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634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王熙凤

王昆仑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动,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

《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工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

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

“你不认得他。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

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等。

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打量”黛玉,称赞她长得“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起贾母的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

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泼辣货”。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

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

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

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了,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恋爱自由。

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庭统治层的执行者。

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

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

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

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

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

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

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

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撑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地结束了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

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

《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

《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1.从“写作工力”的角度,对文章第二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特点。

 B.侧面烘托的心理刻画。

 

C.揭示人物性格的服饰描写。

 D.赞美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

 

2.“《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意思是(  )(3分)

A.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魅力。

 

B.凤姐的形象具有性格的多重性,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

 

C.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或联想。

D.凤姐的形象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让人恨又令人爱。

 

3.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之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B.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

 

C.“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人物。

D.在中国古典著作的人物典型中,再也找不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了。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7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振长策而御宇内振:

举起

B.履至尊而制六合履:

登上

C.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

使……愚蠢

D.将数百之众将:

将军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振长策而御宇内 吾尝跂而望矣 

B.以为桂林、象郡自以为关中之固

C.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

6.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

接着又以“百越” “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B.“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秦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

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

先写陈涉的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

D.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①,想羡欢会,因寄此诗

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②酒对病眠人。

【注】①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都被列为贡茶。

二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办盛大茶宴,邀请当时的社会名流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

②蒲黄:

中药名。

8.这首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说明。

(5分)

9.本诗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简要赏析。

(6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一诗中,渲染蜀道上凄清苍凉的环境氛围的句子是“,

,。

(2)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3),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笆行》)

(4),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说》)

(5)沧海月明珠有泪,。

(《锦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19分)

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

万芊

(1)李斯去牌友刘渊家打牌回来时在那边的小区里拣了一条狗,一条似乎有着很纯血统的棕色沙皮狗。

李斯是开着新买的“雪佛兰SPARK”迷你车去的,那车正散发着高贵的皮革味道。

那狗是在李斯开车门之际趁李斯毫无防备的时候,从花丛中很敏捷地蹿出来钻进李斯爱车的,怡然自得地趴在副驾驶座上,一副死皮赖脸的模样。

李斯先是吃了一惊,继而试图赶那狗儿下车,可那狗儿贪婪地嗅着车厢里浓重的皮革味道,愣是不肯下车,那眼神充满着哀怜与乞求,那小小的尾巴使劲摇着,一副谄媚的样子。

(2)刘渊接了李斯的电话赶紧下楼来,说那是条人家的弃狗,已经在小区里转悠一二天了。

只要一见新车,就拼命往里钻,若是没车的人逮它,它就发了狂地乱叫乱蹿。

几个驾摩托、骑单车的牌友,在一旁掇弄着李斯说:

“这狗一定是条富贵人家的狗,像我们这些没有轿车的主儿,它还看不上呢!

李斯你就带它回去吧,你好歹也是有车有房奔小康的人,没有一条贵气一点的宠狗,还真缺点啥呢!

(3)李斯想想也是,家里妻子女儿早就嚷嚷着要养条有点品位的狗,这沙皮狗,虽然是条弃狗,看上去还是挺体面的。

李斯心一软,也就把这人家的弃狗带回了家。

(4)女儿自然喜欢,还专门为它起了个挺洋气的名字,叫拉克。

(5)可拉克进了家,李斯的妻子便发现这狗其实很特别,骨子里有一种特别的贵气。

洗澡,它拼命挣着不愿洗盆浴,犟着偏要洗上淋浴才舒坦,况且近不得低档的洗涤品,喷点普通的香水还老打喷嚏,一换上名贵的香水,它就跟你耍嗲。

拉屎呢,它自个会像模像样地蹲在抽水马桶上,如是洗手间关着,它宁可憋着满屋子转。

睡觉呢,不是软和的床毯或沙发巾,它根本不睡。

那吃呢,更是让李斯他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小店里买了便宜的香肠它嗅也不嗅,那牛奶,它也是尽挑口味可口的喝,最气人的是,自来水,它是滴水不沾的,就是纯净水,它还挑着喝呢。

那贵气、那娇气、那挑剔,李斯自叹就是他们一家人加起来也没有它这般。

它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察言观色,整天变着法子讨主人们的喜欢,以至更宠它,更怜它。

(6)于是,李斯打电话给牌友刘渊,问刘渊:

“知道不,这狗是谁家弃的,咋这般贵气,简直是腐败。

”过了几天,刘渊那里还真有了回话:

“说你知道!

市里的那个权力挺大的头头和他太太一起被人告发了,这狗原本是他太太的宠物,平常时家里雇的人有一半时间就在伺候着这宝贝,这么由着性子宠着,不腐败才怪呢!

(7)一听说这个,李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想当年他和妻子想从北方工作的城市迁回老家来,因为这位权力挺大的头头,不知托了多少人,求了多少情,送了多少礼,好不容易才把这天大的事给办成了。

但李斯因此却倍觉得心里累得慌,而眼下却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心里更不是滋味。

(8)于是,李斯跟妻子女儿商议说,把那狗远远地送人吧。

为了不再能看到它,李斯开着车,带着它到了郊外一处朋友的鱼塘,骗下拉克。

鱼塘上原本有几条草狗,突然见到了这条陌生而贵气的狗便狂吠不止,正当拉克不知所措的时候,李斯蓦然上车启动,而当拉克发觉自己再次被人遗弃时,便发了疯似地跟着李斯的车,凄厉地叫着拼命追赶。

(9)看着拉克孤立无助的可怜模样,李斯几次心软,想停下车来,但一想起那贪得无厌的人,心一横,油门一加,便驾车飞驶而去,那再次被遗弃的拉克,便在后视镜中渐渐缩小,渐渐消失。

(10)李斯很快跟鱼塘的朋友打电话,央他把拉克唤回鱼塘,好生照料它。

朋友告诉他,那狗还在路边发呆,凄凄地叫唤着,那模样确实挺可怜的,但狗毕竟是狗,没人宠它照样能活着。

(11)半年过后,李斯在鱼塘边的草棚附近,见到了那条曾经被唤作拉克的沙皮狗。

半年多来最大的改变,便是不知是哪条草狗,玷污了拉克高贵的血统,而拉克竟然还为它生下了一群怪模怪样的小杂种。

做了母亲的拉克,神圣而又警觉,它那鼓胀的奶头正任由着小杂种们的吸吮,而为了护卫那些小杂种,拉克完全是一副不容侵犯的样子。

(12)李斯见了,不由得生出一份同情来,叫了声“拉克”,可对于曾经献媚以博一爱的它,拉克现在竟是一副漠视的样子。

李斯这才知道,那狗早已淡忘了他,早已淡忘了以前曾经贵气的生活习性,看上去它早已不需要名贵的洗涤用品、香肠、牛奶和纯净水,更不需要抽水马桶和柔软的被褥,它已经回到它的同类当中,它已不需向任何人献媚、乞求收留。

而当李斯试图接近它,试图对它有所亲近,试图唤起它曾经有过的殷勤时,拉克竟然冲他大声吠叫,并护着其胯下的小杂种们,并且越吠越凶,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架势。

直到李斯退到远得再也不可能对它们构成威胁的时候,拉克才转为平静。

(13)李斯突然觉得,拉克已经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尊严当中,早已不再需要奢侈、不再需要贵气、不再需要娇气,甚至不需要因此而低三下四、死皮赖脸、竭尽谄媚之能事,真正活出了狗的骨气。

(选自《金山》2007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中的这条狗被称为“腐败狗”,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说这条狗娇气挑剔,生活腐败;另一方面是映射这条狗的原主人生活腐败奢侈。

这就使得小说的批判意味更加浓厚。

B.李斯抛弃这条狗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这条狗的前主人是市里面一位权力挺大的头头,而李斯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心里不是滋味;其二,养活这条狗花费太大,给家里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C.当李斯在朋友的鱼塘再次看到拉克并试图接近它时,它对李斯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

此情节意在表明李斯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D.作品详细描写了狗在李斯家里的生活习性,这和半年后李斯又一次在朋友的鱼塘见到它时的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说明外部的生存环境对狗的习性形成有重要影响。

E.这篇小说的语言风趣幽默,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条狗不平凡的经历,以狗的命运来暗喻人的命运,以此来突出小说讽刺和批判的主题。

(2)作品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在作品的结尾,拉克失去了奢侈的生活和贵族气质,却得到了尊严和骨气。

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俨(yǎn)然吮(shǔn)吸敕(shè)造怯(qiè)弱不胜

B.小幺(yāo)拓片(tà)执拗(niù)少不更(gèng)事

C.金钗(chāi)搭讪(shàn)杜撰(zhuàn)笑靥(yè)如花

D.砧(zhēn)板阜(fù)盛炮烙(pào)似蹙非蹙(cù)

13.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字字珠玑厮认寒暄雕梁画栋

B.放诞无理形骸鄙薄走头无路

C.地崩山催懵懂诡秘孽根祸胎

D.受益匪浅烟蔼忌讳成群接队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些年,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需求旺盛,不过,其服务领域,喜忧参半,老年消费者需擦亮双眼,清醒选择,以免上当受骗受害。

②如今的华语3D电影市场可谓全面开花,各种类型应有尽有。

可当3D不再是大片才有的配置时,部分小制作、低成本的影片就免不了借着这一名号。

  

③阿里木江·哈力克以一名普通新疆少数民族青年的身份演绎了人间大爱,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宣告在的当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的异族兄弟。

A.泥沙俱下鱼目混珠鱼龙混杂B.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鱼目混珠

C.鱼目混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D.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鱼目混珠

1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从球形屏幕演绎宇宙大爆炸,到南美植物群魔乱舞,并未能突出展示巴西本国标志性的舞蹈。

B.伴随着泼粪、纵狗伤人甚至枪击等事件的发生,曾几何时,欢乐的广场舞竟然堪比“恐怖袭击”。

C.多所名校虽然都抛出橄榄枝,试图帮助两位夺刀助人的青年学子,但如何兼顾公平已成为摆在各方面前的一道难题。

D.今年重庆高考语文试卷首次选用了古代小说作为文言文材料,设计的题目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文言语感和基础知识。

1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郑人有欲买履者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不可,直不百步耳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以横绝峨眉巅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8.根据漫画《有手机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按要求答题。

(4分)

(1)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

(2分)

(2)看了这幅漫画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2分)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个年轻人拜船工为师学划船,船工要求他先学会游泳。

年轻人问为什么,船工说:

“如果你不会游泳,那么你在划船时就会担心自己失足落水,而一旦有了这个担忧,就难于专心致志地划船了。

年轻人说:

“我不会游泳,学划船时就会心怀忧虑,小心翼翼,不敢犯错,这样不是会学得更认真更快吗?

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请你就其中一种观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科段考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一、1.D2.A3.B

二、4.D.率领

5.D.分析:

A.表承接|表修饰;B.以……为|认为;C.凭借、依靠|于是、因此;D.都是连词,表承接。

6.D.“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错,这两段文字并没有作出总结。

7.

(1)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了东周、西周并消灭各诸侯国,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振长策:

用武力;御:

统治;至尊:

帝位;执敲扑:

用严酷的刑罚;鞭笞:

奴役,每点一分,共5分。

(2)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拢,想回声一样回应,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揭:

举起;1分。

云集响应:

像云一样聚拢,想回声一样回应,2分。

山东:

崤山以东,1分。

句意1分。

共5分)

8.(5分)①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②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③疾病缠身的忧愁,④孤身一人的悲苦。

(每点1分,4点5分)

9.(6分)①对比。

将朋友品茶欢会的盛况和自己疾病缠身的境况对比,表达对朋友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慨叹。

(或答“衬托”。

手法与分析用词要统一,否则酌情扣分。

手法1分,分析2分。

②虚实结合。

诗人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

(手法1分,分析2分。

答其它手法解说合理,可酌情给分)

10.

(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2)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同是天涯沦落人(4)是故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5)蓝田日暖玉生烟

三、11.

(1)AD(选A给3分,选D给2分,选E给1分;选B、C不给分)

【解析】B项,第二条原因无中生有。

C项,此“情节”的目的是表现狗的前后变化,突出主题。

E项,小说情节谈不上跌宕起伏,表述夸大其词。

(2)①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介绍了那位市里面的头头和李斯之间的恩怨,使情节更丰富完整。

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为下文李斯送走狗做铺垫。

③推动情节发展,点明李斯将狗送走的原因。

(每点2分,共6分)

(3)我认为狗是幸运的。

①李斯的女儿给狗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拉克”,这本身就是“幸运”的音译词。

②狗虽然失去了奢侈的生活,但却回到了同类中间,不需要再像原来那样摇尾乞怜,察言观色,更加自由。

③狗在鱼塘边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变得更有责任感。

④小说借此来表现一个深刻的主题,尊严和骨气比奢侈的生活更加重要,对社会上那些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观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理由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每条理由2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12.C13.A

14.A(“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一般形容人。

“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一般形容物,不指人。

“泥沙俱下”和“鱼龙混杂”都可用于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

不同:

①“泥沙俱下”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鱼龙混杂”一般只用于人,范围较小。

②“泥沙俱下”偏重在“俱下”,即一起来;“鱼龙混杂”偏重于“混杂”。

③“泥沙俱下”还有其本意,“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块流下来”;“鱼龙混杂”没有。

15.B(A项成分残缺,缺少“未能突出”的主语,可添加“世界杯开幕式表演”;C项语序不当,应该为“虽然多所名校”;D项搭配不当,“基础知识”不能用“良好”修饰。

16.D.分析:

列句是定语后置句,D项是一般句式,其余是定语后置句。

17.D分析:

A.端直|通“只”B.达到|表达C.与世隔绝|越过D.均为“过错”

18.

(1)左边画面描绘了有手机之前,三个人互相交流,脸上洋溢着笑容,其乐融融(1分);右边画面描绘了有手机之后,三个人各自在玩手机,眼睛紧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1分)。

(2)启示:

应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

手机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通讯工具,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手机,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而疏远。

(说明

(2)观点中对手机给生活带来的利与弊要都有论述,“利”1分,“弊”1分。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根据漫画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联系社会现实,展开合理的联想,用简洁的语言来概述出来,再根据漫画创作意图和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出启示。

这两幅漫画分别是手机前和手机后的生活,从漫画很容易看出,之前三个人和之后的关系截然不同,因此要从合理利用手机的角度来阐述手机的利与弊。

五、19.参考立意:

(1)有备方能无患;要有忧患意识;

(2)专心致志做事;心怀顾虑,难以专心;

(3)心存后顾之忧,就不能勇往直前;

(4)做事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才能少犯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