破也。

”诸将皆曰:

“善。

”乃留步兵火器于洛阳,简精骑万人兼程进。

二月二日,乔年入襄城,分人龙、嘉栋、成虎军三路,驻城东四十里,而自勒兵驻城外。

贼果解郾城而救襄城。

贼至,三帅奔,良玉救不至,军大溃。

乔年叹曰:

“此吾死所也。

”率步卒千余入城守。

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乔年口足蹴其首曰:

“汝畏死,我不畏死也。

”十七日,城陷,杀三贼,自刭不殊,为贼所执,大骂。

贼磔杀之。

襄城人建祠以祀之。

(选自《明史·汪乔年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部檄踵至踵:

接连

B.良玉乘其背乘:

顺应

C.简精骑万人兼程进简:

选拔

D.而自勒兵驻城外勒:

统率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左良玉破而屠口

②乔年流涕口叹曰

③乔年口足蹴其首

A.①之②而③因B.①之②而③以

C.①其②而③因D.①其②而③以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B.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C.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D.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乔年任青州知府时,在行廊砌多个锅灶,来打官司的人交一点钱就可自己烧饭以节省开支。

B.在宗龙败亡后,皇帝下诏书提升乔年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管三边军务,接替宗龙的职务。

C.在郾城危急时,乔年放弃郾城,用精锐兵力攻打襄城,使贼兵回师来救郾城以此解除危机。

D.乔年进入襄城后,贼兵果然来救襄城,可三个大将都逃了,良玉的救兵又没到,乔年被俘。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

(3分)

②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

(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汪乔年“不畏死”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①暮亦行。

【注】①区区:

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

(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

(李密《陈情表》)

(2)__,__。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韩愈)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氓》)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诠释学与训诂学

许嘉璐

诠释学是西方学科,原本属于语文学,是研究对文献进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类似于我们中国的训诂学。

诠释学最初是专为解释《圣经》的,20世纪,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哲学理论,所以我们如果搜索西方诠释学文献,一般不是在语言文字学范围,而在哲学范围之内。

诠释学大师狄尔泰说:

“阐释就在于对残留于著作中的人类存在的解释。

这种艺术是语文学的基础,而关于这一艺术的科学就是诠释学。

”狄尔泰的意思是“阐释”这种活动就是对残留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进行解释,不是解释一字一句,而是解释一字一句背后的人,以人为本。

较之于训诂学,诠释学多了几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传统的诠释学主张文献只能有一种真正的意义,只能给文献做出唯一的、绝对的“正确”解释,忽略了语境的无限性、不可复原性和语义的不可解性,也没有注意解释者的主观性。

而哲学的诠释学,认为同一文献允许有不同的解释,人们有想象、恢复当时语境的可能,可以见仁见智。

另外,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权威的解释也带有猜测性。

哲学诠释学还把前人的见解、权威见解和传统解释作为诠释的必要条件,强调要先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用来解释难懂的地方。

从思想上、心理上、时间上“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原意。

哲学诠释学旨在沟通古今的做法其实也在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

哲学诠释学和传统训诂学的差异在哪儿?

诠释学的大师之一伽达默尔说:

任何传承物在每一新的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和具有新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理解,重新加以解释。

传承物始终是通过不断更新的意义表现自己,这种意义就是对新问题的新回答。

而诠释学的核心问题是语义,诠释学公开地、鲜明地提出“假注以述义”的宗旨,而训诂学则继承孔夫子“述而不作”的精神,标榜的是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

实则每一代注家无不利用作注阐述己见,即使唐代孔颖达等人,也并非老老实实地做十足的转述家。

换言之,哲学诠释学和传统训诂学骨子里是相通的,虽然“宣言”有异,一个偏重于哲理,一个偏重于历史叙事。

现在的我们则应主动地、自觉地沟通二者。

诠释学的一些主张应该为训诂学所借鉴:

第一是注释的多元化。

第二是超越元典作者。

第三是要分开来看待权威的见解和传统的见解。

权威的见解有两个要素,一是合理的、被认可的。

合理的不一定是被认可的,被认可的不一定是合理的。

比如说“望洋兴叹”的“望洋”是一个联绵词,因为在《庄子》里是以“望”字开头,于是汉语里就有了“望楼兴叹”、“望球兴叹”,什么意思中国人全明白,被认可了,但是它并不合理。

二是政权的力量。

这两个要素常常是结合的。

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元、明、清定为科考课本,就是权威的。

权威性解释也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政权力量在后,难以挑战。

传统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代代相传的解释,传统解释不一定是权威的解释。

(选自《文史知识》2010年第3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诠释学最初专为解释《圣经》,20世纪演变成一种哲学理论,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的范围。

B.哲学诠释学是西方学科,传统训诂学是汉学,前者偏重于历史叙事,而后者偏重于哲理。

C.哲学诠释学解释文献强调古今沟通,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二者骨子里是相通的。

D.诠释学旨在“假注以述义”,训诂学继承“述而不作”的精神,所“述”内涵并不相同。

E.虽然训诂学标榜自己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际上没有注家满足于做纯粹的转述家。

13、下列对“哲学诠释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以解释残留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为本,比训诂学多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B.人们在解释文献时,要运用想象恢复当时的语境,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原意。

C.有了前人的、权威的见解和传统解释,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解释疑难。

D.允许对同一部文献有不同的解释,认为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

14、哲学诠释学主张文献注释的“多元化”的理由有哪些?

(4分)

15、根据文意,对“权威的见解”应该怎样“分开来看”?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扛着铁锨进城

(1)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

(2)十几个月前,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

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似乎我几十年的种地生涯就是为了以后编报而做的练习。

我早在土地上练过了,我把报纸当成一块土地经营时很快便有一种重操老本行的熟练和顺手顺心,而且感到自己又成了一个农民。

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种些啥,尔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根据“行情”和不同读者的品味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

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精神食粮”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3)就这样,三个月后,我结束了试用期,开始正式打工。

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4)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

(5)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铁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

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

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撒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

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

(6)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7)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

(8)我在土墙根在田间地头与一伙农人的吹牛聊天,现在换成了在铺着地毯的会议室一盘水果、几瓶饮料和一群文人商客的闲谈。

(9)我时常踩入低矮土屋、牛圈、马棚的这双脚,如今踏入了豪华酒店、歌舞厅——我并没有换鞋。

我鞋底的某个缝隙中,还深藏着一块干净的乡下泥土,我不会轻易抠出它,这是我的财富。

(10)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的世界。

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唤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只是他自己不察觉。

我的一位同乡——以前是放羊的,现在一家私营公司当老板。

在跟他几次接触之后我发现,这个“放羊娃”虽然脱掉了那身时常粘满羊粪蛋的衣服,改掉了一嘴土话方言,甚至换上了一身的细皮肥肉,但他始终没扔掉那根羊鞭。

他在用一根羊鞭管理着几十号人的公司——这是他惟一会使的一样家什。

当他对员工下达指令,派活遣物时一扬手的姿势,活灵活现地重复着他当年挥鞭赶羊的动作。

几十年前那个放羊娃一直在背后操纵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他不自觉。

他忌讳别人谈及他的放羊历史,他把一群羊换成了一个公司,用权力代替了羊鞭。

甚至一辆车一幢楼与一头牛两亩地也没啥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他后,他便再不跟我来往了。

(11)而我呢,是扛着铁锨——这件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

我的同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铁锨。

铁锨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

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都是:

劳动。

(12)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

我同样能扛着铁锨走在人群里——就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

(13)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还回来种地,地给你留着呢。

走时还一再嘱咐我:

到城里千万小心谨慎,不能像在乡下一样随意,更不要招惹城里人。

(14)我说:

我扛着铁锨呢,怕啥。

——节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16、文章写了“我的一位同乡”情况,有何用意?

(4分)

17、结合文意,赏析文章(5)段中画线句子。

(5分)

18、“铁锨”这一意象作为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结合文本,请联系生活,谈谈你对作者从乡村到城市始终“扛着铁锨”的看法。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百岁杨绛:

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

“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

“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

“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

“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

”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

“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低调:

“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

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

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钟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

“谢谢!

谢谢!

我们很忙,谢谢!

谢谢!

”这让来人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

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

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

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1958年,杨绛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

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

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

就这样,在这一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

因为翻译《堂·吉诃德》,1986年10月,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魅力:

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

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

“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

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

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

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

“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19、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要写杨绛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事?

(4分)

20、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

(5分)

21、文章中说:

“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

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6分)

22、下面是三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

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6分)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

欢迎各位同学光临惠顾,积极参加。

(校团委会通知)

(2)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教导,上大学后认真读书,立志将来回母校就教,做一名像您一样博学的老师。

(学生写给老师的信)

(3)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165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导处找李老师认领。

(招领启事)

23、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新闻公益活动——“开往春天的校车”。

记者深入到边远山区,采访报道贫困地区孩子的艰难上学路。

节目以真实感动公众,倡导向贫困地区捐赠校车。

目前,部分地区已开始行动。

请你为这项活动拟一则公益广告语。

要求20字以内。

(6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老骆驼垂暮之年,穿越了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胜利归来。

马和驴请它介绍成功经验。

“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

”老骆驼说,“认准目标,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达了目的地。

“就这些?

没有了?

”马和驴问。

“没有了,就这些。

“唉!

”马失望说道,“我还以为……就这样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就完了?

“看来,任何经验之谈,都是简单明了的,关键是能否实实在在地去做!

”驴若有所悟地自语。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2015届高三年级语文科8月份摸底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1、C(Cjìn/jìngdù/duópú/pūchòu/xiùAzàimǐ/míshè/shěqiáng/qiǎngBzhòngqī/xīqū/qǔguànDzhēng/zhèngjiān/jiàndāng/dàngshǔ)

2、A【解析】过犹不及——过:

过分;犹:

像;不及:

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应用“更胜一筹”,更胜一筹:

指技艺或技术超过别人一些。

筹:

指程度。

胜:

指超过。

B项“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

C项“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D项“厘定”书面语,整理规定

3.B【解析】A项不合逻辑,同时用“至少”与“以上”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

C项句式杂糅,“具有……价值不可小视”杂糅。

D项“秦俑成为当务之急”主谓搭配不当,应是“艳丽的秦俑彩绘如何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

4.D【解析】本题应根据选项的落脚点和语境的关系判定选项。

本段前语境“来到爱莲堂前”,这一落脚点决定后面必接“大门”,第一句选①,排除B、C,剩下A、D。

⑤的落脚点“争奇斗妍的字画中”,正好接后语境的“大多是……”,应为最后一句,排除A,选D。

5.B【解析】掩袭,偷袭。

6.B

7.B【解析】本题第一处应在“曰”后断。

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一重要依据。

对话、引语常用“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为标志。

“郾城危在旦夕”为一个主谓句,且“危在旦夕”为一个成语,后面需要停顿。

“吾”“贼”分别为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前面需要停顿。

“难与争锋”实为“(吾)难与(之)争锋”的省略,要停顿。

“吾闻襄城距郾四舍”与“贼老寨咸在”的主语分别为“吾”“贼老寨”,其前要停顿。

总之,解答本断句题主要依据名词、代词,因为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所以找出这些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8.A【解析】由“吏无敢索一钱”可知,不需要交钱。

9.

(1)①(乔年与宗龙)商议抽调兵丁,搜括粮饷,但(这时)关中的兵丁、粮食已经派用完了,无法用来响应。

【解析】括,搜集、搜求、搜括;分)无以:

(1“无法用来……”或“没有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