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4624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docx

15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15.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小说悬念的运用和情节的巧妙设置。

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

重点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

难点

设置悬念,巧妙地安排情节。

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学法

指导

线索学习法;活动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

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

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10年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拮据(jiéjū)赚钱(zhuàn)不堪(kān)栈桥(zhàn)糟蹋(tà)

流氓(máng) 牡蛎(lì) 狼狈(bèi) 煞白(shà)  别墅(shù)   

撬开(qiào)女婿(xù) 阔绰(chuò) 褴褛(lánlǚ) 诧异(chà)      

2.理解词语。

褴褛:

(衣服)破烂。

环节二

阔绰:

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

本文指由于恐惧、愤怒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拮据:

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荒唐:

(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端详:

仔细地看。

与日俱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

比喻很有把握。

狼狈不堪: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为期不远:

时间、期限较短。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

  故事涉及“我”的父亲母亲菲利普夫妇、父亲的弟弟我的叔叔于勒、我的两个姐姐、“我”的姐夫、船长等人物。

2.范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

菲利普夫妇:

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于勒:

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

我:

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3.理清课文线索。

明线: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暗线:

于勒的经历

4.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复述课文。

第一部分(1—4)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环节三

 

环节三

1、研读赏析,分析人物,感知形象

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对于勒评价的词语,并完成下表。

于勒生活的变化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语言

行动

坏蛋、流氓、无赖

打发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衣冠楚楚的守候

卖牡蛎的、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

骂、躲避

2.辨析研讨小说的主人公。

(1)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只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

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

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力的性格特征。

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

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

有什么作用?

“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

形象: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

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

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是线索人物。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

去哲尔塞岛旅游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欢快的心情;狼狈地灰溜溜地离开哲尔塞岛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灰暗的心情。

3、语言赏析。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向往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2.“啊!

啊!

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

虚荣、势力、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人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疑。

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和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4、写法探究

这篇小说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

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深奥,情节却曲折多变,小说采用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于勒出场前,渲染其在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接着,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情节舒缓下来。

在船上,又加了一段吃牡蛎的小插曲,描绘嘲讽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和克拉丽丝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

然后,故事高潮迭起。

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像弟弟并惊恐地告诉妻子,情节推向高潮,气氛顿时紧张,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情节又松缓下来,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

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菲利普夫妇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回味之中。

情节真是有张有弛。

2.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悬念一:

小说开头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

于勒是谁?

悬念二:

“我”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

这是为什么?

悬念三:

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

于勒回来了吗?

悬念四:

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

我们不禁要问:

这真是于勒吗?

悬念五:

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

我们不禁要问:

菲利普一家怎么办?

 

环节四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

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金钱关系”说: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

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势利”说: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小结: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学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环节五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表情言行会怎样?

用200字左右来描写。

 

教学反思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和三个亮点探究活动:

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拓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10.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记文言生字、特殊文言词语和句式,识记作家作品。

品味精练、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赏析精彩语段,理解作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的忧乐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

重点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学习

难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法

指导

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

《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颇深。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介绍: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

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

环节二

二、字词积累

1.听录音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谪(zhé) 汤(shāng)属(zhǔ) 霪(yín)霏(fēi ) 

樯(qiáng)楫(jí)冥(míng ) 谗(chán) 芷(zhǐ)

汀(tīng)偕(xié) 曜(yào)

2.自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2)一词多义: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极: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感极而悲者矣(表示程度深)

或: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委婉语气)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空:

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通:

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和:

政通人和(和乐)春和景明(和煦)

(3)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作,任太守)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4)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古义:

事态;今义:

天气变化)

浊浪排空(古义:

冲向天空;今义:

全部去除掉)

前人之述备矣(古义:

详尽今义:

准备)

增其旧制(古义:

规模今义:

制度)

至若春和景明(古义:

日光;今义:

景色、景物)

越明年(古义:

到;今义:

越过)

沙鸥翔集(古义:

停息;今义:

泛指聚集)

微斯人(古义:

如果没有;今义:

微小)

 

环节三

 

环节三

 

一、内容探究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

(2):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对比鲜明。

 

第三部分(5):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这是全文的核心。

2.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

 

3.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

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形势,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朗读第三、四段,概括景物特点及人物心情。

 

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

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

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紧接着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

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6.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两幅画面?

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7.“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他们的忧乐观是什么?

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9.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

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

设问后而警句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自勉之意。

二、赏析美文。

1.请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2.请大家交流感受,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体现洞庭湖的浩淼无垠、气象万千,抓总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形、声、光、色、味多角度多方面描绘。

示例:

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三、探究写法

1.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2.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环节四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作记缘由(叙事)

洞庭胜景:

雄伟壮阔,气象万千(描写)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淫雨霏霏:

感极而悲(描写、抒情)

 春和景明:

喜洋洋

      

政治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环节五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请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教学中侧重从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叙事、描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是如何将其熔为一炉的。

很好地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解决了教学重点。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有面面俱到的思想,实际处理中花费时间太多,影响了教学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