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72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x

北师大贵阳附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北师大贵阳附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计八大题23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仅需交答题卷即可。

第Ⅰ卷阅读题(46分)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世纪文学创作中,以“乡下人进城”为主题的小说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引人深思。

②“乡下人进城”叙述与现代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多重指涉,使它得以成为中国当下现代化语境的一个隐喻,其由三部分构成:

“乡下人”、“城”、“进”。

“乡下人”是一种身份,除了与乡土之间的“在乡”联系以外,很大程度是由城里人赋予的命名。

乡下人进入现代都市以后几乎成了一种新的族裔,其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在城乡意识形态框架中的被歧视身份都让他们困窘。

“城”绝不只是一个空间标志,迅急发展的中国社会正在日益地把原来在城的市民塑造成为“消费者”,原先在乡的人们天然地比在城的人们距离现代化远得多,他们入城后获得的身份暂时性地被定义为“民工”。

“进”是一个有方向性行走的动作,乡下人进城了,可是现实生活的经验在提示着:

他们只是去了“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

“城”中的“现代化”神话召唤着乡下人“进”,可是他们的资本、受教育、择业能力的先天不足往往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在“退”。

③我们的社会、时代、经济、文明都正在经历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数千年历史的农业中国正在崛起、转变为现代工业国家,但是乡下人很少能够直接转变成为在工业社会、经济、文明中占据地位的人。

乡下人一时根本无法把自己变为城市公民,也难以接受乃至养成后现代文明的消费习惯。

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非但不能给予乡下人与城里人相当的物质内容,反而更多的是给他们以文化意识的压迫。

乡下人只是进入到城市的边缘生活中,他们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平衡、不协调的当下中国的现代化表征。

乡下人都市边缘生活的空间主要表现是:

垃圾生活,杂工生活,民工生活,小买卖生活等。

其中的“垃圾生活”就其真实层面而言是概括了一部分乡下人在都市里的生活,乡下人往往在城市担负着清除垃圾的重任,大量的都市人生活产生的垃圾是靠乡下人来处理;同时它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喻象。

④走入现代城市的中国大陆农民保持着对乡土的记忆,它支撑着乡下人在异己的都市中生存。

这种记忆让乡下人保持着对乡土社会的伦理认同,也更加深了他们在都市中的无奈感。

这种记忆的情感表达,是他们对留在那片土地上的亲人的依恋与挣脱的矛盾态度,是他们对都市人的歧视的愤怒,是他们对都市中的他者身份固执与自卑的双重性。

⑤乡下人虽然进了城,城市却不属于他们。

他们没有物质资本,除了自然的劳力与身体,记忆就是他们的资本。

城里没有属于乡下人的景观记忆,城市里的一切纪念性建筑与文化仪式都与乡下人的经验世界漠不相关。

乡下人记忆是一种经验记忆,往深处说是一种生命记忆;而都市人的记忆则是一种文化记忆。

前者构成一种恒定的生活方式与态度,终生难以忘却。

城里人的记忆则被不断变化的文化潮流与时尚改变,他们拥有物质文化的记忆,城里人用物质记忆达到怀旧的目的,他们在用“老房子”、“老字号”、“老街”的记忆来表述对渐逝文化的留念时,也在享受着现代都市带来的更为舒适惬意的物质生活。

乡下人的记忆则提醒他们自身:

都市物质文化不属于自己,尽管进城以后的生活可能给予他们乡土与时尚的混合经验。

(选自《乡下人的记忆与城市的冲突》,有删改)

1.对“乡下人进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乡下人进城”是小说的一个创作主题,这一叙述与现代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多重指涉。

B.“乡下人”这一被城里人命名的身份,一方面表明了他们与乡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包含着一种社会地位低下的困窘。

C.“城”是一个空间标志,乡下人进城后成了一种新的族裔,“城”中的“现代化”神话召唤着乡下人与时俱进。

D.“乡下人”由于“在乡”的关系天然地比在城的人们距离现代化远很多,他们进城后一时根本无法把自己变为城市公民。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下人进城后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城市生活给他们文化意识的压迫,关于乡土的记忆成了他们在异己的都市中生存的一种支撑。

B.乡下人的记忆是一种生命记忆,他们的记忆既构成了一种恒定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也被不断变化的文化潮流与时尚改变。

C.都市人一方面享受现代都市舒适惬意的物质生活,一方面也常用“老房子”“老字号”“老街”等物质记忆来表达怀旧的感情。

D.走入现代城市的乡下人保持着对乡土的记忆,这种记忆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是他们对都市人的歧视的愤怒。

3.对“都市物质文化”不属于进城的乡下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他们的资本、受教育、择业能力先天不足,进城后多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

B.因为他们除了自然的劳力与身体没有其他物质资本,很难养成城市人的消费习惯。

C.因为他们很少能够直接转变成为在工业社会、经济文明中占据地位的人,

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不能给予他们与城里人相当的物质内容。

D.因为他们对留在故乡土地上的亲人的依恋的态度,使得他们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市人。

二、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7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4.下列两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B.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距关,毋内诸侯。

C.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①失其所与,不知。

②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跟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C.倚柱而笑,箕踞以骂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6.下列加点的词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行装)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的原因)     

B.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称诸侯之妻)②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C.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今河北省)②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崤山以东的地区)

D.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的变故)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和肉)

7.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三、翻译下列句子(7分,第8题3分,第9题4分)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四、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4分,每空1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

(2)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五、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1—12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1)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2)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作的幌子。

11.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3分)

答:

1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六、(15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16题。

井冈瀑布

黄文山

六月,井冈的杜鹃已然谢了,但经过整整一个春天雨水的滋润,满山的草木却如墨染似地浓绿。

一竿竿翠竹被风轻轻地摇动,在无边的林海中漾起一道又一道波浪。

每天,太阳出来以前是云雾的世界,像是有一群群灰色的巨人在不断地穿梭来往,他们都裹着湿漉漉的大衣,无意间碰上便会沾上一脸一手的水气,令人想起那一场又一场无声却温柔的夜雨。

小溪在不知不觉中丰腴起来,远远近近,似乎到处都是活泼泼的水声。

此时最让人动心的当然还是瀑布。

井冈山的瀑布这样多,多到久住的山民也说不清数量,再详细的地图也无法一一标出每一条瀑布的确切位置。

何况,还有许多季节性的流水游瀑,或守候在你散步的小径旁,或闪现在疾驰的车窗边,常常是在不经意间,使你感受到一种意外的惊喜。

井冈瀑布是那样多姿多彩,变幻不定。

有时,它像一阵风,在岩壑间轻轻地流转呼唤;有时它如漫天大雨,尽情地润湿山峦草木;有时,它是三两个隐者,躲在密密的丛林里轻歌曼舞;而更多的时候,它们成群结队从高高的山崖上呼啸而下,天地为之动容,草木因之失色。

于是,你便明白了,大山的呐喊,原来是这样震人心魄。

井冈山瀑布最集中的地方是龙潭。

龙潭在小井附近。

一道长仅两公里的峡谷里,竟汇集了五潭十瀑。

大小瀑布在悬崖峭壁之间,奔腾呼啸,引得峰鸣谷应,将大山的生命演绎得如此豪壮。

到龙潭看瀑布,既可以乘缆车,也可以步行,当然各有好处。

缆车是从高空俯瞰,有一段几乎是贴着瀑布的水面缓缓下降,离开了缆车,无论是谁,也无法在这样近的距离、在这样的高度看着万斛泉流最初跌落的景象。

五神河自远山迤逦而来,水流在临近悬崖的豁口之前,或许还有几分踌躇乃至几分慌乱,但跌落时却显得异常的平静。

听不到喧哗和嘈杂,看不到拥挤和推搡,那一种凌空跃下的安详和沉着,让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当然,要观赏瀑布最后的跌落,则须下了缆车,徒步走到瀑布近前。

瀑布的下方,是一面空潭。

瀑布落到潭中,发出喧雷般的响声,溅起的水花,化作漫天大雨。

瀑流的下落千姿百态,有急急匆匆,一泻到底的;有从容优雅,款款而降的;也有寻找岩石作落脚点,悄然离队,最终又不得不从岩石上漫流而下的;还有的,只是一味往同伴的身后躲闪,希望借此拖延坠落的时间。

于是,一帘瀑布里,景象万千,每一股大瀑布里都藏着无数小瀑布,水流纵横交错,穿梭来往,溅珠喷玉,展开了一幅幅纷纭变幻的生命景象。

在瀑布的上方,情景却完全不同。

透过稀疏的树丛,面前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

叶隙筛下的点点阳光,在溪面上轻轻地跳跃着,溪水缓缓流过树丛,流过石滩,像一支德沃夏克极具抒情意味的交响曲。

它们哪里知道,仅仅是几步之外,它们的命运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它们没有任何选择,甚至不容许有一丝犹豫,就相互簇拥着向一道深渊一跃而下。

这身不由己的一跃,使得它们生命的瞬间如此壮观又如此辉煌!

倘若面前没有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

那么,溪水将依然唱着平静而舒缓的歌,在丛林中穿行,与鹅卵石和水草嬉戏,像每一条平平常常的小溪。

看来,只要给它们机会,任何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溪,都能将生命化作万丈飞瀑。

只不过不是所有的溪流都能拥有这样的瞬间,但也并非所有的溪流都向往这样的辉煌。

于是,小溪也罢,瀑布也罢,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并且丰富着世界。

而对于大自然来说,只要存在,便是一种美丽。

六月,在井冈山旅行,当朝雾消散的时候,不妨在山林中找一个静静的角落,听听瀑布的喧响。

那似风似雨的轻吟抑或如雷如鼓的轰鸣,都能引发你内心的回应,毕竟,那是大自然的呼唤,是大地律动的脉搏。

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声音更让人沉醉了。

(选自《三月风》2004年第1期,原文有删改)

13.从全文来看,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3分)

14.本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井冈瀑布,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分)

15.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点和效果。

(4分)

⑴它们成群结队从高高的山崖上呼啸而下,天地为之动容,草木因之失色。

⑵溪水缓缓流过树丛,流过石滩,像一支德沃夏克极具抒情意味的交响曲。

16.文中说:

“小溪也罢,瀑布也罢,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并且丰富着世界。

”小溪平静而舒缓,瀑布壮观而辉煌,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

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小溪,还是做瀑布?

请结合本文文意,阐述你的观点。

(4分)

 

第Ⅱ卷(54分)

七、

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

17.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百舸(gě)叱咤(chà)忸怩(niǔniè)弄堂(lòng)搽粉(cā)

B.桀骜(jié)漫溯(shù)契据(qì)遒劲(qiú)浸渍(zī)

C.喋血(dié)尸骸(hái)长篙(gāo)参乘(shèng)火钵(bō)

D.辗转(zhǎn)攒射(zuǎn)谄媚(xiàn)颓圮(pǐ)淬火

(cuì)

1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啜泣 舔舐起承转和绿树成阴淋漓尽致

B.横亘寥落秋毫无犯  长歌当哭不假思索

C.租赁 急燥崇山峻岭鱼肉浑腥 阴谋鬼计

D.通辑 翌年殒身不恤没精打彩剑拔驽张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张老师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B.梁启超是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C.这些官员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文不名的破布。

D

.这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气象专家分析,目前甘肃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主要原因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B.刚发行的这一期《兰州晚报》,用大约一半的篇幅,对赡养老人的话题进行了重点采访和报道。

C.越来越多认为自己的国家可能处在错误道路上的美国人,将通过选票进行一场“美国向何处去”的重大辩论。

D.通过这起网上消费纠纷引起的官司,使消费者认识到在购买贵重物品时要注意保留消费凭据。

2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C.夏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现代戏剧作家。

主要作品有《包身工》、《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

D.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22.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

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

八、作文(40分)

23.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学校班级:

姓名:

考号:

----------------------------------------------------密---------------------------------------------封----------------------------------------------线-------------------------------------------------------

北师大贵阳附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高一语文答题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00分)

题号

总分

得分

评卷签名

选择题(24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17

18

19

20

21

答案

非选择题(76分)

三.翻译句子(7分)

8.(3分)

9.(4分)

4.名篇名句默写(4分,每空1分)

10.

(1)

(2)

(3)(4)

五.古代诗歌鉴赏(6分)

11.(3分)答:

12.(3分)答:

六.阅读(15分)

13.(3分)

14.(4分)

15.(4分)

(1)答:

(2)

16.(4分)答:

七.22.(4分)

八.作文(40分)

 

200

4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