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4609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docx

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

2015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

课堂导学案课题:

期末复习研讨鉴赏主备人:

魏曼丽时间:

2014.06.30

集备人员:

魏曼丽、安志华、王雪、任立宇、董雪、田亚琳

学习目标:

提高鉴赏写景诗的表现手法题的解题能力

掌握答题思路

掌握景物描写的各种表现手法

规范、准确的表述

学习重难点:

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技巧

方法与策略

一、小组讨论:

请分析下列诗句中的写景手法。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⑸、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⑹、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二、完成下列各题

㈠、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⑴、诗歌的写景句哪两联?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达特色。

 

 

⑵、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达特色。

 

㈡、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和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⑵、本诗写景有何特色?

 

(三)、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③,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备注:

①写于唐肃宗761年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

②传说老莱子70多岁彩衣娱亲③黄牛峡是韩十四回乡探亲必经之地

问题: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色。

 

(四)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⑴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问题: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这几句在写法上的特点。

  

 

(五):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

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六)(2004年吉黑滇川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

縠皱:

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对此进行分析。

 

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导学案课题:

期末复习研讨鉴赏主备人:

魏曼丽时间:

2014.06.30

集备人员:

魏曼丽、安志华、王雪、任立宇、董雪、田亚琳

学习目标:

提高鉴赏写景诗的表现手法题的解题能力

掌握答题思路

掌握景物描写的各种表现手法

规范、准确的表述

学习重难点:

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技巧

方法与策略

一、小组讨论:

请分析下列诗句中的写景手法。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6、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7、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⑸、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⑹、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二、完成下列各题

 

㈠、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⑴、诗歌的写景句哪两联?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达特色。

 明确:

颔联和颈联。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梅柳渡过了长江,显示出盎然春意。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欢快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

这四句抓住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萍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早春图。

⑵、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达特色。

明确:

拟人:

“渡”以物拟人,“渡”字生动地表现了梅柳由南到北次第开放的迁移。

“催”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二月春鸟欢鸣的特点,表现了春气之暖、之浓、之生机勃勃。

‚远近结合:

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

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

ƒ视听结合,有声有色: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晴光转绿萍”从视觉角度写色彩,“淑气催黄鸟”从听觉角度写黄鸟鸣叫之声,照应江南“物候新”,点出惊的原因。

㈡、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和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首联描写了别筵将尽的画面,颈联描写了分别时的户外所见之景。

表现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⑵、本诗写景有何特色?

明确:

时空的转换:

诗人先写饯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诗人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虚实结合:

眼前的室内饯行之筵是实的,别路山川是虚的。

由眼前“绮筵写到告别之后“山之“绕”,体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的依依不舍之情的。

(三)、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③,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备注:

①写于唐肃宗761年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

②传说老莱子70多岁彩衣娱亲③黄牛峡是韩十四回乡探亲必经之地

问题: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色。

明确:

①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衬托(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四)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⑴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问题: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这几句在写法上的特点。

  明确:

①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②远近结合(由远而近);③动静结合(静中有动);④描画景物的浓淡相宜。

(五):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

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

(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

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六)(2004年吉黑滇川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

縠皱:

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

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课堂检测:

 

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